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部分第6单元第12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2部分第6单元第12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革命与近代道路抉择  ‎ ‎——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从清帝退位到东北改旗易帜(1912-1928年),主要处于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个阶段。‎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1)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接受日本“二十一条”;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 ‎(2)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断探索革命道路,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3)共产党开展革命斗争,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繁荣局面,随后陷入萧条;社会物质、习俗生活快速发展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遭到摧残。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进一步近代化的趋势。‎ —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并逐步中国化。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第12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革命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1)第一阶段:学生为主力,中心在北京。‎ ‎(2)第二阶段: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中心在上海。‎ ‎3.结果:初步胜利。‎ 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影响 ‎(1)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是先锋,工人阶级成为主力军。‎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爱国运动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中共“一大”(1921年)‎ ‎(1)背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日益结合;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中央机构 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 ‎(3)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中共“二大”(1922年)‎ ‎(1)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2)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意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新”‎ 三、国民革命 ‎1.背景 ‎(1)工人运动遭受挫折,中国共产党由此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2)孙中山深感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 ‎2.标志 ‎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3.准备 ‎1925年,成立广州国民政府,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4.高潮:北伐战争(1926-1927年)。‎ ‎(1)目标: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成就: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5.结果 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下,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国民革命需要澄清的几点认识 ‎(1)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3)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4)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策基础,是国民革命的旗帜,这并不意味着中共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5)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失败了。‎ ‎[教材拓展]__正确认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分期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持续16年,又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1928年)两阶段。‎ ‎(2)认识 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反动卖国的军阀集团,‎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又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的时期。‎ ‎①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②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③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与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过程 ‎►探究1 五四运动的影响 史料一 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做比较,就可以明了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又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 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 ‎——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史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从资讯传播、教育状况及民众观念的角度分析促成这种超越的因素。‎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并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1)史料一论述了五四运动在参与人数上对公车上书的超越。解读史料注意前后对比,从参加的城市、实际参与者和参与人数的对比中来理解“超越”之意。“大中城市”“其实际参与者”“参加人数”等信息,说明了五四运动规模更大,社会基础更广泛,影响更大。‎ ‎(2)史料二揭示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和《九国公约》的实质。从“山东问题”的解决来理解五四运动的影响,从“机会均等”理解《九国公约》的实质。根据史料“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可知,五四运动促成了山东问题的解决。‎  (1)因素:电讯、报刊发展,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新式教育推广,先进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群体壮大,思想活跃;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民众关注国事。‎ ‎(2)背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恢复领土和主权完整的要求;帝国主义调整在华利益。结果:收回山东主权;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实质:打破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历史舞台。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探究2 民主革命的新高潮——国民革命 史料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序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 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依据史料,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史料反映了国民革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具体实践,呈现出与以往革命不同的新特点。史料分为四个层次。“与辛亥革命相比”体现了国民革命基础广泛,“新三民主义”体现了国民革命指导思想新;“强有力的政治体制”体现国民革命以国共合作的新方式进行;“历史主流”体现了国民革命追求“自主独立”;“现代民族国家”体现国民革命有反帝要求。‎  新特点:宣传范围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广泛);国共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和历史功绩 ‎(1)特点 ‎①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②群众基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③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④革命军队:组建正规的新式革命军队,并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北伐战争。‎ ‎(2)历史功绩 ‎①它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②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有重要作用。