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高考诊断 全国卷对本讲的考查频率非常高,量大面广,主要包括古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政策的演变等方面,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属于高频考点,从考查的方式来看,寻求创新突破,或采用文字、图片和表格等多种材料创设情境,或关注史学动态和社会热点话题,并从历史视角考查 备考指导 备考时,重视对古代工商业发展表现、特点、影响的理解,扩展经济发展与政治、社会发展、思想文化的内在联系 第 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 . 土地制度的演变 二 . “ 重农抑商 ” 三 . “ 海禁 ” 与 “ 闭关锁国 ” 一 . 土地制度的演变 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 私有制 ) 井田制 奴隶庶民集体耕种 氏族公社公有 1. 原始社会: 2. 奴隶社会: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国王分封臣下 ( 层层分封 ) ( 生产力低下 ) ---- 井田制 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 3. 封建社会: 形成 鲁国初税亩 ( 前 594 年 ) 加速私有化 土地地主私有为主 春秋时期垦荒私有、化公为私(生产力的发展) 战国各国政策、秦商鞅变法正式承认土地私有 封建 土地制 国有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国家纳税 地主土地制 出租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地主交租 农民土地制 农民自耕 向国家纳税 (一部分土地) (大部分土地) (少量土地) 思考: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会带来什么消极影响呢? 土地兼并 贫富分化 政策: 抑制 限制兼并 结果:无效 (原因?) 含义: 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 方式: 买卖、抵押、赏赐、强占 原因: 土地私有,准许买卖 影响: 按亩纳税 (明清) 实行均田制 (北魏→隋唐) → 激化矛盾 → 危害统治 二 . “ 重农抑商 ” 1. 从重商到抑商 商周: 在当时合理一面为主 战国: 鼓励商业 抑商政策出台 原因: 措施: 目的: 评价: 商业危害农业与统治 劝农贱商 护农、便税、固权 2. 西汉的抑商政策 原因: 商人财势过盛,威胁统治 措施(武帝): 评价: 商贾操纵物价,危害民生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 官营贩运;管控物价; 加重商税。 积极作用为主: 利农、打击富商大贾势力、利于统治 3. 明清的重农抑商 背景: 劝课农桑,鄙视工商 垄断盐茶经营,加重私商税费 违背历史潮流,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工商兴盛,资本主义萌芽 措施: 评价: 1. 闭关政策 → 只许广州 “ 十三洋行 ” 外贸 明: 防范倭患 → 禁止私人外贸 → 海禁 清初: 对付抗清力量 → 寸板不许下海、 沿海居民内迁 清中期: 西洋为患 三 . “ 海禁 ” 与 “ 闭关锁国 ” 2. 影响 与世界隔绝 短期看: 实现了自我保护 长期看: → 落后 → 挨打 (2018-浙江高考真题)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答案】 【详解】根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不得专地也",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为奴隶制时代,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周王对土地实际占有的情况,故B项排除;“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表明诸侯不能将公田据为己有,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应该是井田制下地权分离的现象,故D项错误。 (2020-江苏高考真题)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答案】 【详解】根据材料,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D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雇佣劳动,但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普及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无法得出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结论,C项错误。 (2020-天津高考真题)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答案】D 【详解】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士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 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 (2020-北京高考真题) “十三行” 材料一: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士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赏,故日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材料二: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 【知识点】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解读 【答案】广州十三行是海禁政策的产物。是清代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在"一口通商"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与亚洲、欧美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但随着五口通商,海禁政策被打破,+三行失去了其政府控制下的优势,逐步衰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详解】本题是一个评述题,可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就十三行所产生的历史背景、起到的作用、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论述。特别是涉及到中国近代其衰落的主要原因进行评述。结合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南京条约》的影响进行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