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学案)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发展与迟滞并存。 1.政治: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2.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撞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阶段一 明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368~1644年) 1.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1)中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后发展为内阁,拥有票拟权。 (2)地方: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1)农业:明初制鱼鳞图册以抑制土地兼并;南方出现一年三熟制;发明风力水车。 (2)手工业:南方丝织业鼎盛,苏州、杭州、南京成为著名丝织业中心;官府织造超过前代,民间丝织业生产使用花楼机。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江南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商业: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帮”出现,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 (4)经济政策: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和“贱商令”,实行“海禁”,外贸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文化 (1)思想:王阳明集心学大成,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2)科技 ①医学:《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②农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适应市民阶层需求的小说兴盛,尤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最为著名。 (4)艺术:文征明以行书著名;徐渭的《牡丹蕉石图》为写意画精品;昆曲盛行。 考法1 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明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典例1] (2017·全国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考题点评 本题借用明代中后期宦官专权现象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特点。解答此题关键是:从明代朱元璋时期不许宦官读书识字到明代中后期宦官读书制度的变化,表明明代中后期宦官参与中枢决策的事实。 解析 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从而达到宦官参政,牵制内阁,说明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选A项。明朝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 C项错误;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 D项错误。 答案 A [典例2] (2016·全国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考题点评 本题结合地方机构的设置来考查明代地方机构变化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明初地方行政权力由多人掌控到由一人掌控的变化。 解析 明初地方分设三司,分权的同时也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选B项。巡抚虽然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材料没有反映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三司、巡抚与六部的关系,故C项错误;派遣巡抚没有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对立的缓解,故D项错误。 答案 B 明代官僚制度的改革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皇权,形成了“政皆独断”的君主极权政治。 (1)中央:①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② 扩充监察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地方: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后来,地方上临时派遣的巡抚成为地方最高长官,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3)特点: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 1.(视角 明代中央机构变化的特点)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 )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 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 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解析 根据材料,内阁的机构逐步完善,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规定,内阁的票拟权逐步加强,故选A项。材料没有表明宦官掌握独立的权力, 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丞相制度, C项错误;D项应该出现在内阁权力达到鼎盛时期,材料缺乏依据,排除。 答案 A 2.(视角 明代政治制度创新的影响)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大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提高了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 B.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促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D.造成权力交叉降低了行政效能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材料主要涉及明朝的司法审判制度。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选B项。 答案 B 考法2 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影响 [典例3] (2017·全国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考题点评 本题借助明代前中期至明后期玉器使用范围的变化考查明代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解答此题时,注意从商品经济发展与政治关系角度思考。 解析 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至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 B [典例4] (2016·全国Ⅲ,26)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考题点评 本题借用材料,考查江南农村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对佃户的影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雇工待遇的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明代手工业者地位的上升。 解析 据题 干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说明雇工的劳作态度和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故选A项。 答案 A [典例5] (2018·全国Ⅰ,27)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考题点评 本题运用图文材料考查明朝朝贡贸易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从题干君臣对贡品的解读理解其本质。 解析 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其与传统绘画的区别,故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排除C项;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属于中国传统观念,没有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排除D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认识不是很清楚,遂用传统文化来对其加以解读,认为它就是传说中的“麒麟”,故B项正确。 答案 B 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①农业经济高度发展,大量高产农作物品种被引进。②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大量经济作物进入市场。