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十四单元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理论成果考点53 “顺乎世界之潮流”学案
第十四单元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理论成果 【单元复习线索】 考点53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地主阶级向西方的学习 1.背景 (1)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 (2)读书人埋头读经,远离现实。 (3)读书人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4)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 2.代表人物 (1)林则徐 ①地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著作:《________》《华事夷言》。 (2)魏源 ①著作:《海国图志》。 ②思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 (3)洋务派 ①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指导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资产阶级向西方的学习 1.维新派——维新变法 (1)背景 ①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②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③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3)理论武器: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4)核心主张 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 ②主张变法,建立_______________。 ③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5)代表人物 ①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__________________》,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宣传民权;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的出路。 ③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④严复:1898年,翻译出版《天演论》,提倡________思想。 (6)影响 ①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②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 ③要求建立__________________,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④传播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____________、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具有启蒙意义。 2.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 (1)背景 ①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②《_____________》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③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兴起。 (2)提出 ①________年,兴中会誓词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主张。 ②1905年,同盟会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_____________,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3)论战 ①时间:1905—1907年。 ②内容: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__________________。 ③意义: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了舆论准备。 (4)实现:1912年1月1日,_____________成立。 答案:四洲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君主立宪制 孔子改制考 进化论 君主立宪制度 天赋人权 辛丑条约 1894 创立合众政府 创立民国 民主共和政体 中华民国 1.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可归纳“一、二、二、三” 2.维新变法思想 解读:列强的不断入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也促使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重点理解] 1.“体用之争”的实质 所谓体用之争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而顽固派则认为外来事物皆是“奇技淫巧”,败坏人心,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这引发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 争论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统治的手段之争,二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的不同 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者的区别主要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也未付诸实践;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维新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且将这一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逐渐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3.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两者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4.运用“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 提示: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诗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2)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2016·江苏卷] 提示:严复创办的《国闻报》广泛征集稿件,国内报道内容偏重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国外偏重西方国家,说明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3)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提示:《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 (4)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提示:材料中“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说明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启发民众的智慧和觉悟。 (5)“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提示: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跟进题组] 1.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人称谓由“夷”到“洋”的转变,体现了国人对西方认识的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夷”不是对西方的仇视,是盲目自大的表现,故B项错误;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是对材料表面的解读,其实质是对西方认识的深入,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与对抗、和解无关,故D项错误。 2.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 ) A.中体西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实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 C.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 D.全盘西化,科学与人权并重 答案:B 解析:“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说明并不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宜效英之存虚君”即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故B项正确;“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说明不主张革命,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提到科学与人权问题,故D项错误。 3.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根本上感觉不足。”此处省略的三个词分别是( ) A.器物 制度 文化 B.器物 文化 制度 C.文化 制度 器物 D.制度 文化 器物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主题一 顺应世界潮流——地主阶级“师夷长技”的思想 1.漫画证史——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思想的提出 论从史出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当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史料探史——“中体西用” 史料 “中体西用”后来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探究 概括史料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我们进行历史评价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案: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3.归纳比较——“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异同 (1)相同点: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2)不同点 ①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 ②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实践活动。 4.归纳总结——多种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是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主题二 “托古改制”——康梁维新思想 1.史料证史——维新派的制度之学 史料 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论从史出 康有为反思器物之学,主张制度之学。认为只有变法才能图强;变法的根本在于实行君主立宪制。 2.漫画探史——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方式 “跪着造反” 探究 漫画反映出康梁维新思想具有怎样的特点?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特点: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原因:为宣传变法减少阻力;这一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在反封建过程中暴露了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重点讲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②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③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2)成因 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 4.归纳总结——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做的贡献 (1)政治上: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