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作业
通史检测(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届高三·承德期末)下表是近代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1872年 1881年 棉纱 5万担 17.2万担 棉布 1 224.1万匹 1 493.1万匹 ——摘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A.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 B.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C.民族工业在困境中发展 D.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 解析:选D 材料只反映出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缺少出口额,无法推断处于贸易逆差,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无法推断对民族工业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织布不需要自己纺纱,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故D项正确。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这一现象反映出( ) A.政府管理不善导致利权流失 B.列强利用特权压制民族工业 C.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利益 D.民族企业合法权益缺乏保障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外国舰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并免除沿途厘金。而中国近代民族企业深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为“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民族企业不得不通过“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的形式寻求庇佑,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B、C两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3.有学者认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并非始自中央,而是地方,中国早期现代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部分区域的现代化。以下史实可以证明该观点的是( ) A.东南沿海最早出现民族资本主义 B.早期近代企业多由地方要员举办 C.通商口岸地区小农经济最早解体 D.江南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由材料“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可知指的是洋务运动,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A项错误;由材料“部分区域的现代化”并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可知早期近代企业多由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地方官员举办,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而非自然经济的解体,故C项错误;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4.19世纪上半期,外国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航运业、船舶修造业和以丝茶为主的出口商品的加工业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投资则主要集中于铁路修筑、煤铁矿开采及棉纺织生产等行业。这种变化表明( ) A.西方列强扩大对华资本输出 B.借贷成为列强资本输出新方式 C.列强侵略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D.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解析:选A 19世纪上半期列强主要投资出口商品的加工业,对华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则主要投资铁路修筑等行业,扩大了对华资本输出,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借贷,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变化,没有反映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5.下面为1858年中国、日本分别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内容对比表。从表中可以看出( ) 《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天津条约》及其附则 基督教传教 只限于签约国国民 受清朝政府的保护 内地旅行权 限制在居留地内 全国各地 内河航运 无 外国军舰可在 长江各口岸通航 关于关税制定 无 进一步降低税率 鸦片条款 明确禁运 明确表明其合法性 A.中国丧失了反抗的能力 B.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较深 C.中国的近代化早于日本 D.中日已成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 解析:选B 对比两个条约的内容,中国在各方面所丧失主权要多于日本,说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较深,故B项正确;A、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 6.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在传统官制以外另成系统的一个机构,这个名称不仅反映了“天朝”观念的动摇,也反映了近代政治制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另置一个新物。这反映了( ) A.中国近代化的复杂性 B.中国近代外交的开端 C.除旧与布新同步进行 D.洋务运动不符合时代要求 解析:选A “而是在旧物边上另置一个新物”反映近代新旧并存,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不了“开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除旧”,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错误。 7.湖南汉族官僚曾国藩的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清朝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该现象反映了( ) A.晚清中央集权的弱化 B.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C.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 D.曾国藩守旧亦维新 解析:选A 根据题干信息“一度出现督抚专权的局面”可以得出,晚清的地方势力一度比较强大,中央集权弱化,故A项正确;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是在辛亥革命后,故B项错误;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是在袁世凯死后,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曾国藩的思想,故D项错误。 8.1894年西方评论家评价道:“日本海军以其精华,突袭中国二等慢舰‘济远’舰及辅助舰,而最速之‘吉野’竟受重伤,在‘济远’舰上外籍引擎师称:日炮多不准,实非日本海军之胜。”该评论可能印证的是( ) A.西方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B.北洋水师的军事素质较弱 C.洋务运动的自强梦已告破产 D.清政府的军力远甚于日军 解析:选B 材料中外籍引擎师的言论“日炮多不准”,但北洋水师仍然战败,说明了其军事素质较弱,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9.咸丰十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强烈的“天朝上国”意识 D.主张“中体西用”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材料中“驭夷之道,贵识夷情”“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等信息可知,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抵制外来侵略,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故选A项。B、C、D三项表述与题干材料或史实不符,均可排除。 10.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投考者寥寥”,而到光绪年间,随着大量“有用”之西书被翻译和引入,1874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时得到了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这一变化表明( ) A.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 B.追求西学已经成为了社会主流 C.“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 D.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 解析:选C 材料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学日益受到重视,但不能据此推断传统儒学已经丧失主导地位及追求西学已经成为了社会主流,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反映出“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故C项正确;材料中“李鸿章等许多官绅的捐款资助”,并不意味着官绅阶层已经接受了西政思想,故D项错误。 11.(2019届高三·合肥质检)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 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解析:选A 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结合所学,表明张之洞希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危亡,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与材料“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洋务派由于阶级属性不可能彻底改弦更张,故C项错误;由于张之洞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不可能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故D项错误。 12.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修身教科书》,初小共10册,每册20课,200课中没有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等。这说明当时( ) A.中小学教科书已经摆脱朝廷的干预 B.修身课程兼顾儒学传统和社会需求 C.中小学教育已走出臣民教育的桎梏 D.教科书改革成为废除科举制的前奏 解析:选B 根据题干材料“200课中没有涉及一个‘君’字,300个故事没有涉及一个‘忠’字,大体提倡宽容、公平、进取、尚武等”可知,当时修身课程兼顾儒学传统和社会需求,故选B项。A、D两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最新修身教科书》”说明中小学修身课程逐渐打破臣民教育的桎梏,而不是中小学教育,C项以偏概全,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届高三·沈阳模拟)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是外国人可以直接影响的一部分中国人。按照相关统计,1872~1913年中国共开办145家新式企业,已知投资人202人,其中人数最多的是地主和官僚,有113人;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买办不仅在数量上、投资的规模上极力侧身于近代工商企业,而且获利颇丰。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 ——摘编自金普森、易继苍《买办与中国近代社会阶层的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10分)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买办”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表现有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民族工业、外商企业逐步产生;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两重意义,一重意义是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对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了冲击,二重意义是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导致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促进社会变革。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买办是近代中国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其次即是买办,有50人”得出买办具有洋行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此外买办还是近代工商业的投资者;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买办的这些活动,给社会的各个阶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国人投资近代新式企业的热情,有利于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买办对普通人的生活也产生很大影响,农村通过他们才用上了物美价廉的煤油、洋布和其他棉织品”得出买办推动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丰富了普通人的生活,促进中西的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由于买办依附于洋人,对中国革命有阻碍作用,他们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之一。 第(3)问,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可知,中国近代逐步走向近代化。 答案:(1)表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逐步产生。 意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旧制度的崩溃;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促进近代社会变革,中国社会逐步融入工业文明潮流。 (2)特点:具有洋行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近代工商业的重要投资者。 影响: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丰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利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由于依附洋人,阻碍中国革命,成为近代中国革命对象之一。 (3)趋向:逐步迈向近代化(现代化)。 14.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剑桥晚清史》 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一种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12分) 解析:第一小问,据表中“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可知,徐中约认为列强凭借签订条约对中国进行进一步的侵略,即民族主义的角度;据表中“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可知费正清认为签订条约有利于中国西化,融入世界市场,即全球化角度。第二小问,选择徐中约的观点,分析表中“掐住满清王朝”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观点: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加深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据表中“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评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选择费正清的观点,分析表中“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可得观点:西方侵略加深了民族危机,也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抓住表中“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评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了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答案:角度:徐中约认为列强凭借签订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进一步的侵略,即民族主义的角度;费正清认为签订条约有利于中国西化,融入世界市场,即全球化的角度。 观点一:我同意徐中约的观点。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加深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评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观点二: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西方侵略加深了民族危机,也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 评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了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