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宁德市部分一级达标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冯天瑜先生指出,周人原只是六七万人口的西鄙小族,去古未远,当时君主与自由民(主要是与贵族)共商的问题有三类:“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周礼•秋官司寇第五•小司寇》)皆涉及国政根本。可见(  )‎ A. 周制仍保有原始民主遗存 B. 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 C. 强化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 D. 家国同构的局面已经确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当时君主与自由民(主要是与贵族)共商的问题有三类”可知体现的是周朝仍然有原始民主遗存,A选项符合题意。 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原始民主的遗存,强化周王与诸侯国的关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家国同构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准确把握。 ‎ 2. 有学者认为“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这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这一创造的作用体现在(  )‎ A. 确保了宗法制的实施 B. 容易造成君权的高度集中 C. 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西周分封制的实行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进而巩固西周统治,故D项正确。 A项,题干未强调宗法制的作用,排除。 B项,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 C项,西周未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实行,关键信息”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属于周的创造”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本题结合分封制实行的背景进行分析解答。 ‎ 3. 孔子自述身世时尝称:“而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后人也以“殷汤之后”、“微子之后”等称呼孔子。由此推断,西周时孔子先祖可能受封于如图中(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孔子先祖分封于殷商故地,故④项符合题意。 A项,为召公封地,排除。 B项,为姜子牙封地,排除。 C项,为周公封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关键信息“而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后人也以“殷汤之后”、“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本题结合分封制的对象内容进行回答。 ‎ 1. 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说明分封制(  )‎ A. 强化了各地的风俗 B. 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融合 C. 导致了西周的分裂 D. 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 ‎【答案】B ‎【解析】A与题干无关,排除。 B西周的分封制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有利于民族融合,正确。 C说法错误,排除。 D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商周时期分封的行使主体是商王和周王,而战国时期封君(一种新的奖励军功和皇亲国戚的方式)的行使主体已经变成了诸侯国王(公)。这种分封主体的变化体现了战国(  )‎ A. 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 B. 确立了贵族特权政治 C. 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D. 建立了新的官僚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分封行使主体由周王变以战国时的诸侯王,反映了战国时期传统以宗法关系为核心的分封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官僚制度开始出现,故D项正确。 A项,分封制开始瓦解出现于春秋时期,排除。 B项,题干现象打破了贵族政治,排除。 C项,题干现象有利于推动封建统治秩序确立,排除。 故选:D ‎。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根据题干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本题掌握分封制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解答。 ‎ 1. 明代赵遂认为:“至于周衰,人心未离而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因循痿痹,以至于移诈,谓非封建之弊乎?”作者认为“周衰”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心离散 天下大乱 B. 封建集权 国家动荡 C. 分封割据 上下失序 D. 天子昏庸 欺诈渐起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独立割据,使礼乐秩序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A项,人心离散不符合题干信息,排除。 B项,西周时期最高统治尚未实现集权,排除。 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分封制实行的影响“诸侯先畔(叛),天子拥空名于上,而列国擅威命于下”。 本题考查分封制实行的影响,本题应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及影响进行分析。 ‎ 2. ‎(2019•河南中原名校第一次质量考评•3)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 A. 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 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 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 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答案】A ‎【解析】A.“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可知,秦汉时期仍在某种程度上沿袭着奴隶社会的贵族政治以保持统治的长治久安,故正确; B.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秦朝实现大一统之后就标志着古代中国官僚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故排除; C.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这一时期的封建等级尚处于刚刚建立期,故排除; D.根据材料我们不难得知,这一时期的选官用人制度还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距离成熟相去甚远,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侧重于考查的是秦朝政治的变化。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秦将岭南以南桂阳县(今连州)划归长沙郡,同时将岭南以北的镡城(位于今湖南怀化境内)划归岭南的象郡。这种行政区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促进地区间相互交流的需要 B.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C. 平定岭南,扩大领土的需要 D. 强化地方治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答案】D ‎【解析】“秦将岭南以南桂阳县(今连州)划归长沙郡,同时将岭南以北的镡城(位于今湖南怀化境内)划归岭南的象郡”主要为了强化地方治理,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郡县制,解题的关键是“秦将岭南以南桂阳县(今连州)划归长沙郡,同时将岭南以北的镡城(位于今湖南怀化境内)划归岭南的象郡”。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保了中央对全国的统治,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 1. 汉初,韩信要求做齐王时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刘邦改立韩信为楚王时说:“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这一现象表明西汉初年(  )‎ A. 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B. 