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 ‎ 一、选择题 ‎1.春秋时期,周襄王被其弟太叔带赶跑,晋文公约会诸侯用武力平定了太叔带的叛乱,恢复了周襄王的地位,博得了“尊王”的美名。城濮大战后,晋文公大会诸侯,其霸主地位得以认可。这说明 A. 传统政治体制受到冲击 B. 晋文公成为第一个霸主 C. 宗法制度已经开始瓦解 D. 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宗法分封体制。从材料信息看,先是太叔带叛乱,再是晋文公约会诸侯平定叛乱,恢复了周王的地位,说明当时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受到冲击,当时的政治体制已经动摇,故选A项。分封制虽“受冲击”,但宗法制仍存在,故C项错误。春秋第一霸主是齐桓公,排除B项;周天子已经无力控制诸侯,但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排除D项。‎ ‎2.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中大夫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上从其计。”主父偃之计是 A.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D. 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可知,主父偃的想法是通过大量封赐诸侯,从而削弱地方亡国的势力,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符合“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故C正确;从“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適嗣代立”可知,题干的背景现象是诸侯子弟过多且没有封地,而非是对秦亡国的警戒,故A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文化专制主义思想,属于董仲舒的主张,并非出自主父偃,故B错误;从“今诸侯子弟或十数·”可知,题干主父偃针对的是诸侯问题,而非百姓,故D错误。‎ ‎3.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A. 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B. 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 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D. 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朝以前因为外戚的引入导致外戚专权现象的产生,宋朝以后吸取历史教训,摒弃了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更是有意挑选寒微之家,由此可知,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故选C。材料中的做法是专制君主权力日益加强的表现,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为防止外戚专权现象产生的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并不能得出政治统治日益腐朽的结论,排除B;君主专制始终还是人治,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君主权力强化的过程,解体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三个时间的比对,然后把握其中的因果关系。‎ ‎4.中国古代注重设立管理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机构。隋唐时期设虞部负责专门管理山林事务,其政令执行的程序是 A. 中书省一礼部一虞部 B. 门下省一刑部一虞部 C. 枢密院一户部一虞部 D. 尚书省一工部一虞部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 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尚书省职责才为执行,尚书交给工部,工部再交给负责专门管理山林事务的虞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中书省不负责执行,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错在门下省不负责执行,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枢密院和隋唐时期政令执行的程序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5.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淮南子》属于文学作品,是二手史料,不足以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凭证,所以使用的时候要相谨慎,故C项正确;A只是对文学作品使用史料的介绍;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史学理论•史学研究•史料甄别 ‎6.胡惟庸之子因在大街上纵马奔车掉下摔死,胡未禀报皇帝就将车夫杀死。皇帝大怒,让胡做出补偿,胡请求用金钱弥补,遭到贬斥。此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整治胡党行动。这反映了 A. 胡惟庸打压内阁 B. 胡惟庸家藏万金 C. 相权妨碍了皇权 D. 中央集权亟待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只反映了皇帝整治宰相胡惟庸,没有反映胡惟庸打压内阁,故A错误;“胡请求用金钱弥补”并不能说明胡惟庸家藏万金,故B错误;皇帝整治宰相胡惟庸,这反映的实质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皇帝大怒……胡请求用金钱弥补,遭到贬斥。此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整治胡党行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该现象背后的实质出发,即可抓住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无关选项。‎ ‎7.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 秦朝御史大夫 B. 汉朝丞相 C. 唐朝六部尚书 D. 明朝内阁大学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D。历史上出现上述非法定或者制度外的官员,是依照皇帝的好恶来决定的,这恰恰说明皇权专制的加强。ABC中的几个官职都是当时正式设立的法定官职,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掉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 ‎8.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其主要目的是 A. 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 B. 强化政权的合法性 C. 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 D. 开创新的皇帝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和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秦始皇的‘始皇’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不难得知,秦始皇一方面是在强调自己对祖先功业的继承,另一方面又在彰显自己的开创性,“帝者之祖”要求后世帝王尊崇自己,这都是在强化新生秦帝国的合法性,故B项正确;“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项错误;“皇帝制度”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9.公元前5世纪末,亚西比德煽动性演说误导公民大会批准远征西西里。反对派利用公民的弱点,让公民大会通过亚西比德渎神等决议,最终导致远征军的覆灭。这反映了雅典存在(  )‎ A. 国家决策的非理性 B. 间接民主的随意性 C. 独裁统治的武断性 D. 坐庄式的轮番而治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煽动性演说”和“利用公民的弱点”,结合所学,这是雅典民主的滥用,可知国家决策非理性,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雅典采取的是直接民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反对派利用公民的弱点,让公民大会通过……决议”,不能体现独裁统治武断性,故C项错误;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10.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如郑国子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A. 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 B. 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 C. 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 D. 儒学信徒的不断增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的权威遭到了挑战,所以答案选A。