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七单元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学案
单元末 —查漏补缺·提能增分 郑和下西洋VS新航路的开辟 1.(2019·亳州质检)17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颁布禁海令;同一时期的英国政府则颁布《航海条例》,积极保护海外贸易。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国( ) A.经济结构的差异 B.中央集权的强弱 C.思想解放的程度 D.海军实力的高低 解析:选A 中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故A项正确;清朝中央集权空前强化,英国中央集权强化,故B项错误;清朝实行八股取士、思想僵化,英国正在开展启蒙运动,但思想解放程度不同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军实力较弱,英国积极进行对外扩张,海军实力强大,但海军实力的高低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2.1405年到1433年,明朝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明朝与周边国家联系。半个世纪后,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渡过大西洋沿美洲大陆绕过南美大陆南端进入太平洋,他的船队于1522年返回欧洲。东西方远航反映了( ) A.经济发展有利于中西远航 B.同样的社会需求促进东西交往 C.突破传统形态的交流需求 D.更多了解世界的梦想推动远航 解析:选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西远航都需要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故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而西方开辟新航路是为了找到新的通商之路,故B项错误;明朝并未突破传统思想,故C项错误;明朝并不是为了了解世界,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1.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相同 开创精神;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 不同 目的 扬威海外,以朝贡贸易换取万国来朝的盛况 东方寻金和获得东方商品 性质 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 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 影响 经济 朝贡贸易使国力不堪重负,被迫停止航海活动;远洋航海业衰落 获得巨额利润,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远洋航海业蒸蒸日上 政治 促进了东南亚的繁荣与稳定,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影响,树立和平使者的形象 掀起殖民狂潮,造成亚、非、拉美的长期贫困落后 2.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结果差异巨大对当今中国发展之启示 (1)最重要的一点,即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务求实用实效,充分权衡利弊,最大限度地争取通过最小的牺牲换取最大的国家利益。 (2)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继续向深广方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更加开放,走向世界,通过对世界各种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实现国家经济的繁荣与健康发展。 (3)中国是一个拥有传统农耕文明的大陆国家,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应该积极培养本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必须拥有开发海洋、向海洋进军的伟大勇气与坚强毅力。 (4)谋求国家政治地位的提升与稳固,奠定一国在区域间甚至在世界中的强国地位,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力量与军事力量为支撑。我们在积极倡导开展和平友好外交的前提下,必须同时运用经济手段与军事手段提升并确保自身的大国地位。 第一次工业革命VS第二次工业革命 3.1761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煤矿之间开凿了一条长7里的运河,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惊人的成果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 500里的运河。“运河开凿热”实质上反映了( ) A.运河交通的优势 B.煤炭市场需求增大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自由主义成为主流 解析:选C A项只是其中的表现之一,并非实质,故A项错误;B项与运河开凿热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抓住时间——1761年和1830年以及工业革命的交通需要,可知工业革命与运河开凿热有密切联系,故C项正确;自由主义与运河开凿热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4.(2018·重庆调研)导致下表数据所反映的英、德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工业年增长率 工业产量占世界 工业总产量比重 1850~1870年 1870~1900年 1870年 1914年 英国 3.12% 1.6% 31.8% 14% 德国 2.7% 4.8% 13.2% 14.3% A.思想解放程度的差异 B.君主立宪政体的差异 C.利用先进科技的程度不同 D.确立民主制度的道路不同 解析: 选C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因拥有广阔的殖民地而排斥先进技术,而德国则广泛采用先进科技,这正是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领先英国的根本原因,故C项正确。 [深化提能] 类别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不同点 技术发明 来源于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来源于科学研究,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 发明者 技师和工人 科学家、工程师 主要国家 英国(“一枝独秀”) 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百花齐放”) 起始行业 纺织业等轻工业 能源等重工业 生产力的进步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生产关系的变革 现代工厂制(自由资本主义) 垄断组织,公司制(垄断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相同点 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两次工业革命中国社会发展 5.1764年,欧美各国对华出口总额中英国占63.3%,欧洲大陆国家占36.7%,到1829年英国占82.9%,欧洲大陆国家占0.4%。这一变化表明,鸦片战争前( ) A.英国已控制了中国市场 B.中英贸易急剧失衡 C.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动 D.自由贸易思想盛行 解析:选C 由材料“1764年,欧美各国对华出口总额中英国占63.3%,欧洲大陆国家占36.7%,到1829年英国占82.9%,欧洲大陆国家占0.4%”可知从1764年到1829年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拉大了欧美各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故C项正确。 6.(2019·宜宾一模)1894年,中国进口货物中鸦片为2 994.7万海关两,占进口货总值的21.1%;棉纺织品为4 965.3万海关两,占进口货总值的35.3%。而在此之前,进口鸦片的比重要比棉纺织品多。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 A.朝廷不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B.洋布已成为国人必需品 C.列强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变 D.抵制鸦片成为国民共识 解析: 选C 1894年之前,中国进口鸦片比重比棉纺织品多,19世纪末期,西方的工业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他们急需把纺织品出口,进而获得利益,中国进口货物比重的改变,说明西方列强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 [深化提能] 1.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侵略: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侵略: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抗:爱国官兵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反抗: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 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 “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停留在器物层面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学习西方发展至制度和思想层面 社会生活 衣、食、住、行、风俗观念的近代化 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迈进。 (2)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行。 (3)充分利用本国市场。