国民革命运动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 以家国情怀感悟五四精神 材料 五四学生运动,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理性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主的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对于杨晦、匡互生这样的火烧赵家楼,并且痛打所谓“卖国贼”的学生,许多学者认为他们表现了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 ‎——摘编自黄广明、杨潇《启蒙是最好的爱 国——新文化运动健将的觉悟》等 思考:分析材料,论证感性爱国与理性爱国的统一性。‎ ‎【提示】 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民族利益受到严重危害,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是一种爱国行为。山东问题发生后,爱国学生奔走相告,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抗战时期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他们都是爱国英雄。激情爱国往往又极不理性,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加剧。五四运动中。学生用暴力惩治了他们眼中的“汉奸”。这样的结局就是暴力赢了,文明输了,情感赢了,法律丢了。激情爱国往往破坏了社会理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 弘扬五四精神,彰显家国情怀 ‎(1)五四精神的基本内涵:五四精神蕴含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五四精神体现了追求真理而勇敢解放的精神;五四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感和时代感,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先进的思想意识相结合的精神。‎ ‎(2)五四精神的弘扬:近百年来,五四精神已经成为中国青年不朽的符号象征。五四精神生生不息,激励无数进步青年投身于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为国家兴盛、民族富强而奋发有为、艰苦奋斗,就在于其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核。‎ ‎(3)彰显家国情怀:爱国主义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凝聚力、号召力,在当前更有必要透过弘扬五四精神来强化爱国主义,彰显家国情怀。让五四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合肥一模)李大钊说:“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李大钊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 A.爆发具有一定偶然性  B.与日本关系不是很大 C.不能定性为爱国运动 D.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D [根据题干“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可知,李大钊认为五四运动的意义超过了中国国界,是人类解放运动,故选D项;五四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故排除A项;五四运动中的口号有“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利权”“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均与日本有关,故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故排除C项。]‎ ‎2.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等。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D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前后带来的思想解放,而不是侧重于五四运动产生的原因,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是反帝反军阀,实现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多种思想,并非单独强调马克思主义,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时期产生的社会思潮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人们急需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这充分体现了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与加强,故D项正确。]‎ ‎3.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纲领(  )‎ A.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 B.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 C.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D.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A [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符合中国革命实际需要的指导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民主革命纲领以实现民主共和国为目标,没有涉及建立共产主义事业,故B项错误;直接推动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是中共三大确定的党内合作方针,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故D项错误。]‎ ‎4.据中共北方局机关刊物《政治生活》周刊记载:“(1925年)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这主要得益于(  )‎ A.中国共产党的妥协让步 B.中国国民党的正确领导 C.国共合作的强有力推动 D.国民党得到民众的支持 C [根据“北方地区的国民党,已经走上了一条政党的轨道,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组织与纪律,已经慢慢地取得民众的同情与支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表现出了长足进步”可得出其主要源于国共合作的成果,故C项正确。]‎ ‎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工农武装割据 ‎1.背景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发动,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损失惨重。‎ ‎2.开辟 ‎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3.内容 ‎(1)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2)政权建设:1931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3)武装斗争:进行武装斗争,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前四次“围剿”。‎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及关系 二、红军长征 ‎1.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开始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开始长征。‎ ‎3.转折:遵义会议(1935年)‎ ‎(1)内容: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意义: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4.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5.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数字法归纳国共的十年对峙 ‎(1)一个核心:农村革命道路的探索。‎ ‎(2)三点成就: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正确领导;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 ‎(3)四个转移: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最高决策由错误到正确;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中国时局由内战转移到“一致对外”。‎ ‎(4)六点实践: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1.国共的十年对峙 ‎2.“工农武装割据”‎ ‎►探究 指引中国革命的灯塔——“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史料一 192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时选择了两条道路: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仿中国的历史传统,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 史料二 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 史料三 政治局扩大会议认为一切事实证明我们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我们不能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 ‎——《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1935年2月8日)‎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做了哪些贡献?‎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共发动土地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3)有人说,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使革命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1)史料一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内部在革命道路上出现重大分歧,党内存在着走城市为中心和农村为中心的两条革命道路。