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鹿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鹿泉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鹿泉一中高二年级九月月考历史学科(高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选项。)‎ ‎1.提出“恭而无礼则老,慎而无礼则葸(胆怯),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说话尖刻)”的先秦思想家是 A. 孔子 B. 老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A ‎【解析】‎ 孔子认为无论“恭”“慎”“勇”“直”都要符合“礼”的要求,体现出孔子“礼”的思想。故答案为A项。老子的思想是“无为”,墨子的思想有“尚贤”“非攻”,韩非子的思想主要是法治,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项。‎ ‎2.“上善若水”的意思是指: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之争,处守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处。所以“上善若水”应出于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说是顺其自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符;《道德经》是道家老子的著作,故B项正确;《论语》是儒家思想经典之作,《墨子》是墨家著作,《韩非子》是法家著作,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 “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B.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 “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大意是君主以权威来征服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法家主张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的主张相符。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出自《韩非子·五蠹》,不期望完全遵循过去,也不效法那些陈规,要研究现在的事情,从而做出相应的准备。属于法家思想,故B项正确。A项,“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出自《道德经》,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治国如何才能做到无为?只有以人为本,以人为贵,并有一位统治众人之王,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方式治国,国家才能安定。属于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C项,“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出自《荀子·子道》,遵从道义而不盲目听从君主的命令,遵从道义不盲目遵从长辈的命令,是为人最重要的品行。属于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有力者疾以助人,有才者勉以分人”,出自《墨子·尚贤下》,有力气的赶快助人,有钱财的努力分人,大家各尽所能地帮助他人。属于墨家思想,故D项错误。‎ ‎4.“说一说来道一道,成由勤俭败由奢,紧紧手年年有,一粥一饭精细算,旧物易主贵如宝,不摆谱来不比阔,勤俭兴家福绵长。”这是央视的一则公益广告宣传词。下列哪一位先贤的主张与之吻合 A. 老子 B. 庄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答案】D ‎【解析】‎ 本题的关键词是“精细算”“不摆谱来不比阔”“勤俭兴家”,可知是勤俭节约思想。墨子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故D正确。‎ ‎5.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曰:“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由此可知,三者都 A. 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B. 认为自然存在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 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D.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答案】D ‎【解析】‎ ‎【详解】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影响四季万物;老子用道解释万事万物,道是客观规律,天也就是自然规律;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三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尊崇,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其表述的是对天地的敬畏,并非蔑视,故A项错误;世界万物有其运行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 错误;C只反映了三人思想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题干信息,排除。‎ ‎6.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 B.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 C.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 D.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 ‎【答案】D ‎【解析】‎ 陆贾、叔孙通融合阴阳家的思想,贾谊引用《老子》的理论,这为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正确;西汉初期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儒学并未成为汉代正统思想,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内容也不全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出这是儒家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的开始时期,故D错误。故选B。‎ ‎7.下边表格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下列不属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是 A.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 B. 君臣父子夫妇,皆取诸阴阳之道 C. 天下之昆虫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 D.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A项的表述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在“意识上”的表现,B、D两项的表述均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与设问要求“不属于”不符,故排除;C项体现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与题目中的信息“天人合一思想”不符,故本题应选C项。‎ ‎8. 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①仁义恭俭 ②“君权神授” ③“天人感应” ④“三纲五常”‎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仁义恭俭强调的是仁义,与君主专制无关,故①错误;“君权神授”是宣扬皇帝的权力是由上天赋予的,体现了为君主专制服务,故②正确;“天人感应”强调天子如果违背了天意,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故③错误;“三纲五常”是儒家的纲常伦理内容,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故④正确,故选C。‎ ‎9.‎ 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儒家(六艺)‎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支派 ‎103‎ ‎37‎ ‎21‎ ‎10‎ ‎7‎ ‎6‎ ‎12‎ ‎20‎ 篇数 ‎3123‎ ‎993‎ ‎369‎ ‎217‎ ‎36‎ ‎86‎ ‎107‎ ‎403‎ A. 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 “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 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 D.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从表格来看,明显儒家思想的支派比其他派别的支派多,作品篇数也比其他派别多,儒学地位明显提高,故选A;“百家争鸣”在秦朝时已经结束,秦朝“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故B项错误;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故C项错误;科举制出现于隋朝,故D项错误。‎ ‎10. 在参观中国某一古代思想家的纪念馆时,在大厅内有一副对联:“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由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 A. 王阳明 B. 程颢 C. 朱熹 D. 董仲舒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穷理致知,传二程”结合所学可知,朱熹继承与以展了二程的思想,是理学的集大成者,C项正确;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程颢是二程之一,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都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项。‎ ‎11.‎ 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奠基人陈东原指出:“宋代实在是妇女生活的转变时代”,“宋代尤其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影响女性地位的关键原因是 A. 频繁的民族战争提高了男子的地位 B. 商品经济的发展转变了人们的观念 C. 主流思想发展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 D. 