-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新版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二)
2019-2020 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 答案(二)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 于农村经济的基础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由此可见, 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A. 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商品化趋势明显 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 所 2.“宋朝开历史之先河, 采取 ‘田制不立 ’、‘不抑兼并 ’的土地政策, 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以致 “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 ‘百 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 ’的景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 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3.明清史专家指出: (平民 )日常食用消费仅只占微弱的比 重⋯⋯(官僚缙绅 )却用之于追求雕琢、 新奇或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 消费, 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 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与宫廷的消费相激 荡 ⋯⋯。由此可见影响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 A. 重商主义盛行 B.商品经济畸形繁荣 C.奢侈、攀比消费严重 D.吏治腐败,贪污猖獗 4.2010 年 12 月 21 日光明网发表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 的文化断裂》一文指出,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 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 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B.近代农村生活的艰辛导致人才 外流 C.近代城市生活对农村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D.近代城市和农村的差 距日益扩大 5.下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 (单位:万两 )(摘自冯杨《低关 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下列对此表内容所含信息解读正 确的是 ①农业税比重大为缩小 ②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 ③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局部调整 ④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A. 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20 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每 5 年平均 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分该表能够反映的准确信息是 (单位: 1000 海关两 ) A. 农业领域近代化有所拓展 B.传统农具逐渐退出农业生产 C.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 D.自然经济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7.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 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 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 什么地方呢?重点应该放在大仁政上。现在,我们施仁政的重点 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体现了 “一五 ”计划的特点 B.新中国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C.中国工业化正式起步 D.这是对新中国生产关系的调整 8.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 发现新中国的 GDP 增长率在 1957 年、 1979 年和 1993 年均有显著增长。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这三个年份 的 GDP 增长的共同因素是 A. 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B.生产力活跃,公有制经济加速 发展 C.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9.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读书笔记, 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 农业强调 “以粮为纲 ”;工业强调 “以钢为纲 ”; “三面红旗 ”迎风飘扬,六亿人民奋发图强; 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 统筹兼顾, 全面安排。 对此历史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 A. 从国民经济恢复到 “一五 ”计划完成 B.从“左 ”倾冒进到国民经 济调整 C.从“文化大革命 ”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形成 10.下图是《 1950—1984 年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对 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 A.a 阶段: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推动了两国粮产量的增长 B.b 阶段: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 C.c 阶段:受欧美经济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 D.d 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大幅增长 11.1861 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在 其创刊号上发布启事: “开店铺者,每以货物不销,费用多金刷印 招贴,一经风雨吹残,或被闲人扯坏,即属无用 ⋯⋯ 似不如叙明 大略,印人此报,所费固属无多,传阅更觉周密。 ”这说明外资报 刊促进了中国 A. 商品市场扩大 B.经济结构转型 C.商业广告创制 D.推销技术革新 12.“现代企业制度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现代企业制度是指 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 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 重要条件的 “政企分开 ”思想在中国最早提出于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 大 D.十四届三中全会 13.下表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14.孔祥民的《世界中古史》表述 16 世纪的西欧: “靠工资为生 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按传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 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 价出售产品而得到好处。 ”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A. 西欧的殖民掠夺 B.圈地运动的推行 C.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宗教改革的进行 15.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都以技术为中心,但现在,多数国家却 仍然落后,不是因为不知道这些技术,而是因为运用先进技术的 资本不够,操作和使用的技术水平不够,更重要的是,不愿接受 先进技术必然会带来的社会改组。材料突出反映了 A. 落后国家掌握先进的技术就能迎头赶上 B.接受技术和资本就能 实现社会改组 C.落后国家具有足够的资金就能突破重围 D.工业革命需具备心理 和文化的动因 16.