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周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周考历史试题

淇滨高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第二次周考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西周册命时,周王有时赏赐给受赐者圭瓒(用以挹酒祭祖的“宗庙彝器”)这是非常严肃重大的行为。周王赐予圭瓒是 A.赋予受赐者宗法政治地位 B.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的正式仪式 C.用高水平的器物彰显恩宠 D.对受赐者孝顺有礼的表彰嘉奖 ‎2.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钱穆评价的这一制度其特点是 A.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关系占统治地位 B.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 C.“家”“国”不分,等级依旧森严 D.最高统治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3.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指宗庙、墓地或神主的辈次排列)亲疏之法也。”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己经产生 B.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 C.宗法制只存在于贵族阶层中 D.关于宗法制的起源考证存在着争议 ‎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归一,咸阳跃升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咸阳横跨渭水南北两岸,北岸以咸阳宫为中心,仿造了六国宫殿145座,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咸阳宫相连,众星拱月,鳞次栉比。秦始皇如此设计北岸宫殿的意图是 A.君临天下,思想控制 B.天下共主,尽享极乐 C.天下归一,皇权至上 D.彰显财富,发展商业 ‎5.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体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  )‎ A.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 B.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 C.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 D.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 ‎6.传说尧舜时代的“诽谤之木”,柱上那一条弯钩,方便百姓“上书”,原来立于 ‎“大路交衢”,在谤木上数落“王恶”,诽谤官府,均不得治罪。汉代重树诽谤木转立于皇宫门前,“以表王者纳谏”,后更以石代木,雕龙饰物,改称华表,威风凛凛。从“谤木”到“华表”的演变 A.说明了先秦时期专制王权尚未形成 B.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古代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C.说明了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D.体现了从先秦到秦汉时期政治转型的完成 ‎7.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赵王如意为新太子。太子太傅叔孙通不但称历史上晋献公因废太子导致晋国乱政数十年,而且以死相谏。叔孙通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主要原因是 A.维护宗法继承制度 B.坚守太子太傅辅佐之职责 C.极力维护吕后尊严 D.根除影响政权稳定的隐患 ‎8.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 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 ‎9.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赛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缪”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这说明当时 A.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 B.监察制度由此建立 C.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 D.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10.军机处设立前,皇帝挑选亲信顾问参与决策没有成文的标准和硬性的规定。军机处出现以后,入直军机,参与机密事务的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军机处的“首席”必须由内阁大学士担任。《清史稿》中感叹:“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赋予了内阁大学士决策权 C.体现了皇权运作的规范化 D.逐渐背离机构设置的初衷 ‎11.“《资政新篇》比《天朝田亩制度》‘新’,它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将来临的征候”,《资政新篇》的时代精神主要体现在:‎ A.代表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B.推翻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C.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D.反抗西方殖民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12.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材料表明近代中国 A.通过运用国际法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 B.在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世界 C.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促进了外交近代化 D.在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转变了外交观念 ‎13.马克思在《中国记事》中写道:“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显然是:欧洲人的干涉,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所引起的现存政权的震动,白银的外流,外货输入所引起的经济平衡的破坏,等等。”由此可推知,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正义性 B.洋务运动客观上抵制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C.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进步性质 D.欧洲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14.秦晖在《走出帝制》中提出:“国人之所以尊崇君主,与其说是基于对纲常名教的信仰,不如说主要是慑于‘法术势’。(英、日等国)在近代立宪制度之前的历史上就常有不掌握实权的‘虚君’,也形成了尊重虚君的传统……而我们的皇帝要么是‘实君’,要么是命运悲惨的废君。”他试图说明近代中国 A.清廷政治落伍于西方列强 B.权力敬畏加强了君主专制 C.反满革命实属于历史必然 D.缺乏君主立宪的适宜土壤 ‎15.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这一观点基于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追求 B.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 C.实业救国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观念缺乏社会基础 ‎16.1911年11月,袁世凯面谒各国公使,探询其对中国政体选择的意向。各国公使“均谓中国革命之惨祸,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吾辈甚愿清政府识机知命,速行允许共和,永绝扰乱中国之种子……”。该材料说明 A.袁世凯己被列强选为新的代理人B.各国对清廷己普遍失望 C.列强同情理解中国革命D.革命己危及列强在华制益 ‎17.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18.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这场运动的主力发生了变化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19.伊恩布鲁玛在《创造日本:1853~1964年》中记载:“日军先是于1937年之夏同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在周边展开了一场激烈厮杀。城市遭到轰炸,郊区的战斗趋于白热化,有二十五万中国人在战火中丧生,多为平民。在日军实施某起大屠杀的遗址,一块纪念碑这样写道:‘血流成河,染红了大海。’”此次战役 A.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B.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野心 C.使得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 D.日军犯下侵华战争中最恶劣的罪行 ‎20.1949年4月,英国紫石英号军舰无视人民解放军的严正警告,擅自闯入我军渡江作战地段,还炮击人民解放军阵地,人民军队坚决地予以了还击,这就是著名的“紫石英号事件”。这一事件体现出 A.中国共产党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B.当时中英两国处于对峙的局面 C.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 D.英国积极阻止解放军的军事行动 ‎21.