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案(2)

第37讲 宋明理学 ‎ 理学的创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背景 ‎(1)儒学的困境:魏晋时期佛、道两教广泛传播冲击着儒学地位。‎ ‎(2)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理解孔子之道。‎ ‎(3)北宋时期:士大夫们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2.概念: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新儒学。‎ ‎3.代表 ‎(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3)张载:开创“气学”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 ‎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朱熹的理学体系 ‎(1)理气论: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根本。‎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强调要有社会责任感。‎ ‎(3)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2.朱熹地位及影响 ‎(1)注解《四书》,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2)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概况 代 表 主 张 影 响 陆九渊(南宋)‎ ‎(1)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2)主张“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3)剥落和扫除“物欲”和“意见”‎ 是心学的开创者,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王守仁(明)‎ ‎(1)致良知;‎ ‎(2)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3)强调知行合一 心学的集大成者 ‎2.地位: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易错易混】‎ 三教合一 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三教合一开始出现于隋朝。‎ ‎【数字助记】‎ ‎“一、一、二”归纳宋明理学 ‎【辨析比较】‎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区别 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 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答题术语]‎ ‎1.“理学”和“心学”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 ‎2.程朱理学的理是外在的,求理要“格物致知”,陆王心学的理是内在的,求理要内心反省。虽然对理的理解不同,但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都主张用儒家的伦理纲常来约束社会。‎ ‎3.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因此“心学”也是“理学”,二者本质相同。‎ ‎4.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5.理学、心学追求的“理”即儒学倡导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观念,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1.理学与理 ‎(1)理学,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天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又名为道学。理学是融合释、道二教部分教义与传统儒学的新思想体系,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哲学化阶段的儒学就是“理学”,程朱理学从哲学范畴看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从哲学范畴看是主观唯心主义。‎ ‎(2)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其实质是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 ‎2.朱熹地位前后变化的原因 ‎(1)朱熹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的原因:朱熹的观点尤其是“正君心”的观点,触犯了统治者的利益;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需要。‎ ‎(2)朱熹死后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的原因:“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压抑人们的自然欲求,消磨人们的反抗意识和不满情绪,用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标准,维系专制统治,从根本上说他的思想更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3.宋明理学家、佛教、先秦儒学家关于“人性”的探讨 宋明理学家认为本善习远,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习性却相差很远。性本善属于天理,应当加以保存;习相远正是邪恶的人欲造成的,因此应当灭人欲。‎ 佛教主张非善非恶无善无恶,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在某些人看来是“善”的,也可能对其他人或物来说是“恶”的。‎ 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4.理学的世俗化 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可以这样说,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葛兆光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 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三字经》更为典型,几乎家喻户晓。‎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宋明理学的特点与影响 史料一 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家的形而上学,他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程朱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赵志霞《浅淡程朱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在传统儒学寻找”体现了理学形成中的特点,同时从哲学角度论述宋代儒学的发展和完善过程。‎ ‎[提示]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的过程。‎ 史料二 ‎ 注:上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论从史出] 由图可知,宋代以来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份等级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导致节妇烈女人数增加。‎ 史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 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探究:(2)据上述史料,说明今天我们该如何对待宋明理学?