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会宁一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二历史(文) 考试范围:必修三1-5单元;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选题 1.《孔氏祖训箴规》对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提出要求: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读书明理,做一名谦谦君子。这些要求 A. 表明儒家重视仁爱立德修身 B. 保证了孔子后人道德品质的高尚 C. 倡导世人为做官而读书明礼 D. 强调依靠人伦情感维护社会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务必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崇儒重道,好礼尚德;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读书明理,做一名谦谦君子。”可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体现的是仁爱忠孝;崇儒重道,好礼尚德体现的是立德修身;居家思俭,不要嗜利忘义体现的是节俭持家和重义轻利;子孙为官者,凡遇民间诉讼,必当理性判断,不愧为良吏体现的是为官公正。据上分析可知儒家重视仁爱立德修身,A正确;这些要求不一定能保证孔子后人道德品质的高尚,B夸大其词;据材料可知,不仅子孙为官者,而且在社会上的各种身份应该如何去做,都有明确的要求,C片面;据材料可知是对孔子后裔的价值标准与行为规范提出要求,而不是强调依靠人伦情感维护社会秩序,D与材料无关。 2.有学者用一关系式说明墨子的思想,“仁+仁+仁……=兼爱”,这就说明“兼爱”和“仁”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等差的“别爱”和“偏爱”在墨子看来,就是“不爱人”。该学者意在强调墨子的“兼爱思想 A. 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 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C.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 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仁+仁+仁……=兼爱”,这就说明“兼爱”和“仁”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等差的“别爱”和“偏爱”在墨子看来,就是“不爱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的兼爱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是针锋相对的,D 符合题意;A错误;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道家思想,与材料无关,B错误;据所学可知,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故C说法错误。 【点睛】墨子的兼爱思想与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仁爱思想主张是针锋相对的。 3.“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被今人称作是展现儒法之争的著作《盐铁论》认为:文学与贤良代表儒家,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中用“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据此可推知,法家 A. 与儒家对立而失势 B. 思想内容较庞杂 C. 因提倡法治而闻名 D. 在先秦并未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韩非在历史上具有多副面孔,既有法家的面目,又有道家的面目,还有儒家的面目,这说明法家思想内容较为庞杂,故选B。法家是否得势取决于统治者的态度,与儒家无关,排除A;材料并未讨论法家的核心论点,排除C;材料并未讨论法家出现的时间,排除D。 4.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到今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和谐思想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各项中,属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是 ①“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②“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入任焉,敏则有助,惠则足以使人”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也” ④“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先秦诸子思想中,儒家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①体现的是商鞅变法的,是在严酷的法律制度下出现的状况,与实际情况相比显然夸大,因此①排除,②③④都提现了儒家和谐社会的思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家认为,周武王伐之时,有火德的祥瑞,周是以火德受命天下的,代周的应当为水德,秦朝统一时间太短,不能算作统一,而汉就是以水德受命代周的。这反映出汉代儒者 A. 极力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B. 利用神学以论证统治的合理性 C. 尚未打破对鬼神的崇拜 D. 神化儒学以巩固儒学独尊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汉代以水德代火德受命统治下天,反映了董仲舒借用阴阳五行学说宣扬汉代统治的合理性,故B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君权神授理论,排除;C项,题干中未体现汉代打破鬼神崇拜,排除;D项,题干内容未体现出神化儒学,排除。 6.理学产生于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是一个以“理”为核心的,非常成熟完备、精深的新儒学体系。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 A. 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 B. 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挑战 C. 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 D. 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唐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道挑战,北宋儒学家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理学”。故答案为D项。A项,儒学自产生以来长盛不衰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受到了佛教、道教的挑战是理学形成的外因,排除;C项,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不能体现“新”,排除。 7.宋代理学家吕祖谦说:“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具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低)升高,自近及远……”下列言论与这一说法意思相近的是 A. “理之自然谓之天,命于人为性” 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C.