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广西桂林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
广西桂林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用时90分钟,满分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 第Ⅱ卷5至6页。请在规定的答题卡上做答, 否则无效。 第I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 共50分) 1.古代某政治家曾说 “为国之道, 食有劳而禄有功, 使有能而赏罚必行, 罚必当” 。据此, 该政治家最可能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春秋战国时期, “新兴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都把主要精力用于政治、 经济、 军事方面的变法改革,以至于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落后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其他方面”。这种 “滞后”状况 A.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C.说明各国加强了思想专制 D.表明各国不重视思想建设 3.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 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 总结性的著作如 《吕氏春秋》 。这说明 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C.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4.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时说: “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据此可知, 胡适评论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代理学 D.清代儒学 5.基于对当时中外形势的分析,曾国藩说:“中国目前之力,断难遽起兵端”,“而非像道光庚子年间的朝和夕战,无一定之至计,反致外患更深,不可收拾”。可见其思想主张是 A.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B.“攘外必先安内” C.对外求和, 对内镇压 D.休养生息, 富国强兵 6.甲午战败后,康有为曾指出:“吾国任举一政一艺,无人通之。盖先未尝教养以作成之,天下岂有石田而能庆多稼者哉?今其害大见矣,不可不亟设学以育成之矣。” 这表明他 A.主张大力兴办民族工业 B.准备开始维新变法运动 C.强调新式教育的重要性 D.主张在中国废除八股文 7. 1903年,清政府制定 “癸卯学制”, 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 如将 “经济学”改称 “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 “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这反映了清政府 A.借鉴日本学制, 复兴传统教育 B.回应改革诉求, 兼顾文化尊严 C.不辨名实之分, 追求全盘西化 D.坚持中体西用, 抗拒制度变革 8.《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 介绍生物的起源、 医学、 生理、 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 用朴素的语言讲解 “猴子变人”的规律, 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 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 《新青年》旨在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普及科学知识作为反封建工具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9.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君民共治”意识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早期维新派“君主立宪”主张 D.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 10.20世纪初, 思想界出现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其辩论的问题中心在于是否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是否建立民主政治, 是否使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民主思潮的核心是 A.唤起人民觉醒 B.反对封建主义 C.反对帝国主义 D.反对君主立宪 11.1910年1月、6月, 各省咨议局联合会连同各省商会、教育会及其他绅民代表两次发动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 9、10月间, 各省督抚纷纷电请先设内阁以立主脑,开国会以定人心; 各地学生接连罢课;资政院也通过决议上奏,请速开国会。这表明 A.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清朝统治基础面临瓦解 C.三民主义影响不断扩大 D.维新变法成为时代潮流 12.1899年,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 用于军事指挥。同一年, 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 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A.南洋水师军事设备领先于英国 B.清政府高度重视海军技术更新 C.地方督抚比中央政府更有远见 D.世界市场形成有利于技术传播 1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如果让那些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进行选择,结论是不言而喻的:在大清帝国与太平天国之间,他们宁愿选择前者;在大清帝国与中华民国之间,他们却可能选择后者。”这一判断依据在于辛亥革命 A.建立了完整的政权 B.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 C.给了国人新的希望 D.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 14.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各界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B.“民主科学”已成时代主旋律 C.当时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D.社会主义实践成果尚未显现 15.民国十三年一月,孙中山指出:“外国旁观的人说,中国人是一片散沙。这个原因是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因为一般人民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没有国族主义。所以中国人的团结力,只能及于宗族而止, 还没有扩张到国族。” 