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8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板块三 现代史部分板块综合课件(81张)
板块综合 板块三 现代史部分 内容索引 时空坐标 多维架构 模块融通 中外关联 核心素养 命题渗透 时空坐标 多维架构 一、世界现代史 二、中国现代史 模块融通 中外关联 一、欧美近现代不同经济发展模式 模块融通 时间 19 世纪初~ 19 世纪 70 年代 19 世纪末~ 20 世纪 30 年代 20 世纪 30 年代后 生产关系 所处阶段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国际 政治 格局 西欧是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英国确立世界霸权 美、德崛起,欧洲仍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实力大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形成美苏两极世界的格局,取代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国际 经济 格局 以西欧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 “ 世界工厂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美、德两国经济迅速发展,但英国仍为世界经济大国 美国确立世界经济霸权地位,苏联成为工业化国家,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经济思想 自由主义思想 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 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基本历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表现 大国兴衰 世界市场 开始形成 15 世纪至 18 世纪中期 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意大利衰落;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崛起 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 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 中期 工业革命;商品输出 英国成为 “ 世界工厂 ” 英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经济一体化,整体世界形成 美国、德国崛起,冲击英国霸主地位 世界市场陷入困境 一战至二战结束 两次世界大战和 经济 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二战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 (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 、关贸总协定 ( 国际贸易体系 ) 建立 美国确立经济霸主地位,西欧、日本重新崛起, 苏联 ( 俄罗斯 ) 影响增强,中国崛起和富强,世界经济走向多极化和区域集团化 经济全球化 趋势 加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 区域性经济组织建立;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大增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 时间 具体表现 原因 核心内容 结果 新中国 成立到 1956 年 从以社会主义 公 有 制为主体、 多 种 经济成分 并 存,向 高度 集中 的 计划经济 体制 转变 照搬苏联 模 式 ;缺乏 经 济建设 经验 实行和强化 计 划 经济, 废除 生产资料私有 制 ,建立 社会 主义 公有制 对于进行工业化 建 设 曾起过积极作用 , 但 它超越了历史 发展 阶段 ,使企业失去 了 活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 “ 文化大革命 ” 的教训,并借鉴了国外经验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政企分开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党中央对国情的充分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把企业推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 1. 政治上 (1) 纠正 “ 文化大革命 ” 中的 “ 左 ” 倾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2)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对台湾政策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 “ 一国两制 ” 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 经济上 (1) 抛弃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 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发展思想从片面盲目发展到全面科学发展的转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 外交上 (1) 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2) 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 思想上 :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5. 科技教育上 :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载人航天技术等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教育全面发展 。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1. 政治上 :斯大林体制中 “ 以党代政、个人崇拜、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估计 ” 等问题使中国领导人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主观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 “ 文化大革命 ” ,使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 2. 经济上 :经济结构与体制仿效苏联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农业领域,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了私有制,走农业合作化或集体化的道路;工业领域,开展五年经济发展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体系等等 。 中外关联 3 . 文化教育上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期内,教育的形式、内容全部采用苏联模式,使中国的文化教育打上了深深的苏联烙印。 4. 外交上 :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执行所谓 “ 革命外交 ” ,意识形态挂帅,对外封闭,恶化了我国的外交关系 。 5. 社会生活上 :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 二、世界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 模式 比较项 西方模式 ( 英国 )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所经历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 场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 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从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商品经济发展到将政府干预与市场自发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 “ 混合经济 ”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具有僵化性、封闭性 肯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手段;具有开放性 三、美苏 “ 冷战 ” 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 时间 阶段 新中国外交 1949 ~ 1955 年 