小农经济与尊神敬天无关,排除B;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排除C;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儒家思想,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 ‎11.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A. 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 B. 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 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D. 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反映了商汤以夏桀“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为词,对夏桀兴兵讨伐,周武王也以商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伐纣的理由,以上做法反映了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的观念从事政治活动的特点,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故A错误;B说法过于绝对化,C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尊祖崇礼观念 ‎1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从分类上看燕国属于 A. 功臣 B. 姬姓贵族 C. 商朝旧贵族 D. 夏禹后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燕(王室召公奭)、鲁(周公子伯禽)、卫(武王弟康叔)、晋(成王弟叔虞)、吴(周王室周章)等都属于王族,即姬姓贵族,因此B选项正确。燕国是姬姓贵族封国,不是功臣、商朝旧贵族和夏禹后代的封国,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3.在商代,巫总管一切“神事”,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这表明 A. 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 B. 权力尚未高度集中 C. 民本色彩较为浓厚 D. 宗法制度雏形初具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民事”体现的是政权,“神事”体现的是神权。“所有的‘民事’又都要涂上‘神事’的色彩表明政权与神权结合紧密,故A项正确;权力尚未高度集中是指最高统治集团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民本色彩是以民为本,而材料反映的是“民事”与“神事”相结合,故C项错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纽带,材料不能体现宗法制信息,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权与神权结合 ‎【名师点睛】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处于政治制度的形成阶段,以宗法分封制为代表(核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血缘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3)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4)具有有森然的等级关系。‎ ‎(5)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秦朝确立)‎ ‎14.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三位政治家的改革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他们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 扩大平民权利,推动民主进程 B. 破除贵族世袭,制约公民权利 C. 废除债务奴隶,促进经济发展 D. 划分公民等级,明确权利义务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梭伦开始的改革就是为了解决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梭伦扩大了平民的权利,但并没有取消贵族的特权;克利斯提尼改革时,则进一步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来削弱贵族特权;伯利克里时期则达到了民主进程的黄金时代,故A正确。“制约公民权利”明显不是雅典三位政治家改革的核心,故B错误。 梭伦改革废除了债务奴隶,其余两位并未涉及,故C错误。 伯利克里改革在政治权利分配上并未划分公民等级,故D错误。‎ ‎15.《十二铜表法》第三表第二条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至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 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调整了个人财产的纠纷 C. 保护罗马所有人的私有财产 D. 维护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债权人可将无法还债的人依法处罚,甚至杀死,因为债务人侵犯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对个人财产纠纷的调解,而在于明确债权人对私有财产的合法性,故B项错误。C项中“所有人”表述错误,应该是“罗马公民”,排除C项。《十二铜表法》出现于公元前449年,这一时期罗马帝国还未建立,故排除D项。‎ ‎16.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这段材料表明 A. 精英政治已经受到雅典民众的强烈抵制 B. 雅典政治腐败导致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C. 雅典民主充分体现了公民的参政权 D. 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政治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群众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可以看出雅典的原始的直接民主、群体决策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弊端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①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隶和它国公民,都没有享有民主的权利;‎ ‎②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一切公职由选举和抽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极有可能导致极端民主化,导致民主制的衰落。‎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7.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 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 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 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 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是一种直接民主制,雅典民主的局限主要是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和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雅典民主制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直接民主,故A项排除;BC项是D项的具体表现,排除。‎ ‎18.罗马法中的哪一类型的法律是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A. 习惯法 B. 《十二铜表法》‎ C. 《民法大全》‎ D. 万民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D项正确;习惯法是罗马早期法律,属于公民法,和《十二铜表法》一样,只适用于罗马公民,AB两项错误;《民法大全》是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C项不符合题意。‎ ‎19. 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有一篇著名的《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其中讲到:“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只注重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对这两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A. 所有雅典居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B. 