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凌源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网测试卷
辽宁省凌源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第二次网测试卷 第Ⅰ卷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姓氏作为血缘河流的主要标志,溯流而上,往往可以追寻到自己的根祖,追访到自己的故乡。姓从原始村落或部族名称而来,氏是同姓氏族散居产生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春秋至秦朝,氏与姓已难分辨。造成姓氏不分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平等意识的形成 B. 长期战乱打破民族地域界限 C. 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 D. 宗法观念随社会变迁而消亡 2.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从两个方面发生着变化:一是权力的转移,二是兼并战争的发展。这两个变化 A. 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 B. 顺应了人民的普遍要求 C. 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 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西汉初,皇后名义上可以参与国家事务,并在宫中设立专门机构,有一系列官吏。到了东汉,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剩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任。这种变化说明汉朝 A.道德伦理影响了权力分配 B.君主权力逐渐转移至外朝 C.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D.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 4.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以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该时期“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B. 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C. 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D.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5.唐代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凡“国之大狱”,即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或疑难案件,由以上三个机关各派官员进行会审,称为“三司推事”。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 B. 实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C. 反映司法分权的趋势 D. 有利于君主对司法干预 6.宋朝皇帝的指令原则上须经二府,以“敕牒”(诏书)方式颁布执行,在这个程序中可以 “封驳”(说明理由拒绝)。皇帝自宫内直接发出批示,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和抵制。这种设计 A. 使宋代君主权力受到相权的严重制约 B. 表明宋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相当完善 C. 有利于政府各部门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D. 使皇权受到决策程序的制度化制约 7.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 A. 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 B. 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 C. 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D. 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 8.西周以来王位继承制度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清朝 A. 强化了王族家天下制度 B. 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 C. 君主专制统治危机严重 D. 皇位继承制度的多样性 9.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中央建制:一个是汉武帝为分割外朝权力而由身边亲信组成的“内朝”(官职有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郎等)长期演变而来;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提到的两个中央建制的相同点是 A.都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 B.都是中央设置的行政处置机构 C.都体现了分化事权的制度安排 D.都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 10.喜剧在古希腊早期即已出现,在很长的时间内,它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喜剧不仅在城邦的节日仪式出现,并且连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的部门也成为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这说明雅典 A.民主政治利于公民的言论自由 B.借助喜剧形式完善民主政治 C.民主氛围提升了公民创作热情 D.商品经济激发公民自我意识 11.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罗马和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却大相径庭。雅典观念中“公民”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 A.实现了罗马疆域内公民的平等 B.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 C.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12.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 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这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 A.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B.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 D.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 13. 19世纪60年代后,英国一党长期盘踞政府的现象彻底终结。在野党被称为“国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其批评、监督和限制执政党以及“后备政府”的作用得到政界的充分肯定。这反映出英国 A. 在野党得到国王的支持 B. 两党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C. 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 D. 两党竞争取代一党专政 14.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长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 A.使国王丧失国家元首的地位 B.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 C.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 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15.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1957年,阿肯色州州长福布斯禁止黑人学生入学。对此,美国总统有权 A.以违宪为由免除福布斯州长职务 B.下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 C.提请国会参议院弹劾州长福布斯 D.要求州议会罢免福布斯州长职务 16.下表是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的参会者情况,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被美国人民奉为“《圣经》”的1787年宪法。由此可知,这部宪法( ) 代表 土地投机者 高利贷者 工商航运者 持大量公债者 奴隶主 人数 14 24 12 40 15 A.协调了美国各个阶层间的矛盾 B.宣扬了人人平等观念 C.是各利益集团相互妥协的产物 D.体现了天赋人权学说 17.1877年,法国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西蒙辞职,另行组建君主派内阁,解散对新内阁投不信任票的众议院。但是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参议院多数。上述过程说明了 A. 总统违背了第三共和国宪法 B. 共和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 C. 共和制度通过宪法形式确立 D. 