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第四次月考)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第四次月考)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第Ⅰ卷(选择题 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 《礼记·王制》记载“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月告存。九十, 日有秩。”材料旨在说明西周 A. 确立了血缘纽带的宗法制度 B. 弘扬了儒学的孝悌文化 C. 强化了森严的社会秩序 D. 形成了尊老敬老的风尚 【答案】D 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 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 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2. 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 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 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 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 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 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书省谴责各地区官府,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物不自行及时解决,而是全部上报中书省,这就是要求地方必须做到“高效行政”;但同时又强调了,一部分重要事务必须上报,由中央作出决定,体现中央集权,D正确;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与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BC。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名师点睛】行省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行省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行省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行省制不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3. 隆 兴 元 年 , 朱 熹 对 宋 孝 宗 进 言 : “陛 下 虽 有 生 知 之 性 , 高 世 之 行 , 而 未 尝 随 事 以 观 理 , 即 理 以 应 事 。 是 以 举 措 之 间 动 涉 疑 贰 , 听 纳 之 际 未 免 蔽 欺 , 平 治 之 效 所 以 未 著 。 ”下 列 观 点 与 这 一 言 论 思 想 一 致 的 是 A. “大 学 之 道 在 乎 格 物 以 致 其 知 ” B. “存 天 理 , 灭 人 欲 ” C. “自 修 则 人 不 得 以 非 理 相 加 ” D. “学 者 须 先 立 志 ”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及朱熹的思想主张可得出朱熹对宋孝宗“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的进言体现了其“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而A意为大学之道在于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B意为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克制个人欲望。C是指自己以君子的言行约束自己,行君子之为,则其他人就没有机会诋毁你。D指学习钻研学问的人必须先立志。故选A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程朱理学·格物致知 4. 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 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A. 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 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 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着漏洞 D. 从宋朝官僚政治开始衰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出宋代到明清,可以通过恩荫、捐纳等方式来做官,这说明科举制受到现实的冲击,故B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古代长期存在冗官现象,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中无法得出官僚政治开始衰落,故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5. 美国学者西奥多·舒尔茨曾经指出:“中国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其效率是很高的…… 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资本主义企业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小农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B. 传统农业经营效率很高,可以与现代农业相媲美 C. 传统农业效率高是指土地私有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D. 传统农业的贫乏往往表现为规模小、工具简陋、农民负担重等 【答案】D 【解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属于单纯简单模式,不仅工具简陋,规模也小,加上农民负担沉重,故D正确;小农显然不符资本家,故A错误;农业经营效率很难与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比较,故B错误;农民积极性提高是因为有了土地,故C错误。 6. 唐代对关系国计民生或利润丰厚的商品,如盐、铁、茶、酒、醋等,多实行专卖制度, 禁止私人经营。这一“ 卖”制体现出唐代 A. 对商业活动分类对待 B. 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C. 市坊制主要针对私商 D. 部分行业还较为落后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盐、铁、茶、酒、醋等,多实行专卖制度”说明唐代对于商品种类的分类区别对待,故A正确;材料中目的不是压制商业,显然有利于商业发展,故B错误;专卖制度并不是针对个人商业,故C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和其他朝代信息,故D错误。 7. 罗马法将下列情况认定为“名誉减损”:作伪证、可为证人但拒绝作证、书面侮辱他人、重婚、 犯罪、从事卑贱职业(侣优、斗兽员等)、被社会轻蔑排斥。“名誉减损者”可能被剥夺选举权、 继承权、监护权、出庭作证权,并被限制结婚权。这说明罗马法 A. 强调道德修养以促进经济发展 B. 混杂着多种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C. 在公民法阶段保留了氏族残余 D. 对外扩张使社会关系更加复杂 【答案】B ..................... 8.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联邦清洁空气法案,“根据部分优先权的规定,联邦政 府把落实环保法案的责任归回各州,但对是否接受各州的行动方案,联邦政府保留最终决定权。” 该规定主要体现 A. 联邦政府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 B. 各州有权制定自己的法律 C. 各州法律制定推动了联邦法律的完善 D. 联邦政府可以干涉各州事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但对是否接受各州的行动方案,联邦政府保留最终决定权”说明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高于各州的权力,有权强制各州实施联邦法律,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均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名师点睛】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充分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和国家的统一。 9. 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中说:“英国政体的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 紧密结合……其连接点就是内阁,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是行政权和 立法权的密切结合和近乎一体的配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内阁兼有行政权和立法权 B. 行政权和立法权通过内阁有效结合 C. 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 D. 英国政治权力的基本架构混乱不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概况,旨在考查准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A项属于对题干信息“内阁本属行政机构,但在职能上亦属立法机构”的错误解读,排除;内阁是英国的国家行政机关,但是内阁首相又是议会下院多数党的领袖,因此又可以控制立法权,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C项“内阁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的说法题干信息并没有提及,排除;D项“混乱不清”的说法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史实,排除。故选B。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概况 10. 1864 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 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这一现象 A. 标志着近代中国领事裁判权开始丧失 B. 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 C. 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D. 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A项不符合史实;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半殖民地性质,B项表述错误;1943年l月,美、英分别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D项不对;根据材料案件“审判程序一如西方”,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故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1. 