王国的存在具有合理性 C. 社会风俗有待提高 D. 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答案】B ‎【解析】A与西汉初年的史实不符,排除。 B汉初,韩信认为齐为反覆之国,不在齐这个地方设王不能有效统治,刘邦改立韩信为楚王时认为韩信便于存恤楚众,这一现象表明西汉初年实行分封具有合理性,正确。 C与题干无关,排除。 D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汉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信习楚风俗,便于存恤楚众”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以下是有关“司隶校尉”一职的史料记载,据此可以断定,司隶校尉(  )‎ 史料 出处 ‎“司隶校尉,(汉)武帝初置”,“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国,无所不统。”‎ ‎《北堂书钞•设官部》‎ 汉宣帝时,盖宽饶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不避,大小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使至长安者,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后汉书•百官志》‎ ‎“司隶校尉,周官也。(汉武帝)征和中……乃依周置司隶。”“……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荀绰《晋百官表注》‎ A. 始设于汉武帝时期 B. 负责监察各级官员 C. 与刺史的地位相当 D. 其职责在不断扩张 ‎【答案】B ‎【解析】“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郡国,无所不统”“刺举无所不避,大小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使至长安者,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表明司隶校尉负责监察各级官员,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 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看懂表的内容。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西汉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前不预知。光谓:“此内朝事也,无关外朝也。”这表明当时的丞相(  )‎ A. 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削弱 B. 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 C. 开始接受内朝官员的监督 D. 已逐渐丧失皇帝对他的信任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重用近臣组成内朝,削弱三公权力,故A项符合题意,正确。 B项“完全失去”犯了绝对化错误,排除。 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D项错误,“已失去皇帝信任”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考查汉朝的中外朝制度。关键信息是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 2. 西汉初年,萧何以《秦律》为基础,增《户》、《兴》、《厩》三篇,制成《汉律》9章。后又一再增补,至武帝时,增至359章,大辟(死刑)409条,1882事,死罪决事比(判例)13472事。这说明(  )‎ A. 汉自武帝后以法家思想治国 B. 武帝强化法制加强中央集权 C. 汉代承秦制以暴政控制人民 D. 汉代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答案】B ‎【解析】材料“西汉初年,萧何以《秦律》为基础,增《户》、《兴》、《厩》三篇,制成《汉律》9章。后又一再增补,至武帝时,增至359章,大辟(死刑)409条,1882事,死罪决事比(判例)13472事”体现出汉朝强化法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正确。 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A错误。 材料没体现汉朝以暴政控制人民,排除C。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是在明清,D错误。 故选:B。 本题主要是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了解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 3. 据《汉书》载,海昏侯刘贺不学无术、不尊礼仪、掠取女子,终被霍光所废;近年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给有孔子图象、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有人据此判断,刘贺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据此可知(  )‎ A. 出土文物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 B. 文献记载具有主观性不足为信 C. 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 D. 历史叙述相互印证可还原真相 ‎【答案】C ‎【解析】“对刘贺墓考古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给有孔子图象、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说明儒家经典已进入皇家子弟的教育内容,但无法体现出“《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因此史料实证需要科学严谨的态度,故C正确,B错误; A错在“最接近于真实的历史”,排除; D错在“可还原真相”,排除。 故选:C ‎。 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史料来从事历史研究。史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离开了史料,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充分发掘史料并翔实地占有史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因此,在了解和认识史料的作用时需要引起注意。 ‎ 1. 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下列反映的选官制度属于这一“回潮”时期的是(  )‎ A. “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策良将怯如鸡” C.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D. “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此题涉及古代中国的三大选官制度,按时间先后,即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结合材料信息“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结合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以门第出身为主要依据,体现带有世袭的特点。而C项正是体现门第为主的九品中正制,故C项符合; A项是西周时期的,不属于“回潮”,故A排除; B项是汉代察举制,以德才为依据,不以门第世袭为主,诗中只是说明察举制在实施中重名声而忽视才能的弊端,故B排除; D项是科举制,与世袭无关,故D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主要根据选官制度的特点进行判断。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主要通过对选项材料的理解进行判断。 ‎ 2. 对比下列甲、乙两图,由甲到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 A. 废丞相加强君主专制 B. 以分权形式实现集权 C. 官僚机构职能的变更 D. 中央官吏数量的增加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甲反映的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乙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由此可知,本质上说明以分权实现集权,故B项正确。 AD项不是本质,应排除。 从图片中看不出官僚职能的变化,故C项排除。 ‎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需要掌握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图示的解读,结合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对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唐朝前期,御史和谏官相互配合。御史侧重于对百官、士民的监督,以上临下;谏官侧重于对君主本人言行及其决策的监督,是以下察上。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制度(  )‎ A. 对君主权力起限制作用 B. 确保了开元盛世的善治 C. 