君主派已被清除出法国政坛 18.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 A.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 B.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 C.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D.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 19.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0.“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和瓦斯灯;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材料说明租界是 A.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 B.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 C.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最佳通道 D.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集中呈现 21. 1858年,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军与其交火。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由此可见,太平天国 A.受《北京条约》影响较深 B.通晓国际水路交往规则 C.迫切学习西方的强烈愿望 D.没有认清列强侵华本质 22.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彼奴隶者苟抗颜而干预主人之家事,主人必艴然【艴(fú)然:生气的样子】而怒,非摈斥则谴责耳。故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在梁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 A.专制政治导致人民缺乏公民权利 B.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 C.社会矛盾激化致使统治危机加剧 D.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严重缺失 23.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 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郭嵩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 A.日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 C.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 D.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 24.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A.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C.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D.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2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理论化、制度化的行事规则和价值倾向,当君主个人意志与官僚机构本身目标形成冲突的时候,官僚机构并不会绝对服从君主意志,官僚制度中君尊臣卑原则的干扰也就被削弱。儒家的“天道”观念、“大一统”观念、纲常教义对于专制官僚统治是缺一不可的,古代官僚集团作为儒家学说的具体推行者,其观念与行为也受儒家思想的左右。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下,民众只有义务,官僚和君主则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于是,在专制君主——官僚——民众之间就形成这样一种颠扑不破的政治文化格局:官僚利益分赃、民众负担税赋军事等义务。在这种官僚制度体制下,只有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无自下而上的监督体制,官员的升迁和降黜之权操纵于上司的手中,这就必然会形成关于对上级强烈的依附性,处理公务只对上级负责,唯命是从,甚至为了迎合上意,编造出一些形式主义的噱头。因此,中国古代官僚在执行法律时“亲者断其生,疏者判其死”,服从权力而不是法律,处理日常公务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摘编自马欣荣《比较视域下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弊端探析》 材料二 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深入、全面地改革文官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853年,查理·屈维廉和斯坦福·洛斯科特提出一份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但未获得议会通过。1855年,首相帕麦斯顿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格莱斯顿执掌内阁后,于1870年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以后所有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建立在对旧的文官制度逐步改革基础上的, 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渐进的方式来推进文官制度走向完善的。建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 但所确立的原则依然没有过时, 为其他国家文官制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世界历史: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及其弊端。(1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两国官僚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11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历史时期 内涵与用法 明代以前 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 明末清初 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 19世纪40~60年代 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 19世纪60~80年代 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 19世纪90年代 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20世纪初 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 1919年后 “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 材料 1951年,我国公安部颁布的《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可视为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二元户籍制度”的起源。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标志着全国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正式形成,也奠定了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基本格局。 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1998年8 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自愿的政策;放宽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一定条件可以落户。2013年11月,中共中央指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摘编自李平《户籍改革50年回眸:新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7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而姓氏不分反映出贵贱的差别消失,这是由于春秋至秦朝贵族政治的逐渐没落而造成的,故C项正确;春秋至秦朝社会平等意识尚未形成,故A项错误;地域界限不是划分姓氏的依据,材料未涉及到民族地域界限被打破,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瓦解,但宗法观念长期存在,故D项错误。 2.A【解析】权力的转移打破了血缘世袭的贵族政治,兼并战争的发展导致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实行郡县制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建立。故答案为A项。权力的转移与人民群众无关,也不一定带来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C项错误;这种变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D项错误。 