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D. “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具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低)升高,自近及远”可以得出,其强调为学应该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与朱熹的格物致知相似,D符合题意;没有涉及认识论的内容,A不正确;BC属于心学的内容,与材料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方法论有所掌握,朱熹主张穷理的方法为“格物致知”;陆九渊则主张“致良知”,结合材料内容加以选择即可。 8.黄宗羲认为,一个人出来当官,做君主的臣子,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这番话表明黄宗義主张 A. 平等的君臣关系 B. 臣子与君主持相同意见 C. 否定君主制存在的必要性 D. 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做臣子“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可以看出黄宗羲主张君臣之间是“师友”的平等关系,反映了黄宗羲主张君臣关系的平等。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君臣关系的平等,而非持相同的观点。故B 项错误;黄宗羲否定君主专制,但是并没有否定君主制,故C项错误;黄宗羲的主张仍属于儒家思想,并未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故D项错误。 9.德尔菲的阿波罗神殿是希腊最著名的神圣之地。据说,神殿的石墙曾刻有两句话:“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和一个神秘的大写字母“E”。公元前547年,吕底亚国王克罗伊索斯与波斯王居鲁士进行战争时,派使者去德尔菲神殿请求神谕。这一次,克罗伊索斯讨来的神谕说,有一个帝国将会陷落。克罗伊索斯于是断定波斯帝国将会灭亡,便集结部队准备进攻。可是战争的结果却是吕底亚大败,亡国之君克洛伊索斯至此才明白德尔菲神谕的真正含义:准备出兵攻打别人的人,自己却遭到了毁灭。真是没有认识自己啊!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吕底亚与波斯的战争推动希腊文明进入“古典时代” ②希腊城邦共同遵守和信仰德尔菲城阿波罗神殿的神谕 ③“认识你自己”这一主张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④“凡事勿过度”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一种明智态度和方法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古典时代指的是公元前5—4世纪中叶,故①不符合材料信息;“吕底亚国王克罗伊索斯与波斯王居鲁士进行战争时,派使者去德尔菲神殿请求神谕”说明希腊城邦共同遵守和信仰德尔菲城阿波罗神殿的神谕,故②正确;“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故③错误;“凡事勿过度”是一种明智的态度和方法,故④正确。故②④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10.15世纪,欧洲美术创作中以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作品,充满着温情主义的精神。这一时期所画的圣母形象娇憨、妩媚、宗教气息完全消失,而以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作品也是揭示人的完美形象与纯洁高尚的精神品质,体现对人生幸福与欢乐的狂热歌颂。这表明当时 A. 宗教改革运动如火如荼 B. 摆脱神学束缚成为共识 C. 民主与科学观广泛传播 D. 人文主义影响日渐深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发展,以宗教故事和传说的作品,由原来的呆板宗教气息变成温情为主,歌颂人生幸福与欢乐,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影响日益深远,答案为D。材料没有涉及宗教改革和神学束缚,排除AB。民主与科学的传播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内容,C错误。 11.有学者在评价西方某思想家的著作时说:他这篇“简短的论文”不仅“可供采择”,而且变得家喻户晓,人们一谈到“自由平等”,一谈到人民是“国家的主权者”,人民的主权“是不可转让的”,就要从他的《 》中寻找依据,就要用这本书作为他们推翻君主专制和建立民主制度的理论武器。这本著作是 A. 伏尔泰的《哲学通讯》 B. 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 C.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D. 赫胥黎的《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人民是‘国家的主权者’,人民的主权‘是不可转让的’……作为他们推翻君主专制和建立民主制度的理论武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主权在民”思想,是卢梭的主张,故选C;伏尔泰的《哲学通讯》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并没有宣扬“主权在民”,故AB排除;赫胥黎的《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宣传进化论,故D排除。 12.中国古代数学家大都把自己的数学研究与《周易》、《周礼》的“九数”以及儒家的“六艺”联系在起。魏晋时期数学家刘徽在所撰《九章算术注》的序中说:“周公制礼而有九数,九数之流,则《九章》是矣。”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A. 深受儒家经学的影响 B. 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C. 汇集诸子百家精华 D. 与商品经济繁荣有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古代科技著作存在拟经化的特点,体现了儒学成为正统以后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B、D两项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实不符;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13.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询《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见下图)。下列对“三希帖”书体特征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A. 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B. 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C. 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D. 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希帖”是行书的代表作。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收放自如。故答案为A项。B项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是篆书的特点,排除;C项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是楷书的特点,排除;D项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是草书的特点,排除。 14.某博物馆建周、汉、唐、宋文化展室,需选择一些具备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信息作为时代标签。