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第五师高级中学2020届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纵观二十四史,围绕皇位继承人而展开的争斗,几乎是所有宫廷悲剧及大多数朝堂悲剧的源头。由于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这使得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古代中国宗法制的混乱 C. 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 D. 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实质上说明君权至上,故C项正确;古代皇帝挑选继承人时也考虑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故A项错误;皇帝挑选继承人不能说明中国宗法制的混乱,故B项错误;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也不能体现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故D项错误。故选C。 2.有学者论及唐朝科举制:“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估计这少数几个出身‘微寒’的,也并非来自一般平民或农户,多半是破落官僚家庭,至少是个小地主,只是近几代无人做官而已”对上文理解正确的是 A. 唐朝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多处在社会上层 B. 唐朝科举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C. 唐朝科举考试实现了真正的广开才路 D. 唐朝科举考试是九品中正制的延续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的比例数字可以直接看出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其实仍然是多处在社会上层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 本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多处在社会上层说明了并未实现了真正的广开才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考试和九品中正制有很大的不同,并不是九品中正制的延续,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抓住比率的高低,强调社会上层然是最多的。 3.“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 A. 地方缺乏自主,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B. 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C. 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判断,该制度为行省制,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压制,致使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的推进,A正确;“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等信息可知,是地方行政机构,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辖区问题,C错误;据材料“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可知,该观点认为其不利于中央集权,D错误。 4.在《汉书·食货志》里,班固:“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同时该书上篇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耕战之赏”。可见 A. 班固对“食”与“货”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分析解释 B. “食”是指农业生产,“货”是指农家副业的生产 C. 表明了作者继承战国以来的重农抑商的思想 D. 该书上篇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全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班固认为食和货都是生民之本,二者相辅相成,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中“货”是指商业;材料中不是说明重农抑商政策,C错误;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全貌错误,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农商皆本意识。 【名师点睛】 5.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这一措施便于 A. 抑制土地兼并 B. 发展商品经济 C. 调和阶级矛盾 D. 强化社会控制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户籍制度的加强有利于政府强化社会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抑制土地兼并的目的,故A项错误;明朝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户籍控制的目的不是发展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调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故C项错误。故选D。 6.《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作者陈旭麓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 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C. 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D. 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陈旭麓认为,自郑和航海之后中国日益保守,而同时代的西方日益进取,即中西方政策差异导致中国与西方历史发展方向大相径庭,故答案为C项。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在综合国力上远远领先于西方,排除A项;B项中的“完全停滞”说法过于绝对,因为即便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也是严格限制中外交往而非完全断绝中外交往,排除;D项中的“根本上”说法绝对,排除。 7.《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认为儿子帮助父亲打架而误伤父亲的行为应当宽恕。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 A. 宗法家族的特色 B. 以儒入法的特色 C. 野蛮残酷的特色 D. 严刑峻法的特色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中“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即体现了儒家思想对于法律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出儒家思想对于法律影响,并不是宗法家族色彩严重,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并没有体现野蛮残酷和严刑峻法,故C和D项错误。 8.在元代,汉儒的地位低下,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可也就是在元代,施行时间并不长的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容,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这说明元朝 A. 