其讲话意图在于 A.提出国族主义,丰富革命理论 B.借助宗族力量, 实现民主共和 C.增强民族意识,推动反帝斗争 D.接受中共帮助, 完成南北统一 16.1935年1月遵义会议决议中指出“左” 倾机会主义者提出 “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没有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冲突,拒绝援助福建事变,丧失了打破“围剿”的良机。在苏区内同敌人拼命抗战、 大量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这表明 A.中共彻底纠正了党的 “左” 倾错误 B.毛泽东的军事主张得到基本认同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初步形成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不符合国情 17.苏格拉底说:“普罗塔戈拉当智者挣到的钱比一个像斐狄亚斯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再加十个雕刻匠挣到的钱还要多。……普罗塔戈拉在整个希腊招收学生40年,腐蚀他们,学生离开他的时候比刚来的时候还要坏,这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苏格拉底主要是批评智者学派 A.否定神旨 B.专注诡辩 C.忽视道德 D.轻视教育 18.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主要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这一时期重视 “古典文化传统”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文艺内容丰富 B.市民阶层比较保守 C.封建教会势力强大 D.古典文化保存完整 19.1727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 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科学团体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B.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C.18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 D.18世纪早期法国思想自由度逊于英国 20.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 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 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 A.思想自由 B.人身自由 C.推翻专制 D.主权在民 21.卢梭认为,一个成年人应当过一种自主的生活,否则便与奴隶无异。但是,人必须在共同体中生活,必须有权威。此处的“权威”指的是 A.君主权力 B.宗教信仰 C.公共意志 D.古圣先贤 22.18世纪末,伊登在书中写到:“在机械学方面,可以认为我们还是儿童。假如人们考虑五十年来为缩减工业操作而作出的那些发明数目;假如人们设想它们现在已经投入使用,但在五十年前却是绝对没有人知道的;料想人们在今后五十年中还会做出其他的发明……”这表明作者 A.预见到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时代到来 B.注意到早期科学对工业化的影响 C.看到了蒸汽机改良产生的巨大影响 D.强调了电力时代带来的巨大 23.马基雅维利在《佛罗伦萨史》(1525)中提出:“几乎所有由北方蛮族在意大利境内进行的战争,都是教皇们惹起的……这种做法仍然在继续进行, 致使意大利软弱无力、 动荡不安。 ” 这反映他 A.主张民主代替专制 B.主张维护教会统一 C.反对教会干涉王权 D.支持宗教改革运动 24.《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该作品 A.再现了工业革命时期欧洲的环境变迁 B.揭露了蒸汽时代英国众多的社会问题 C.反映了汽车泛滥造成伦敦严重的雾霾 D.暴露了电气时代英国尖锐的社会 25.1920年, 梁启超回国后写道:“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我们在天的祖宗、 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 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这表明他 A.反对引入西方科学文明 B.希望找到中西方文明的平衡点 C.坚持 “中体西用” 的立场 D.强调发掘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 (26 题15分, 27 题15分, 28题20分, 共50分) 26.中国历史上学校发展经历了私塾、书院、近代学堂等,分别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白鹭洲书院……其所以能声名远播、 名垂千古, 乃因其在宋元社会更替之际, 办学颇具特色, 培养和造就了文天祥、 刘辰翁、 邓光荐等一大批之爱国名士, 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白鹭洲书院十分重视学生德育, 将其置于人才培养的首位。江万里是朱熹门人林夔孙之弟子, 故其所创白鹭洲书院, 自然以传习程朱理学为主, 亦将朱熹的 《白鹿洞书院揭示》 张贴于道心堂内, 作为白鹭洲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提出以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为 “五教之目” ; 以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为 “为学之序”; 以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为 “修身之要” ; 以 “正其谊, 不谋其利; 明其道, 不计其功” 为 “处事之要”; 以“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为 “接物之要”。 ——陈元《宋元之际白鹭洲书院德育特色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近代以来,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 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 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 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 为了变法, 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 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 把经学、 理学、 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 以高等算学、 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 《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白鹭洲书院的办学特色。