下表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三司使闽粤棉布米芾《蝶恋花》 ② 江南道均田制立井水车欧体 ③ “内朝”五都五经博士《四民月令》 ④ 世官制“国有六职”金文《生民》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①③②④ D. ④③①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司使、闽粤棉布、米芾等是北宋的历史信息,江南道、均田制、立井水车、欧体是唐朝的历史信息,“内朝”、五都、五经博士、《四民月令》等是西汉的历史信息,世官制、“国有六职”、金文等是西周的历史信息。由此可知,④③②①正确,故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15.胡适曾提到自己名字的来历:有一天早晨,我请我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好不好?”我很高兴,就用“适之”二字。这个情况可以反映当时 A. “进化论”的影响 B. 民族主义大行其道 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 社会风气趋于保守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的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即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该思想的传入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故排除B、C、D三项,选择A项。 16.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明后 期至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清初 宋应星《天工开物》 据材料可知( ) A. 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B. 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C. “东学西渐”历程开启 D. 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科技成就都是古典科技的技术经验的总结,而西方趋向近代科学,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东西方发展趋势不同决定,中国处于封建制度衰落时期,而西方跨入近代,发展资本主义,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差异不能说明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东方文化传入西方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宗教信仰对科技发展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二战后,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密切相关。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是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B. 中产阶级划分标准发生改变 C. 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缩小 D.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导致传统制造业衰落,服务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信息,故A项错误;此时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并没有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没有体现出西方社会贫富差距缩小的信息,C错误。 【点睛】材料中重要时间点“二战后” 18. 科学史研究有“内史”和“外史”之分,内史“主要研究某一学科本身发展的过程,包括重要的事件、成就、仪器、方法等”。外史“侧重于研究该学科发展过程中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该学科在历史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根据以上描述,下列不属于“外史”的是 A. 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的“地心说” B. 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 牛顿经典力学最本质的东西是落体定律、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牛顿经典力学最本质的东西是落体定律、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主要研究某一学科本身发展的过程,包括重要的事件、成就、仪器、方法等,属于“内史”,C符合题意,故选C;ABD都符合材料所述的“外史”,不符合题意,排除。 19.“明明是海军学校,却要叫水师学堂。这不是一个称谓的问题,背后,体现的是一个特别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其体现的是 A. 欣然接受器物层面的西化 B. 讽刺“中体西用”的局限 C. 反对洋务派的变革尝试 D. 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新的东西,每每要被旧的压着,戴一顶旧帽子才能存活”,这表明洋务运动中,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是不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思想,讽刺了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局限,B项正确;材料是体现“中体西用”的局限,A项错误;材料不是反对变革,是反对只学技术的变革,C项错误;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态,D项错误。故选B。 20.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改革是由他们开始的。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然提出了不少改革主张,但还是一种思想。”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 A. 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 B. 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C. 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 D. 促使国家走向分裂的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洋务派实践了改革派的“师夷长技”主张,开展了洋务运动,故A项正确;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是在鸦片战争期间,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不是洋务派,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崇洋媚外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国家的分裂问题,故D项错误。 2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指出:“汽机所成,倍人力者三十,故其国(英国)富强之力,亦倍三十……吾国土地人民十倍于彼,而富强力三十倍,则亦三倍于我,故吾幸未灭,而为彼所弱,可比较而得之矣。”据此可知,康有为 A. 