民族歧视,控制思想 B. 等级森严,制度矛盾 C. 重视礼教,维护统治 D. 重视理学,以备顾问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科举考试却选用了最能体现汉儒思想精髓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考试内,而且要求考生严格按程朱理学观点答题”可以看出元朝对儒家思想是十分推崇的,也就是说元朝对礼教十分重视,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歧视的问题;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制度矛盾;D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以备顾问”的思想。 点睛:本题答题的重点在于元朝所采取的措施和它的主张之间的差异,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反映出实质性问题,抓住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地位来分析,逐一排查,得出正确选项。 9.公元前440年,雅典城邦司库官被控挪用公款,在未经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公民大会便将其中十位成员判处死刑。当钱的去向被查明并证明司库官无辜的时候,其中九人已经被处死,只有一人得以幸免。这说明 A. 公民大会不能代表所有公民 B. 雅典民主范围的狭隘 C. 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 D. 公民大会缺乏正义性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雅典城邦司库官被控挪用公款,在未经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公民大会便将其中十位成员判处死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导致权力的滥用,体现了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不是公民大会的代表性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重心也不在于雅典民主范围是否狭隘,故B项错误;公民大会缺乏正义性,也是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的表现,故D项错误。故选C。 10.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B.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C.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D.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罗马社会关系也趋向复杂,如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等问题,因此罗马出台法律进行行为规范,凸显的是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B正确;材料未涉及私有财产的保护,A排除;罗马法对经济安全重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对社会行为的规范,C排除;材料是对意大利半岛市民行为的规范,无法推出此时的法律也适用于其它自由民,D排除。故选B。 11.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 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B.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C.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D. 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答案】C 【解析】 古代雅典,人文精神虽已发展,但并非主流思想,材料信息说明了这一点,故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普罗泰格拉是雅典人文精神起源的代表人物,此时,人文精神起源,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有所下降,排除A;B项与材料没有关联,排除;材料中的事例只能说明雅典直接民主的非理性,无法体现是统治阶级所为,排除D。 12.名画《蒙娜丽莎》突破了过去西欧的肖像画都是正画头部和胸部这个定规,画了人物的双臂和双手,一直画到腰部。使头、颈、手、臂、身浑然一体,把人体表现得栩栩如生,使得肖像显得结实健康,给人以立体的美感。它 A.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教规 B. 把人与神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C. 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D. 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把人体表现得栩栩如生,使得肖像显得结实健康,给人以立体美感”,说明画作以人为中心,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天主教会和人神关系,故排除AB;材料没有体现否定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的信息,排除D。 13.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 A. 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B. 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D.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获利、勤奋劳动、节俭等均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即这些新教思想是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材料的主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因行称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非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4.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们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你认为后者思考的问题与前者相比,更加突出强调了 A. 构建民权政府 B. 批判神权统治 C 鼓吹人性解放 D. 主张自由平等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思想家试图以“社会契约”的方式构建出民权政府来保护每个人的人身和财富,故选A。BCD属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共同点,排除。 15.卢梭强调“在国家之中,并没有任何根本法是不能予以废除的,即使是社会公约也不例外;因为如果全体公民集合起来一致同意破坏这个公约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怀疑这个公约之被破坏乃是非常合法的”。这一观点 A. 充分保障了公民的自由 B. 容易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C. 揭示了社会更替的规律 D. 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社会契约论的弊端——容易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即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充分保障了,绝对化,不符合题意,排除;马克思揭示了社会更替的规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社会契约论当然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6.