‎ ‎(2)史料二反映了中共发动土地革命的目的。抓住关键信息“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判断土地革命的实质,表明土地革命的实质是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 ‎(3)史料三反映了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主要原因是王明的“左”倾错误。‎  (1)发动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2)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推动根据地经济发展。‎ ‎(3)革命区域由南方转到北方;党的领导核心由王明转移到毛泽东;革命策略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程 ‎(1)探索期: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国民革命失败。‎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认识了民主革命纲领的重要性。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从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受挫认识到建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方针,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成熟期:土地革命时期。‎ ‎①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②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 ‎③从依赖共产国际到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问题。遵义会议的召开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 ‎④依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以家国情怀感悟长征精神 材料 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并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后来很多人都说,这是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 ‎——[美]哈里森·埃文斯·索尔兹伯里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思考:根据材料,作者指出的“分水岭”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被视为“整个中国革命史上最重大的一个事件”的原因。‎ ‎【提示】 事件:遵义会议。‎ 原因: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 弘扬长征精神,彰显家国情怀 ‎(1)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 ‎①长征精神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②长征精神的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长征精神的显著特点是革命的乐观主义。‎ ‎③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高度体现,是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2)彰显家国情怀 ‎①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途中,追溯长征精神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②长征精神,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曾经鼓舞广大共产党员和指战员们不畏艰险,前仆后继,英勇牺牲,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在和平时期,它激励人民群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奋勇拼搏,开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代。“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 A.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D.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是指打土豪、分田地,题目中并未牵涉,‎ 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得出:此时中共还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B项正确;此时中共并未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中共首次独立做出决策,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上,故C项错误;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在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失败后,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2.下图是1927—1928年中共党员成分构成变化示意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B.湖南农民运动高涨 C.新的革命道路开辟 D.工人运动转入低潮 C [分析材料可知,1927年中共党员以工人阶级为主,而1928年中共党员以农民阶级为主。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转战井冈山,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新的革命道路,因而大量吸引农民加入革命队伍,故C项正确。]‎ ‎3.1932年5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红色政权打响了惩治腐败分子的第一枪,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被处决。同年12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第一个惩治腐败的法令。类似法令(  )‎ A.有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B.是工农红色政权存在的前提 C.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范围 D.说明中央苏区推崇法律至上 A [根据题意得出,惩治腐败的法令有利于革命根据地政权的巩固,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的正确领导是工农红色政权存在的前提,故B项错误;法令不能扩大根据地的范围,故C项错误;题干并未体现出法律至上,仅仅是为巩固政权进行的法令建设,故D项错误。]‎ ‎4.某学者认为:历时两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 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中共在长征中面临双重阻力 B.长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C.长征是中共的北上抗日方针 D.长征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好转 D [中共在长征途中面临的双重阻力指的是党内政治、军事方面的“左”倾错误以及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征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好转”,一方面指的是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转危为安,另一方面指的是长征又促使国共两党逐渐由敌视对峙走向团结抗日,有利于贯彻北上抗日方针,故D项正确。]‎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点 卷别 命题角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全国卷Ⅰ ‎2018·五四运动后关于中国国情的争论;2015·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全国卷Ⅱ ‎2019·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2018·孙中山的伟大转变,坚持民主革命主场 全国卷Ⅲ ‎—‎ 国共的十年对峙 全国卷Ⅰ ‎—‎ 全国卷Ⅱ ‎2016·中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全国卷Ⅲ ‎—‎ ‎1.从考查内容看:高考命题侧重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十年对峙很少命题。‎ ‎2.从考查题型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偶尔有非选择题涉及国共十年对峙。‎ ‎3.从命题特点看:考查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呼应现实热点问题,注重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的引导。‎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练点1: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 ‎ (2019·全国卷Ⅱ)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B [全国各界联合会宣言描述的核心是“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合群自救”,这反映了爱国救亡的信念,由此可知,当时各界团体爱国觉悟有所提高,故B项正确;A项错在“趋于一致”;材料未提及“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故C项错误;1919年马克思主义正在中国传播,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各界团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故D项错误。]