认为器物不如人是中国衰败的根源 B. 对西方认识并未超越洋务派的水平 C. 极力鼓动光绪帝效法西人变法图强 D. 科学解释了中国积弱而未亡的原因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属于维新变法派,这一派别已经超越了洋务派认识水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主张维新变法。因此康有为并未把中国之衰的根本原因归结于器物。题干大意为,蒸汽机的生产水平是人力生产的三十倍,所以英国的富强程度是我们的三十倍......我国人口是英国的十倍,但是由于英国富强程度是我们的三十倍,折合下来英国只是我们的三倍,所以我们才能幸存,但英国对我们的削弱,是可以通过比较看出来的。这些只表现了康有为以此劝说光绪帝,正视中西方之差别,勇于改革,故A、B项错误,C项正确。D项夸大了康有为此论断的意义,中国积弱的原因不仅是器物不如人,还包括制度和社会思想方面。康有为代表改良派,所持的维新思想仍有其局限性,故D项错误。 22.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出:“好学知耻之士,以讲学明耻为天下倡,崇尚道义,砥砺廉节,播为风气,蒸为习尚……以昌学术,以明廉耻,以正人心,以厚风俗。”李大钊的主要目的是 A 否定传统思想,宣传民主思想 B. 提倡儒家学说,重建公序良俗 C. 提倡新的道德,批判复古主义 D. 继承传统美德,扭转人心风俗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中的“崇尚道义,砥砺廉节……以昌学术,以明廉耻,以正人心,以厚风俗”等语句可知,李大钊强调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部分,即传统美德,希望借由“崇尚道义,砥砺廉节”等传统美德“以昌学术,以明廉耻”,使“人心”得以端正,故本题选D。A项的“否定”错误。材料并非单纯地提倡儒学,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新道德,C错误。 23.李约瑟(1900-1995)曾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 A. 整体思维 B. 多元包容 C. 人文精神 D. 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揭示了宇宙天道阴阳五行的运行与变化,这些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想意识,对现代科学的整体观念起到了启发作用,故A正确。B项中“多元包容”、C项中“人文精神”虽然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但对欧洲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影响有限,故排除;D项“格物致知”是朱熹明理的途径和方法,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庄周没有这一主张,故排除。 24.如图是19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几个重要人物的观点,这些观点都与“巾国梦”有关。对于这些“中国梦”理解正确的是 A. 反映了中国人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梦” B. 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 C. 展现了中国人追求近代化的“强国梦” D. 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努力与探索,展现出中国人追求近代化的“强国梦,C项正确;材料中是追求的是近代化,不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梦”,A错误;得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认同说法绝对,B错误;材料中展现出的是不同阶层的探索思想,并不是都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D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25. 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传承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2012年11月15日以来,除了在毛泽东、邓小平诞辰纪念座谈会上大量引用两位前领导人的话语,习近平在所有讲话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源自儒学经典的名言。其中,他引用《论语》36次、《孟子》10次,引用《礼记》《尚书》《荀子》也均超过5次。 ——腾讯时政新闻 (1)两千年来儒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与精神支柱,分析其原因并阐释儒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材料二 人民儒学并不主张人民主权论,而主张“民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所有人共同治理天下。人民就是所有人,人民共同治理天下,这是天赋之义。天下人都是人民,其内部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差别,但万民一体,天下一家。 ——秋风《必须在学术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儒学从创立开始就一直注重“返本开新”,简述春秋以来到近代中国人对“民本”思想的发展。 材料三 对待传统文化的政策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继承。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对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糟粕,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必须否定和抛弃。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儒学优秀的思想资源,改造和重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适应中国的现代化。 (3)据材料三概括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 【答案】(1)原因:儒学自身不断自我调整,吸收其他学派优点,适应政治和社会的变法;社会因素,儒学强调稳定与和谐,适应了农业社会与大一统政权的需要;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广大民众所追求与信仰;历代官、私学都以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使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政府的提倡与鼓励。(6分,任意3点) 贡献: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维护国家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有深远影响,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文化认同、政治理想、道德准则,共3点,3分) (2)孔子:德治;孟子:君轻民贵;墨子:兼爱;董仲舒:德政;唐太宗:存百姓;明末三大家:工商皆本;孙中山:民生主义。(任意5点,5分) (3)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对有些内容可抽去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共3点,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任何一种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主流思想主要从该思想能起到维护国家统治、该思想能使社会稳定、该思想能协调各阶层的关系、该思想自身也在不断的调整等等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即可。