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4必考热点2中西方经济文明的拓展轨迹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2部分专项4必考热点2中西方经济文明的拓展轨迹学案

必考热点二 中西方经济文明的拓展轨迹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外近代化的过程。所谓“近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本必考热点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与经济政策;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等内容。‎ 中外经济的发展及近代化的历程、中外近代化道路的碰撞与交融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其中,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工业化道路、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模式及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对应学生用书第132页)‎ 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1.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古代中国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 ‎(3)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预测押题]‎ ‎13.以时空观念迁移考查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 ‎《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主要用于(  )‎ A.原始灌溉      B.松土挖土 C.除草培土 D.开沟播种 B [题干中并未提到灌溉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体现了松土挖土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除草培土的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播种的信息,故D项错误。]‎ ‎14.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古代民营手工业 ‎“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 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 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 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C [材料民营手工产品形式上借鉴官营产品,并不是假冒官营产品,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此举对民营与官营手工业关系的影响,故B项错误;民营手工产品形式上借鉴官营产品,是为了提高自身知名度,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此举对民营与官营手工业地位的影响,故D项错误。]‎ ‎15.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唐律规定:“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杖八十。这说明(  )‎ A.唐政府重农抑商,遏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B.唐代对市场的严格管理维护了市场秩序 C.唐代坊市制度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发展 D.唐代对市场管理遵循了商品的价值规律 B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重农抑商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唐朝政府对这些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的打击和严惩,有利于塑造和维持一种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故B项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商业活动的空间特点,而材料中并没有相关信息的涉及,故C项错误;古代封建王朝还不可能有对价值规律等现代经济理论的遵循,而且打击不法经济行为也并不属于对价值规律的遵循,故D项错误。]‎ ‎(对应学生用书第133页)‎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伴随着生产力发展及全球扩张逐步形成的 ‎(1)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而形成。‎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也是殖民扩张的过程。在世界市场中,欧美工业化国家是中心,而亚非拉广大国家和地区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推动欧洲人走向海洋,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 ‎(2)荷兰、法国、英国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爆发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伴随其在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殖民活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端于德国、美国,核心成果是电力、内燃机、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伴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及瓜分世界狂潮的出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预测押题]‎ ‎16.以史料实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这是一次国际贸易的巨大调整,是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亚平宁半岛诸城市迅速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这一现象描述的是(  )‎ A.价格革命       B.商业革命 ‎ C.工业革命 D.世界市场形成 B [“价格革命”指的是金银的贬值与物价的上涨,这与材料描述的现象不相符,故A项错误;商业革命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欧洲商业和贸易中心的转移,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的进行并没有使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故C项错误;材料中论及的只是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而并没有涉及世界市场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17.以唯物史观引领考查早期殖民扩张 克里奥尔语是近代早期的帝国退潮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物,散布于世界各地。克里奥尔一词原意是“混合”,泛指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这种语言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商业贸易和人口迁移的结果 B.奴隶们在劳动中的创造 C.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产物 D.工业革命的促进 C [材料中没有体现人口迁移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奴隶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克里奥尔语是世界上那些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以及非洲语言混合并简化而生成的语言”说明西方殖民扩张促进语言的交流和形成,故C项正确;工业革命是殖民扩张以后的事件,故D项错误。]‎ ‎18.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工业革命 下图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四个阶段:从工业1.0到工业4.0,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市场的全球化依存度正日益加深 B.西方发达国家正逐步放弃重工业 C.知识经济推动了工业化版本升级 D.工业化版本的升级速度不断加快 D [市场的全球化依存度正日益加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西方国家对重工业的态度,故B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属于知识经济时代,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科技革命的时间和更新换代加速,故D项正确。]‎ ‎19.以史料实证考查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 下图是英、美、德、法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变化图。其变化反映出(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发展缓慢 ‎ B.多中心世界贸易格局形成的趋势 C.英国依然保持全球贸易垄断地位 ‎ D.自由主义国际经济交流准则确立 B [不能从世界贸易比重的变化判断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法在世界贸易比重相对下降,美德及其他地区等相对上升,体现了多中心世界贸易格局形成的趋势,故B项正确;英国在世界贸易的比重下降,不具备垄断地位,故C项错误;自由主义国家经济交流准则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确立,故D项错误。]‎ ‎(对应学生用书第134页)‎ ‎1.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日益萎缩,发展陷入绝境。‎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1)鸦片战争后,中西方文明碰撞和交汇,近代中国的物质生活、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 ‎(2)近代以来,水上交通、铁路交通、公路交通、民航等现代交通有了较快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的报刊业走向繁荣,电影事业也开始起步。‎ ‎[预测押题]‎ ‎20.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中国。利用银行和钱庄的信用关系,让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特别是利用钱庄为他们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英国“丽如银行”等外国银行进驻清朝(  )‎ A.以中西结合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B.客观上阻碍了新式经济因素产生 C.推动了清朝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 ‎ D.实现中国旧式金融业经营的转型 C [材料不能体现外国银行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故A项错误;这些外国银行利用中国的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有利于旧式金融业学习西方银行,客观上有利于新式经济因素的产生,故B项错误;外国银行通过钱庄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外国银行只是利用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并不是为了实现中国旧式金融业经营的转型,故D项错误。]‎ ‎21.以历史解释创新考查民族工业的兴起 下图反映了1840—1848年间英国商品对华出口情况。其数据变化从侧面反映出(  )‎ A.英商心态“欣喜—困惑”变迁 B.英国技术“领先—保守”走向 C.中国市场“开放—饱和”历程 D.中国经济“发展—回落”趋势 A [鸦片战争后,通过取得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商本以为能够获得高额利润,但数据和史实证明,英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并没有因为《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出现激增状况,相反还在1845年以后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这就使得英商的态度由欣喜变为困惑,故A项正确;在整个近代中国,英国技术一直对华保持着绝对的优势力量对比,故B项错误;英国对华贸易额的徘徊不前,并不是由于中国市场饱和情况的出现,而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经济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动,故D项错误。]‎ ‎22.以“家国情怀”隐性考查大众传媒 ‎“自有《申报》以来,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阅之者尚多,销路至今未减。”这说明(  )‎ A.《申报》在国内最畅销 ‎ B.社会信息化的程度提高 C.报纸主要面对下层民众 ‎ D.《申报》内容通俗易懂 D [材料没有其他报纸与《申报》国内销量的比较,无法得出《申报》在国内最畅销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申报》的销售情况,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无关,故B项错误;《申报》的发行是面对整个社会,‎ 不会特别面对下层民众,故C项错误;据材料“市肆之佣伙,多于执业之暇,手执一纸读之”可知,下层民众能读、乐读《申报》,说明《申报》内容通俗易懂,故D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