职位有位卑权重的特点 D. 彰显了整体性秩序价值 ‎【答案】D ‎【解析】唐代进一步扩大了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权,有权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案件。谏官系统在唐朝也趋于完备。谏官的设置,秦汉时已有,魏晋南北朝时有较大发展。至唐代,中央朝廷实行三省制,其中门下省的主要职责是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谏诤为任。御史不仅对违法官吏进行弹劾,也可由皇帝赋予直接审判之权,并对审判机构实行监督,加之在监察过程中对朝政中存在的弊端向君主实行劝谏,因而对封建王朝的统治起到了巩固作用。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是题文表达的主旨,所以排除ABC。 故选:D。 本题以唐朝前期御史和谏官相互配合的监察制度切入,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唐代进一步扩大了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权,有权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案件。谏官系统在唐朝也趋于完备。 本题考查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关键是理解“御史和谏官相互配合”,考查了学生根据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2. 宋代是文化昌盛的时代,路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且不设立长官,转运使是连接地方与中央财政的纽带,军阀割据失去经济基础。通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个开明时代特务政治的体现,这反映了(  )‎ A. 文化昌盛与政治开明没有直接联系 B. 宋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了有效的管理 C. 特务政治是宋代地方政治显著特征 D. 宋代地方权力结构有利于防御外敌 ‎【答案】B ‎【解析】材料未提及文化昌盛时代与开明政治之间存在联系,故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路、转运使、通判的设置,保障了宋代地方的行政、财政、军事都掌握在中央政府手里,可见此时中央严格控制着地方,故B项正确。 特务政治只是宋代政治中的一部分,不是其显著特征,故C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宋朝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和对宋朝地方制度以及通判的掌握。 宋朝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设通判监视知州,设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权,地方行政机构采取分路而治,成为路、州、县三级制,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 3. 枢密使一职在五代被武臣所掌握,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已之手以便宜从事,职掌范围达到极限;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武将渐转为文官,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材料反映了宋代君主(  )‎ A. 防止武将专权 B. 重视分宰相之权 C. 强调监察地方 D. 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答案】A ‎【解析】A.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是为了防止武将的专权,加强君主的权力,巩固中央集权。 B.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管理制度,不是中央官制,并没有涉及到分割宰相权力。 C.材料不是对地方的监察,而是对地方权力的削弱。 D.材料没有涉及到经济,没有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作用。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强化君主专制,要求学生结合宋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措施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 1. 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 A. 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 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C. 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 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广开科举之门”“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中可知,科举制的实行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故D正确。 A材料不难体现。故排除。 B夸大其词。故排除。 C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 2. 有学者认为,元代欠缺一种合理的政治理想,他们并不知宋朝所谓政治的责任,因此亦无所谓政治的事业,他们的政治,举要言之,只有两项:一是防制反动,二是征敛赋税。以下可作为其论据的选项是(  )‎ A. 罢除丞相职位,六部直接隶属皇帝 B. 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各地邢狱 C. 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省官互迁 D. 设立理藩院专门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下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省官互迁的目的是为了防范地方势力的增大,故C符合题目的要求。 罢除丞相职位六部直接隶属皇帝,是在明朝,排除A。 设立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各地邢狱,是在宋朝,排除B。 设立理藩院专门管理藏族地区事务,是在清朝,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是考查元朝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中国古代各朝设立的政治制度。 本题主要是考查元朝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排除法较简单。 ‎ 3. ‎《大明律》规定: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否则即构成奸党罪。这一规定旨在(  )‎ A. 防治宦官专权和权臣乱政 B. 消除官员结党对皇权的威胁 C. 用法律形式加强中央集权 D. 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 ‎【答案】B ‎【解析】A材料没有涉及宦官,故A项错误; B“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故B项正确; C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C项错误; D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本题需要学生根据对题意的准确理解,再联系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即可。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消极作用: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极大妨碍了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 1. 明朝在北京、南京两座城市设置五城兵马司,其“职专防察奸宄,禁捕贼盗,疏通沟渠,巡视风火”,规定一旦发现街道损坏、沟渠壅塞或城墙坍塌,就要立即通知有关部门修缮;如遇火灾,还要立刻领兵救灾。据此推断,明代重视京城的(  )‎ A. 民生建设 B. 市政管理 C. 危机管控 D. 社区自治 ‎【答案】B ‎【解析】五成兵马司主要负责街道损坏、修缮,以及防火等事宜,这些事宜属于市政管理的要素;民生建设、危机管理、社区自治与材料反映的信息无关; 故选:B。 本题以五成兵马司的设置为考查切入点,考查了对材料的信息提取能力。 本题考查对五成兵马司这一官吏职责的考查,在解答题目时,要把握材料中的“街道损坏、火灾”等有效信息。 ‎ 2.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这一观点认为(  )‎ A. 军机处与内阁相互制约 B. 新机构的出现造成了专制皇权的分裂 C. 分权才有利于加强皇权 D. 皇权不断强化易导致权力中枢的变化 ‎【答案】D ‎【解析】从“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到“承旨出政”,可知内阁处理政务的权力被军机处分割,故D项正确,排除A。 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排除B。 