而儒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另外,儒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还体现在儒学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方面。 (2)在回答春秋以来到近代中国人对“民本”思想的发展时,一定要注意时间的跨度很大,所以在概括时,一定要概括完整即可。例如古代的孔子的德治。孟子的君轻民贵。墨子:兼爱、尚贤。董仲舒的德政。唐太宗的存百姓。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的工商皆本。近代的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本题难就难在如何按照时间的转变回答完整。 (3)不难发现材料三对待儒学的态度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二是对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本题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因为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有一个万能答案,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材料三的材料主旨也正是这一点,所以本题属于一个简单的问题,尽管材料很长,所以在做题的过程中背会一些常用的万能答案是非常重要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民本”思想、儒学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从中国与欧洲角度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 【答案】(1)起因: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或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2)原因:中国: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程朱理学(或答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 欧洲:欧洲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解放了思想;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社会的变化促成了欧洲启蒙思想家描述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解析】 【详解】(1)起因:根据材料“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可知,其起因是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根据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来解答,即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或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2)原因:本问可以分解为两个小问,其一,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原因,这个问题可以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角度来分析。经济方面的原因是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政治方面的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是程朱理学(或答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其二,是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这个问题可以从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来分析。经济方面的原因是欧洲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方面的原因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解放了思想;科技方面的原因是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社会的变化促成了欧洲启蒙思想家描述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给人起名字。下表是我国几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姓名(有的含字) 时期 姓名(字) 西汉 班超班彪(史学家)扬雄(文学家)韩延寿(画家) 卫青霍去病 宋代 周敦颐(字茂叔)欧阳修(字永叔)陆游(字放翁) 岳飞(字鹏举)韩世忠(字靓臣) 晚清与近代 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黄兴陈独秀李大钊叶挺邹韬奋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中名字所含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人的名字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折射镜。 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强盛时期,当时名人名家的名字起得威武雄壮,如班超的“超”字,扬雄的“雄”字,这些名字是当时大一统政治趋势的反映;宋代是我国儒学发展、理学勃兴时期,理学特别强调人的自身修为,爱国忠君,给人起名也反映了这一文化特点,如“敦颐”“修”“世忠”等名字;人的名字虽然是一个符号,但或多或少与当时的社会有一定的关联。 示例二: 人的名字是一个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主要文化思想。 宋代是我国儒学发展、理学勃兴时期,理学特别强调人的自身修为,爱国忠君,给人起名也反映了这一文化特点,如“敦颐”“修”“世忠”等名字;晚晴与近代,面对列强侵,振兴中华成为当时主要思想,人的名字中就出现了“有为”“兴”“挺”“韬奋”等字;总之,中国人的名字虽然字数不多,但文化含量却非常丰富。 【解析】 【详解】 题干要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中名字所含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因此首先解读材料,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几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姓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名字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关,可以提炼出一个观点“人的名字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折射镜”或“人的名字是一个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主要文化思想”。其次对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可以从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分析时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要例证结合、表述清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