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07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07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

‎【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考纲预测】‎ 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突出考查雅尔塔体系的形成、美苏“冷战”的相关政策及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 ‎→→着重考查欧共体的形成、演变及影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突出考查多极化趋势下当今世界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1、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马歇尔计划的本质内涵、美苏争霸的阶段特征、“一超多强”的内涵 ‎2、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华约成立的起因、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条件 ‎3、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比较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归纳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形成 ‎4、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创设展览会情境,考查美苏争霸、创设观看世界杯情境,切入90年代初的国际形势 ‎ ‎ ‎【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0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1)读下图,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及其原因的是 A. “马歇尔计划”从欧洲吸引援助使美国财政盈余 B. 古巴导弹危机的紧张局势给美国财政造成赤字 C. 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给美国财政带来了盈余 D.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给政府造成了赤字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马歇尔计划”并非从欧洲吸引援助,而是美国给欧洲提供援助,排除A。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一次对抗,危机仅持续了13天,不可能给美国的财政造成赤字,排除B。美国人首次登上月球是在1969年,而图表截止时间是1968年,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正值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军费开支庞大,给美国造成财政赤字,故选D。 ‎ 第(4)问,属于开放性设问,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知识运用的能力,可以从国际合作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01. (2018年北京卷卷文综历史12)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该宣言 A. 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 B. 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 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 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时间上与1956年相隔太远,且印度、埃及、南斯拉夫都不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9‎ 月,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努力之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等国发起的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召开,会议通过了《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与材料中的“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相符,故B正确。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排除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成立于1945年,排除D。故选B。‎ ‎【点睛】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的成立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在支持和巩固成员国民族独立和经济发展、维护成员国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力量。‎ ‎02.(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历史12)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 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 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03.(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19. 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西欧经济的发展 A. 促进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强化了欧洲为主导的世界格局 C. 缓和了西欧国家与美国的矛盾 D. 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演进 ‎【答案】D ‎【解析】材料数据说明,欧共体成立后大大冲击了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由此可知,欧共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D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于1944年,故A项错误;此时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主导的,故B项错误;欧共体的发展会激化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故C项错误。 ‎ ‎(2)苏联:成绩经济互助委员会,与美国抗衡 ‎3、军事:(1)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 ‎ ‎ (2)苏联:成立华约(1955年: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三)影响 ‎1、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使世界分为两大阵营 ‎2、美苏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3、使近半个世纪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4、爆发了局部“热战”——朝鲜和越南战争,引起了世界的动荡,威胁了世界的和平。‎ ‎5、在两大集团对峙的夹缝中,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方法技巧】‎ ‎(一)冷战中的热战 ‎1、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是一场朝鲜与韩国两个意识形态对立的政府之间的战争,同时美国、中国、苏联等国家也卷入这场战争。朝鲜战争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一场战争 ‎2、越南战争:1961年~1973年。‎ ‎(二)美苏争霸过程中与中国的关系 ‎1、50年代中期:‎ ‎(1)美国鼓励和敌视新中国 ‎(2)中苏争霸 ‎2、20世纪60~70年代:‎ ‎(1)中美关系改善 ‎(2)中苏关系恶化 ‎3、20世纪80年代:‎ ‎(1)中美关系时好时坏。‎ ‎(2)中苏关系改善 ‎(三)部分历史概念 ‎1、冷战:指美苏两强为首的两大阵营通过不诉诸武力而进行的对抗形式 ‎2、政治格局:指政治力量对比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形势 ‎3、两大阵营: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4、两极格局:指世界政治出现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势均力敌、对峙的局面 ‎5、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没有定型,仍然是一种趋势。‎ ‎(四)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基础:雅尔塔体系。‎ 两种对抗形式:“冷战”和“热战”。‎ 三大对抗领域:政治、经济、军事。‎ ‎(五)“冷战”可归纳为“一、二、二、三”‎ 一个序幕:“铁幕”演说。‎ 两个国家:美国与苏联。‎ 两个标志: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开始;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冷战”正式形成。