‎ ‎[论从史出] 史料三介绍了朱熹创立理学的时代背景,区分了“欲”和“人欲”的不同,从侧面指出了理学的进步之处: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提示] 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宋明理学的三大特点及影响 ‎1.三大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这是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②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③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③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  ‎ 视角1 从社会进步角度命题 宋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影响。解题时往往需要根据具体史料,从社会进步性方面分析。‎ ‎[对点1] 宋代叶梦得在《石林家训治生要略》中提到:“人之为人,生而已矣。人不治生,是苦其生也,是拂其生也。”将家训文化提升到治生思想的高度。以下对宋代家训文化发展的原因探究具有说服力的是(  )‎ A.宗法“家国同治”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 B.君主专制加强对思想统一要求超越前代 C.社会发展推动士人阶层认识自我的结果 D.治家思想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发生新转型 解析:选C。材料涉及的是宋代“家训文化”,与“治国”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宋代家训文化,与君主专制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家训文化已提升到治生思想高度,究其原因更多是自我修养的结果,故C项正确;D项“新转型”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视角2 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 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对社会发展不利。解题时从逆向思维角度分析。‎ ‎[对点2] (2017·潍坊模拟)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材料(  )‎ A.否认“天理”的存在 B.认为“理”“欲”相统一 C.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解析:选B。依据材料“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得出理在欲中,欲望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天下大治,故B项正确。‎ 提升点二 单列视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关系 史料一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论从史出] 史料一反映了朱熹的天理论承袭程颐,但有所发展,变得更严密、更精致、更深刻了。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而理是本,是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材料,必须依靠理而运行。‎ 史料二 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守仁)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探究:(1)史料二反映了两派思想家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二者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教你读史] 抓住史料出处和史料中的关键语句是理解史料的关键,史料二第一句话反映“程朱”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第三、四句话反映王守仁阐释了心学理论。‎ ‎[提示] 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本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物本原;“程朱”主张探究外物,王守仁强调内心反省。区别: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史料三 (摘自2013·高考江苏卷,T21)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探究:(2)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根据史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高考原题)‎ ‎[教你读史] 史料三反映了理学的作用,出自《虎墩崔氏族谱·族约》,体现了崔氏一族的为人准则,可知理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提示] 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全面认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关系 ‎1.相通之处 ‎(1)在内容上是相通的,都承认“理”的存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2)在道德修养上,二者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学习、教育改变气质,克私去弊,改过迁善,以恢复“善之本性”或“善之本心”。‎ ‎(3)二者的实质目的是相通的,都强调“理”是人所必须追求的,道德修养或人生的目的在于体悟“天理”,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与天理为一。最终目的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2.分歧之处 ‎(1)在思想内容上:程朱之“理”侧重于外在的伦理规范对人的约束力,更具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之“心”则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的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主观性和简易性。正是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 ‎(2)在修养方法上:程朱理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的修养方法表现为“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 视角1 从学术争鸣的角度命题 理学把握理的办法是“格物致知”,心学主张“心即理也”,希望通过内心的反省来达到目的。解题时应结合理学和心学的主张,从不同角度分析二者的差异。‎ ‎[对点1] (2017·宜宾诊断性考试)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守仁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  )‎ 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   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 C.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 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 解析:选B。