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涿鹿县涿鹿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201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河北省涿鹿县涿鹿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2016

‎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涿鹿中学第四次调研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班级类型:文科班;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 100分 第I卷(选择题70分)‎ 一、单项选择题(80分,每小题2分)‎ ‎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 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2.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4.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对严复上述言论理解错误的是 A.放弃进化论   B.重新评估传统 C.反思西方文明    D.肯定孔孟之道 ‎5. 1902年前后,梁启超率先主张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毋侵他族之自由。”以下说法最符合材料的意思是 ‎ A.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 B.维新派认识到革命共和才是救中国的正确出路 C.维新派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不能救中国 D.梁启超开始接受民族主义“排满”的口号 ‎6.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 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 B.启蒙了国民觉悟 C.反对民主革命 D.主张救亡图存 ‎7.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近代有人指出:“‎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也。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贱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思想观念是 A.中体西用 B.“革命是除旧布新之良药” ‎ C.君民共主 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9.《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由于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启迪民众 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下列报刊和书籍的内容代表了中国20世纪历史前进新方向的是 ( )‎ ‎11.教育新闻网曾撰文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这里作者主要是针砭新文化运动 A.引进西方学说    B.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C.提倡文学革命     D.彻底否定民族文化 ‎12.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一方面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 A.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B.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 C.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需要 D.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 ‎13.一位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则材料实质 ‎ A.批判了近代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指出了西方启蒙思想宣传上的缺陷 ‎ C.抵制了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D.否定了资产阶级宣传启蒙思想的作用 ‎14.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在所作的《逐满歌》中写道:“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洪家杀尽汉家亡,依旧猢狲做帝王;我今苦口劝兄弟,要把死仇心里记。”此作品的主要意图在于 A.制造民族仇恨,提高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 B.宣传人民革命,号召民众推翻清朝腐朽统治 C.打击汉族反动官僚,组织反清朝的统一战线 D.揭示太平天国政权后来完全封建化的本质 ‎15.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16.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公开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17.在近代,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又提出“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18. “自权利之祸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材料反映了道学先生对哪一历史事件后社会变迁的不满 A.鸦片战争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9.梁启超说:“中国之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谚所谓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结之,愈结则愈破。”梁启超所说改革不见成效的根本原因是 A. 顽固派力量过于强大 B. 没有改变君主专制制度 ‎ C. 改革力量弱小 D. 改革派手中没有实权 ‎20.有人说,孔子的作品“从未为中国人内心提供一个可以对抗世俗权力的价值体系,提供的是一切围绕权力转。儒学如果是宗教的话,便是伪宗教;如果是信仰的话,便是伪信仰;如果是哲学的话,则是官场化社会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对中国人是有罪的。”这段言论在历史上最早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这里“遭遇的极大困难”准确的说法是 A.闭关锁国局面被西方殖民者打破 B.洋务运动昙花一现以失败而告终 C.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D.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22.从晚清到民初,“诗界革命”“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家庭革命”“教育革命”“社会革命”“佛教革命”“经济革命”“科学革命”“国民革命”等术语、口号相继出现。对这一现象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政治革命”的目标彻底实现 B.国民权利和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 C.“革命”造成社会各层面剧变 D.“革命”话语拥有了至高地位 ‎23.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代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 ‎ A.初唐书法 B.秦王破阵曲 C.飞天壁画 D.唐三彩 24《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25.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 ‎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 ‎2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 ‎ A.先秦儒学 B. 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 ‎27.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 ‎28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 ‎29.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 )‎ ‎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 ‎30.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 ②7世纪初期 ③20世纪初期 ‎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 ‎31.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 ‎3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 ‎3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 ‎34.“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 ‎ 35. 薄伽丘在《十日谈》 中说: “……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 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 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 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 那发挥大才大德的才当得起一个‘贵’; 否则只能算是‘贱’”。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 A. 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 B. 讽刺教会的虚伪和腐败 ‎ B. C. 完全否定封建等级制 D. 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 ‎ ‎36. 19 世纪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 一书中曾言: 通过暴力革命能够取得的机会微乎其微,因为暴力革命的结果只会导致更专制集权的政府产生。 这一论断可能与 18 世纪欧洲哪一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有冲突? ( )‎ ‎ A. 伏尔泰 B. 孟德斯鸠 C. 康德 D. 卢梭 ‎37. 18 世纪的法国, 理性主义兴起, 人们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他们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时期相比, 进步突出表现在( )‎ ‎ A. 批判神权统治 B. 宣扬人性解放 C. 构建理性王国 D. 鼓吹改革天主教会 ‎ ‎38.西方历史上的思想家为丰富人文精神的宝库, 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 以下观点哪一项是孟德斯鸠提出的? ( ) ‎ A.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 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 B. 人生而自由, 却无不在枷锁之中 ‎ C. 社会秩序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神圣权利, 这项权利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 D. 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权利分立 ‎ ‎39.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的作家创作的艺术上最完美的一部长篇小说是( ) ‎ A. ‎《复活》 B. 《安娜· 卡列尼娜》 C. 《母亲 》 D. 《战争与和平》 ‎ ‎ 40.四位学生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小题目,你觉得最适宜的是   ‎ ‎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利武器 ④印刷术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第II卷(非选择题20分)‎ 二、材料题(20分,每小题1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 ‎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3分)‎ 材料二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 ; 。 ——《汉书·董仲舒传》 ‎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分) ‎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 既有本土发 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 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 《羽衣霓裳舞曲》 ,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 ‎42.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 材料一 在中国,对 science 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 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 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 致” 。19 世纪中叶后, “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19 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 science 音译为“赛因斯” ,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 代“直接民主”是“民主” ,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 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 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问题: ‎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 目的是什么?(4 分)‎ ‎ (2)19 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 ,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4分) ‎ ‎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 原因。(2 分) ‎ ‎ 答案 1-10 CCCAA BBCDD 11-20 DCBBA BBDBD 21-30 CDADB DCCAD 31-40 ACCCD DCDBA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