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湖北省阳新县第一中学高二9月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27题,每小题2分,共计54分) 1、直到近代,浙江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 ) A.宗法传统的影响 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儒家思想的流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描述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注重家族传承的传统观念,是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故A项正确;BCD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有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其“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 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D.王室日益腐败 【答案】A 【解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3.“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是天下的共主,是贵族政治,而秦汉以后的皇帝则是独主,是皇帝一个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材料中“共主”到“独主” 的变化反映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权力,而不是国家的统一问题,故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4、据《吕氏春秋通诠》载:“上计,战国、秦、汉时地方官于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称为上计”。据此,“上计制”的主要意图是( ) A.控制地方财政税收 B.监督考核地方官员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防止官员弄虚作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上计制”是中央派遣官吏把地方官的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进行上计,主要意图是监督考核地方官员,故B项正确,CD项错误。材料不仅仅包括“财政税收”,故A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督考核地方官员 5、《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题干中的“军中仓促,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可以看出是在强调九品中正制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而不是出身,故A项正确,B项错误;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 6、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现代工业文明在政治上以民主作为自己的旗帜。但这时的民主已不再是古希腊时代的那种幼稚的古典民主了。”其中古希腊民主的“幼稚”之处表现在( ) ①适用范围的限制 ②民主程序的僵化 ③人民主权的确立 ④财产等级的制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按财产划分等级、公民大会等机构决定事务的随意性等,说明了雅典民主政治有适用范围、财产等级的制约,虽然体现了人民主权,但不等于人民主权的确立,故排除③,①②④均符合题意。答案为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7、秦朝时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二者的最大差别是( ) A.对犯罪的界定 B.立法的完整性 C.立法的出发点 D.打击犯罪的效果 【答案】C 【解析】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律 8、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这说明( ) A.英国的君主立宪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统治 C.工业革命导致了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 D.英国资产阶级参政意识有所加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1832年”,材料中“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说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取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说明工业革命是造成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C的表述符合题意;A项错误,英国的君主立宪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说法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议会改革 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后,恩格斯指出:“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正常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材料主要表明恩格斯( ) A.充分肯定德意志帝国宪法 B.指出德意志帝国工人运动频繁 C.指出立宪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D.认为帝国宪法提供了合法斗争的平台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认识理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恩格斯认为,工人阶级的合法斗争比不合法的斗争更令德意志统治阶级害怕。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恰恰为工人阶级的合法斗争提供了合法的依据,故D项正确,A项错误;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应选D。 考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0、《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反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与这一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并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材料中,缔造者们的言辞出现了“凶暴”,还有等级的森严,这使贫民极其失望,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特点,C不是由缔造者发动的,也没体现森严的等级;D也不符合森严的等级,CD排除;义和团运动不符合森严的等级,故B项排除;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袖特权思想严重,等级森严,故A项正确。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 11、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均田制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 A.土地制度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B.土地从国家所有彻底转变为私人所有 C.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实现了完全分离 D.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生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A项错误,土地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B项错误,错在“彻底”;C项错误,错在“完全分离”。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均田制的变化表明了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生产,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土地制度 12、《汜胜之书》成书于西汉,现存3700多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记载有“区田法”、“穗选法”、“浸种法”等等。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 ) A.划分田地 B.因地制宜 C.精耕细作 D.优选种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汜胜之书》中记载了许多农业方面的科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有科学种田,在农业生产中讲究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ABD项是C项表现。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 13.明朝中后期,某些地区的某些行业,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主要反映了( ) A.轻视工商业的意识有所淡化 B.私营工商业更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C.明朝政府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D.国家对工商业者人身控制的放松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而官营手工业由于管理腐败,成本高昂,日渐衰落,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政策得到加强而不是有所淡化,也没有放松对手工业者的控制等。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14.宋代的婚俗中,“娶妻不顾门第,直求资财”的风气盛行,在通婚书上要写明男女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的表现十分明显。在迎亲之前,男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的装点新房,称为“铺房”。以下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反映了传统婚俗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B.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影响 C.