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A. 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 B. 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 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D. 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B 【解析】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国是丝绸贸易,“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说明新航路开辟之后的贸易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发展,故B正确;A是对于欧洲的影响;C是对于西班牙影响;D与材料中中国主导信息不符。 17.“当我们把自己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马克思想要表达的是 A. 现代文明是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的结果 B. 资产阶级所创造的文明是伪善不道德的 C. 资产阶级不加掩饰地呈现西方的价值观念 D. 殖民主义的“传播文明”就是肮脏的奴役和掠夺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马克思揭示了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虚伪性,将其与对殖民地的赤裸裸掠夺的野蛮本质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反映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建立在对殖民地的野蛮掠夺基础上,说明殖民主义的“传播文明”就是肮脏的奴役和掠夺,故D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文明与扩张之间的关系,排除A;从材料可以看出,资产阶级的文明是伪善的,他的本质面目在殖民地就得到了表现,B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在西方文明地区,资产阶级是极端伪善的,他们掩盖了自己的价值观念,C错误。 18.据《欧洲五百年史》记载: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4/5被国内市场吸收……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40年代,棉纺织品的产量增长了75倍,但是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材料表明,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 A. 国际市场的需求 B. 圈地运动 C. 国内市场的发展 D. 技术积累 【答案】C 【解析】 “在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迅速增长起来的工业产品,约有4/5被国内市场吸收……但是它的出口量从未超过1/2”,这说明英国的国内市场在工业革命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国际市场作用不大,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圈地运动和技术积累,故BD项错误。 19.尽管40年代的革命风暴给予王权以沉重打击,但50年代共和制试验失败,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及政局的长期动荡不安,使国内有产阶级普遍认为,要确保社会稳定和财产安全,必须赋予国王以强大的权力,重建“有效统治”。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A. 存在尊崇王室的民族心理 B. 王权神圣而不可侵犯 C. 议会主权原则已确立起来 D. 议会与国王矛盾尖锐 【答案】A 【解析】 材料“国内有产阶级普遍认为,要确保社会稳定和财产安全,必须赋予国王以强大的权力”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认为重建王室统治才能确保社会稳定和财产安全,体现了尊崇王室的民族心理,故A正确;40年代的革命风暴已经沉重打击了王权,故B错误;议会主权原则确立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议会与国王的矛盾,故D错误。故选A。 20.法国经历君主专制复辟和立宪制、帝制等曲折后,君主派怀着恢复君主制的动机与共和派作出妥协,在总统享有广泛职权的条件下确立了共和政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共和政体的确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B. 经历曲折反复后法国共和政体最终得以确立 C. 资产阶级革命必须经过双方的妥协才能成功 D. 实行总统共和制是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B 【解析】 法国的共和之路颇为艰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国封建势力顽固导致,即便是最后共和制确立也有一定的封建势力存在,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问题;C选项错在“必须”二字;D选项说法错误,法国的民主被称之为“一票共和”,有很大的偶然性。 21.在德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互相背离的两种趋势。一种是狂热追逐军国主义和权威崇拜的保守的德意志,另一种是积极倡导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自由的德意志。双方力量对比消长决定着德意志民主化的进程。这体现了 A. 法德两国合作源远流长 B. 工业革命保障政治发展 C. 政治民主化的艰巨性 D. 启蒙运动促进政治变革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一种是狂热追逐军国主义和权威崇拜的保守的德意志”可以得出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阻碍德国民主化的进程;“另一种是积极倡导人文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自由的德意志”可以看出思想解放促进德国民主化的进程,所以题干材料体现了德国政治民主化的艰巨性,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材料强调德国政治民主化的艰巨性,AB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D选只能体现材料的后半部分,故D项排除。 点睛:本段材料有两层含义,抓住材料的主旨,看选项是否能全面概括材料的中心,才能得出最佳选项,干扰选项往往只概括了材料的一部分。 22.《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1883年,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又颁行《意外事故保险法》;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在柏林发起第一届国际劳工保护会议,禁止妇女儿童从事有害健康的劳动……到1894年,德国工业产值超过英国,1910年经济总量超过英国。这说明 A. 统一后的德国专制色彩浓厚 B. 法律的颁布推动了社会进步 C. 德国用议会来粉饰专制统治 D. 德国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德国颁布社会保障立法和召开国际会议保护劳工利益,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体现了法律的颁布推动了社会进步,B正确;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23.1776年美国发表的《独立宣言》,主张新政府应建立在最能保障人民的安全与幸福的原则之上,并应按照符合这种原则的形式组织它的权力。