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C.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D. 不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将被放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只注重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伯利克里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20.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道,“美国的行政结构既不是逐级分权的,也不是中央集权的。它在行使时不为人察觉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此。虽然行政权存在,但是不知道它的代表在那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A. 美国政体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 美国的行政权在三权中权力最小 C.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互对立 D. 美国的行政权代表不为人民熟知 ‎【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不仅中央地方都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既不是逐级分权的,也不是中央集权的”说明这种分权体制的特征,故A项正确;三权分立中的三权是均等的,不存在权力的大小,故B项错误;美国实行联邦制,体现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点,故C项错误;美国行政权是被人们熟知的,故D项错误。‎ ‎21.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当时英国首相艾登联合法国、以色列,准备用武力赶走纳赛尔。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并不支持动武,但她只是问:“你们确定这样做明智吗?”最终,英国还是卷入了战争。这说明英国女王 A. 仍可制约首相 B. 已经统而不治 C. 拥有外交大权 D. 主张和平外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并不支持动武”“英国还是卷入了战争”可知,女王的提议英国政府未予采纳,说明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国王与首相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英王的外交权力,故CD项排除。‎ ‎22.富兰克林认为,美国新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杰弗逊也称美国的新政体是“君主制的新版本”这主要是针对何者而言 A. 最高权力中心在议会 B. 美国总统权力很大 C. 国会装饰下总统集权 D. 总统必须对议会负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政治体制。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体。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掌握行政权,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同时也是三军统帅;法院掌握司法权。分析选项,A与题意无关;B符合题意;C说法错误,美国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体制;D 说法错误,总统对选民负责。所以应选B。‎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政体的确立·特点 ‎23.2011年8月,英国伦敦暴动时,反对派批评首相卡梅伦滥用权力。英国首相的权力主要有 ‎①提名内阁成员组阁 ‎②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行政大权 ‎③通过议会掌握立法创议权 ‎④任命议会成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首相的职权虽然绝大部分没有 法律正式规定,但根据惯例首相拥有非常广泛的权力,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着国家行政大权,②正确;根据宪法惯例,首相有向英王提出任命内阁成员和其他部长名单,也可要求他们辞职或变更他们的职务,即提名内阁成员组阁,①正确;首相可向议会提出立法动议权,即通过议会掌握立法创议权,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由上下两院组成,上院也叫贵族院,主要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的重要人物组成。下议院又称平民院或众议院,其议员由选民按选区多数代表制直接选举产生。故第④与题意不符,排除含有此项的选项,即排除B、C、D三项。故应选A。‎ ‎24.“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英国 A. 确立了两党制 B. 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C. 形成了责任内阁制 D. 进行了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材料反映了贵族已经没有经济实力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说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这是工业革命的结果。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后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在议会中获得优势席位,拥有了决策权。故D项正确;英国17世纪时就形成了两党制,而材料反映的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在工业革命之前,故排除C项。‎ ‎25.1830年在工业中心伯明翰成立了“伯明翰政治同盟”,在其宣言中提出了改变“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几乎全无代表的状况”的要求。其他工业城市也提出类似要求。这种要求推动英国 A. 发动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B. 进行殖民扩张发展海外贸易 C. 鼓励技术革新促进工业发展 D. 开展议会改革调整议席分配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1830年”“改变‘工业和商业的利益几乎全无代表的状况’的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工业革命后,材料中的要求推动英国开展议会改革调整议席分配,故D项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殖民扩张,故B项排除;题意中没有涉及鼓励技术革新的内容,故C项排除。‎ ‎26.如图是一幅讽刺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画上的说明文字是:“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联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A. 宰相牢牢控制着议会 B 君主立宪制度不健全 C. 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 D. 保留较多的军国主义残余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说明德国的政体中议会没有独立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君主立宪制度不健全,故B正确。宰相控制着议会,属于君主立宪制度不健全的表现,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故C排除。军国主义残余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德国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7.新制度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获得“各种政体的试验场”称号的国家是 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法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法国的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比较艰难曲折。同时法国经历了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共和制、帝制等各种政体,与材料题意相符,故D项正确;ABC三个国家都没有经历这么多政体的尝试,故排除。‎ ‎28.与英国《权利法案》相比,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是 ‎①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②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③君主“统而不治”‎ ‎④首相不对议会负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因此①②④项符合题意,B选项正确。