下表为 1688—1863年英国的财富结构,反映的本质是 英国的财富结构 (1688—1863 年,单位:百万英镑 ) 年份 可再生资 本 土地 储备、金银具、铸 币等 总计 1688 年 112 180 28 320 1800 年 665 825 250 1740 1832 年 1112 1438 293 2843 1863 年 3749 1864 500 6113 注: “可再生资本 ”包括住房及其他社会设施建筑、工商业设备投 资与建筑、运输系统线路与工具等。 (资料引自 C.H.范斯坦《大不 列颠的资本形成》 ) A. 工业革命使英国财富结构发生变化 B.产业结构的变化 C.逐步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D.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17.“1879年 10 月 21 日,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在纽约的一个实验室 里,亮起了一盏电灯。当这个消息传到证券交易所,煤气行业的 股票应声下跌,因为人们预感到,煤气灯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 电灯的时代来临了。 ”这则史料说明了 A.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电器的发明和应用 B.煤气行业开始为 新兴电力工业所淘汰 C.证券交易所操纵着美国的经济运行 D.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着社 会经济生活 18.美国学者杰里 ·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说道 : “第一次世界大 战结束时 ,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 ⋯⋯ 已经 夺去了全球 2 000多万人的生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 1918—1919 年流感的直接原因 ,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 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 ⋯⋯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 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 ”这表明 A. 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B.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 产生负面影响 C.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 病传播 19.美国经济学家乔治 ·泰勒提出 “裙边理论 ”:“经济增长时, 女人 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 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 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下列 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A.15 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二战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 C.20 世纪 60、70 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 D.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 20.罗斯福在 1932年 4 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讲话中说: “在这个不 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 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身上。 ”对这段话理解错误 的是 A. 不放弃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B.出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念 C.希望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 D.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21.“新政 ”未能使美国走出萧条、步入繁荣。由于政府对私人企 业持傲视态度,对其管制过严,甚至政府直接参与私人企业的竞 争,因而私人企业的活力大大降低,美国经济反而遭受重创,只 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美国通过向交战国双方兜售军火, 才使美国真正走出经济危机。与此评价一致的是 A. 新政开启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大门,成为缓解自由主义经济制度 之弊病的良方 B.新政干预经济运行规律的做法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C.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经济制度,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的寿 命 D.新政不仅能解决美国当前危机,更能解决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 题 22.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 “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 具深远意义的立法 ”,如将此立法置于新政内容示意图中,准确无 误的位置是 23.经济民族主义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 垒 ,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在罗斯福 新政的措施中 ,明显带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 以工代赈 B.压缩农业种植面积 C.计划指导 D.美元贬值 24.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该表 解读正确的是 ( ) GDP 年增长 率 失业 率 物价指数年增 长率 1968~1972 年 4.3% 3.2% 4.8% 1973~1975 年 2.4% 5.3% 9.4% A. 西方经济出现 “滞胀”现象 B.数字的变化与 “新经济 ”有关 C.导致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 D.此后各国普遍加强对经济的干 预 25.1996 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 2.1%,为 30年来最低水平。 1997 年 5 月,美国失业率已降到 4.8%,为 1973 年以来最低水平。 1997 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 3.2%,继续在西方国家中处于领先地 位。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冷战结束,国防开支减少 B.政府压缩社会福利的开支 C.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D.没有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 26.下面是某一时期美国通货膨胀率走势图。下列解读与此图相 符的是 A. 罗斯福 “新政 ”促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呈现下降趋势 B.二战后期美国的巨大投资导致美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C.20世纪 80年代美国运用凯恩斯理论较好地解决了通货膨胀问题 D.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美国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使通货膨胀率走低 27.(苏 )基姆主编的《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史 (1917~1957年)》叙述 道: “共产党在农村的政策,保证了为前线需要而动员一切粮食资 源的工作 ⋯⋯ 农民欢迎余粮收集制及与此有关的负担,因为苏维 埃政权保护他们免受地主和富农欺压 ⋯⋯”这一论断 A. 以阶级立场掩盖经济利益的差异 B.是对农民真实愿望的描述 C.建立在坚实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上 D.突出了意识形态上的斗争 28.在 1925 年 1 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 向政府提出: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 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就会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 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 ”得到的回答: “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 加以剥夺。 ”由这一回答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A. 