‎ 练点2: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 (2018·全国卷Ⅱ)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C [根据材料中“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可知,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不力;根据材料“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因为有团结且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因此孙中山意在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故C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他只是从俄国革命中获取经验,不可能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及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故A、B两项错误。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没有改变,故D项错误。]‎ 练点3:北洋军阀的统治 ‎ (2015·全国卷Ⅰ)《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皖直交斗”。材料“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反映了当时中国处在大分裂时期,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混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局面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符合题意。]‎ ‎ ‎ 题号 命题特点 练点1‎ 呼应热点 ‎2019年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00周年,以五四运动后的群众运动为切入点,涉及爱国情怀的热点问题 练点2‎ 历史现场 孙中山在1923年为改组国民党而作的一次讲话 设误陷阱 效仿的是俄国的成功之法,非其革命之“道路”,更非其革命之“前途”‎ 练点3‎ 历史解释 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 时空观念 以时间为主线,判断《申报》时评,“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这一时局的出现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练点4:五四运动后中国国情的争论 ‎ (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C [五四运动激发了知识界空前高涨的民族主义热忱,材料中的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中国究竟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实业”,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采用“劳农主义”以及要不要成立无产阶级政党用革命手段来改造中国。通过这场争论使许多青年认清了科学社会主义,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因此这场争论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 ‎ ‎ 题号 命题特点 练点4‎ 能力立意 以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为背景,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引导考生认清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本质区别。‎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北京学生发动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莘莘学生……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  )‎ A.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五四运动是全国性革命运动 C.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 D.军队支持是五四运动胜利的重要原因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开始后,支持学生的有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甚至北洋军阀吴佩孚也表示同情学生,这体现了五四运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项正确;题中只涉及北京、上海,B项结论由材料推断不出,故排除;C项缺乏材料依据,故排除;五四运动取得胜利得益于工人阶级的援助,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2.(2019·桂林、贺州联考)有人在考察武昌时说: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按户悬挂,布旗不备,以纸代之;政治口号之多,超于国内各香烟公司广告之上,譬曰:“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拥护革命中心力量”。这一场景的出现(  )‎ A.印证了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得益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B [材料体现国民革命时期在武汉宣传革命的场景,有利于宣传革命和革命的开展,而不能反映出人们的民主共和观念,故A项错误;北伐不到半年时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推动建立武汉国民政府,得益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故C项错误;此时是国民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 ‎3.(2019·许昌二模)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1926年底,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与此同时,农民运动也在全国迅猛发展,湖南的农民运动更是如火如荼,波澜壮阔,成为全国农运中心。这主要得益于(  )‎ A.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指导 C.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D.两湖地区成为国民革命的中心 C [从材料中的时间可以看出是国民革命时期,当时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迅速发展,是因为1926年进行了北伐,北伐胜利进军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故选C项;中国共产党当时工作重心仍在城市,故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理论,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革命的中心在广州,故排除D项。]‎ ‎4.192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发布农字第九号通告,要求“不缴苛捐苛税”“不缴预征钱粮”“取消高利贷”“没收大地主土豪劣绅及反革命的土地”“农会政权的斗争和土地革命必须革命的武装才能保障其胜利”。据此可知当时中共(  )‎ A.正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 B.竭力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 C.全面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初步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 D [结合题中时间信息“1927年7月20日”可知,此时中共中央发出的通告侧重强调的是革命的武装才能保障土地革命的胜利,这体现了大革命时期中共对忽略武装斗争的错误的反思,故D项正确。]‎ ‎5.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大量地主及其家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B.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A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30年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正在由城市转向农村,致力于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在我国江西、湖南等地区,因此导致大量地主及其家属离开农村涌入城市,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与题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排除;大量地主及其家属涌入城市说明地主阶级受到打击,不能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故D项排除。]‎ ‎6.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外宣言,宣布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1935年瓦窑堡会议,中共把原来的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调整为废除中日间的不平等条约。这一调整(  )‎ A.表明中共推行对英美妥协的政策 B.说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C.是受“左”倾错误干扰的结果 D.体现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 [“把原来的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调整为废除中日间的不平等条约”说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调整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并不是对英美妥协,故A项错误;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中我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并未受“左”倾错误的干扰,故C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