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这一制度,主要体现一种精英参政,区别于自下而上选举基础之上的广泛的公民参政,它是对中国政体的一种补充体制。这一制度指的是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22.此次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来自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等界别的6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毛泽东在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曾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 B.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将依法治国写进了宪法 D.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23.1982年以来,中国政府多次对政府职能进行调整,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为主题。2003年,国家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型,通过部门整合,职能归并,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并颁布了《行政许可法》。据此可知政府职能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 B.助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C.对接世界市场的需要 D.强化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24.十一届三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中,使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堪称中国法律建设里程碑的举措是 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B.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25.1983年6月,邓小平在谈话中说:“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两党的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们都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做出贡献。”该谈话表明当时 A.国共两党希望祖国完成统一 B.“一国两制”已成为两党共识 C.“一国两制”已经正式提出 D.国共两党民族统一理论相似 ‎26.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国际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两个阵营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理论淡化了国际矛盾的阶级性质,开始强调国际力量的联合,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中国 A.摆脱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缓和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C.试图去扩展对外交流的空间 D.突破了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27.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中国方面要求:尼克松可以坐自己的专机到中国,但在中国境内则必须乘坐中国方面提供的飞机。经协商后,最后达 成协议:总统专机先飞到上海,上海飞往北京时,不必转乘中国专机,但是中方要派先遣小组带领一名领航员登机。这说明此时中国外交 A.仍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 B.意在表明中国的主导地位 C.表现出了强烈的主权意识 D.蕴含了反对霸权主义倾向 ‎28.20世纪50年代后期,各种国际力量分化重组。毛泽东同志冷静分析形势,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即通过依靠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两个中间地带”思想提出的背景是 A.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支援中国建设 B.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与新中国建交 C.新中国周边的外交环境逐渐恶化 D.团结欧洲和亚非拉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 ‎29.20世纪70年代美国主动与中国改善关系,其出发点是 A.挽救越南战争败局 B.借助中国牵制苏联 C.发展中美友好关系 D.推行对苏强硬战略 ‎30.1955年10-12月中国商品展览会在日本东京和大阪举行。1958年2月,日本工商界访华代表同中方签订了钢铁领域的长期(1958年至1962年5月)货贸协议,引起了各方的重视。这说明 A.中日关系取得实质性进展 B.日本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C.经济交流突破意识形态束缚 D.中国外交方针实行重大调整 二、材料题(共3小题,合计40分)‎ ‎31.(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什么?据材料二,概括这一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6分)‎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特点?(4分)‎ ‎32.(20分)材料一 明代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责任在皇帝。最初是皇帝亲自在内阁,后来有些皇帝不常到内阁,由内阁条旨、票拟送进去批。甚至有几个皇帝则长久不管事,就变成怕见大臣了;于是经年累月,不再到内阁,一切公事都要送进宫里去,于是皇帝和内阁中间的接触,就多出一重太监上下其手的机会。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南京临时政府在行政上采取的是总统制,后为制约袁世凯,《临时约法》规定采取责任内阁制。1912年6月,袁世凯在任命王芝祥的问题上,违背法律规定,剥夺总理的副署权,破坏责任内阁制,导致内阁总理唐绍仪辞职。但从另一角度看,唐的辞职也表明了为维护责任内阁制而进行的斗争。此后在1917年的府院之争中,段祺瑞向黎元洪频频发难所祭起的主要法宝,实际上也是责任内阁制。虽然段祺瑞之后北京政府的历届弱势总理往往受制于大军阀,但责任内阁制之实虽亡,而其名尚存。应当说发端于辛亥革命的责任内阁制,仍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模式和权力运作方式。‎ ‎——摘编自马烈《简论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内阁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临时政府对行政体制做出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的影响。(8分)‎ ‎(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明代内阁制与南京临时政府责任内阁制的相同点。(6分)‎ ‎33.(10分)近代以来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沉浮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材料三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 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6分) ‎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4分)‎ 高一历史第二次周考考试答案 ‎1—5 DBDCC 6—10 DADDC 11—15 CBADA 16—20 BADBA 21—25 AABDA 26—30 CCCBC ‎31.(1)本质:权利的高度集中(或君主专制)。(2分)‎ 作用:①政治上: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②经济上: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③民族上: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促进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④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延续。‎ ‎(4分)‎ ‎(2)①垂直管理,中央集权(或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不得世袭,打破了血缘政治);②皇权至上,大权独揽;③家国一体(或家国同治);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行政效率高。(4分)‎ 32. ‎(1)特点:不断演化;从属于君权;内阁与皇帝间沟通不畅。(6分)‎ (2) 变化: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2分)‎ 影响:并未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造成了政局不稳;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6分)‎ ‎(3)相同点:是政府权力内部的分割;创新性的成果;存在弊端。(6分)‎ ‎33.(1)变化: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2分) 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 正面:台儿庄战役等;敌后:百团大战。(2分)‎ (3) 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洗刷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为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