租佃关系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力需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宋代尤其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儒学发展理学阶段,宋明理学主张遵循儒家伦理道德,“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严重束缚妇女,使妇女的社会地位急转直下,故C项正确;ABD三项对女性地位下降影响不大,排除。‎ ‎12.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能够论证此观点的是 A.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是对理的认识,C项是理学的消极影响。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作用 ‎13.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 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B. 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 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 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答案】A ‎【解析】‎ 朱熹的思想吧三纲五常上升到天理角度,实现儒学的世俗化,材料“朱熹……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以看出,朱熹的贡献是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故A正确;政治化、哲学化和宗教化均不是材料反映主旨,排除。‎ ‎14. 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 程颢 B. 朱熹 C. 王阳明 D. 李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从中可以得出该先贤主张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结合所学知识,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探究天理,故排除A、B选项;陆王心学主张理就在自己的心中,只要加强自己的内心修养就可体验天理的存在,不必外寻,故选C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15.《明神宗实录》记载:“乙卯,礼科给事中张问达上疏劾:壮岁为官,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中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神宗实录》可知为明朝,材料中《藏书》《焚书》及赞扬卓文君善择佳偶等信息可判断为李贽;张问达弹劾的人是李贽,李贽否认孔孟学说为万世之至论,抨击理学家,主张个性自由发展,A项正确。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但与材料不符,排除C。王夫之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但与材料不符,排除D。‎ ‎16.顾炎武在《郡县论》中说:“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此在三代以上已然矣。”顾炎武意在强调 A. 人民自治的合理性 B. 强化集权的重要性 C. 三代之治的可行性 D. 经世致用的必要性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为”指人民自治,故材料说明顾炎武意在强调人民自治尤其合理性,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强化集权的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以三代之治为历史依据来论证人民自治的可行性,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A。‎ ‎17. 戴震(1724—1777年): “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该材料 ‎①反映了理学对人性的压制 ‎②批判了清政府实施残酷的刑罚 ‎③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要求 ‎④所呈现的思想预示着中国文化即将向近代转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尊者、长者、贵者凭借理来批评卑、幼、贱者,这是顺应理的,反之,则是与理悖逆的,人如果因为礼而死的话,谁会可怜你?材料揭示了理学对人的压抑,不管是否有理由,凭借理的都是正确的,故①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刑罚的严苛,故②错误;这些对理学批判的产生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阶层的扩大,是市民阶层的要求,故③正确;思想家对理的批判可以看出这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预示着中国文化将向近代转型,故④正确;故选C.①③④。‎ ‎18.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道:“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下列思想中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迹象”无关的是 A.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B. “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C.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 “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思想上出现批判儒家思想新思想,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提出批判君主专制、工商皆本等思想,“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是顾炎武思想,故A正确;“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是唐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是黄宗羲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战国时期孟子思想主张,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9.西晋文人傅威曾经如此评价某项发明:“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己新。”该发明指的是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火药 D. 指南针 ‎【答案】A ‎【解析】‎ 材料出自晋人傅咸的《纸赋》,意思是麻纸由破布做成,但洁白受墨,物美价廉,写成书后可以舒卷。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造纸术的进步及纸的质量的提高,故A项正确;B、C和D不符合材料造纸术内涵,排除。‎ ‎20.三国时,吴国攻打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蜀军大败。这一记载说明三国时期 A. 各国开始在战争中使用火药 B. 火药的使用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 人们已不再将硫磺和硝石作为药材使用 D. 人们对火药的物质性能已有一定的认识 ‎【答案】D ‎【解析】‎ ‎“内藏硫磺和硝石,自带火种”说明的是火药材料已经被人认识,D正确;A中各国说法绝对,排除;B中决定性说法绝对,排除;此时显然是将硫磺和硝石作为火药使用,并不是说不再作为药材使用,C 错误。‎ ‎21.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理论时写道:“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 A. 没有完整体系,支离破碎 B. 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 C. 专制束缚严重,缺乏学术自由 D. 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多是以阴阳等作为解释,根本无法证明。故选B。ACD项错误,材料均未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 点评:中国古代的科技在虽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的科技多以“太极、阴阳”解释,缺乏科学证据,以至于近代以来,科技领域发展缓慢下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都需要掌握;另外也要回近代科技中西方发展速度差异的原因。‎ ‎22.如图是明末清初的一幅写意画,下列选项对于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具有意境深远的特色 B. 注重对景物的逼真摹写 C. 不拘泥于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 反映出画家多方面的素养 ‎【答案】A ‎【解析】‎ 写意画是文人画的特点,主要注重意境,A正确;B属于山水景物画特点;文人画注重主观意志的表达,C错误;D不是文人画的特点,排除。‎ ‎23.“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与上述描述相符的书法形式是 A. 小篆 B. 楷书 C. 隶书 D. 草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势若斩蛟蛇”“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可知是草书笔画连绵,变化万端的特点,答案为D;ABC都不是草书,与题意描述的特点不符,排除。‎ ‎24.“京剧的形成是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出京剧的特点是 A. 百戏之祖 B. 达到高峰 C. 推陈出新 D. 日臻成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京剧的特点。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的京剧在交流中有了新的发展,有了新的综合,即材料反映京剧的特点是京剧的推陈出新,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昆曲的特点,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既然材料反映的是京剧的推陈出新,那就说明京剧还未达到高峰,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京剧的推陈出新、仍在发展变化而非日臻成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京剧的特点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5.成语“不登大雅之堂”中的“大雅”源自某朝宫廷乐曲。该朝应是 A. 商朝 B. 西周 C. 