当今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市场,要适当提高工资水平,提高消费水平,以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 (4)合理调整人口政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5)我们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保障智力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世界市场的形成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7.17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这些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理论和制度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 A.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 B.“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 C.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解析:选C 17世纪以来,西班牙及西属拉美地区强化了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等,这直接导致了西班牙的衰落,从而促使英法等殖民国家的兴盛,即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A、B两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结合所学知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相符,故D项错误。 8.下图是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187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示意图和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比例示意图。据此可知( ) A.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在美国、德国开展 B.英国、法国国内工业生产呈下降趋势 C.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具有必然性 D.20世纪初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解析:选C 材料不能反映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哪个国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英、法比重下降,不能反映国内工业生产是否下降,故B项错误;传统的殖民强国英、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美、德不断上升,国家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使重新瓜分世界有了现实的基础,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20世纪初,美国虽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最大,但是国家综合实力,尚不足以撼动以欧洲为主导的传统国际秩序,故D项错误。 [深化提能] 全面认识不同时期殖民扩张的概况 1.认识 (1)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加剧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贫穷,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3)在亚非拉地区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猛烈地冲击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社会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4)激发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意识,客观上促进了亚非拉地区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使其逐渐走上近代化道路。 2.概况 阶段 早期殖民扩张 19世纪的殖民扩张 19世纪末20世纪 初的殖民扩张 背景 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的推动,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进行资本输出 主要国家 西、葡、荷、英、法等国 英、俄、法、美等国 英、法、美、德、俄、日等国 扩张地区 大多只占有沿海地区,未深入内地 进行全球殖民扩张,深入内地 全世界范围 方式 公开的殖民掠夺 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 武力扩张,资本输出,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活动 抢夺金银、贩卖黑奴、垄断商路、欺诈性贸易 在殖民地进行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进行资本输出,商品倾销,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结果 推动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灾难 推动了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逐渐走上近代化的道路 将世界瓜分完毕,使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促使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考法(一) 纵向贯通视角——考“自由贸易、市场经济” 为何考 ①时政热点:如环境保护、城镇化、贸易摩擦;制度自信、科技强国等; ②史学研究新成果:比如工业革命技术知识说、第四次科技革命说等。 考什么 ①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市场的形成、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城市化建设及环境和社会保障等的变迁; ②西方民主政治建设与各自国情的结合和政治理念的选择; ③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多维度探讨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 ④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因素及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必备知识 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 ②英、美、法、德政体的建立及完善; ③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建立、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④天文学革命、经典物理学、相对论、生物进化论、第三次科技革命。 [典例] (2019·太原一模)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全球化” 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也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此时第一次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支柱的、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已经纳入到全球管辖的范畴,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也应运而生。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材料二 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三 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外围国)。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 ——摘编自[美]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1)材料一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出现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10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贸易政策变动的主要经济背景。这一政策的推行对英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有何影响?(5分)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10分) [析题要全面]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影响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并结合所学得出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外围国)”得出工业国从不依赖到依赖外围国的原料;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得出工业国人口的增加、消费能力的增强,根据材料三“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并结合所学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题要规范] (1)依据: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4分) 国际经济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6分) (2)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2分) 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3分) (3)变化:工业国从不依赖到依赖外围国的原料。(4分)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2分)工业国人口的增加;(2分)消费能力的增强。