‎ 三大领域:政治: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军事: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六)易混易错 ‎(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为两极格局奠定基础。‎ 正确。二战后期,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 ‎(2)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错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3)美苏冷战时期,世界不太平,仍然有局部战争。 ‎ 正确。冷战是指二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对抗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如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七)理解“两极格局”“冷战”“雅尔塔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 ‎(1)区别:‎ ‎①所谓雅尔塔体系,简而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 ②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3)而“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2)联系: 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③一般说来,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八)杜鲁门主义VS马歇尔计划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提出 针对“希土危机”‎ 针对二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表现形式 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以此来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影响 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典题探究】‎ ‎01.在赫鲁晓夫时代,苏联电影在国际上独领风骚。苏联导演查克菜回顾1956年的戛纳电影节:“有些人欢迎我们,有些人害怕我们,但没有人漠视我们。”这反映出 A. 文化交流受到了冷战的影响 B. 苏联通过电影宣传社会主义 C. 赫鲁晓夫改革推动文艺繁荣 D. 苏联电影迎合了西方价值观 ‎【答案】A ‎【解析】“有些人欢迎我们,有些人害怕我们,但没有人漠视我们”说明1956年时,苏联文艺在国际上受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欢迎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没有人漠视”恰恰说明当时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头号国家被关注,故选A;题干没有说到苏联电影的内容,故BD无法得出,而C与题意无关,故排除BCD。‎ 点睛:时代特征是我们做好选择题的一个关键。考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确定出时间和空间,然后据此就可以知道这一时代某一地区或者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阶段特征,所有的试题和选项设计都应该符合该时代的特征,所以选项要符合它才可以是正确的说法,不符合的就错误。然后考生就可以根据题意进行准确判断了。这一题只要判断出当时处于冷战时期,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02.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说:“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避免对绝世价值做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下列各项中体现“近代世界智慧”的是 A.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 B. 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 两极格局的形成 D.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答案】D 考点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60、70年代)‎ ‎【归纳总结】‎ ‎(一)根本原因:各国经济发展 ‎(二)表现:‎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形成原因 ‎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要求改变战后初期受美国支配的局面;‎ ‎③外部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 ‎④思想渊源:远源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 ‎③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受到美国的保护,减轻了军事负担,可以集中精力和财力进行经济建设。‎ ‎④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进行社会改革,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和外资,发展新兴产业和外向型经济,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不同点:西欧走向联合,1967年,成立欧共体,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战后的日本在美国占领下被迫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战后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军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九)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霸权的衰落 内容 链接点 政治 西欧、日本的崛起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霸权受到了苏联、西欧、日本的严重挑战,经济上与西欧、日本形成竞争局面,军事、科技上受到了苏联的挑战,迫使美国调整外交战略 ‎ 军事 侵越战争失败 ‎ 外交 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 经济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科技 苏联航天技术的发展 ‎(十)比较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的不同 不结盟运动 欧共体、日本崛起 性质 不同 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压迫,他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 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宗旨 不同 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 形式 不同 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斗争 ‎ 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 ‎(十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个根源”: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两个影响”:挑战美苏霸权地位、冲击两极格局。‎ ‎“四个表现”:走向联合的欧洲、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 ‎【典题探究】‎ ‎01.20世纪70年代,日本、联邦德国经济实力相对上升,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因此这两个国家的币种也成为国际上最坚挺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和美元已经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意味着 A. 世界经济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B. 美国经济衰落逐渐落后于德日 C. 美元不再被国际经济体系认可 D. 美国大力扶植德日经济的发展 ‎【答案】A ‎02. 下列材料反映了各国GDP的变化情况,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美国 苏联 日本 欧洲(德法英意)‎ 中国 ‎1970年 ‎10,383,00(1)‎ ‎4,334,12(2)‎ ‎2,029,68(4)‎ ‎6,199,99‎ ‎915,06(8)‎ ‎1979年 ‎25,622,00(1)‎ ‎9,016,16(3)‎ ‎10,071,73(2)‎ ‎22,641,88‎ ‎2,631,90(8)‎ 括号里的数据体现了各国GDP的世界排名,欧洲四国各占一名次 A. 欧洲经济一体化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C. 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对抗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国 D. 