④江南经济发达,出现大批工商业市镇。⑤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2)影响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 ②统治者为压制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强化君主专制,强调僵化的理学统治,导致科技文化无法创新发展。 ③重农抑商政策下,轻商、歧视商人、压制商人的思想观念盛行,但也出现了农商皆本思想,商人地位有所改变,也冲击着封建等级秩序。 ④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推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逐渐萎缩等。 1.(视角 明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及特点)明末清初张履祥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 A.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B.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解析 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该设计方案涉及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体现了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故选B项。 答案 B 2.(视角 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在中国古代,作为股份公司制雏形的合伙经营形式相当普遍,且常常采取家族合伙的方式,如在明代徽商中有“伯兄同钱”“昆季(兄弟)同财”等记载。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 A.宗族关系成为经济的基础 B.宗法社会结构对经济影响深刻 C.股份公司制度已开始确立 D.商帮主要采用合伙经营的模式 解析 据题干材料信息:“家族合伙的方式”在明代相当普遍,徽商中有“伯兄同钱”“昆季(兄弟)同财”,这说明古代宗法观念影响了商业发展的模式变化,故选B项。古代的经济基础应为农业, A项错误;材料中的“股份公司制雏形”不是股份公司制度,我国股份公司制度开始确立于近代, C项错误;材料中只讲了徽商,未涉及其它, D项错误。 答案 B 阶段二 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636~1840年) 1.政治:专制统治的强化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清朝初年: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最后集权于皇帝;削三藩,统一台湾,抗击沙俄等。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2.经济:封建经济的发展与停滞 (1)农业:人地矛盾加剧,新增耕地多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2)手工业:南方丝织业继续兴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根据欧洲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3)商业: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继续发展。 (4)经济政策: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文化:承古萌新的思想文化 (1)思想:①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工商皆本。②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王夫之:提出“天下唯器”的唯物思想和“静即含动”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2)小说:以《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最为著名。 (3)艺术:郑板桥的《墨兰图》是写意画精品;昆曲、秦腔、越剧、黄梅戏等剧种流行,以同治、光绪年间成熟的京剧影响最大。 考法1 从历史遗存角度考查清朝的边疆治理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典例1] (2016·全国Ⅱ,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考题点评 本题以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根据福建族谱中记载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现象,理解清代乾隆年间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的特点。 解析 乾隆年间,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说明这一时期两岸关系的密切,福建居民到台湾定居者很多。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为B项。题干并未涉及族谱的编修问题,A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 C项错误;康熙年间国家已经实现统一,“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阻”与史实不符, D项错误。 答案 B 清朝前期对边疆的管理 (1)西藏地区: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并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乾隆帝明确金瓶掣签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的继承人)。 (2)台湾地区:1683年,康熙帝令施琅率军攻入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北部和西北地区:康熙帝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的基础上,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北疆等地;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之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西北边疆。 1.(视角 清代边疆治理的特点)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族原有社会组织情况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驻藏大臣不仅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还管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材料体现了( ) A.因地制宜的管理方法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君主专制制度的削弱 D.地缘政治的特点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的管理制度”可知,清朝依据新疆与西藏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管理,故 A项正确。 答案 A 2.(视角 清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清初皇帝用奏折的形式与总督、巡抚这一级封疆大吏建立直接的统辖关系,后来总督、巡抚的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有了直接向皇帝呈递奏折的权利。这一改变( ) A.遏制了地方官僚腐败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限 解析 本题考查清代地方官员上奏折权力的变化,这一改变加强了皇帝对总督、巡抚的监督控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这一改变与“遏制地方官僚腐败”关系不大, A项错误;总督、巡抚的设立,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这一改变无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项错误;这一改变扩大了布政使和按察使的权力,但并没有扩大地方行政权限, D项错误。 答案 C 考法2 从社会转型角度考查经济的发展及影响 [典例2] (2014·全国Ⅰ,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考题点评 本题以清朝“海禁”政策实施前的对外贸易为切入点,考查清朝对外贸易的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认识清代前期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仍保持领先地位。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海禁政策实施以前,对外贸易表现突出,外国货物、外国银钱已在清朝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故选A项。外国银钱在华并非“资本市场”的项目,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政府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 答案 A 正确认识“闭关锁国”政策 (1)“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而不是禁绝中国的对外交往和贸易。 (2)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以及中外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限制民间对外贸易。 (3)“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是清朝统治集团狭隘性的表现。 1.(视角 清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土。”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 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 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 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 题干材料“负贩者往来如织”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故选D项;材料反映山东地区广种烟草,与列强贩卖烟土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山东地区烟草种植状况,与手工卷烟技术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小农经济的解体,小农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 答案 D 2.(视角 清代农业政策的变化)1712年,康熙颁发了一份谕旨称:国朝承平已久,滋生日繁……令诸省督抚,将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征收丁税)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由此可知清朝初期( ) A.农业生产渐趋衰落 B.商业税成为政府税收主体 C.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D.赋税征收方式的重大改变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主要讲的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是赋税征收的重大转变,故选D项。 答案 D 考法3 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明清科技文化 [典例3] (2018·全国Ⅱ卷,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考题点评 本题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中国古代昆曲的时代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认识题干中昆曲流行反映的时代特征。 解析 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明代到清代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江南士大夫也用昆曲以示高雅,说明昆曲属于上层文化和官场文化,这也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主要原因,D对。陆王心学提倡“心即理也”,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昆曲关系不大,A错;昆曲流行于京剧之前,是京剧的渊源之一,京剧吸收了昆曲的部分元素,B逻辑错误;昆曲是“官腔”“雅乐”且很受江南士大夫欢迎,这反映了社会上层的文化取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强化,C错。 答案 D [典例4] (2018·全国Ⅲ,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考题点评 本题从古代医学著作的史实切入,考查古代中国科技成就,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从古代医学著作的刊行等角度理解。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官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药学的发展得到国家的支持,故B项正确。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非政治体制,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药学发展的影响,可排除C项。隋唐以前,理学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答案 B [典例5] (2018·全国Ⅲ,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考题点评 本题从明清个人印刷自己著作为载体,考查明清思想观念变迁,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紧扣题干材料,理解社会现象反映的本质。 解析 根据材料“京城及江南地区”“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可知当时社会对文化的崇尚,故答案为D项。材料不能体现迅速提升学术文化水平,可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士大夫间注重文化的风气,没有体现他们地位的提高,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可排除C项。 答案 D 1.(视角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B.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C.重视社会实际,倡导崇实致用 D.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统一 解析 从“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做学问时每一个人的思想、想法是不可能统一的,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故B正确。 答案 B 2.(视角 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特征)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 ) A.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C.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D.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根据“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等可知,当时形成了士商互动的风气,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变革,也没有强调经济动因, A项错误;明清之际商人政治地位低下,材料也不能体现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 C项错误。 答案 D 一、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明清商业发展的影响 【视角综述】 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政治等级秩序、社会阶层、人们思想观念、科技文化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考重视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从中国社会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及阶级关系的变迁等角度考查明清社会转型的内容和影响因素。 【考题预测1】 (2018·湖北武汉调研)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明末工商阶层急于改变自身的社会形象、身份和地位,他们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这种互动( ) A.实现了工商业者自身的优雅化 B.改变了当时的阶级结构 C.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世俗化 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商业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据题干材料“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其提供文化方面的服务”信息,可知工商阶层的这种现象代表了商业化、世俗化,故选C项。 答案 C 二、从学科素养角度考查明清时期历史趋势和特征 【视角综述】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但是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和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思想上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等,阻碍了明清向近代社会转型。高考重视从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角度综合考查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 【考题预测2】 (2018·云南昆明模拟)在启蒙思想家看来,明清时期是个“天崩地裂”的时代。这不仅有王朝兴亡的感慨,也是在一种新的“经济型态”崛起时,对旧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理念冲击后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开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积极因素”,而且在这个历史时期,在某些地域“发生压倒一切的影响”。