苏联停止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道路 C.对新经济政策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D.苏联开始大规模实行农业集 体化 29.苏联在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 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 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 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A. 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B.迅速发展农业生产 C.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 D.加强对城乡的统治 30.一些史学家认为, “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 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 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 理解和尊敬。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 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原有观 念的束缚 C.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的 军事力量 31.1964 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 发表了他的 “最后的政治演说 ”。他流着泪说: “在座的各位,从来 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 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 ”赫鲁 晓夫的痛悔之泪说明 A. 党内教条主义盛行 B.党内作风问题严重 C.改革制约苏联发展 D.改革过于追求社会稳定 32.1971 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 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 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 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D.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33.俄罗斯历史学者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 “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 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 洗涤用品短暂。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 改革 A. 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 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 经济管理体制 34.法里德 ·扎卡里亚的《后美国时代》认为: “上个世纪的全球 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 经历的则是 ⋯⋯可称为 ‘群雄竞起 ’的时代。 ”这里的 “群雄竞起 ” A. 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35.(2013 ·南昌市一模 )1960 年,美国的罗伯特 ·特里芬指出 , “各国为 了发展国际贸易 ,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 ,这样就会导致 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 ,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 差 ;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 坚挺 ,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 ”。下列各项中 ,对 特里芬的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 力争回归原来的金本位制 B.主张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C.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是一对孪生兄弟 D.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崩溃的必然性 36.下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推 论符合史实的选项是 史实 推论 选 项 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新航路开 辟 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政 治文化交流 ① 19 世纪中后期, 资本主义世界初 步形成 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 达成一致 ② 二战后, 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 大支柱建立 消除了贸易壁垒, 遏制了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③ 至 20 世纪 90年代,三大区域性 经济集团形成 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 依存 ④ A. ① B.② C.③ D.④ 37.2014 年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达成广泛共识,取得重要 积极成果。双方支持对世界银行投票权结构进行定期审议,美方 承诺尽快完成对 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执行董事会改革 方案的国内审批。材料表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A. 为解决二战后世界贸易争端而设立 B.是布雷倾森林体系长期 稳定发展的基础 C.有助于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 D.长期被欧美垄断的局面将有所 改观 38.1991 年 11 月,APEC 第三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 《汉城宣言》 , 正式确立 “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 区域贸易壁垒 ”的宗旨和目标。 1995年,日本大阪会议将贸易投资 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并列为 APEC 的两个车轮。但时至今日, 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仍大大滞后于贸易投资自由化,和欧盟相比 差距甚远。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不包括 A. 一些发达成员对经济技术合作持消极态 B.成员的多样性特征包 含着合作的障碍因素 C.缺少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机制与启动资金 D.政治不统一的严 重制约 39.1994 年《APEC 经济领导人共同宣言》提出: “不晚于 2020 年在亚太地区完成我们实现自由和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的目标。执 行的时间将考虑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各经济实体的不同经济发展水 平,工业化经济不迟于 2010年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发展中 成员不晚于 2020 年实现这一目标。 ”这表明 APEC 成员国 A.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B.反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C.坚持互利和互惠的原则 D.通过法律确立长远目标 40.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 结论 ① 在 1720—1820 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 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 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这一时期中国的 经济增长速度远 高于英国 ②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在色当俘获法 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及其亲率的近十万 法军。 