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娶妻不顾门第,只求资财”、“写明男女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等信息可以看出宋代的婚嫁过程中对财富的重视程度很高,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一种风气,就是对财富的追求,而这种风气和观念一定取决于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在迎亲之前,男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说明婚俗虽有变化,但传统婚俗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15、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1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A.洋务企业 B.民族资本企业 C.外国资本企业 D.官僚资本企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1所代表的经济成分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在1895年以后发展到一个高潮;在一战期间得到一定的减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消失。结合以上分析,此种经济成分是外资企业,故C项正确。A项在甲午战争后衰落;B项在一战期间并未发展减弱而是得到快速的发展;D项是在1927年后出现的经济成分。故选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外国资本企业 16、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其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环境安定 B.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政府政策支持 D.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迎来了初步发展的时期,故C项正确;1895—1913年,中国曾遭受过八国联军的侵略,爆发过辛亥革命等,故A项的表述错误;B项应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与题目中的时间“1895—1913年”不符;D项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与题目中的时间“1895—1913年”不符。所以答案选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7、中国共产党提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方针是在( ) A.1946~1949年 B.1949~1953年 C.1956~1958年 D.1978~1982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一条十分流行的口号,叫做“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一口号源于1949年我党发布的《五一口号》,其中的第八条写道:“解放区的职工和经济工作者,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工运政策和工业政策!”这一命题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国民经济的恢复 18、1961年,我国开放了集市贸易41437个,1962年为38666个,在大中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下列各项中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 A.目的是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 B.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 C.解决了市场机制的运作问题 D.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经济困难局面,为缓解自然和人为造成的经济破坏,中共对当时的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当时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所以A项说法错误,B C两项说法也与史实不符。所以答案为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八字方针 19、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 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时间信息“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三项都发生于题干现象之后,不可能是它的原因,故ACD三项错误,排除;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从而使磕头拜年的春节习俗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春节习俗变化 20、据统计,从1493—1600年,葡萄牙人仅在非洲就掠走了27万多千克黄金;从1521—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走的黄金为20多万千克,白银为1 800万千克。发了财的葡萄牙、西班牙国王和贵族从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的市场上采购商品,大量的贵金属像涟漪似的扩散了。下列选项意思与材料一致的是( ) A.西班牙、葡萄牙资本主义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资金 B.西班牙、葡萄牙掠夺的金银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西班牙、葡萄牙扩张掠夺给殖民地造成了沉重灾难 D.西班牙、葡萄牙促进了美洲、非洲的开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发了财的葡萄牙、西班牙国王和贵族从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的市场上采购商品”说明西班牙、葡萄牙从意大利、荷兰等购买商品,本国的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而促进了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等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D项;所以答案选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21、1876年在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巴西皇帝佩德罗二世面对一“惊异的东西”,吃惊地说:“我的天哪!这个钢铁做的玩意儿竟然会说话!”材料所体现的新发明,实际上反映了( ) A.美国已经成为工业强国 B.美国人是善于发明新东西的 C.科技已成为发明的先导 D.巴西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时间“1876年”和材料中的“钢铁做的玩意儿会说话”等信息可知,材料所体现的应是电话,而电话是依据电磁理论发明的,所以实际上反映了科技已经成为发明的先导,故C项正确。一个新发明不能够说明美国已成为工业强国,作为工业强国主要依据的是工业生产力水平,故A项错误;B项不完全符合题意;D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出。所以答案选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22、1946年至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这表明当时法国 A.实行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思想 B.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采取了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D.确立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由题干“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材料中法国政府的这一做法是实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通过国家得力量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A项错误,实行市场为主的经济思想;C项是苏联的斯大林体制;D项不符合史实。所以答案选B。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23、“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主要说明十月革命( ) A.是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B.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 C.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D.不具备革命的物质条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强调了十月革命发生的背景是“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据此可以得出十月革命的要义在于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因此C符合题意;A属于思想上的,B项错误,十月革命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D项错误,十月革命具备了革命的物质条件。所以答案选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历史意义 24、下表为区域性合作组织的三种模式。下列选项中组织与模式对应正确的是( ) 模式 特点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A.欧洲联盟——模式1 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2 亚太经合组织——模式3 B.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1 欧洲联盟——模式2 上海合作组织——模式3 C.亚太经合组织——模式1 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2 欧洲联盟——模式3 D.欧洲联盟——模式1 上海合作组织——模式2 亚太经合组织——模式3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模式一中“货币统一”可判断出是欧盟;由模式二中“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可判断出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由于各成员国差异较大,因此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的原则,故模式三为亚太经合组织;所以答案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 25、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下列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别应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意在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 反映的是等级制度思想,而儒家主张贵贱有“序”,维护等级秩序。