秦朝 D. 汉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诗经》是中国诗歌的开端,其中《大雅》是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源自西周的宫廷乐曲,答案为B;ACD不符题意,排除。‎ ‎26.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元朝的高压统治 D. 科考功名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中的“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下功夫”可推断出元朝曾中断科举制,读书人开始转向元曲的撰写,反映了元曲的兴盛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故A项正确。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相矛盾。‎ ‎27.《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B.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C. 民主进步思潮产生 D. 文化专制进一步强化 ‎【答案】B ‎【解析】‎ ‎《红楼梦》的叙述体现出市井生活的丰富,市民阶层的壮大逐渐影响到社会风气,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的是市井生活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与民主思潮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文化专制的内容。‎ ‎28.‎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 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 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鸦片战争以后林则徐、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但没有动摇中国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A。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想萌发,推动了中国人民重新对世界的认识,对当时的思想有启迪作用,B项正确。早期维新思想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C。 林则徐、魏源等人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不可能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排除D。‎ ‎29.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清政府如同)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评论的是 A. 顽固派的“抱义而处”‎ B.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 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D. 革命派的“三民主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清政府自强运动的目的就是要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所以本题中“漂亮的拳击手套”肯定是指B。A不主张向西方学习,错误,CD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不是表面的“漂亮的拳击手套”。‎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中体西用思想 ‎【名师点睛】“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换句话说,就是要用西方近代的工艺、科技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地位,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纳入中国封建社会的轨道里。它以“体用”、“本末”的关系,努力论证着中西文化可以相容、可以互补,努力论证着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因此可以说“中体西用”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着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综观它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中体西用”论无异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 ‎30.“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可能属于 A. 鸦片战争时期抵抗派 B. 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 C. 维新运动中的维新派 D. 辛亥革命中的革命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材料的核心内容是主张“君民共治”,即实行君主立宪制。A、B只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D项主张实行共和制。选项中只有早期维新派符合要求。故C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的历程·维新思想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1. 20世纪初,“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的代表人物应该是 A. 李鸿章、曾国藩 B. 康有为、梁启超 C. 孙中山 、黄兴 D. 林则徐、魏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史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我们知道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孙中山和黄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32.以下是中国各政治阶层在那一时期的政治言论,其共同诉求是 A. 实现中国工业化 B. 实行民主政治 C. 启蒙与救亡并重 D. 推动中国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提到,1865年到1913年的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近代化,其共同诉求是推动中国近代化,故D项正确。中国工业化,只符合李鸿章洋务派和郑观应早期维新派,故A排除。实行民主政治,只符合梁启超维新派,故B排除。启蒙与救亡并重,属于新文化运动,故C排除。‎ ‎33.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 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D. 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等人“开眼看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等人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开展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有为等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C对应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主流,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对应新文化运动,这发生在辛亥革命后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 用表格法识记。‎ ‎【详解】‎ ‎34.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1919”‎“愚昧”“革命者”“悲哀”等关键词可知,群众对革命毫无认识,思想非常愚昧,故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 D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封建统治的愚昧政策,而且该时期是民国时期,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要实现真正的民主,而是强调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排除B。材料主旨不在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而在导倡思想解放,排除C。‎ ‎35.“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兰花草》是1919年胡适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国后写的,就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胡适的理想而言,“兰花草”比喻的是 A. 师夷长技以自强 B. 经世致用 C. 德先生与赛先生 D. 民主共和观念 ‎【答案】C ‎【解析】‎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分别被称为德先生与赛先生,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兰花草”比喻的应当是民主与科学。故答案为C项。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洋务派的主张,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倡导的治学方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宣扬民主共和观念,排除A、B、D项。‎ ‎36.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了……”这反映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局限性是 A. 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 B. 急功近利,试图仅靠文化运动改造社会 C. 脱离群众,运动仅限于知识分子范围 D. 在思想方法上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得出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可以得知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材料“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了”,由此可以看出缺少群众的参与,故选C;ABD均不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局限性 ‎37.