先进的社会制度 是夺取战争胜利 的必要条件 ③ 苏联粮食产量 1954 年为 8560 万吨, 1956 年为 12500万吨, 1958年为 13470万吨。 赫鲁晓夫的改革 措施取得了一定 成效 ④ “北美自由贸易区 ”成立以来的 20 年间, 三个经济体间已发展出更宽、更深、 更 高效的供应链。 三国互惠, 使墨西 哥一跃成为发达 国家 A. ① B.② C.③ D.④ 41.“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 ,却也是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 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 ,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 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 ,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 ,因 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这段话主要是在说全球化 A. 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 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D.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 42.“以跨国公司为象征的全球化必然导致本土文化强力反弹这一 假设, 在观念上是浅薄的 , 也并没有获得实证经验的支持。东亚地 区的麦当劳成功的秘诀即在于其本地化。换言之 , 不仅有同质化、 规范化和统一性 , 这家跨国企业也能作出明智的判断 , 结合当地的 条件 , 使该公司能在以素食为主的印度与中国开拓发展。 ”材料主 张 A. 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推动者 B.全球化与本土文化不可调和 C.中国与印度已被纳入全球化 D.尊重本土化更有助于全球化 43.2012 年 7 月 20 日路透社报道, WTO 上个月裁定,中国对从 美国进口的冷压薄板电工钢进行调查并征收反倾销与反补贴关税 违反全球贸易规则,对此中国提起了申诉。同月 27日美国商务部 宣布,初步裁定中国出口的应用级风塔价格过低,其海关对此类 产品进口商征收相应的反倾销税押金。由此可见 A. 世贸组织无法调解各国贸易纠纷 B.发展中国家加入 WTO 弊大 于利 C.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中最大受益者 D.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任重道 远 44.美国学者卡拉贝尔在《被选中的》一书中追溯了美国精英大 学百年来招生录取政策的变迁。他写道: “(这些 )招生方法,在今 天看来,体现着典型的美国精神:机会平等 (不因出身、财富等不 同而被歧视 )、贤能主义 (meritocracy,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 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 这种 “美国精神 ”最接近先秦的 A. 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45.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 :墨子主张国家 应节俭 ,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 ,商鞅主张开辟阡陌。 对于以上三者 的主张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三者立论相同 ,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B.三者立论不同 ,但都支持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C.三者立论相同 ,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D.三者立论不同 ,且都反对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46.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 “国异政教,各国制 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 ⋯⋯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 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 A. 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 B.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重视儒家和纵横家 C.孟子、荀子摒弃学术争端,联袂对抗游说权谋之徒 D.从现实的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纵横家,摒弃儒家学说 47.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 ,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 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 ,经历长达数世纪的 混乱局面。其原因是 ,自唐朝起 ,中国文明规模巨大 ,根深蒂固 ,不可 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 混乱是反常的、 不幸的。有句古话说 : “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 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大一统 ”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 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48.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君主猎得一头小鹿,交 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 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 “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 ”即 大夫胸怀母爱心情,虽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 案体现了 A. 兼爱 B.以礼入法 C.“存天理,灭人欲 ” D.致良知 二、综合题 4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 “江海求 利、以资国用 ”是两宋时期对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贸易港口广泛 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 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在东亚、东南亚、 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等地,与中国有贸易往 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 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 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 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宋代一个海商一 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和 商船取代波斯和阿拉伯等国的地位, 成为中外贸易中的主导力量。 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 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材料二 有近代意义的 “最惠国待遇 ”滥觞于 17 世纪的欧洲。当时 欧洲各国普遍重视对外贸易,不允许一国给予另一国特殊权利或 待遇,要求利益均沾 ⋯但是,这种相互给予 “最惠国地位 ”的做法, 一直受传统经济政策思维阴影笼罩,长时期内并没有获得大的进 展。直到 19 世纪中期, “最惠国待遇 ”才发生了质的飞跃。 1860年 英法通商条约的签订,使现代意义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才真正 诞生,类似条约在欧洲各国的流行,全球贸易额由此大幅上升。 材料三 “商品贸易是一种使国家之间交往具有意义的值得称誉的 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迅猛的变化。 1950-2001年,国际贸易从 579 亿美元增加到 74300 亿美元,增长 了 127倍,年平均增长率 9.98%。世界货物贸易增长 14倍,世界 生产量增 5.2倍。世界商品出口结构由 1950 年初级产品比重占 59 %,工业制成品比重占 41%,到 1990年初级产品比重占 26.5%, 工业制成品比重占 70.6%。各地区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明显不同, 1997-2001年,亚洲对外贸易所占比重由 26.2%上升到 27.1%, 北美在 17%上下波动,西欧由 42.9%小降到 40.3%,非洲维持在 2.3%,拉丁美洲由 5.2%上升到 5.7%。