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故A项错误;王守仁强调“理”在心中,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朱王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朱王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对天理的内容有分歧,故D项错误。‎ 视角2 从理学和心学的关系角度命题 ‎“理学”和“心学”不是继承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心学”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因此,“心学”也是“理学”。解题时需要结合题干弄清其历史渊源来分析。‎ ‎[对点2] 有人将“心”与“物”比喻为“理”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家,一个在外。“心”是“理”在家里的儿子,“物”是在外的儿子,“物”虽在外,也不能说不是“理”的儿子。与这一思想一致的是(  )‎ A.心外无物 B.“理”是世界本原 C.无为而治 D.仁者爱人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理学,故排除C、D项,材料认为“心”与“物”都是“理”的儿子,只不过一里一外,故A项错误,B项正确。‎ 提升点三 综合视点——宋明理学对儒学发展 ‎    近五年,全国高考命题主要有以下考查角度:一是从思想演变角度考查儒家地位的变化;二是运用材料,创设情境考查宋明理学的主张和影响;三是从综合角度考查古代儒学思想演变历程及不同阶段的特征等。复习备考时,一要继续重视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主张、流派及影响的理解;二要适当延伸对宋明理学对后世深远影响的认识,特别要注意从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精华角度,理解认识儒学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借鉴意义。‎ ‎1.宋明理学对孔孟思想有哪些继承与发展 ‎(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 ‎(2)发展 ‎①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 ‎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 ‎③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 ‎④宋明——世俗化。‎ ‎⑤程朱理学——格物致知——向外;陆王心学——本心良知——向内。‎ ‎2.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的交融 战国时期 针对春秋儒学受冷落的境遇,荀子改造儒学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西汉时期 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魏晋隋唐时期 针对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精神,三教合一。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形成盛唐的辉煌文化 宋代 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基础上,吸收佛道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以理学为基础的局面 明代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更多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针对训练] 岳麓书院院训“忠孝廉节”碑文由朱熹所写,每字一碑,分嵌在讲堂左右两侧。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四字碑揭示了楷书的端庄浑厚 B.书院教育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四字碑体现了理学的本质内涵 D.朱熹将理学发展成官方哲学 解析:选C。A项不能体现朱熹理学的本质,故A项错误;岳麓书院院训“忠孝廉节”四字碑不能简单地说明儒学的政治化,故B项错误;“忠孝廉节”四字碑深刻诠释了理学的本质内涵,故C项正确;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被作为后世官方正统儒学思想,但是从材料看不出,故D项错误。‎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2017·广州模拟)619年唐高祖下诏:释典微妙,净业始予慈悲;道教冲虚,至德去其残暴……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凡关屠宰、杀戮、网捕、畋猎,并宜禁止。据此可知当时(  )‎ A.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统治者尊道礼佛 解析:选D。从材料“释典微妙,净业始予慈悲;道教冲虚,至德去其残暴”可以看出唐高祖对佛教和道教的恭敬,故D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儒学地位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信息,故C项错误。‎ ‎2.(2017·鹰潭模拟)朱熹指出: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炒沙而欲成其饭也。他强调“格物致知”以(  )‎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解析:选B。依据材料“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可知为学必须穷天理、明人伦,故B项正确。‎ ‎3.(2017·郑州模拟)程朱理学认为:“耳闻目见,饮食男女……喜怒哀乐之变,皆性之自然,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此材料表明程朱理学(  )‎ A.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 B.对饮食没有道德规范的要求 C.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 D.认可私欲,主张个性解放 解析:选C。依据材料“饮食者,天理也……人欲中自有天理”,可知程朱理学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今其(佛教)言曰:‘必灭绝是,然后得天真。’吾多见其丧天真矣。’”,可知程朱理学并不赞同佛教的禁欲主义,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可知对饮食是有道德规范要求的,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认可人的私欲,但并不主张个性解放,故D项错误。‎ ‎4.(2017·赣州高三联考)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 A.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B.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解析:选B。根据题干中“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可知其思想为陆王心学;“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是致良知的思想观点,符合陆王心学,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能体现心学观点,故排除。‎ ‎5.(2017·长沙模拟)《宋刑统·斗讼律》规定:“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这一材料体现了(  )‎ A.儒家思想的法典化 B.法家思想的具体化 C.道家思想的合理性 D.君主专制的必要性 解析:选A。宋代的统治思想是儒学,依据材料“诸殴兄姊者,徒二年半,伤者徒三年……若殴杀弟妹及兄弟之子孙、外孙者,徒三年”可知遵守儒学的同时也强调利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无为的道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加强君权的措施,故D项错误。