徽州地区出现“昔为末富,今为本富”;在世俗层面上,商业习气已冲垮“重义轻利”等传统观念;一大批士人科举无望转而与平民阶层结合,冲破传统贾儒观而进入商人群体。 明中叶以前的商人活动很难为自己的盈利欲找到合适的道德理由。明清启蒙思想家尝试并成功地使宋明的“理欲对立观”转向了“以欲为本的理欲统一观”,不遗余力地试图为“人欲”正名,找到合法的外衣。但它们并未完全取得独立之地位,往往通过天理的形式加以肯定。 ——摘编自段江波等《试论明清社会的变迁及其商业伦理的发育》 材料二 十六世纪末以至十七世纪的中国思想家的观点,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中国社会条件的反映。他们是历史的觉醒者,他们在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学诸方面“别开生面”,还写出了将来社会全面图景的理想著作。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过程和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先进阶级的要求,既有适应历史发展的进步的因素,又有受传统的思想所束缚的因素。 ——摘编自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当时启蒙思想家所持的态度。举例说明“士人与平民阶层结合”对当时中国文学形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明清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材料二中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影响: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本末观、义利观、贾儒观的转变)。 态度:辩护(正名,提供合法依据) 说明:小说(戏曲)的繁荣。 (2)示例: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家的观点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中国社会条件的反映,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论证:①政治方面:明清时期,感慨于王朝的兴亡,封建专制制度腐朽衰落,黄宗羲等抨击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他们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构想。 ②经济方面: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黄宗羲等主张“工商皆本”,发展工商业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但他们受传统思想束缚,往往通过天理的形式加以肯定。 ③思想文化方面:针对文化专制,理学空谈和僵化,李贽挑战正统思想,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标准;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家空谈义理等,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但他们未能突破儒家思想的框架,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1.(题点:明代科举制的发展及特点)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这反映出( ) A.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科举选才公正公平 解析 材料未提及选拔人才的作用,故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地域文化的差异与科举取士的比例关系,故B错误;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重心南移,造成南北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不同区域选拔人才数量的不同,体现了科举对这种差异的适应,故C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选拔的公平问题,故D错误。 答案 C 2.(题点:清代政治统治的特点)乾隆帝即位后,历时10年,组织编撰出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这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 B.使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士人思想 C.保存国粹弘扬传统文化 D.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解析 据题干可知,乾隆帝时期编撰的《四库全书》对于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和学术具有重大意义,其编撰过程中销毁图书数量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说明了君主专制统治影响思想文化的生存,故选D项。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题干材料反映以君主专制统治为意志的文化专制行为,谈不上保存国粹弘扬传统文化,排除C项。 答案 D 3.(题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 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解析 根据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可以看出,此地农业发展让位于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A正确。 答案 A 4.(题点: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特点)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 B.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C.民营手工业开始出现 D.小农经济已经破产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而非官营手工业,故A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推动了手工业产品商品化,故B正确;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故C错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并未破产,而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故D错误。 答案 B 5.(题点: “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技术及天文学、数学、地图学知识不断传入中国,并为部分士大夫所接受,实用之学勃兴。这一时期士大夫接受西学的主要原因是( ) A.对理学空疏之风的不满 B.进步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C.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 D.反清复明势力不断壮大 答案 A 6.(题点:古代戏曲艺术发展的特点)明代文学家顾起元《客座赘语》中说:“南都万历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凡有燕会、小集,多用散乐,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后乃变而尽用南唱……大会则用南戏。”这反映出( ) A.明代戏曲中心已转移到南方 B.元杂剧最初在我国南方兴起 C.明中后期元曲发展渐趋衰落 D.明代我国戏曲逐渐走向融合 解析 据题干“南都万历以前,……,唱大套北曲……后乃变而尽用南唱……大会则用南戏”信息,可见元代北方散曲逐渐被明代南方的“南戏”所取代,可见元曲在明代的衰落,故选C项。 答案 C 7.(题点:明代商业发展及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居正(1525~1582年)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 ——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明中后期朱载堉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伍袁萃作的《林居漫录》中记载“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昔人所丑,今人所趋也”。 ——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社会风俗的变化,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按照材料一内容的顺序进行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从价值观、思想观念及商人的地位等角度归纳;第二小问,从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 答案 (1)特点:①合并税种(或赋役税合并为一条),计亩征银(或按田亩核算或地租货币化);②力役货币化;③突出官府在丁银征收和使用中的地位;④简化纳税环节。 (2)变化:①由注重气节到拜金主义(或追求金钱财富的价值观);②由重地位和礼数到重财产为标准的世俗观念; ③由鄙视商人到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原因:①一条鞭法的推行,白银的大量使用,加强了农民、农产品与市场的联系;②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③市民阶层的壮大;④出现反理学(反礼教);⑤人们价值观和生活观发生变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