3.A【解析】从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国家意志形态,强调道德约束、尊卑等级和社会秩序,“君臣、父子、夫妇”成为家国伦理关系的基础。从西汉初到东汉,皇后设置的官吏和机构的裁撤,正是受此道德文化影响的结果,故A项正确;为加强皇权,汉武帝设立“中外朝制度”,“中朝”为决策机构,“外朝”演变为执行机构,故B项错误;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汉朝尤其东汉尤为严重,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的提高,故D项错误。 4.D【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至隋朝之间,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所控制。而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后,打破了特权垄断,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的局面,故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体现的是中央权力互相牵制的特点,并不是“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体现,排除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是在秦朝建立之时,排除B。豪门望族势力的壮大,反而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不会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排除C。 5.A【解析】材料中重大的案件实行“三个机关各派官员进行会审”,其目的是防止一个部门独断,这有利于司法制度的完善,故A项正确;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很难实现司法的公正性,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审理的汇合,并不是司法分权,故C项错误;君主干预司法信息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6.D【解析】从材料中“在这个程序中可以‘封驳’(说明理由拒绝)”说明皇权受到了决策程序的制约,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没有注意到材料中“原则上”这三个字;B选项错在本题涉及的是君主专制,并不是中央集权;C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 7.D【解析】材料说的是中国古代政区划界的原则的变化,没有涉及政区的数量的变化,故 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说明犬牙交错划界逐渐占据上风,因为以自然地形划界是促成地方割据的重要的因素,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犬牙交错,相互制衡的原则来划分行政区域,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也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8.C【解析】清朝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说明皇帝认为单凭嫡长子继承制不足以保证清朝皇位的顺利交接,故C项正确;A中的“强化”不能体现,B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只是表层意思,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9.D【解析】从材料可知两个中央设置的行政机构分别是汉代的中朝,清代军机处,二者都是中央机构,没有体现出对地方统治和管理加强,故A项错误;二者都是辅助皇帝的中央机构,但军机处没有决策权,不是行政处置机构,故B项错误;军机处是跪受笔录,完全听从皇帝的命令,集权于皇帝一人,没有体现“分化事权”的制度,故C项错误;汉代中朝和清代军机处都辅助皇帝处理政事,有利于提高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故D项正确。 10.A【解析】根据材料“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喜剧不仅在城邦的节日仪式出现,并且连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的部门也成为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得出梭伦改革,奠定民主政治的基础,推动了雅典戏剧的繁荣,可见宽松的民主政治营造的良好的氛围,对文学创作和批判政治提供了空间,即民主政治有利于公民言论自由,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民主政治的完善是随着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时期改革而不断完善的,与喜剧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戏剧发展繁荣的情况和公民创作的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雅典经济的发展情况,故D项错误。 11.C【解析】处于奴隶社会的罗马并未给予所有公民平等的权力,故A项错误;由材料“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可知罗马授予外邦人公民权,由材料“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可知有利于扩大罗马统治区域,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罗马公民权的扩大而非和希腊公民权的比较,故B项错误;由材料“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可知加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故D项错误。 12.C 【解析】从材料“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可知材料强调法律大于王权,故A项错误;古罗马实行君主制和贵族制,没有实行过民主制,故B项错误;从材料“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可知古罗马的法律有制约王权的内容,故D项错误;从材料中强调法律的权威高于王权,可知古罗马的法律至上意识来源于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 13.B【解析】在材料中“国王陛下忠诚的反对党”无法看出国王的态度,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彻底终结”得出在野党由存在到“充分肯定”,得出两党制度逐渐走向成熟,故B项正确;责任内阁制与材料涉及的政党制无关,故C项错误;在19世纪60年代之前,英国就已存在两党制并非一党专政,故D项错误。英国议会中两大党既是竞争对手,又是执政伙伴。它们既对立、又一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两党制的实质就是用两个政党轮流执政的方式来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和国家的政治稳定。两党制既可以产生稳定而有效的政府,又有灵活性和机动性,这有利于调节社会各阶级、各集团之间的矛盾,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 14.B【解析】据材料“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可以得出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故B项正确;在英国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但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故A项错误;据材料“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可知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这有利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故D项错误; 15.B【解析】依所学,美国实行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总统与州长是平等的,总统无权免除州长职务,故A项错误;总统是军队总司令,总统可以下令联邦军队护送黑人学生入学,故B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州议院才能弹劾州长,故C项错误;议会与总统相互分权,故D项错误。 16.C【解析】材料制宪会议的参会者组成不属于社会阶层的划分,故A项错误;材料制宪会议的参会者中奴隶主的存在,不能体现人人平等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制宪会议的参会者组成属于不同利益集团的划分,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相互妥协,最终通过了1787年宪法,故C项正确;材料制宪会议的参会者中奴隶主的存在,不能体现天赋人权学说,故D项错误。 17.B【解析】根据1875年宪法法国总统可任命文武官员,提出法案,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众议院,可知总统并未违背第三共和国宪法,故A项错误;根据“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参议院多数”可知共和制度得到广大民众支持,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宪法的制订,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了君主派和共和派势力的消长,未体现君主派已被清除政坛,排除D。 