‎ ‎6.(2017·莱芜高三统考)“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科举制的推行导致思想不断僵化 B.理学成为正统观念,儒学退出历史舞台 C.程朱理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D.朱熹评注的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内容 解析:选C。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故A项错误;理学本身就是儒学思想,儒学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强调人伦纲常,实际上为封建统治者辩护,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家经典和科举制,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7·保定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 材料二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盛。‎ 材料中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和英国学者李约瑟对待理学的态度有何相似之处?据材料与所学给出理由进行说明。‎ 解析:相似之处,由材料一中“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与材料二中“‎ 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等信息,综合归纳即可得出,即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说明,综合材料一、二,从理学产生的理论基础(吸取佛、道思想)、观点主张(格物致知)、社会影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观念、促进科技发展)等角度,概括归纳即可得出。‎ 答案:相似之处:应当看到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 说明:宋代理学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更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宋代理学主张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格物致知”,宋代知识分子树立了科学观念、科学精神,主动积极去全面探索自然界事物客观规律的精神得以确立。宋代时,三大发明得以发展,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出现合流现象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对儒教和佛道的论述,特别是“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体现了当时儒学面临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出现了儒、佛合流的现象,故B项正确。‎ ‎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 A.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选B。题干提供的信息是“理学”的创新,这里应该理解为理学家融合了儒家思想以外的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不是理学,故排除;C项是儒家思想的共同作用,故排除;D项并未说明理学的创新,故也应排除。‎ ‎3.宋代之前,儒家重“人道”,而道教则主张“人道”应向“天道”学习,认为“道是世间万物之源”。基于此挑战,宋代儒学(  )‎ A.提出“独尊儒术”学说 B.首倡“格物致知”‎ C.提出“理”为万物本原 D.充实了伦理纲常 解析:选C。关键信息是:“道是世间万物之源”,而理学家提出“理”是万物的本原,故选C。‎ ‎4.朱熹批评《资治通鉴》时说:“臣旧读《资治通鉴》,窃见其间周末诸侯僭称王而不正名。汉丞相(诸葛)亮出师讨贼而反书‘人寇’。此类非一,殊不可晓。”下列选项与上文观点一致的是(  )‎ A.“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 B.“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天下为主,君为客”‎ 解析:选A。朱熹批评《资治通鉴》存在的缺憾之一就是前后缺乏统一的标准,也就是没有以天理的教条对历史进行褒贬评论,故A正确。B项讲的是读书时应有怀疑态度,与题意不符;C项属于心学的观点,心学认为“天理”在心中,“心即理也”,故排除;D项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的观点,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5.程颐认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这段话的实质是(  )‎ A.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B.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C.强调理为万物之本 D.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解析:选A。材料的意思是做父母的应该慈爱,做子女的应该诚心尽孝道,做国君的应该仁爱,做臣子要做到恭敬。圣人之所以能大治天下,就是因为能做到以上方面。这反映的是古代的等级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故选A 。‎ ‎6.(2017·湛江调研)素菜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成为一个菜系,则是在汉代以后。《齐民要术》中有素食专辑,宋代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素食专著。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发展滞后 B.新的思想因素 C.专制统治干涉 D.商品经济推动 解析:选B。汉代以后,道教和佛教盛行,道教的养生之道主张人们多吃鲜蔬野果,佛教则全吃素食,南北朝时佛教最盛行,素食拥有颇为可观的群众基础,在一些饮食著作中,就出现介绍素食做法的专章,故选B项。‎ ‎7.某老师在一堂历史课上强调: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就内容而言反映了宋代学者的远大抱负。请问,老师判断的依据主要是(  )‎ A.为天地立心,说明宋代学者以人为主体解释天理 B.为生民立命,说明宋代市民崛起,受到政府重视 C.为往圣继绝学,说明宋代印刷术发达,书籍流通 D.为万世开太平,说明加强集权后,社会和谐太平 解析:选A。这四句话最能表现出儒者的襟怀,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为天地立心,是宋代学者希望通过对天地生生之德的亲切理会,使天地生化万物的心显立起来,故A正确。‎ ‎8.(2017·武汉部分学校调研)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其首要任务就是学习经学,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学习的内容有所不同(见下表格)。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西汉 宋朝 经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十三经(于唐十二经上添《孟子》)‎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成为统治思想 解析:选C。学习内容的变化与宗法制度的瓦解无关,故A项错误;仁政理念是先秦思想家孟子所提倡的政治思想,故B项错误;宋朝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其决定了教育的内容,故C项正确;陆王心学在宋朝并未成为统治思想,故D项错误。