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衅周,周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衅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管叔、放蔡叔髃。以徽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 )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D.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2.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 A.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 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 3.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 ) A.加强君主专制 B.稳定政治局势 C.削弱中央集权 D.解决王国问题 4.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各路设转运使,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 A.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B.削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 C.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D.分化事权使地方机构相互牵制 5.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 A.加剧了南北科举考试的竞争 B.导致了南北录取人数的失衡 C.顺应了文化中心南移的趋势 D.制约了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 8 6.(明)景泰三年,皇帝想通过廷议(法定的议事程序)更换太子,由于惧怕朝臣反对,于是赐予陈循等人重金,收买人心,最终达到目的。这反映出( ) A.廷议制度提高了朝廷议决效率 B.明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廷议制度确保了朝廷公正法治 D.明代中央决策趋于制度化 7.清雍正帝时,把王朝的政府一一内阁排斥于政务之外,从而结束了秦汉以来“君权”与“相权”的斗争。这是由于雍正帝( ) A.废止了内阁机构 B.直接控制军政事务 C.正式废除了丞相 D.增设了流官制度 8.下图是近年出土的西汉海昏侯(汉武帝之孙刘贺,史称汉废帝)墓葬中的两枚印章。除此之外,还出土了数量惊人的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纺织品、陶瓷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大量竹简、木牍。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从图上文物字体可见篆体依然是当时的主流通行字体 B.从墓葬的规格可见当时王国问题对中央集权威胁巨大 C.该墓葬出土的精美器皿大多出自官营手工业工匠之手 D.该墓葬的竹简木牍有可能记载着儒家和佛教思想精髓 9.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西汉、西晋时期秦岭淮河以北、以南郡数统计表 全国所辖郡县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D.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 8 10.中国古代政府用户籍制度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魏晋时期官府户籍登载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而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关于魏晋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封建经济发达,人身自由度增加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及国家赋税的增加 C.自耕农是官府赋役负担的主要承担者 D.促进了耕作方式的改进 11.据《中国灾荒史》记载:中国历史上是个“多灾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不断增多,频率也越来越高。据统计,秦汉时期共发生自然灾害 375 次,频率为 每年 0.85 次,而清朝共发生自然灾害 5344 次,频率为每年 19.9 次。据此可推知( ) A.明清政府赋税收入急剧下降 B.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C.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D.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12.“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 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争夺市场激烈 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13.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 A.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B.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14.清代前期,杭、嘉、湖三府是蚕茧丝绸的集中产地,到18世纪末至19世纪二、三十年代,珠江流域蚕桑业快速发展,赶上杭、嘉、湖三府。这一变化源于( ) A.棉纺织业成为杭嘉湖地区新兴产业 B.区域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C.珠江流域民营手工业技术发展迅速 D.清政府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8 15.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也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诸家思想日益趋同 B. 统一成为诸子共识 C. 儒学地位逐步提升 D. 诸子认同民本思想 16.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 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17.有学者认为: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即要求人“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这说明程朱理学( ) A.蔑视君主权威 B.重在经世致用 C.追求普遍真理 D.实质虚伪教条 18.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两者都( ) A. 颠彼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 B. 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 C. 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 D. 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 19.钱穆指出,希腊社会上有一批所谓“哲人”,他们到处游行,教导青年,作演讲和许多奇怪的辩论,造成希腊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他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共同之处在于( ) A. 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相结合 B.主张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 C.努力补救极端个人主义之流弊 D.强调培养具有独立人格之公民 8 20.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组成城邦的公民理想人数应以5 040人为上限,因为这个数字是个人能认识并充分交流的极限。这一设想( ) A.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 B.造就了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 C.与我国道家思想如出一辙 D.是对雅典民主政治原则的全盘否定 21.伯利克利时代雅典的法庭每次审理案件时,在公民中抽签产生500人组成的法庭陪审团、负责监督原告和被告发言时间的水时计监督人、法庭主持人、监票人也由抽签产生。审理中原告和被告各发言两次,最后由陪审团以两轮投票的多数票作为审判的结果。这一审判过程( ) A.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B.开始司法权的平民化 C.体现了雅典民主特征 D.容易滋生多数人暴政 22.罗马帝国法律规定,一个人死后,他的财产归最近的继承人所有,凡是权利相等的人,包括妇女都可均分。除非经人民大会协商和宗教祭司同意,才会被免除继承权。死者也有权在生前指定朋友作为遗产分割人。这反映了罗马帝国时期( ) A.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B.女性取得了与男性同等的地位 C.血缘和亲疏是法律实施的基础 D.罗马法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3. 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这反映出英国( ) A. 不承认罗马教廷 B. 世俗王权不断加强 C. 把新教作为国教 D. 推崇宗教信仰自由 24.17~18世纪,朱子学在法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等许多启蒙思想家都曾研究过朱子学,并从中吸取营养。这一现象表明( ) A.启蒙思想根源于理学 B.启蒙思想和理学在本质上一致 C.利用理学为批判现实服务 D.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二、材料解析题: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题 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25.(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 材料一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吗?》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 。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材料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教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3分)请以唐朝及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和政治方面指出指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西方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述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4分) 8 26.(12分)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近代以来,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为发展民主政治理论,做出了各种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概括材料二中卢梭的主要观点。(6分)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天然禀赋”,卢梭在政治理论层面又作了怎样的探索?(6分)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2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 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尚书令左雄建议改革察举,并对孝廉进行考试。具体办法是由公府主考:儒生出身的考经学,文吏出身的考文书。公府考毕,再由尚书省复试。 阳嘉新制被后人称为“试文之法”,它的亮点是“以文取人”。这次改革,是察举中出现弄虚作假而引发的。德行和吏能有可能由举主夸饰,考试却是一种先进的文官录用制度,可以有效地抑制类似的弊端。所以阳嘉孝廉考试之法,标志着传统选官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阳嘉之前,察举主要依赖刺史、郡守的个人举荐;而阳嘉之后,察举呈现出两个环节:一是州郡举荐,一是朝廷考试。仅能得到地方官举荐并不能保证做官,被举荐者还须通过朝廷考试的环节。所以阳嘉之制,可以看成察举科举的过渡形态……魏晋以下察举,考试环节越来越重,举荐环节越来越轻,“以文取人”最终主导了察举制,并进化为科举制。 ——整理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阳嘉新制的主要做法与主要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东汉阳嘉新制。(8分) 8 28.(15分)【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松江府上海县人,明代著名政治家、科学 家。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以天下为己任”。鉴于历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他从21岁起就开始留意“水法”,对农田水利不断“周咨博访”。在科学上他虽有多方面成就,如在北京向传教士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尤注意于数学,1606年与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但他主要是以农业科学来贯穿一切,以此达到使天下“丰衣食,绝饥寒”的目的。他曾在天津做了多次试验,开辟水田,设想实行军屯,以应付长城东段后金的侵扰,并希望将之推行,藉以“兴西北水利,为国家立根本之计,岁省东南挽漕百万之费”。明末农民起义威胁着明朝的生存,徐竞启认为灾荒是引起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稳定人民生活,他所撰写的《农政全书》特别重视“荒政”。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科技贡献并说明其意义。(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光扇重视“荒政”的原因。(8分) 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