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苏联支持、援助中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中国;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推行 “ 一边倒 ” 的外交政策;接受苏联的经济技术援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0 世纪 50 年 代 后期起 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 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美关系继续 对 立 ;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 20 世纪 50 年 代 后期起 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 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美关系继续 对 立 ;中国在外交上,既反苏也反美 20 世纪 70 年代 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美国改善对华关系 20 世纪 80 年代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中苏关系走向缓和,美中建交后不和谐的音符时常出现,中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1991 年后 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 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核心 素养 命题渗透 1. 利用时间年表对相关史实进行描述 —— 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及其影响 一、时空观念 运用 1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最畅销的两部小说 —— 《飘》 (1936 年 ) 和《逆性的安东尼》 (1933 年 ) 都是以早期生活为背景的浪漫史诗,此时最畅销的杂志 —— 《生活》 (1936 年创刊 ) 则以精彩的摄影著称。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应是,当时美国 A. 文艺具有明显的反战情绪 B. 现实主义文学受到追捧 C. 文艺呈现逃避现实的趋向 D. 科技极大地改变了生活 答案 解析 √ 解析 文艺具有明显的反战情绪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A 项错误 ; 现实主义 文学受到追捧与 “ 都是以早期生活为背景的浪漫史诗 ” 相矛盾,故 B 项错误 ; 20 世纪 30 年代,不论是小说还是杂志都没有触及现实的生活,美国 20 世纪 30 年代是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时期,文艺对现实采取逃避的态度,故 C 项正确 ; 科技 极大地改变了生活材料没有涉及到,故 D 项错误。 2. 用特定时空术语对较长时段史实加以概括,认识事物来龙去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 运用 2 下面是近现代中国某时期择偶标准 ( 部分要素 ) 差异统计表 ( 单位: %) ,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项目 年份 1948 ~ 1966 1967 ~ 1976 1977 ~ 1986 1987 ~ 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 15.6 本人成分、政治面貌 30.5 23.5 15.1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A. 改革开放后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 B.20 世纪 80 年代后婚姻更加自由 C. 文革时期婚姻是政治利益的牺牲品 D. 近代社会国人的素质普遍较低 答案 解析 √ 解析 改革开放后择偶标准关注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的比重降低,对学历关注度提高,故 A 项正确 ; 材料 未提及个人婚姻选择权,故 B 项错误 ; “ 文革 ” 期间择偶受到家庭出身和政治面貌影响大,但不意味着婚姻是政治利益的牺牲品,故 C 项错误 ; 材料 中择偶标准主要关于现代,且择偶标准不能作为直接衡量个人素质的标准,故 D 项错误。 3. 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历史主题进行合理论述 —— 近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历程 (1)16 世纪到 20 世纪上半叶,欧洲是世界政治、经济中心。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确立并不断完善。经济上,随着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发展,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20 世纪 40 年代至 70 年代,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政治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日本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经济上,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政治多极化和经济的区域化、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政治上,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壮大和中国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经济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发展,加速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运用 3 基辛格认为,冷战结束,制造出了观察家称之为 “ 单极世界 ” 或 “ 一个超级大国 ” 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部问题。这一认识说明 A. 美国的综合国力开始衰退 B. 世界权力中心更加分散化 C. “ 一超多强 ” 局面尚未出现 D. 美国需加强单方面独断能力 答案 解析 √ 解析 冷战结束后,依据综合国力来看,美国依然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故 A 项错误 ; 冷战 结束,世界格局由两级向多极转化,世界出现多个力量中心,故 B 项正确 ; 依据 所学知识得知,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呈现 “ 一超多强 ” 的局面,故 C 项错误 ; 由 材料得知,冷战结束后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部问题,因而也就不存在加强单方面独断能力的问题,故 D 项错误。 1. 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 苏联 ( 俄 ) 在农业方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举措和评价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 (2) 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唯物史观 (3) 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运用 4 所有制、经济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化,在苏俄内战结束后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为此,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总结了经验教训,苏俄政府迅速调整政策 A. 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 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 C. 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 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御法西斯德国的侵略 答案 解析 √ 解析 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故 A 项错误 ; 材料 “ 在苏俄内战结束后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 反映了苏联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B 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 B 项正确 ; C 项推行集体农庄制度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由国家计划主导,否定商品经济的作用,故 C 项错误 ; D 项与斯大林模式有关,故 D 项错误。 