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26、宋代儒学大师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注重人文、法理的结合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这也正是张载等儒家学者的社会责任,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C项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A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张载 27、《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专制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中“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约束君主行为,促使君主要施行仁政,故C项正确;A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 二.材料解析题(4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各个行省都派驻总督治理……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这就为行省总督滥用职权,横行不法,搜刮钱财,提供了便利条件。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起初,十二铜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规范仅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外邦人受不到法律保护,故称市民法。…… 随着罗马对外扩张以及国际交往和商业的发展,罗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区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纠纷日益增多,同时产生需要局部承认外邦人等的合法权利并予以法律保护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基本仿照汉法,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分裂为前提……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成吉思汗时代的法令,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典,在实践中,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法典。元仁宗时,编成《风宪宏纲》,元英宗时,以《风宪宏纲》为基础,修成《大元通制》。与此几乎同时,又出现了《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还颁布了《至正条格》,其类目与《大元通制》相似。 元世祖时,明令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在行省设置的背景上,罗马帝国与元朝有何相似之处?(2分)在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上,两者有何不同?(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回答,在法律演变形式上,罗马和元朝有何相似之处?(2分)分析指出罗马帝国万民法与元朝法律的不同之处。(4分) 【答案】(1)相似之处:都是在征服了广大区域和多个民族之后设立的。(2分) 不同:罗马帝国行省总督拥有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元朝行省长官拥有军事、行政大权,但受中央政府节制。(4分) (2)相似之处:都是从习惯法到成文法。(2分)不同之处: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元朝法律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他们在政治待遇和法律地位上都是不平等的。(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元朝行省制度设置结合教材知识即可知道,罗马帝国行省制度的设立依据材料“罗马向海外扩张过程中,在所征服地区建立行省来统治当地人民”;第二问依据材料“总督拥有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结合所学知识,元朝行省长官的权力对比回答即可; (2)第一问注意考查点“形式上”,依据材料“十二铜表法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和“蒙古部落的习惯法还占据着统治地位”“《至元新格》,这是元朝的第一部法典” 和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它们演变的 相同点:都是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第二问依据材料“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和“明令把全国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即可回答。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FT中文网是英国《金融时报》唯一的非英语网站,在2016年的5月5日把“Pax Americana”翻译成了“美国治下的和平”。其实更多的时候是翻译成“美国治世”,意思是在美国的管理下达成的世界和平,这个词一般指二战以来持续到20世纪的90年代。……在“美国治世”之前则是18-19世纪形成的“英国治世”(Pax Britannica)。……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制造”进入世界,“中国治世”(Pax Sinica)成为了一个新名词。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治世”的具体表现,并从经济的角度分析“英国治世”形成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治世”这个新名词出现的原因。 【答案】(1)表现:在长达2个世纪的时间内,英国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最先确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是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4分) 背景: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拥有世界最多的殖民地及其市场;英国最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了世界工厂;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6分) (2)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任3点得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在‘美国治世’之前则是18-19世纪形成的‘英国治世’”可知在美国之前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霸权,主要表现为英国率先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从经济方面来说英国能够建立世界霸权的原因主要是英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最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和推行自由主义贸易政策。 (2)根据“20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制造’进入世界,‘中国治世’(Pax Sinica)成为了一个新名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治世”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国力的日 益强大,主要表现为对外改革开放,成为制造大国,加入世贸,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同时也和世界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有关,如两极格局的瓦解、经济全球化等。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关于改革开放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美国被称为“移民国家”。据统计,1800—1920年,是欧洲移民的最高峰,有大约4700万的欧洲人进入美国。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鼓励大量移民来到美国。 ——张焱宇《移民版的 “我有一个梦想”》 材料二 1949—1960年中国人口的相关数据 年份 人口增长率及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死亡率 1949 160∞ 200∞ 1958 23.20∞ 11.9S0∞ 1960 负增长→1.570∞ 25.40∞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800—1920年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49—1960年中国的人口变化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12分) 【答案】(1)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欧洲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为移民提供了便利;《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政策支持;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欧洲社会局势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任3点得6分) (3)变化:1949—1958年,自然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2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结束了社会动乱局面,政局稳定;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任2点得4分) 变化:1958—1960年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2分) 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出现,使经济遭到破坏;自然灾害严重;三年经济困难局面出现。(任2点得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鼓励大量移民来到美国”并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影响来分析得出1800—1920年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的原因。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从材料的数据中能够得出以下相关数据的变化,即1949—1958年,自然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而1958—1960年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结合所学史实可直接回答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0世纪5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