关于鸦片战争,高中历史教材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是清史的 有机组成部分。材料意在说明 A. 应对鸦片战争进行辩证分析 B. 鸦片战争是清史的一部分是错误的 C. 应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D. 不同历史观必然得出不同历史结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知,材料认为鸦片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且是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时间,故C项正确;对鸦片战争进行辩证分析,应该指出其积极和消极之处,材料未涉及,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鸦片战争也是清史的一部分,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不同历史观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 12. 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 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以看出,费正清认为共和制的政体与中国国情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即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故答案为D项。材料反映的是新政体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差距,排除A项;缺乏群众支持是新政体与社会现实脱节的表现,但并非全部,排除B项;材料不是探讨确立新政体的方式,排除C项。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影响 13. 1917 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 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 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A. 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 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 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 D. 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说明作者认为旧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意,再注意这一思想来自《旧思想与国体问题》,特别要注意牵涉到“国体”问题即国家的政治体制的问题,所以材料的主旨就是解放国人思想以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故选B。ACD项虽有道理,但不是本质意图。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14. “中国一城一邑,一岁一市之中,有怀一端之事思告白于人而无由遍诉者,常贴墙阴屋角间 罗,而致之不可枚举。然多旋贴旋扯,往往十无一二经人之眼者,……盖有新闻纸出,而民之 情不至拥于上闻矣。”材料揭示了 A. 城市民众诉求的变化 B. 报纸报道贴近民众生活 C. 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 D. 报纸成为民众参政的渠道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传递信息的方式从“常贴墙阴屋角间罗”到“报纸”的出现,可见C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递信息的方式,与民众诉求无关,A项排除。报纸是传递信息的方式之一,不是强调其内容与功用,BD两项均排除。故选C。 15. 2017 年 1 月 11 日新华社报道,教育部要求,20l7 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 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 “十四年抗战”主要是基于 A. 突出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B. 中共抗战的历史功绩 C. 抗战的民族性和完整性 D. 中国抗战的长久悲壮 【答案】C 【解析】“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并体现出民族抗战性,故C正确;东北抗战并不是改称“十四年抗战”的目的,故A错误;历史功绩不是主旨,故B错误;长久悲壮不符合“十四年”抗战目的,故D错误。 1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一向傲慢的英国人惊奇地发现:“身上的衣服是德国缝制的,少女们 周末穿的漂亮披风与上衣来自德国。更让人吃惊的是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产自德国,…… 连周末歌剧院里上演的歌剧也是德国人创作的,演员无一例外是德国人。”可见,当时傲慢的 英国人 A. 推崇德国文化 B. 注意到了德国的威胁 C. 喜爱德国产品 D. 意识到了德国的崛起 【答案】D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依靠第二次工业革命崛起,材料中描述的产品和服饰均出自德国人,说明英国人已经意识到德国的崛起,故D正确;A不是英国人推崇目的;B中威胁不符合材料主旨;C中喜爱不符合英国人的心态。 17. “一方面由于特别狭窄、畸形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使得拉美国家的国民经济压在某单一农作物的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动上。另一方面,由于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国内工业部门,又使其国内居 民生活中必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完全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千枝松:《工业科技革命与国际 分工》)这段资料不能说明的是 A.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入 B. 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C. 拉美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附庸 D. 拉美经济转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拉美国际的经济主要依靠在世界市场销售的单一的农作物,可见国际分工的扩大,A正确。拉美的农作物主要销往世界市场,工业产品完全依靠进口,说明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沦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B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拉美经济转型和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发展,故选D。 考点:近代世界经济•工业革命•近代化 18. 下表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对其信息认识表述最完整的是 A. 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B. 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 中国不断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列强的经济侵略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内容。从图表信息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的原料比重上升,手工制品比重下降,这说明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同时说明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D正确;机器产品所占的比重上升,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表明客观上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有一定建设性的影响。自然经济没有完全解体,B项排除;AC两项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双重影响 19. 阅读下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A. 身份户口和户籍管理政策 B. 粮食收购价格和农资价格 C. 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 D. 城乡居民的社会流动程度 【答案】C 【解析】表格显示1984 年左右城乡差别逐渐拉大,主要是当时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促使企业自主权扩大,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故C正确;A不符合事实;B属于计划经济时代产物;D中流动不符合当时事实。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20. 美国大萧条期间,一直销售平平的口红等低端消费品不仅销量未减,反而有所增加。经济 学家把这种经济低迷时部分行业逆势上扬的特殊经济现象称为“口红经济”。这一现象 A. 表明胡佛政府的对策已经失败 B. 体现女性危机中还能淡定应对 C. 反映人们寻求慰藉的心理需求 D. 说明新政刺激消费已初见成效 【答案】C 【解析】“口红”属于装饰和消费品,大危机期间,销售量上扬,主要是“口红”可以慰藉大危机时期人们受伤的心理,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胡佛经济的失败,故A错误;材料中淡定应对不符合大危机时代心态,故C错误;新政此时还没有正式开始,故D错误。 21. 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需要解决苏联经济尽快工业化的市场任务,然而工业化对于每年 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的要求远比新经济政策能给与的要多得多。这表明新经济政策 A. 恢复了国民经济 B. 冲击了国有企业 C. 滞后于形势发展 D. 推动了一五计划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并不能让苏联成为工业国,而当时帝国主义包围、封锁、落后的经济等复杂的形势需要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国,即材料表明了新经济政策滞后于形势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是强调新经济政策的不足而非恢复了国民经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经济政策是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不冲击国有企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经济政策和一五计划无直接的关系, 起不到推动一五计划的作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全方位的认识新经济政策,既要看到该政策的优点又要看到该政策也是存在弊端的。 