(2分) 考法(二) 横向关联视角——考“东西方的社会救济制度” 为何考 ①唯物史观角度: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需有全球观与历史观。没有观察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宽度,难以辨识制度的优劣;没有考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长度,无以把握这一制度成败的真假。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成为了历史高考复习应关注的重要内容; ②社会热点角度: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其生成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现实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考什么 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②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 ③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和改革; 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现代化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必备知识 ①两次工业革命; ②重商主义政策、自由放任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及改革; ④罗斯福新政、斯大林体制、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典例] (2016·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 [析题要全面] 本题以社会救济为切入点,考查不同时期东西方国家社会救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综合性强。既涉及学科主干知识,又渗透热点问题,涉及当前精准扶贫这一现实问题。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中英两国救济的对象及材料“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概括。第二小问,相同点从政府作用、救济方式、保障方法、救济规定等角度分析;不同点结合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及材料二“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那里的条件……恶劣得多”分析。第(2)问,要结合教材内容回答,落脚在教材主干知识上。 [答题要规范]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的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 [热点聚焦] 我们现在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有突破和质变,也有阵痛和失衡。在这样一个时期,我们既要借鉴以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宝贵经验,也要吸取西方资本主义早期现代化转型的教训,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创出一条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道路。 [典例] (2018·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12分) 本题是信息提取和概括评价结合题,做题时应遵循以下三步:第一步,化大为小,发现问题,找准适合自己论证的角度;第二步,由表及里,联系所学,思考问题背后蕴含的历史依据;第三步,亮明情节,分析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 一、从主流观点求稳的角度 可结合材料情节中的“航海冒险”“开办种植园”得出:反映了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从鲁滨逊“出生于英国”进而得出:反映了英国的殖民扩张;从“贩卖黑奴”得出:反映了殖民贸易或者三角贸易。 二、从求异思维求新的角度 可以结合“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和“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得出:反映了人文精神;从“鲁滨逊自学《圣经》,获取精神动力”等得出:反映了宗教改革等。 辩证分析评价历史现象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因此无论主流求稳,还是求异创新,在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时都需要坚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求高。 一、主流观点角度——人人笔下有,我比他人亮一点 [示例一] 小说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2分)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2分)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4分) 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4分) [示例二] 小说情节:整个小岛都是鲁滨逊的个人财产,回国后,他还去“视察”他的领地。(2分) 历史现象:英国的殖民扩张。(2分) 概述和评价: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贩卖黑奴,进行贸易,以武力等方式占领大片殖民地。(4分) 殖民扩张,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使英国成为拥有广阔海外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拓展了市场和原料产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4分) [示例三] 小说情节:鲁滨逊去非洲贩卖黑奴。(2分) 历史现象: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三角贸易)。(2分) 概述和评价: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展开了殖民扩张,在美洲依靠武力强占殖民地,屠杀印第安人,开办种植园,为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进行黑奴贸易。(4分) 贩卖黑奴具有血腥性、掠夺性、野蛮性,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美洲带去了劳动力,促进了美洲地区经济的发展。给非洲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4分) [点评] 获取信息需要关注材料的关键词语。材料中“航海冒险”“开办种植园”“贩卖黑奴”“出生于英国”等都是比较明显的关键词语,由“航海冒险”“开办种植园”“出生于英国”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联想到“早期殖民扩张”,或者具体到“英国的殖民扩张”,由“贩卖黑奴”,可以联想到“奴隶贸易”或者“三角贸易”等近代早期特别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这些重大历史现象;早期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都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考生熟悉这些知识要点,理解透彻,认识深刻,由此提取信息并进行概述评价可以比较容易获得试题满分。 二、求异思维角度——人人笔下无,我比他人新一点 [示例一] 小说情节:鲁滨逊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过得很富裕”。(2分) 历史现象:反映出近代西欧人文主义思想。(2分)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产生,其核心是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的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4分) 近代西欧人文主义思想抨击了教会的腐败,解放了思想,发现了人的力量;促进了文学、艺术、科技的发展;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探险奠定了条件;促进了西方的近代化;但过度的追求发财和物质享受,给社会带来不利的一面。(4分) [示例二] 小说情节: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是“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2分) 历史现象:反映出近代早期的宗教改革运动。(2分) 概述和评价:封建天主教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宗教改革运动产生,其核心是“因信称义”(信仰即可得救原则),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力,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4分) 宗教改革运动解放了思想,进一步传播了人文主义;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传播;为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和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西欧的社会近代化。(4分) [点评] 求“新”求“异”不仅要求多角度的思维能力,而且要求关注材料的细节,对大家容易忽略的情节描述,进行由表及里和由此及彼的思考,特别是突出体现了对考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由“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和“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体会到鲁滨逊的奋斗进取、发财致富,进而想到人文主义;由“鲁滨逊自学《圣经》,获取精神动力”,得到《圣经》至上及“因信称义”的信息,进而明确宗教改革事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