法国大革命中圣茹斯特指出,幸福是欧洲的一个“新概念”,旨在反对大贫大富。追求幸福权反映了二者 A. 主张建立总统制共和制 B. 对平等原则的关注 C. 提倡以权力制约权力 D. 倡导天赋人权原则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题干体现追求幸福的观念和平等(政治权利平等、财产平等),故B项对平等原则的关注正确。题干强调追求幸福的观念和平等,而不是主张建立总统制共和制,排除A。题干强调追求幸福的观念和平等,而不是提倡以权力制约权力说,排除C。题干强调追求幸福的观念和平等,而不是倡导天赋人权原则,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24.美国总统特朗普颁布的“禁穆令”在公布之后就遭遇了一波三折的命运,先是联邦法官做出了暂停“移民禁令”限制令,随后特朗普政府针对暂停禁令提起上诉。之后该上诉又被驳回,日前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推翻了下级法院的判决,允许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新版移民限制令部分生效。这主要体现了 A. 美国司法程序的复杂性 B. 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 C. 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D. 美国行政命令的随意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共和制。A项,题干没有体现出司法程序。故A项错误。B项,根据题干“暂停”“上述”“驳回”“推翻”“允许”等字眼,可以看出美国总统和最高法院之间关于制定移民限令互相制约,这体现了美国宪政民主的制衡性。故B项正确。C项,题干体现不出美国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故C项错误。D项,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行政命令的随意性。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25.孔子相貌究竟如何?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样描绘的:“其颡(额头)似尧,其项(脖子)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在他看来,孔子类似圣人,却又不及圣人。而在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中,孔子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雍容大度,双手作揖,谦卑有礼,透出圣人的智慧。对两则史料,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史记》的年代距孔子较近,可信度比较高 B. 《孔子行教像》属一手史料,较为真实可信 C. 两者都带有主观性,都不能真实的反映孔子的形象 D. 研究作者的时代及其思想有助于厘清孔子形象变迁 【答案】D 【解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情况。司马迁是汉朝的人,而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相对来说,年代也不算很近,不能说可信度比较高,所以排除A;画家画出的画像并不一定是一手史料,排除B;司马迁将孔子与尧、皋陶、子产、禹等人进行相比,可见司马迁对孔子给予很高的评价,而吴道子更是直接将孔子打扮成圣人。这两者虽然带有主观性,但是都能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儒家学者的角度对孔子进行高度评价,这也反映了不同时代人对孔子不同的看法,所以答案选D,排除C。 点睛:本题实际上考查了唯物史观。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历史人物有不同的看法,这就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二、材料阅读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君主要想统治一切,就必须依靠官僚集团来实现;同时君主也需要对内外官僚进行严密控制,这就需要一种督察百官的力量。同时,为避免君主在用人行政方面出现重大失误,需要设立一个机构来进行协调和制衡。我国历代监察都实行独立垂直的管理体制,不对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历代王朝都把监察官员视为防止官吏腐败的最后一道防洪堤,故而对他们委以重任。监察官员是“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 ——整理自蒋云贵、戴正良《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美国所实行的三权分立与制衡不是简单的权力再分配,也不是简单的权力之间的制约,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某一个人和某个集团的独裁,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造成了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轧、全力配合的缺失。 ——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建立监察制度的原因并概括该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权力制衡所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监察体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不同。 【答案】(1)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可有效规范官僚队伍,防止官吏腐败;避免君主用人失误。特点:由君主直接控制,权力具有相对独立性;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2)影响:积极:有利于调节不同利益集团冲突;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消极:不同权力部门之间的推诿造成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3)不同:中国的监察体制是皇权专制下的监察,监察机构对皇帝负责;美国三权分立具有分权与制衡性质,相互独立。中国监察官员与其对象属于单向制约;美国的三权分立具有双向制约性。中国监察体制为了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是专制的体现;西方的分权是保证民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解析】 (1)第一小问,主要从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和官僚队伍的建设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我国历代监察都实行独立垂直的管理体制”得出由君主直接控制,权力具有相对独立性;根据“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得出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2)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某一个人和某个集团的独裁,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归纳其积极性。根据“同时,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也造成了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轧、全力配合的缺失。”归纳其消极性。 (3)二者的不同可以从目的、制约方式、性质等方面进行分析。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官们自应形成一个具有共同思想的集团。他们都知道施政出于仁民爱物之心,亦即同情和怜恤之心,文官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多少年来,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斥他个人的意志。