据统计,二战后初期,各国 对外贸易的平均依赖度仅为 7%左右, 到 2001年这一指标达到 20% 以上。 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现象概括为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 机。” 材料四 在货物贸易中 ,一个 WTO 成员给予另一国产品的关税优惠 或其他与贸易有关的好处 ,应立即和无条件地永久给予所有 WTO 成员的同类产品。最惠国待遇原则也有可以不执行的例外情况: 某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工业品及半成品以更加优惠的 差别的关税待遇;在非关税措施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更为优惠的 差别的待遇;发展中国家之间实行的优惠关税 ,对最不发达国家的 特殊优惠 ,可不给予其他发达国家成员。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代海外贸易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中期 “最惠国待遇 ” 原则诞生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二战后世界贸易出现哪些新特征?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WTO 的“最惠国待遇 ” 原则的确立带来什么影响? 50.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 问世, 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 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 “黑风暴 ” 事件。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 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 决策层认 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 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 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 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 8000 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 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有报告显 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 复的“严重受害区 ”。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 “当历史学家最终 剖析苏联和苏难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 死亡判决。 ”20世纪 80 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堆埃统 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 1984年 12 月 3 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 (印度 )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 引 发了严重的后果, 造成了 25 万人直接致死, 55 万人间接致死, 另 外 20 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 问题的主要原因。《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请 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公益慈善组织的宗旨里包含着倡导仁义和发扬 仁义的内容,墨、道等学派对于公益慈善行为也提出过深刻见解, 佛、道等宗教教义包含丰富的劝人积德行善的观点和言论。公益 慈善事业主要附着在宗族家族和放大了的宗族家族一一国家、行 会、商会、会馆组织等身上,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 构和个人为其补充,政府在公益募捐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益募捐主要通过官府文告、聚会讲演和私人交流等方式进行, 基本局限于灾荒救济、恤幼养老、兴建公共建筑、发展教育等方 面。我国一向缺少与公益募捐法律关系相适应的成文法律规范, 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间法调整。 ——摘编自李永军《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二 《易经》记录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一些军事思想。随着《易 经》成为儒家经典,《易经》的军事思想也在中国古代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 《易经》原文 释义 和兑 [通悦,下同 ],吉。 国与国和谐相处,吉利。 孚[通俘 ]兑,吉,悔亡。 以俘虏别人为乐事,暂时吉利,最终会 败亡。 来兑,凶。 自恃强大,胁迫他国服从,结果是凶险 的。 鸣谦,利用师,征邑国。 道义上和舆论上的优势有利于出兵征 讨他国。 不利为寇,利御寇。 主动侵略别国是不利的, 防御别国侵略 是有利的。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易经》中哪些军事思想?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解题的关键信息 是 “市镇 ⋯⋯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其体现了江南经济发展的商 品化趋势, C 项符合题意; A 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B 项表述有 误; D 项是市镇的功能而不是当时经济发展的特点。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根据材料 “顺应了土 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百姓康乐, 户口蕃庶, 田野日辟的景象 ”分析可知, 题干认为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D 项符合 题意; A、B、C 三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分析可 知,明清时期平民日常食用消费仅占微弱的比重、官僚缙绅巨额的高消 费却占了很大比重,明清江南的高消费仍具有传统的贵族奢侈消费性 质,它与宫廷消费相互激荡, 形成病态的畸形消费。 这种病态的高消费, 实际上只能导致商品经济的虚假繁荣,无益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B 项的分析符合题意。 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材料主要阐 述了农村知识分子向城市流动的现象, 并且强调了时间是在清末民国以 来,联系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其说明的实质问题必须从经济层次找根 源,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工业的发展要求吸纳更多的 人才,而 B、C、D 三项表述的都是表面化的问题,故选 A 项。 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从表格中可以看 出,农业税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 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 清政府在 1895 年《马关条约》后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也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故①②③都对;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侵略,④错误,故 选 C 项。 6.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的经济的发展。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 农机具在进口机器中所占比重在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A 项符合题意, 而也由此可以得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 但传统农业依然是主要劳动 工具, B 项不合题意; C 项在材料中无体现, D 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因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7.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 “一五 ”计划。从材料信息看,发展重工业属 于 “大仁政 ”,“我们施仁政的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 ”体现了 “一五 ” 计划的特点,故 A 项符合题意。 