(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白鹭洲书院相比, 维新派开办新式学堂的不同之处,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9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在清末政局动荡不安、 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 出现了一股以 “研究国学, 保存国粹” 为 宗旨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 他们大多是国学根底较深的革命党人。 在宣传国粹、整理国故的同时,国粹派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提出 “西政出于中国”、“中西文化相合”、“民主中西相合” 等观点。 “西政出于中国” 论的代表性作品是王仁俊的 《格致古微》 。该书从儒家典籍、 史书及诸子著作中, 辑出近200则史料, 分别从自然科学、商、工、政俗等21个方面说明 “西学、西法、西政皆出于中国”。著名学者孙诒让所著《周礼政要》一书系统阐发 “西政暗合《周礼》” 的观点。他把周代三询之法与近代议院制, 周代三刺之制与陪审制度, 周代司布之官与商部, 周代的国学、 效学、 乡遂之学与近代大中小学进行比照, 认为都有相合之处, 据此提出西政符合“圣人之道” 。刘师培的 《中国民约精义》 则论述 “民主中西相合” 说。该书从历代名人著述中辑录180余条体现反专制精神的言论, 并用卢梭 《民约论》 中的观点与之比附, 说明古圣与西哲的相通之处和相异之点,并据此得出结论:西人引以自豪的近代民主思想,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都可以找到。 ——刘小林《论清末国粹主义思潮》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分析清末国粹主义思潮出现的社会背景。 (7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评述国粹派对中西文化对比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8分) 28.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 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公元前5 世纪, 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 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 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 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 中进一步论述道: “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 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 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 ; “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 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 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王乐理《美德与国家》 材料二 “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人类主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 ;“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 平等就消失了、 私有制就出现了。” ——摘自卢梭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三 民族主义是对外人争平等的, 不许外国人欺负中国人; 民主主义是对本国人争平等的, 不许有军阀官僚的特别阶级, 要求全国男女的政治地位一律平等; 民生主义是对于贫富争平等的, 不许全国男女有大富人和大穷人的分别, 要人人能够做事, 人人都有饭吃。 ——摘自孙中山(1924年4月4日的演讲)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塞罗 “权利平等” 思想的历史渊源。(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指出,为了维护和保障人类的 “天然禀赋” ,西方的国家方式是什么?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实现 “平等” 的主张, 并分析其历史意义。(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 5小题, 每题2分, 共计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卷上) 1-5:CABCD 6-10:CBBBB 11-15:BDCDC 16-20:BCCBA 21-25:CACBD 二.材料解析题(26题15分, 27题15分, 28题20分, 共50 分) 26.(1)特色:注重德育修身,以朱熹理学思想为育人宗旨;明确提出了做人、求学、处事的行为规范;培养出一大批仁人志士,德育效果好。(6分,答具体的三纲五常之类的只给2分) (2)不同:办学目的是培养变法人才, 救亡图存;教学内容增加了近代自然科学;学校专业化趋势明显。 (6分,答出三点即可) 影响:传播了维新思想和西方文化,启迪了国人的思想;有利于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培养了一大批近代化人才。 (3分,答出两点即可) 27.(1)背景:清末社会动荡,民族危亡;西方文明在中国渐成强势地位,同时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的弊端, 引发学者对传统文化的忧虑, 刺激他们抵制西方文明。 (7分) (2)评述: 民粹派为保存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值得肯定, 但过分推崇的一些所谓 “国粹” 却未必是精华, 反而是应该摒弃的糟粕; 宣扬西政出于中国、 中西文化相合、 民主中西相合, 则明显牵强附会, 并不符合事实。正确态度应该是: 既善于汲取他国先进文化, 又勇于批判继承自身文化传统。 (8分, 其它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28.(1)历史渊源: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时期,留下公民平等参政的历史遗产;古典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随着罗马帝国势力扩张, 罗马法向万民法演进, 自然法理论兴起。(6 分) (2) 观点: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权利;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方式: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6 分) (3)实现:反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平等;反抗封建军阀统治,实现人民的政治平等;反对贫富差距, 实现人民的经济平等。 (6分) 意义:促进了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有利于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2分,任写一点给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