‎ ‎9.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场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说:“止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据材料陆九渊认为(  )‎ 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 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 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 解析:选B。有关“实践”的观点是顾炎武的观点,故A项错误;天理人伦存于人的本心之中,符合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故B项正确;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明理,读书明理体现的是向外探求,故C项错误;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故D项错误。‎ ‎10.“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以来,民间广为流行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 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 解析:选C。材料中体现儒家思想对社会影响,不是思想地位逐渐巩固,故A项错误;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天地君亲师”由萌发到正式确定次序,体现社会价值体系确立过程,故C项正确;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不是材料反映主旨,故D项错误。‎ ‎11.理学对宋代以后的中国影响巨大。它对于外来哲学系统,如佛教的敌视使中国的统治者和官僚比此前的时代更难于接受外部的思想和影响,理学对传统的强调是最终抑制了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的诸多因素之一。材料说明理学(  )‎ A.吸收佛、道的基本教义而自成体系 B.延迟了三大发明的向外传播 C.阻碍了古代和近代中国的创新能力 D.促进了中华文明精神的发展 解析:选C。从材料中“抑制了中国的发明和中国精英的批判思维的诸多因素之一”可知理学对中国的发明创造以及科学家、学者智力的束缚,这种束缚禁锢了人的思想,导致中国创新能力的缺失。故C项正确。‎ ‎12.南宋叶适认为“理学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强调“物之所在,道则在焉”,并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 A.以“功利之学”反对理学空谈 B.工商业是国家经济的根本 C.主张国家扶植商品经济的发展 D.用道家思想管理国家经济 解析:选A。据材料“南宋叶适认为‘理学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强调……并主张……流通货币”可知南宋叶适思想主张与程朱理学思想主张不同,强调功利,反对理学的虚无空谈,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宋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科举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热爱这片国土的人才,都有可能被选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能为你保留着机会。……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材料二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 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政府设置了众多金融机构,有榷货务、市易务、抵当所、交子务、便钱务等,因职责不同发挥信用功能的路径各异,这些金融机构的繁荣和创新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实践经验。‎ 材料三 “夫以一身推之,则身者资父母血气以生者也。”“孝莫大于安亲。”‎ 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北宋二程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你如何看待材料一中对宋代科举制作用的评价?请说明理由。(10分)‎ ‎(2)据材料二,归纳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及原因。(9分)‎ ‎(3)据材料三,概括二程“孝”思想的内容。请谈谈“孝”思想的现实积极意义。(6分)‎ 解析:第(1)问阅读材料,从科举制的选拔范围、选拔方式等角度归纳其特点;看待和理由从科举制实施的积极影响角度说明。第(2)问表现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交易方式和活动区域等方面说明;原因从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政策及思想文化等角度归纳。第(3)问据材料,紧扣“孝”概括其思想主张;现实意义从中国和谐社会构建所需要的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氛围及民族传统等方面说明。‎ 答案:(1)特点:开放性、公平性和客观性。同意。理由:扩大了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保证了行政管理的有效稳定。‎ ‎(2)表现:商品贸易发达;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官方金融机构齐全、各司其职。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商业政策的宽松;文化的繁荣;体制创新。‎ ‎(3)内容:报答父母生育之恩;让父母平安;践行仁道。现实积极意义: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和社会氛围,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 ‎14.(2017·遵义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片包含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信息。‎ 上面的绘画作者是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明朝第八代皇帝。此幅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盘腿而坐,体态浑圆,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首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首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第三人则手搭于两人肩上,面部被遮,只露出光光的头顶,一手轻捻佛珠,显是佛教中人。构图合三人为一体,妙思绝伦。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细劲流畅,顿挫自如,显示出画家高超的技艺。‎ 根据材料,提取图画中包含的政治或思想的一个信息,并加以说明。(12分)(要求提取的信息与说明相一致)‎ 解析:首先,提炼观点信息,题目明确表示,可以从政治或思想角度进行提炼。其次,‎ 进行说明,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 答案:示例一:信息:三教合一(代表了本土的儒道与外来的佛教和平共处的世界宗教和谐观)。‎ 说明:略。(从统治者利用宗教统治;百姓寻求精神寄托;宗教的特点来答,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信息:期望全国朝野安定团结(团结和谐或体现华夏自古的中庸思想)。‎ 说明:略。(联系明朝的政治状况来答,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