B 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中国工业化的 起步是洋务运动, 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发展生产力, D 项与题意无 关。 8.A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建立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1957 年表现为三大 改造的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的发展; 1979 年是 改革开放的开始; 1993 年是中共十四大以后, 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了经快速发 展,故选 A 项。改革开放后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不仅仅是公有制发 展, 排除 B 项; 政治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变革, 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排除 C 项; D 项不符合 1957年的情况,可排除。 9.B 【解析】从材料中 “以钢为纲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可以看出我国经 济建设领域出现了从 “左 ”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的现象。 10.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和中国的对比。 b 阶段: 1960年前后,中国 粮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左倾 ”思想指导经济建设;苏联粮产量下降则 是因为赫鲁晓夫忽视了苏联的具体气候、土壤条件、在农村各地扩种玉 米而产生的危机,即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故本 题选 B 项。 1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媒介的演变与发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中国推销手段以前是张贴告示的方式, 而外资报刊提供了报纸宣传的新 方式, D 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推销手段的变化,与商品市场扩大 没有关系,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 B 项; 在此之前, 中国已经有商业广告, “创制 ”的说法不符合实际, 排除 C 项。 1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 10 月,中共十二 届三中全会通过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提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 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中国的改革重心开始转向城市的国有企 业, B 项符合题意。 13.D 【解析】本题考查 1978年、1997 年我国不同经济成分在工业生产总值 中所占比重变化的原因 ,意在考查考生分析材料及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时联系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体工业、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企业在不同年代的发展情况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可知答 案为 D 项。 1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价格革命。由材料可知 16 世纪新航路开辟 后,由于西欧的殖民掠夺而引发了西欧的价格革命、货币贬值,所以也 就造成了材料中的 “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按传 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 ”的情况,故选 A 项。 15.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题干中主要阐述的是多数 国家工业革命水平还是比较落后原因,所述原因主要强调的是 “更重要 的是,不愿接受先进技术必然会带来的社会改组 ”,突出反映了人们对 工业革命的思想认识不足, D 项符合题意; A、B、C 三项均偏离题干主 旨,排除。 16.C 【解析】读表可知 “可再生资本 ”占的比重超过了土地,工业革命使英国 财富结构发生变化,这只是表面现象,本质上反映出 “可再生资本 ”代表 的工业资本超过了农业资本,英国逐步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A 项错误,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排除 B、D 两项 1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从题干信息可知, 电灯的出现, 导致煤气行业的股票下跌, 并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变化, 这说明科学技术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 D 项符合题意;第二次工 业革命开始于发电机的发明,排除 A 项; B、C 两项与材料无关。 18.A 【解析】 本题考查全球一体化的影响。 作者认为由于当时海陆交通发达 , 导致人口流动频繁 ,从而引发了流感的蔓延 ,故 A 项正确。 19.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影响。 “裙边理论 ”和 经济发展有关, “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 ⋯⋯当经济不景气时 ⋯⋯ 只好把裙边放长 ”。长丝袜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 还没有长丝袜,排除 A 项。二战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资本主义迎来 了 “黄金时期 ”,B 项符合题意。 20 世纪 60、70年代,中国出现经济困 难,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遇浩劫,排除 C 项。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 美国新经济快速发展,排除 D 项。 20.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根据材料 “把希望重新寄托在 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身上 ”分析可知,政府开 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但不是希望依靠社会底层渡过危机, C 项的 表述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2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罗斯福新政。根据材料 “新政未能使美国走 出萧条、步入繁荣 ”“美国经济反而遭受重创 ”“只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来临 ”分析可知, 说明作者对罗斯福新政的作用持否定态度, B 项符合题 意。 22.D 【解析】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 意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 罗斯福新政期间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 和劳资关系,故排除 A、B、C 三项,选择 D 项。 23.D 【解析】材料已给出了 “经济民族主义 ”的含义 ,美元贬值 ,有利于本国商 品打入别国市场 ,刺激出口。 24.A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此时西方国家生产发展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 甚至是提高,物价上涨,这正是 “滞胀”的表现。此后,大多数国家纷纷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财政支出,所以选 A 项。 25.C 【解析】 20 世纪 90 年代,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 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故选 C。 26.D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的经济。 A、B 两项与题干时间信息 (1960—1992 年)不符且与史实有较大出入 ,排除;20 世纪 70年代 “滞胀”的 出现,表明凯恩斯的干预理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失灵 ,故美国里根政府减 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所以 C项错误 ;20世纪 90年代的 “新经济 ”是一种 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其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走低 ,故 D 项正确。 