‎ 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 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 B. 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 C. 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 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不仅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并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奠定基础,而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又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故本题选择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8. 郭沫若在1925年写了一篇题为《马克思进文庙》的小说。在交谈中,孔子发现马克思的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大同理想“不谋而合”,马克思也发现自己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与孔子“完全相同”;最后,马克思慨叹:“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一个老同志!” 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  )‎ A. 孔子的儒家思想可以救中国 B. 马克思与孔子思想具有相通性 C. 马克思主义应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D. 宣传马克思主义应以孔子为旗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题干中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并对历史人物进行比较的能力。本题实际是比较孔子思想与马克思思想,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传统大同思想追求“天下为公、和谐平等”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这种追求。孔子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修齐治平”与马克思主义以天下为己任,公而忘私,解放全人类有相通之处。A项错误,1925年经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儒家思想以成为批判的对象。C项不能体现。D项错误,当时是直接宣传马克思主义。故选B项。‎ 考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9.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思维导图,这说明近现代中国思想发展历程 A. 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B. 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 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 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根据思维导图可知,天朝儒学道统分化为国粹论和中体西用论,中国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融合为现代化论,可见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历程是一个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故答案为A项。近代中国的思想是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排除B项;回归儒学的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在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40.孙中山曾说:“中国古昔有唐虞之揖让,汤武之革命,其垂为学说者,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有所谓‘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这表明他 A. 纯粹学习西方民主思想 B. 侧重借鉴美国共和制度 C. 以推翻满清帝制为目标 D. 汲取了古代的民本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的“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社会有民权思想,由题干中“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可以看出古今中外的思想有相通可借鉴之处,故D项正确;AB选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理解,排除;C与题干无关。‎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 ‎4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只能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道路 B. 中国完成革命任务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C. 中国革命要从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D. 中国革命要“毕其功于一役”才能取得成功 ‎【答案】C ‎【解析】‎ ‎【详解】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任务与新民主主义的任务不能合并在一起完成,中国的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故C项正确。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要分开走,而不是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故A项错误。毛泽东思想诞生于革命任务完成之前,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故B项表述错误。毛泽东认为“毕其功于一役”是空想,是不可取的,故D项错误。‎ ‎42.“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对于上述毛泽东著作中“两类矛盾”学说理解正确的是 A. 分清敌我与是非问题是中国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 B. 该学说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起了指导作用 C. 该学说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D. 该学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有益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建国后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文章,毛泽东著作中“两类矛盾”学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有益的探索,答案为D;中国建设道路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建设问题,A错误;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建国后的理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学说无关,B错误;材料不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C错误。‎ ‎【点睛】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決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43.“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这直接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 坚持群众路线 B. 重视经济建设 C. 强调实事求是 D. 开展武装斗争 ‎【答案】A ‎【解析】‎ 根据“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体现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故A正确;B、D与材料无关;“强调实事求是”不能从材料直接体现出来,排除C。‎ ‎【名师点睛】‎ 群众路线的含义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材料体现出坚持群众路线。‎ ‎44.下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民日报》上出现的频率情况。与图中最高峰值A点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A. “南方谈话”促进思想解放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C. 邓小平成为党的领导核心 D. 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 ‎【答案】D ‎【解析】‎ 由图片看出,199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的频率最高,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作出把邓小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故D正确;1992年“南方谈话”,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成为党的领导核心,ABC时间均不符合最高峰出现的“1997年”,排除。‎ 点睛:由图中最高峰值A点看出是199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的频率最高,联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分析思考。‎ ‎45.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 A. 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B. 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C. 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D. 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突破指的是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故D正确。