君主“统而不治”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征,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绝对权威,具有巨大权力,③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9.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利的内容出自 A. 《权利法案》‎ B. 《人权宣言》‎ C. 《独立宣言》‎ D. 《1787年宪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A项符合题意; 《人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不是对王权的限制文件,B项错误;《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纲领,C项错误;美国的《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的共和政体,国家不设君主,D项不符合题意。‎ ‎30.《1787年宪法》的制定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其中立法权赋属于 A. 参议院 B. 众议院 C. 国会 D. 总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赋予国会立法权,C项正确; 根据1787年宪法,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享有立法权,AB两项错误; 宪法赋予总统行政权,D项错误。‎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秦有天下,裂都能(诸侯王都城)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摘自柳宗元《封建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与“秦”分别建立了什么制度,各有何影响?‎ 材料二 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再审查;然后交由尚书省及其六部去执行。‎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朝实行的中央官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官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材料三 清朝建立了君主独裁的政治体制,把封建专制推向了顶峰。它保证了中央集权,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一元化统治,特别是最高层的统治集团维持了长时期的稳定和统一,避免了由此而起的政治动乱,如权臣、外戚、宦官专政等。‎ ‎——摘自李治亭《清康乾盛世》‎ ‎(4)清朝“把君主专制推向顶峰”的举措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做法产生的影响。‎ ‎【答案】(1)周:分封制,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但容易导致地方割据。‎ 秦:郡县制,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共议国政,减少决策失误;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3)举措:废丞相,裁撤中书,设六部(或写“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原因: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或威胁皇权)。‎ ‎(4)举措:设立军机处。影响:保证了中央集权;加强了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统治;利于维护长期稳定统一(避免了政治动乱),提高办事效率。‎ ‎【解析】‎ ‎【详解】(1)周:根据“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得出分封制,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但容易导致地方割据。‎ 秦:根据“秦有天下,裂都能(诸侯王都城)为郡邑”得出郡县制,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制度:根据“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然后交由尚书省及其六部去执行”得出三省六部制。作用:结合所学,可从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加强皇权、提高办事效率等角度分析总结。‎ ‎(3)举措:根据“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结合所学得出废丞相,裁撤中书,设六部(或写“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原因:根据“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得出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或威胁皇权)。‎ ‎(4)举措:根据“把封建专制推向了顶峰”,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影响:根据“保证了中央集权”得出保证了中央集权;根据“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一元化统治”得出加强了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统治;根据“特别是最高层的统治集团维持了长时期的稳定和统一,避免了由此而起的政治动乱”得出利于维护长期稳定统一(避免了政治动乱),提高办事效率。‎ ‎32.民主政治时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国都在不断的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政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1)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利转移,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材料二: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得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材料三: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伺候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知道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3)据所学知识,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从政府机构设置的角度回答这部宪法是如何体现分权原则的?‎ ‎(4)结合所学的知识,明确德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1)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议会主权;18 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2)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较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 ‎(3)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体现方式: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归总统;立法权归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4)政体:君主立宪政体;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解析】‎ ‎【详解】(1)过程:结合所学从《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等方面概括英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2‎ ‎)表现:依据材料二中“它用代表制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得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从代议制民主、总统行政权较大、分权制衡机制等方面指出这一表现。‎ ‎(3)标志;结合所学可知,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标志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体现方式:结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相关所学从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归属的方面回答这部宪法体现分权原则的方式。‎ ‎(4)政体:结合所学的知识,明确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标志:结合所学可知,其确立的标志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