22. 2016 年 10 月 19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宣布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 权重为 10.92%。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之后第五种“入篮”货币,并且是新货币 篮子中唯一的新兴经济体货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一举措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完善了国际货币体系 B. 提升新兴市场经济体地位 C.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D. 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二战后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能起到完善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之后第五种‘入篮’货币,并且是新货篮子中唯一的新兴经济体货币”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能提升新兴市场经济体地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稳定国际汇率,协调国际货币问题为宗旨,有利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但其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至今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没有建立,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从“人民币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之后第五种‘入篮’货币”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能够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 23. 大利学者蒂贝里奥•格拉齐亚尼认为,多极化是新兴国家增强自身在国际领域自由空间的一 次机遇。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沈铭辉指出,随着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发达国家“抱团”加 强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将越来越强。这说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A. 使新兴国家成为国际舞台的主角 B. 促使发达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合作 C. 推动了国际经济秩序的变革 D. 有利于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合作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多极化为新兴国家提供了增强自身在国际领域自由空间的机遇,表明推动了国际政治秩序的变革,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使发达国家“抱团”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增强,体现的是国际经济秩序的变革,故C项正确。多极化只是为新兴国家提供了增强自身在国际领域自由空间的机遇,不能说明其成为国际舞台的主角,A项错误;发达国家加强合作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B项表述不全面;材料没有涉及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合作,D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国际局势。 24. 有学者认为:“从世界近代史的一般进程来看,传统农业社会不可能直接转变为现代工业社 会。在这两个社会之间,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就欧洲历史而 言,符合这一“过渡性社会”历史现象的是 A. 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确立 B. 人们日益追求个性的解放 C.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D.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联系近代西欧的发展历史可知,“一般要有一个以商业贸易发展为特征的过渡性社会”所说的就是,工业革命之前资本主义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欧产生了重商主义、文艺复兴等等。A.自由主义经济贸易规则确立和C.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是在工业革命后出现的;D.股份公司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是在战后才出现的。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人文精神的发展 点评:考向预测,(1)高考可能会继续突出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的命题考查;选择题为主,但不排除出现非选择题的可能性。(2)从命题角度看,有可能以时代背景为依托,引入人文主义思想家的言论、著述、活动及历史人物评价的言论,重点考查对人文精神内涵的理解认识;同时注重考查西方人文精神与政治民主化的影响等。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52 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 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樾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潮州的锦、漳州 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明后期付元在《论开洋禁书》中说: “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 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罗绸缎。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 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1571-1821 年间, 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 4 亿西元(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欲攘外,亟需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洋货入中国则 输半税,土货出外洋则加重征,华商安得不困,洋商安得不丰。倘有贤能督抚大臣,洞明厉害 本原,奏请将厘金概行豁免,何至华商受其害而洋商独收其利也哉?……我之商务一日不兴, 则彼之贪谋则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 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独是商务之盛衰,不仅关物 产之多寡,尤必视工艺之巧拙,有工以翼商,则拙者可巧,粗者可精。……第商务之战,既应 藉官力为护持,而工艺之兴,尤必藉官权为振作。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 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了。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 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郑观应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 影响。 【答案】(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2)振兴工商业以致富自强,抵制列强侵略;废除厘金制度,提升华商产品竞争力;与列强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政府扶持工商业 (3)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 影响:促进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商品倾销低,半殖民地化, 【解析】试题分析:(1)从“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天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潮州的锦、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这句可看出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并且远销日本,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得出对外贸易出超的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洋货入中国则输半税,土货出外洋则加重征,华商安得不困,洋商安得不丰。”得出振兴工商以致富自强,抵制列强侵略;根据材料“倘有贤能督抚大吏,洞明利害本原,奏请将厘金概行豁免,何至华商受其害而洋商独收其利也哉?”得出废除厘金制度,提升华商产品竞争力;根据材料“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得出与列国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根据“……第商务之战,既应藉官力为护持,而工艺之兴,尤必藉官权为振作。”得出政府扶持工商业。 (3)主要考察学生对同一时期中国及世界历史的掌握情况,结合当时世界历史可得出此结论。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是此时的变化。工业革命打破了各地市场的局域性,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在世界市场中,工业品成为了主导产品。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可结合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经济冲击的情况加以说明。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代商业的发展;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郑观应的思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名师点睛】材料解析题解题的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找到有效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涵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 20 世纪里,成功与失败共存,幸福与痛苦相伴,荣耀与耻辱同在。