1978年的改革开放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但与题意“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不符,排除A。B项有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但与题意“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不符,排除。C项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但与题意不符,排除。‎ ‎46.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B. 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C.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 D. 在党的十六大上被确立为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2000年春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执政党问题,没有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C错误,符合题意;“三个代表”的内容是统一的政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在当的十六大上被确立为指导思想,ABD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47.现在中国政府的理念是:猫的颜色确实重要,现在的目标是找到一只绿色的猫、一只透明的猫。“绿猫”指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之后的中国,面临新的发展起点,过去的发展理念要适时调整。“绿猫”观念主要体现的是 A. 经济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 B. 独立自主的创新发展之路 C. 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 D. 抛弃旧理念,开创新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绿猫”不同于原来的“黑猫”、“黄猫”的地方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环境保护,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绿猫”观念主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故C项正确。A项经济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没有体现“注重环境保护”。B项独立自主的创新发展之路也没有体现“注重环境保护”。D项抛弃旧理念,开创新理念也没有明确体现“注重环境保护”。故排除ABD。‎ ‎48. 习近平指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认识和思考,要把“老祖宗”的话说对,把“新话”说好。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 我们要照搬老祖宗的话来治理国家 B. 对社会主义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和发展 C. 对待社会主义理论要分时段区别对待 D. 对社会主义理论无论新旧都要严格执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习近平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既要继承马列主义,又要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答案选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思想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49.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儒者以“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易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材料二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一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 ‎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守仁,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守仁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是什么。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 ‎【答案】(1)六艺卷帙浩繁,儒学太博而难以找到要点,用力多,而收效太少。儒学对于正君臣父子,别夫妇长幼尊的礼数,是任何一家都不能更改的。‎ ‎(2)理想:治国、平天下。‎ 原因:佛教、道教的冲击(宗教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 ‎(3)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 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特点: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批判性的继承。‎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可以得出特点是六艺卷帙浩繁,儒学太博而难以找到要点,用力多,而收效太少。根据“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易也”可以得出特点是儒学对于正君臣父子,别夫妇长幼尊的礼数,是任何一家都不能更改的。‎ ‎(2)理想: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找到理学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二中的“要把清净寂灭究竞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这句话可以得出其政治理想是“治国、平天下”,由于“修身、齐家”属于个人理想,所以不能作为答案。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原因有佛教、道教的冲击;政治、思想环境的相对宽松,封建经济的较长的发展期,社会出现长期的相对承平状态;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等。另外结合材料二中的“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书院讲学”等信息可以得出两个原因,即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以及州县学的设立,书院的大发展,形成了一种鼓励读书,研究学问的风气。‎ ‎(3)君主政治观: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只要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熟练,不难知道,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经济发展观: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都可以得出,即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思想特点:可以结合儒家思想发展到明清之际的表现得出,即对传统的儒学进行批判性的继承。‎ ‎50.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才,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三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请回答:‎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1)据材料一,指出刘锡鸿和郭嵩焘主张的不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分别代表哪一派别?‎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这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答案】(1)刘锡鸿认为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郭嵩焘认为西方政教是“本”;刘锡鸿主张整饬纲常伦理,郭嵩焘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 立场:刘锡鸿代表地主阶级顽固派;郭嵩焘代表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2)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强;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斗争策略的需要。‎ ‎(3)题目:《庶民的胜利》。变化: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各阶层参与探索,具有广泛性;始终以求救亡为主题,具有爱国性;主张学习西方,推动进代化,具有进步性;前后相继,具有阶段性;不断探索,具有连续性。‎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刘锡鸿和郭嵩焘主张的不同之处其实是前者坚持封建纲常伦理而后者坚持西方政教,刘锡鸿坚持封建纲常伦理所以他是封建地主阶级顽固派,而郭嵩焘坚持西方的政教坚持西方的制度,所以他是资产阶级维新派。‎ ‎(2)康有为是跪着造反,所以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就是在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的。在分析其原因时要从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阶级力量方面资产阶级力量不强、斗争策略的需要等多方面分析。‎ ‎(3)十月革命后列宁写了一篇文章《庶民的胜利》,所以李大钊演讲的题目也就是《庶民的胜利》,当然材料中的“劳工”就是庶民的意思,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演讲的题目就是《庶民的胜利》。这反映中国思想界的变化主要突出向俄国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之类的答案即可。‎ ‎(4)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要按材料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即可,例如,材料涉及到多各界及多个阶层,所以就要突出各阶级各阶层广泛参与、积极探索,近代的探索当然是以挽救民族危亡为探索的主题,最后又学习俄国所以可以总结出从主张学习西方到主张学习俄国等特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