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 金版学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演练:第七单元 第19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秋 金版学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演练:第七单元 第19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 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 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上述评论中的“他”是( ) A.钱学森 B.邓小平 C.华罗庚 D.袁隆平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田畴”“农夫”“稻菽”等关键信息, 可以判断出题干材料评价的是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袁隆平。 答案:D 2.1965 年,某报刊发表评论:“它的实现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 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这是指( )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的研究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成功 D.南优 2 号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65 年”“人工合成蛋白质”,由 此判断“这”是指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答案:C 3.1964 年 10 月 16 日《人民日报》发行的“号外”,头版新闻报 道的引题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大成就,对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 该报道的主标题可能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C.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D.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解析: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 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加强了国防建设,对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 贡献,故 A 项正确;1958 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与材 料强调原子弹的意义不符,故 B 项错误;1967 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 氢弹,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1970 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 射成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A 4.1970 年 4 月 28 日,阿尔及利亚《人民报》评论说:“被自由世 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 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中国取得的这一“科 技成就”( ) A.说明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 B.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核国家行列 D.使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 红》乐曲随着卫星响彻宇宙,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答案:D 5.钱学森说:“谁掌握了科技进步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国 民经济的制高点,谁就可以在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 处于领先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的 科技成就产生的作用不包括( ) A.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B.发展国民经济,增强了综合国力 C.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在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我国处于领先地位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取得了重大的科技成就,但就整 个综合国力来看,我国并不处于领先地位,所以 D 项表述错误,符合 题意。 答案:D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 的阶段。这对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中共中央贺电 材料二 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表明中国是继美国 和俄罗斯后第三个能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也体现出中国的载人航天 技术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材料三 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到研制成功氢弹的 时间表: 国家 美国 苏联 英国 中国 时间 7 年 4 个月 4 年 4 年 7 个月 2 年 8 个月 (1)依据材料一的内容判断,这是党中央为哪一试验发出的贺电? (2)材料二指的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1)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2)事件: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意义:标志着中 国的航天科技步入世界先进行列,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将 为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 大动力。 (3)现象:中国核武器的研制速度最快,所用时间最短。原因:汲 取了相关的国际科研成果;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4)科技对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有为祖国科技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 基础巩固 1.毛泽东在 1958 年 6 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原子弹,没有 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 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 10 年工夫完全可能。”毛泽东提出搞一 点原子弹的直接的国际因素是( ) A.20 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C.美苏等国家对原子弹的垄断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解析:20 世纪初物理学理论的提出是原子弹产生的理论基础,并 非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的国际因素,故 A 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 命兴起于 20 世纪 40 年代,故 B 项错误;为打破国际上美苏等国家对 原子弹的垄断,毛泽东提出搞一点原子弹,故 C 项正确;我国 1956 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且属于国内因素,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1960 年,联邦德国议员施万写信给中国驻波兰大使,希望中国 政府能够通过放弃爆炸原子武器来申明在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决定权, 该建议被中国婉拒。这主要在于,中国发展原子武器( ) A.打破美苏垄断空间技术 B.保证我国社会长期稳定 C.实现我国科技飞跃发展 D.利于提升我国国际地位 解析:“希望中国政府能够通过放弃爆炸原子武器来申明在国际事 务中的共同决定权”不能体现与美苏争夺空间的要求,故 A 项错误; “1960 年,联邦德国议员施万写信给中国驻波兰大使,希望中国政府 能够通过放弃爆炸原子武器来申明在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决定权,该建 议被中国婉拒”没有涉及我国社会的稳定问题,故 B 项错误;“爆炸原 子武器”不代表我国科技飞跃发展,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中 国发展核武器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防力量、国际地位,故 D 项正确。 答案:D 3.下框内是新华社对我国某一项科学技术成果发表的评论。根据 评论内容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科学技术成果应该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市场 D.中国“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解析:材料强调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可知 这一科学技术成果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 子弹爆炸成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A 项错误;1970 年中国成功地将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符合时间限制, 故 B 项正确;C 项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故 C 项错误;D 项出现在 2003 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 答案:B 4.“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 龙腾动地风。