18.C【解析】德意志帝国宪法中的选举制主要指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该制度在当时已经实行,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享有立法权,故B项错误;德意志帝国性质是君主立宪制,故D 项错误;材料体现德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强国,但其政治制度中仍有明显的专制色彩,故C项正确。 19.A【解析】由“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和“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可知,通过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使中国开始了解西方,引起了中国法制的近代化,故A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是在不平等条约的背景下对中国的一种侵略,故B项错误;领事裁判权的丧失是中国近代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故C项错误;直接促使人们开始向西方学习的因素是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坚船利炮的威胁,故D项错误。 20.A【解析】材料体现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集中展现了西方文明,故A项正确;租界的确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不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租界是中国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非常态通道,而非最佳通道,故C项错误;材料展现了西方经济近代化的成果而非政治文明成果,故D项错误。 21.D【解析】根据所学,太平天国运动反对清政府统治,不会承认清政府所签条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不能有效维护国家内河航运权,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太平天国向西方学习的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不能很好的认清英国的侵略本质,予以有效的还击,故D项正确。 22.D【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材料中不仅看到了专制政治的影响,还看到了人的因素,故 A 项排除;“国民素质状况阻碍民主化发展”的表述有误,阻碍中国民主化发展的因素是中国的专制政治,故 B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问题,故 C 项排除;梁启超强调我国的最大问题是“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即无公民意识,“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所以面对中国近代沦亡之时,民众不关心此事,可见民族意识缺失,故 D 项正确。 23.C【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备战方面的差距必然不是中日之间的主要差异,故B项错误;日本的侵华战争得到了举国一致的大力支持,而中国非但政府军不能实现协调作战,官民也隔悬太甚,民众对于政府对外政策持一种漠视的态度,这是一种民族意识极其单薄的表现,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材料中并没有相关的体现,故D项错误。 24.B【解析】A项是美国资助中国留学生的客观影响,CD项非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通过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美国向其灌输自己的思想文化,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故B项正确。 25.【答案】(1) 特点: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与专制皇权存在着潜在的紧张关系;儒家伦理奠定了官僚政治运行的文化环境;存在着民众、官僚、皇权三者矛盾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形式主义为特点的官本位文化。(8分) 弊端:忽视法律;行政执法有随意性;剥削民众与缺乏责任。(6分) (2)特点:借鉴与传承相结合;立法推进;原创性、连续性和渐进性;适应时代,不断创新;坚持公平竞争和择优录用的原则。(任答3点,即可得6分) 认识:官僚制度经历了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由不公平到渐趋于公平、公正和理性的历程;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推动了英国及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政治制度改革须与时代结合,传承传统的同时,要不断创新丰富发展。(5分,言之有理即可) 26.【答案】示例一: 主题:外来入侵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丰富了“富强”一词的内涵。(2分) 论证:①鸦片战争后,中国战败,一小部分的有识之士见识到英国等国的强大,开始开眼看世界,从而将“富强”的适用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的武器不如西方,掀起了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的军事技术,“富强”的含义从经济拓展到军事领域; ③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意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的技术之外,还应学习西方的制度,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赋予“富强”政治性的含义。(8分) 总结:综上所述,“富强”内涵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经济领域延伸到军事、政治领域,反映出外来入侵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不断加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2分) 示例二: 主题:“富强”一词使用的变化侧面反映了近代国人救亡图存的路径。(2分) 论证:①19世纪60—80年代,“富强”在工商和国防两方面的积极内涵反映出部分有识之士学习西方的诉求,他们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在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②19世纪90年代,“富强”含义开始拓展到政治领域,反映出国人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中,意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局限,维新派遂掀起了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在制度层面学习西方; ③20世纪初,“富强”一词政治含义的拓展,反映清政府在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后的奋发图强,希望通过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改革以维持统治。但另一方面,“富强” 使用的减少也反映出革命派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从改革转向革命,试图推翻清王朝,建立平等的社会。(8分) 总结:综合以上关于“富强”内涵的变化,反映出洋务派、维新派、清政府及革命派试图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在器物、制度层面逐步深入地向西方学习,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2分) 示例三: 主题:社会思潮的演变影响了人们对“富强”的评价。(2分) 论证:①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提倡重义轻利的观念,所以重利的“富强”观念遭到世人的贬低; ②明末清初,针对明末空谈心性的弊端,部分思想家冲破理学的束缚,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富强”观念得到部分人的认可; ③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马克思主义者要求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维新运动因为维护封建政权清王朝,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对象,这导致“富强”一词迅速贬义化。(8分) 总结:综上所述,受社会不同时期思潮的影响,人们对“富强”的评价或褒或贬,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状况。(2分) 27.【答案】(1)特点:循序渐进;分类实施;以人为本(体现关注民生);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与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任答4点,即可得8分) (2)意义:逐步完善了户籍管理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经济增长;推动城市化进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有利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城乡经济交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任答4点,即可得7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