皇帝没有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则至为微薄。万历皇帝明白了自己立常洵的计划不能成功,就心灰意懒,对这个操纵实际的官僚集团日益疏远。采取了长期怠工的消极对抗。 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也使他们结成小集团。出生于一省一县,是为“乡谊”。同一年考中举人或进士,是为“年谊”。婚姻关系,包括男女双方的远亲近属,是为“姻谊”。这多种的“谊”是形成文官派系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明朝的历史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即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一杜维廉报告”。……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文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在英国,常任文官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这同时也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则之一。文官选拔考试的一般形式包括笔试、口试以及实际操作考试等。考试分两轮,首轮考试一般多采用笔试,复试则按所招文官的职位、类别的不同,采取相对灵活的录取方式。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有改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文官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仁宇为什么说“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文官制度的异同。 【答案】(1)特点:受儒家思想影响;形成力量强大的集团(或力量强大);对皇权形成制约;形成各种派系。 原因:明朝晚期官场腐败,吏治黑暗;文官制度仅凭道德约束而缺乏科学化的技术支撑;文官政治单纯以道德和绝对的集权治理国家,缺少硬性的法律条款,造成了道德的政治化和泛化;用崇高的理想来解决问题,导致体制的僵化。 (2)官员选拔方式落后,官僚体系紊乱;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借鉴其他国家(或民族)先进的选官制度。启蒙思想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中国文化的影响。 (3)同: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 异:中国——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本质上服务于封建王权。英国——独立于各党派,终身任职;理论实用并重;录取方式灵活,成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文官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可归纳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斥他个人的意志。”可归纳出形成力量强大的集团和对皇权形成制约;根据材料“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也使他们结成小集团”可归纳出形成各种派系。原因:根据上述分析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的说法可从当时的政治制度、文官制度的发展、缺乏法律条款的保障及统治者过于理想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原因:根据材料“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可归纳出官员选拔方式落后,官僚体系紊乱;根据材料“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可归纳出有识之士的改革;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代议制的发展完善、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及启蒙运动的推动等方面也是当时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原因。 (3)同:结合中国的科举制和英国的文官制度可归纳出二者的共同点有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异:关于不同点可从二者的指导思想、形成原因及本质等方面进行归纳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独立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摘编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材料二 工业革命首先给妇女走出家庭提供了特别机遇。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妇女们开始大量被现代经济部门雇佣,获得一定经济权利,并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妇女经济的独立为其独立精神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妇女而言,社会工作取代了其往日生活中家庭的基础性作用。改变了家庭的首要地位。从而动摇了妇女家庭观念的基础,使家庭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包括夫妻趋于平等现象以及夫妻平等感的产生;妇女婚姻观的变化——已摆脱由婚姻获得生存的命运,她们的自立使之可能甚至必然获得其婚姻的自由;生育观的变化——冲出了教会所代表的中世纪生育观束缚,表现出新形势下的新观念,即要求并习惯于避孕和节育。妇女们从内心不愿再作原先传统社会家庭中男人们的家庭奴仆,也不愿再在家庭男权权威的专横下懵懵懂懂地虚度一生。从此,女权意识开始萌发,妇女也有了在家庭中和男子平起平坐的愿望。 ——摘编自黄雪蓉《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在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 【答案】(1)特征: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等级差序;注重家庭本位(将家庭视为核心,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家国一体(家是国的基础,家国的利益根本一致,不可分割)。 成因:小农经济条件下,家庭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宗法观念与传统儒学的影响。 (2)表现:妇女由家庭走向社会,实现经济独立;妇女独立精神意识开始形成;夫妻关系趋于平等,夫妻平等感产生;妇女婚姻观与生育观发生变化。 影响:有利于妇女的解放运动,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改革,促进了民主制度的改善;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按照材料一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征。其成因要从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思想方面等分别论述,例如,思想方面则要从传统的宗法观念以及“父为子纲”等儒家思想的影响。 (2)工业革命后英国妇女家庭观念变化的表现主要突出“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独立精神意识的形成、要求并习惯于避孕和节育等、妇女也有了在家庭中和男子平起平坐的愿望”等均是可以的,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要多方面回答,例如,经济方面,妇女走向社会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从而也就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