2. 联系和发展,继承和创新 ——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1) 从思想路线上看: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 从道路选择上看: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邓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 (3) 从统一战线上看: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同样,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 。 运用 5 1978 年 6 月 2 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说: “ 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 他们的观点,事实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 ” 当时这一讲话的现实意义是 A. 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 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C. 有利于打破 “ 右 ” 的思想的禁锢 D. 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 √ 答案 解析 解析 1978 年 5 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故 A 项错误 ; 十一 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故 B 项错误 ; 该 讲话有利于打破 “ 左 ” 的错误,故 C 项错误 ; 邓小平 的讲话成为了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故 D 项正确。 3.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 全面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 造成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家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以适应战争需要,这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3) 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其固有矛盾造成的,危机期间,单靠个人垄断和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矛盾,无法通畅再生产循环过程。 (4) 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以及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 运用 6 下表为美国《 1981 年综合预算调整法》中部分削减的内容及金额 ( 单位: 10 亿美元 ) 。据此可知美国政府政策调整的依据是 内容 1982 年 1983 年 1984 年 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 医疗、住房补贴 1 1.2 1.7 其他项目 21.8 29.7 35.3 A.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 出现 B . “ 经济复苏 ” 局面的出现 C. 凯恩斯主义理论的 失灵 D . “ 福利国家 ” 政策的破产 √ 答案 解析 解析 根据题中的表格数据可知,《 1981 年综合预算调整法》决定在 1982 、 1983 、 1984 年削减医疗、社会保险、住房补贴,并且削减的数额逐年增加, 1973 年美国经济 “ 滞胀 ” 局面的出现,说明凯恩斯主义理论 ( 国家干预经济 ) 的失灵,美国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 ; “ 经济复苏 ” 局面的出现不是经济政策调整的依据而是经济政策调整的结果,故 B 项错误 ; 凯 恩斯主义理论的失灵是美国经济政策调整的依据,故 C 项正确 ; “ 福利国家 ” 政策陷入困境但是并未破产,故 D 项错误。 1. 从多方面说明导致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 —— 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之处 三、历史解释 项目 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 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 土地属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 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 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 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发展后 果 不同 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不难得知,材料中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是广大农村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而生产自主权的扩大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 A 项正确。 运用 7 从 1957 年到 1978 年,中国农村的一个生产队未能向国家交售 1 斤粮食,反吃了国家 25 万斤返销粮; 1979 年以来的两年半时间中,这个队却向国家交售了 10 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生产自主权扩大刺激了农业 生产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重大作用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激发生产积极性 D. 取消农业税极大地减轻农民负担 √ 答案 解析 2. 对所学内容中的历史结论加以分析 —— 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1)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 1978 年 5 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 “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否定了 “ 两个凡是 ” 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 1992 年邓小平的 “ 南方谈话 ” ,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 。 (3) 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 1997 年党的 “ 十五大 ” ,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 运用 8 1992 年,邓小平南下视察,途中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做了深刻阐发。这一系列阐发 A. 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问题 B.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地位 D.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 答案 解析 解析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决了姓 “ 资 ” 姓 “ 社 ” 的问题,提出了 “ 三个有利于 ” 的标准问题,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问题,故 A 项正确 ; 明确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十四大,故 B 项错误 ; 确立 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地位的是十五大,故 C 项错误 ; 总结 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与邓小平南方谈话无关,故 D 项错误。 3. 