C说法绝对,故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军机处的相关知识。题眼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 1. 清朝乾隆皇帝在《御制十全记》中曾说:“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弃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该言论的主要意图在于(  )‎ A. 为自己的穷兵黩武政策开脱 B. 告诫后人强大的军事后盾对维护统一的重要性 C. 指出和平时期应当偃武修文 D. 强调武力是维护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唯一手段 ‎【答案】B ‎【解析】“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武修文之不已,必致弃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知耳”体现了乾隆帝告诫后人军事后盾对维护统一的主要性,故B正确。 据所学,乾隆帝并不是一个穷兵黩武的皇帝,排除A。 C项的表述与材料相反,排除。 D项中“唯一”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是考查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要依据材料的中心思想分析。 本题考查了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二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 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材料三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 -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 --摘编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一中“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归纳为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可归纳为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第二小问,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条件的相关知识,概括说明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发展、民族交往、思想文化、政治体制等因素。 ‎ ‎(2)根据材料二“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可知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有: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盐铁官营。通过一系列大一统的措施,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根据材料三“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有:血缘关系浓厚;家国同构;君权、父权至上(或君主专制);人治。可从两方面来回答,如: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但也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 故答案为: (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答出2点即可) (2)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盐铁官营。 意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特征:血缘关系浓厚;家国同构;君权、父权至上(或君主专制);人治。(答出2点即可) 评价: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但也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须答出2点)‎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从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切入,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关键要从把材料与所学史实有机结合进行概括总结,考查了学生根据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隋之统一,实为中古前期转入后期之枢纽。其情势颇为似于秦,为期皆甚短促。秦承先代之遗产以垂诸汉,隋则承北朝之遗产以垂诸唐。李唐犬一统之局,实大有资于隋也。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从材料中提取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信息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本题属于综合性论述题,依据材料中的信息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进行论证即可。材料中观点可以从“秦隋都是短命的朝代,但都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前后的分界线”提取,第二小问论证可以从秦朝和隋朝创立的重大政治制度、经济措施和水利工程等思考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信息:秦隋都是短命的朝代,但都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 阐述:秦朝创立帝制及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又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统一文化风俗,加强了大一统的凝聚力,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隋朝初创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兴建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本题考查秦隋两朝的信息,需结合秦朝和隋朝创立的重大政治制度、经济措施和水利工程等方面来解答。 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 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金初推行女真本族的法,到金熙宗时制定金朝第一部成文法典《皇统制》,这是金朝立法之始。金章宗时完成的《泰和律》,标志着金朝立法的完备,此律约有 414条,有70%以上不同程度与唐律有关。《大金国志》谓熙宗“新律之行,大抵依效大宋”,而《金史•刑志》则谓“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类以成书”。金律规定子孙犯死罪,而父母和祖父母无人赡养,一般可上请从轻处罚,即使是必须处死的,也由官府承担对犯人的父母或祖父母的赡养。金代帝王也常为祈福免灾而清理讼狱,进行大赦。 材料二金代立法阶段与金政权发展的阶段是相适应的。金代法律的内容体现了以女真为统治民族,以汉族为多数的主体民族,包括契丹等族在内的多族的法制,形成具有金朝特点的法制,体现了阶级统治的本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金朝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朝法律制度改革的影响。‎ ‎【答案】‎ ‎【小题1】(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金熙宗时制定金朝第一部成文法典《皇统制》”、“此律约有414条,有70%以上不同程度与唐律有关”、“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类以成书”、“金律规定子孙犯死罪,而父母和祖父母无人赡养,一般可上请从轻处罚,即使是必须处死的,也由官府承担对犯人的父母或祖父母的赡养。金代帝王也常为祈福免灾而清理讼狱,进行大赦”、“金代法律的内容体现了以女真为统治民族,以汉族为多数的主体民族,包括契丹等族在内的多族的法制,形成具有金朝特点的法制,体现了阶级统治的本质”等信息概括即可。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一、二,结合第一问的特点和所学可知,影响是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促进文化交流;促进金朝政权汉化;巩固金朝统治。 故答案为: (1)以女真族法律为基础;兼采隋唐辽宋的法律;形成成文法典;立法逐渐完备;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 (2)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民族融合;促进文化交流;促进金朝政权汉化;巩固金朝统治。‎ ‎【小题2】‎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金朝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 本题考查对金朝法律制度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