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紫烟隐约方程式, 青史明标科技功。”诗中描述的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 A.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B.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 C.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D.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科技领域的浮夸现象 解析:根据材料“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可知其指 的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其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故 A 项 正确;材料与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与中国进 入航天时代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是成就而非主观臆想的“大跃进”, 故 D 项错误。 答案:A 5.中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的籼型杂交水稻,当时中国正值(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 解析:根据所学,1973 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 组合“南优 2 号”。正值 1966—1976 年“文革”时期,故 C 项正确, A、B、D 三项错误。 答案:C 6.《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道:“中国的经验第一条 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 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 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解析: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 成功,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 A 项错误;从 1999 年起, “神舟”号飞船在经过 4 次无人飞行成功试验后,于 2003 年载着宇航 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相符,故 B 项正确;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 符,故 C 项错误;1973 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 号,与 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7.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 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 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 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 解析:题干提及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狭窄,与资本主义的封锁关 系不大,故 A 项错误;题干显示我国科研活动少,而原因就是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薄弱,故 B 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初期,苏联对我国各项建设进行了援助,故 C 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初期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无史实支撑,故 D 项错误。 答案:B 8.“21 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搜狐网 CEO 张朝阳感慨地表示: “当时在美国的时候,也看过许多纪录片,什么阿波罗登月等等,当 时的感觉就是,美国真是太强大了。那么,这一刻我想说的是,现在 轮到中国了!”与之有关的新中国科技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解析:本题关键信息为“21 世纪”“阿波罗登月”“这一刻”。A、 B、C 三项均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技成就,不合题意;“神舟五号” 成功发射于 2003 年,是在 21 世纪,D 项正确。 答案:D 能力提升 9.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 岛素和籼型杂交水稻等一系列科技成就,其主要原因是( ) A.政局长期稳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政府高度重视和科学家的爱国热情 C.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D.科研工作者坚决抵制“文化大革命”错误 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政局并不稳定,故 A 项错误; 我国之所以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取得一系列科技成就,主要是因为政 府的重视并且有一大批爱国的科学家,故 B 项正确;这一时期,我国 的经济并未获得快速发展,故 C 项错误;科研工作者并未坚决抵制“文 化大革命”错误,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0.中国著名女药学家屠呦呦获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的屠 呦呦,以“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就获奖引起人们深深的 思考。下列新中国科技成就与以上成就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C.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 号 D.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 解析:“文化大革命”时间为 1966—1976 年。1964 年,中国第一 颗原子弹爆炸成功,A 项错误;1965 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 国首次实现,B 项错误;1973 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南优 2 号,符合题意,C 项正确;1983 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 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D 项错误。 答案:C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 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制定正确的科技战 略,推动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大力发展和科技大国的成长,并由此奠定 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不朽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 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 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把原子能、火箭和电 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为发展重点。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弹一星”先 后研制成功。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根据世界高科技发展趋势,面对高技术领域 激烈的国际竞争,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4 位科学家联名 上书中共中央,提出跟踪研究世界高新技术动向、发展中国高新技术 的建议。国务院立即组织 200 多位专家研究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 计划纲要”。因该计划于 1986 年 3 月提出,所以称“863 计划”。“863 计划”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方 向延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高新技 术取得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80 年代实施“863 计 划”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答案:(1)成就:1964 年 10 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 年 6 月,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64 年 6 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 导弹试验成功。1966 年 10 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70 年,“长征 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送入太空轨道。1975 年 11 月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1973 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南优 2 号”。(“两弹一星”回答合理即可) 影响:“两弹一星”等高新科学技术成果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增 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国的水稻 产量,为世界农业科技做出了重大贡献。 (2)背景:改革开放增强了国家实力;世界高技术领域竞争激烈; 跟踪研究世界高新技术动向、发展中国高新技术。 影响:“863 计划”在许多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部分成果向商 品化、产业化方向延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