27.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 料中的 “政策 ”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 材料用苏维埃政权保护农民这一阶级立场掩盖了对农民利益的损害, A 项符合题意,可排除 B、C 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排 除 D 项。 28.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经济政策。根据材料 “我们将把你作为富 农加以剥夺 ”分析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对于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认识 不足,再联系此时列宁已经去世,斯大林在苏联上台,新经济政策逐渐 被取消, 斯大林时期过于强调发展重工业, 而对轻工业、 农业重视不够, C 项符合题意。 29.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 证,农民没有居民证 ”说明该措施是为了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从而为 工业化建设尤其是重工业提供粮食等原材料, 故 C 项正确。 限制农民自 由流动是该措施的目的之一,但主要目的还是为工业化建设服务, A 项 排除;该措施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 项排除; “农民没有居民证。没 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 ”说明该措 施是针对农村而言的, D 项错误。故答案为 C。 30.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 A 的说法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彻底冲 破了苏联原有模式, 排除 A;赫鲁晓夫的改革仍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 排除 C;苏联的军事力量增强是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排除 D。根据 所学知识,虽然赫鲁晓夫的改革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冲破 了原有观念的束缚,故答案为 B。 31.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根据材料 “在座的各位,从 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 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 ”分析可知,苏联 党内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B 项符合题意。 3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苏联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根据 1971 年时 间点可知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上对赫鲁 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 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 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 项符合题意。 33.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没有遵循循序 渐进的方式,而是采取激进的手段,如 “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 厂”,试图一步到位取得成效。 34.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材料中 “群雄 ”指 “一 超多强 ”,“一超”指美国, “多强 ”包括俄罗斯欧盟中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这个阶段,美苏两极格局已不复存在, A 项说法有误;世界多极化趋势 的出现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B 项说法有误; “一超多强 ”,有利于国 际关系的民主化, C 项说法是正确的; “群雄竞起 ”不可能促进政治一体 化, D 项说法不正确。 35.D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之上的。但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日本、西欧的崛起 ,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 挑战,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开始动摇。 36.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理解。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早 在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就使亚非欧各国已经有了联系,新航路的开辟 使欧洲与美洲开始有了联系,世界由分散状态开始形成一个整体,①的 表述不合史实;②有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非指的是各地的 生活方式一致,而是指的经济交往的增强;③错误,三大支柱是有利于 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事务中的支配地位的。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 易区、欧盟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推动经济全球化,也加强了国家间的相 互依存关系,④符合题意,故选 D 项。 3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出现的国际经济组织。材料中中美双方决 定定期审议世界银行的投票权结构,美方承诺尽快完成对 2010年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执行董事会改革方案的国内审批, 这意味着美国对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控制权已经有所打破, 故答案为 D。A、 B、C 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38.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亚太经合组织的相关史实。材料中的现象主 要是因为成员国的态度与多样性以及操作机制与资金等; 而政治不统一 不是其原因,这也是不现实的,故选 D 项。 39.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由材料信息 “亚太 经济合作组织各经济实体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 ”可知,各成员国的经济 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故 A 项正确。 亚太经合组织主张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故 B 项错误。 C、D 两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40.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赫鲁晓夫改革所取得的相关成效。根据题干 图片信息分析可知: A、B 两项表述的结论明显有悖史实,排除; D 项 表述也违背史实,墨西哥没有一跃成为 “发达国家 ”;进一步分析可知, C 项表述的结论比较客观和准确,符合史实。 41.A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了在全球化背景下 ,中、 英、美各国不同时期的兴 起、衰落。 B、C、D 三项对题干材料的反映都不全面。材料实质上反映 的是全球化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故答案为 A。 42.D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 ,旨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题 干信息来看 ,材料通过麦当劳在中国和印度成功发展的事例 ,说明跨国公 司在推进全球化过程中 ,只有尊重本土文化 ,才能实现发展。故正确选项 是 D。 43.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全球贸易的相关史实。根据题干现象分析两 个事件的共性,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裁定中国贸易出现 商品倾销,其实质是保护本国企业和商品的利益,因此贸易自由化任重 而道远,故选 D 项。 44.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各主要思想家的主张。墨家主张兼爱、 非攻、 尚贤; 道家主张 “无为而治 ”;儒家主张仁政;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 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威慑臣民。