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 —— 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四种经济政策 (1) 重商主义:盛行于 17 ~ 18 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 内市场,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 自由主义:英国经济学家亚当 · 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 19 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 凯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 “ 自由放任 ” ,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4) 混合经济政策: 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 “ 滞胀 ” 现象,各国立即调整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运用 9 1929 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 40 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 56 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 76 个国家提高关税。这体现出 A. 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 B. 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C. 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 D. 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 √ 答案 解析 解析 进入 20 世纪,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由主义而非重商主义,故 A 项错误 ; 凯 恩斯主义在这一时期还尚未提出和实施,故 B 项错误 ; 正是 由于自由主义的盛行导致经济缺乏国际规则,才使得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和转移危机的做法,故 C 项正确 ; 材料 中并没有对政治危机的相关描述,故 D 项错误。 基本内涵 1—— 祖国认同感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在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只有得到本国国民和国际社会的认同才能得以存在。因此,国内外对国家认同的研究也主要有两种范式:国际层面的国家认同和国内层面的国家认同。 四、家国情怀 运用 10 习近平同志在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时,提出对台政策的 “ 四不原则 ” :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 “ 台独 ” 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这 “ 四不原则 ” A. 有利于上海合作精神的发扬与光大 B. 表明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体现了以诚相待 “ 两岸一家亲 ” 的理念 D. 说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广泛适用性 √ 答案 解析 解析 “ 四不原则 ” 是关于台湾问题的,与上海合作精神无关,故 A 项错误 ; “ 四不原则 ” 是关于台湾问题的,属于中国内政,与联合国无关,故 B 项错误 ; “ 四不原则 ” 体现了和平统一、合作共赢的精神,体现了 “ 两岸一家亲 ” 的理念,故 C 项正确 ; “ 四不原则 ” 属于中国内政,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无关,故 D 项错误。 基本内涵 2——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真理性、正确性的自信。坚持理论自信就是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真理性的信念。 运用 11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 …… 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下列属于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上采取的重大举措的是 A. 修订新时期宪法,成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 把实行 “ 依法治国 ” 方略写入宪法 C. 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 D. 提出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的方针 √ 答案 解析 解析 1982 年修订新时期宪法,成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 ; 1999 年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上的重大举措是把实行 “ 依法治国 ” 方略写入宪法,故 B 项正确 ; 邓小平 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是在 1980 年 8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 ; 1956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中共与民主党派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的方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基本内涵 3—— 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从文化本身来看,人们所主张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护民族文化的特色,才会使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意义的观点,也同样意味着民族文化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国家意义、民族意义。 运用 12 有学者指出: “ 全球化跟国际化排山倒海而来的时候,它对我们最大的挑战可能是,你到底找不找得到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然后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那个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 ” 这里,该学者主张 A. 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转 B. 全球化要立足民族化 C. 全球化前提是区域化 D. 全球化要实现西方化 √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提到了经济全球化,但没有强调其趋势的不可逆转,故 A 项错误 ; 从 材料 “ 那一个铁轨跟铁轨衔接的地方。也就是西方跟东方,现代跟传统,旧的跟新的,衔接的那个点。然后找到那个点之后,大概就可以在席卷而来的那个全球化的大浪里头,找到自己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了 ” 可以看出作者强调在全球化浪潮里要结合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发展,故 B 项正确 ; 材料 没有涉及到经济区域化,故 C 项错误 ; 材料 没有体现全球化与西方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1. 运用史料作为论据论证观点 —— 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 当时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着浓厚的 “ 战时共产主义 ” 思想基础,而以斯大林为首的党的领导主流又不是以新经济政策的改革思想去引领、克服并化解上述矛盾和冲突,而是以违背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传统意识形态,即 “ 左 ” 的思想去处理、解构新经济政策,所以,造成这一政策最终遭到了被取消的命运。 —— 马龙闪《取消新经济政策原因新论》 五、史料实证 [ 解读 ] 现行教材谈及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仅表述为 “ 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 。材料中作者认为新经济政策遇到的最大障碍主要还是主观上的。 这里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1) 新经济政策与布尔什维克传统意识形态的矛盾。