可以这样说,20 世纪是一 个充满悖论的世纪。有学者进行了如下总结: 悖论之一:殖民主义——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 悖论之二:水火相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悖论之三:科技进步——幸福与灾难的双刃剑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也 可以对观点进行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参考1: 观点:20 世纪殖民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但殖民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殖民地人民拿起殖民者手中的武器,赢得独立,走上富强之路。 论述:20世纪初,凭着军事的、经济的和政治的优势,西方殖民者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西方对殖民地的侵略同时也产生它当初无法预料的适得其反的后果。一方面,西方的殖民侵略客观上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制度、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侵略也进一步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从沉睡中惊醒,他们有选择地吸收某些对他们有用的东西,以便更有效地抵抗西方的入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兴起了巨大的民族解放斗争风暴,殖民地纷纷独立,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上的瓦解。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民族的独立。新兴独立国家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格局,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 小结:殖民主义一方面推动欧洲的发展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客观上推动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发展,进而又带来了殖民体系的瓦解。 参考2: 观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截然相对的性质决定了它们长期势不两立;但在发展过程中,两种制度又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发展。 论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列强曾纠集武装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动疯狂的进攻,妄图把苏俄扼杀于襁褓之中。二战前夕的慕尼黑阴谋,英法推行绥靖政策,以牺牲小国弱国利益来换取对德的和平幻想,并企图祸水东引,诱导德国进攻苏联。二战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冷战”的序幕,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进而逐渐形成美苏的两极对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的疯狂侵略,水火不容的西方资本主义与世界东方社会主义国家首次联合起来,互相支持,协同作战,并最终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经济发展方面,当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横扫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时,处于混乱、恐慌甚至绝望中的西方发现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竟然完全免疫。西方国家纷纷检讨自己,学习苏联, 加大国家对经济宏观控的力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中逐渐正确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只是调节经济的手段,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小结:20世纪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既有斗争又有合作和学习、借鉴。在现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参考3: 观点:20世纪,第二次和第三次科学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论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灯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电车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方便,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等。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化学工业的增长和扩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全球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问题;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使人口呈爆炸性增长态势,从而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许多问题;还有核武器问题、基因技术问题等。 小结: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是20世纪人类身处其中的一个怪圈。我们应该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发展造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析】本题据材料“殖民主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水火相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科技进步——幸福与灾难的双刃剑”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就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证。例如:观点:殖民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但殖民侵略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瓜分世界、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输出资本、传播先进的技术、制度、思想观念等方面进行论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即可。 点睛:本题属于观点论述题,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观点中挑选一个或多个进行论证,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殖民主义的影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科技进步的作用与影响等知识,据此即可进行论证。 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 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 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 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 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 1896 年刑部侍郎 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 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 1901 年 8 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 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影响。 【答案】(1)新变化:由新旧书院并存到一律改为新式学堂;新书院聘请西方学者,中西兼学;教学面向现实,以培养新式人才为目标;分门教学,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 (2)影响:冲击了封建守旧思想;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培养实用性新式人才;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等。 【解析】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整顿、改良旧书院…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新变化:由新旧书院并存到一律改为新式学堂;新书院聘请西方学者,中西兼学;教学面向现实,以培养新式人才为目标;分门教学,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 (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归纳概括信息和运用所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影响,结合所学近代新式学堂和西学东渐等知识即可回答:近代书院教育冲击了封建守旧思想;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文化;有利于培养实用性新式人才。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书院教育改革·特点、影响 【名师点睛】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的传统教育也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演变。逐步形成了具有明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的中国近代教育体系,与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和与反帝反封的爱国民主运动蓬勃兴起相适应,也出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具有近代民主思想的进步的思想家,主张变法革新,改革政治,提出了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为中心的向西方学习的口号。这一思想不仅对以后的变法维新运动影响很大,而且为西方近代教育引进中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