根据材料 “机会平等 ”、 “贤能主义 ”可知, 其最接近墨家主张, 应选 A。B、C、D 均不符合题意。 45.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阶级立场的理解。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 益,孟子和商鞅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尽管三者所代表的流派不同 , 但其思想主张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显著变 动,都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变化 ,赞同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模式。答案为 B。 46.D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A 项不符合史实, 材料也并未提到, 排除; 根据材料 “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 弃捐于世 ”排除 B 项; C 项干扰较大, 但是材料中 “弃捐于世 ”一句说明儒术在当时不受重视; 材料中的 “游说权 谋之徒,见贵于俗 ”指的是纵横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D 项表述符合题 意。 47.C 【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自唐朝起 ,中国文明规模巨大 ,根深蒂固 , 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 ”可知 ,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和 “大一统 ” 的民族心理使得自唐朝起就不可能长期分裂下去 ;由 “中国人自己认为分 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 ”可知 ,自唐朝起人们就认为分裂 意味着巨大的灾难 ,是莫大的不幸 ,因此他们渴望统一 ,追求社会的稳定。 故选 C,A、B 项均不符合史实 ,D 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 48.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董仲舒认为大夫私自放走小 鹿是受母恩的感化,于是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这体现了他以儒家伦理纲 常为主、以刑法为辅的断案思想,将仁爱思想体现在法律条文中。故选 B。兼爱为墨子的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 ”为朱熹的主张;致良知为王 阳明的主张。 49.(1)贸易港口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进出口商品种类增加;贸易额有 所扩大;贸易主导地位增强;贸易制度完善。 (2)工业革命的扩展;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消除关税壁垒。 (3)新特征: 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世界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世界产值增长速 度。商品结构发生变化,其趋势是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 上升。发达国家继续在国际贸易中占统治地位,发展中国家地位有所加 强。亚洲对外贸易增长引人注目。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 (4)体系化、制度化;追求自由贸易的同时 ,也要追求公平贸易;推动了 世界贸易的发展;给予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有利于其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 第(1)问, 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依据材料一 分析归纳,难度不大。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理解的能力。 19世纪中期 “最惠国待 遇”原则诞生的原因,根据时间信息,需要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回答。 第(3)问, 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 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紧扣 “新 特征 ”,然后分析材料三的有效信息即可。 第(4)问, 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及知识运用的能力。 解题时结合材料三、 四,可知 WTO 的“最惠国待遇 ”推动了公平贸易 ,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 遇,有利于其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该原则有利于世界贸易的体 系化、制度化;有利于自由贸易 ,从而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50.(1)主要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 保护;综合治理。 (2)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严重破 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关注计划,不关注民生、不注重资源 的节约与保护。观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之一。 (3)原因: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优势主导地位,一些发达国家 将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片面注 重经济发展,忽略环境保护。 【解析】本题以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发展与环境的 关系。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根 据材料 “19世纪末 20 世纪初 ”“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 ” 分析可知,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小问美国治理荒漠化措施的特点由材料相关内容归纳得出; 美国在 经济发展方式上的变化需联系之前美国有关政策考虑。 第(2)问,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 学知识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破坏环境的一些做法;第二小问依据 “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 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 ”来归纳材料主要观点。 第(3)问,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由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 化物 (印度 )有限公司发生氰化物泄漏可知,这是发达国家将重污染企业 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事例, 同时发展中国家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而 忽视环境保护也是导致该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 51.(1)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兼有墨、道、宗教、宗法思想等;以政府为 主导的多种公益慈善主体并存; 募捐方式相对单一; 公益范围较为狭窄; 缺乏法律规范。 (2)军事思想: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反对大国恃强凌弱;坚持战争 的正义性;认可反对侵略的自卫战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思想史。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 “⋯⋯倡导仁义和发扬仁义的内容,墨、道等学派 ⋯⋯佛、道等宗教教 义包含丰富的劝人积德行善的观点和言论。 ⋯⋯政府在公益募捐方面始 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募捐主要通过官府文告、聚会讲演和私人交流 等方式进行,基本局限于灾荒救济、恤幼养老、兴建公共建筑、发展教 育等方面。我国一向缺少与公益募捐法律关系相适应的成文法律规范, 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间法调整 ”等分析归纳答案。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 “国与国和 谐相处,吉利 ”“自恃强大,胁迫他国服从,结果是凶险的 ”“道义上和舆 论上的优势有利于出兵征讨他国 ”“主动侵略别国是不利的,防御别国侵 略是有利的 ”等分析归纳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