布尔什维克传统的文化意识形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强烈的反商品、反资本主义意识。 ②“ 直接过渡 ” 的思想。 ③ 把暴力绝对化的普遍暴力论思想。 ④ 坚持 “ 阶级战争 ” 。 ⑤ 革命浪漫主义思想。 (2) 新经济政策产生的混合经济与布尔什维克政治体制的矛盾。转向新经济政策之前,苏俄的政治体制是高度集权的体制。实行新经济政策,需要遵循价值规律、市场规则,需要灵活对待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但一味集权,一味按行政命令办事,一味偏袒国营企业,就必然与新经济政策发生矛盾与冲突。 (3) 新经济政策所开辟的现代化方向,同俄国传统村社、传统文化观念的矛盾。村社的存在,在价值观念和制度层面同布尔什维克政权发生尖锐矛盾,苏联党政军干部队伍难以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如此,放弃新经济政策,采取急攻近取的直线进攻,取消村社,推行集体农庄,就势不可免。 (4) 工业化方针引发危机,直接导致新经济政策被抛弃。 1925 ~ 1926 年以来,苏联工业化建设明显提速,对粮食、原料需求激增,超过了苏联农业生产的承受能力,直接导致经济危机,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强调,必须对农业进行全面组织和改造,以达到工业建设要求。斯大林认为富农和其他敌对势力的破坏导致粮食收购危机,把继续推行新经济政策看作是推行资本主义,只有建立集体农庄,才是走向社会主义。 1929 年,大规模集体化运动开始。 运用 13 一名老俄共 ( 布 ) 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 “ 大厦 ” 正在摇摇欲坠。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 A. 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 B. 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C. 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 D. 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 √ 答案 解析 解析 据材料 “ 一名老俄共 ( 布 ) 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 ‘ 大厦 ’ 正在摇摇欲坠 ” 可知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有些人不能理解,说明新经济政策推行时遇到阻力,故 C 项正确。 2. 运用史料比较分析不同的历史观点 —— 英国与冷战的起源 英国确立了为保护自己既得利益而遏制苏联、离间美苏关系,为重建欧洲均势而分裂德国的独立外交政策。为实现既定的外交目标,英国对苏联采取了诸如私下讨价还价、公开摊牌、积极遏制等手段,而对美国则采取了外交的、政治的乃至舆论的甚至多少带些要挟的各种方式,即便是卸包袱也做得冠冕堂皇,不动声色。可见,战后美国对苏联实施强硬外交以及西方集团遏制苏联,英国均起了重要作用,对此不应低估 。 —— 竺培芬《冷战起源探析》 [ 解读 ] 关于冷战的起源,史学界往往强调美国的作用,认为这是美国推行 “ 全球主义 ” 战略思想的结果。材料中观点认为英国是东西方进行冷战的急先锋,是美国进行冷战政策的积极推动者,而且也是西方对苏联实行遏制的促成者。 由于战后苏联的强大,英国视其为建立欧洲均势的最大障碍。苏联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世界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英国是东西方进行冷战的急先锋。在整个冷战过程中,英国起了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充当美国的政治导师,鼓动美国走上冷战道路。二是在美国举起冷战帅旗前担任临时主帅。三是在冷战开始后做冷战的急先锋。 但是,冷战的起源及其成因主要还应该从时代的特点,特别是美苏两国的争霸中去探讨,美国和苏联是冷战的重要因素,是冷战爆发的内因,而英国所起的作用只是一种外因,英国在冷战中的作用不应该夸大。实际上凭借英国的国力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英国无力也不可能对冷战的起源有一种决定性的作用,它更多的是靠把美国推向苏联的对立面来体现其作用的,但即使是这种作用也是有限的。 运用 14 关于冷战起因的研究,有学者指出: “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 ” 该观点 A. 表明了冷战源于西欧国家的主导 B. 反映了英国等西欧国家对冷战的推动 C. 揭示了美苏失去对冷战的控制权 D. 说明了西欧与美国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观点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冷战的出现与西欧有关,但不能表明冷战是西欧主导的,故 A 项错误 ; 据 材料 “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 ” 可知英国等西欧国家推动了冷战的发生,故 B 项正确 ; 材料 观点是讨论冷战的起因,而不是冷战的控制权,故 C 项错误 ; 材料 “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 ” 不能说明双方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故 D 项错误。 3. 运用史料对所探究问题进行论述 —— 新中国成立初期 “ 一边倒 ” 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 一边倒 ” 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这一选择并非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也并不主要是应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对策。随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 “ 一边倒 ” 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 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 “ 一边倒 ” 政策研究综述》 [ 解读 ] “ 一边倒 ”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之一,据材料 “ 为处理新中国与苏联的国家关系 ”“ 双方意识形态同一性的必然结果 ”“ 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 ” 等总结原因 ——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需要;两极格局、两大阵营和雅尔塔体系的制约;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敌视和包围。 从国家利益的考虑、应对国际格局等方面分析影响,另外还需注意这一外交政策对我国外交发展的有利影响 —— 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增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形成局部开放 ( 半开放 ) 的局面,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格局;打破外来的孤立,客观上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运用 15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交往主要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的 “ 一边倒 ” , 1969 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这说明新中国的外交 A. 适应了多极化国际格局 B . 据形势变化进行调整 C. 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 D. 要求建立国际新秩序 √ 答案 解析 解析 两极格局指的就是美苏两极对峙,中国从 “ 一边倒 ” 到向西方开放,这些外交政策都带有浓厚的两极政治色彩,并没有体现多极化的时代新特色,故 A 项错误 ; 新中国 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适时地改变外交政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务实调整,故 B 项正确 ; 根据 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知这一时期新中国的外交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不再将意识形态作为外交活动的唯一依据而并未摆脱它的影响,故 C 项错误 ; 单 从材料我们无法看出新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要求,故 D 项错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