经济建设上的“左倾”导致中国经济发展趋缓 ‎【答案】C 考点三、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归纳总结】‎ ‎(一)原因: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多极化 ‎(二)表现:‎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2)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瓦解和冷战的结束 ‎2、多极化趋势加强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建立以自己的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 ‎1998年,科索沃战争;1999年,轰炸南联盟。‎ ‎(2)恐怖主义活动频繁,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三)实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四)影响 ‎(1)世界多极化趋势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3)有利于解决全球化问题,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有利于各国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色的 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方法技巧】‎ ‎(一)关于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原因:‎ 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其它因素:受到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2)表现: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巨变的东欧国家 ‎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国同意 ‎(3)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苏联解体:‎ ‎(1)原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其它因素:美苏争霸 ‎(2)过程:1991年“8.19”事件 ‎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二)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归纳为“一、二、三、三、四”‎ 一大特征:“一超多强”。‎ 两大政治形势:缓和与动荡并存。‎ 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美国、欧盟和日本。‎ 三大过渡特点:和平过渡、竞争过渡、长期过渡。‎ 四大发展中力量: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 ‎(三)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 世界多极化趋势中的“极”的构成包含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但这并不能说明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有一个发展过程。 ‎ ‎(四)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 阶段 世界格局 主要表现 认识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铁幕”‎ ‎①‎ 二战后至50年代中期 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互会、华约组织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③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多极化不可逆转。④多极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50年代后期至 ‎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两极格局下,表现出多极化趋势 ‎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两极格局崩溃,多极化趋势加强。暂时表现为“一超多强”‎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欧盟、日本成鼎立之势;俄罗斯走出低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五)多极化发展的认识及影响五点认识 ‎(1)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2)当前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多极化趋势在加强,但不能说形成了多极格局。‎ ‎(3)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被定型为一种固定的世界格局。‎ ‎(4)多极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所以,对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方面去理解。‎ ‎(5)多极化趋势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 ‎(六)易混易错 ‎(1)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错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则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2)两极格局结束,美苏对抗不存在了,所以世界也就太平了。‎ 错误。两极格局结束,原有的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失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矛盾或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方面的矛盾显露出来,频繁发生局部战争。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 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全球推行霸权主义,频繁用兵,也给世界带来了新的不稳定的因素。‎ 故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3)当今世界格局是多极格局。‎ 错误。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但它只是一种趋势,并未最终形成,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七)当代国际格局变化的特点 ‎(1)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2)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意志,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实现的。‎ ‎(3)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需要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但多极化发展趋势不可避免。‎ ‎(4)世界多极化趋势下,多元的力量结构有着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体现了国际中心舞台多元化的特点。‎ ‎(八)比较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的不同 不结盟运动 欧共体、日本崛起 性质 不同 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压迫,他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 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 宗旨 不同 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 形式 不同 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斗争 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 ‎【典题探究】‎ ‎01. “新兴国家”是近几年广泛流行于国际舆论和学术界的概念,在国际经济政治领域,与“新兴国家”相关的概念还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新兴经济体”等,这些“新兴”概念表明(  )‎ A.第三世界开始走向终结           B.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C.国际关系主导力量的变化          D.世界经济一体化被所有国家认可 ‎【考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新兴国家中第三世界国家占据主导,不能说其走向终结,故A项错误;材料中“新兴”‎ 一词的频繁出现,体现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新兴力量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故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 ‎4.1969年,联邦德国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革命”采取务实、强硬、灵活的外交政策,通过美国来影响世界,与西欧既联合又斗争。2009年,美国推出外交“新规”,否定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上述现象体现出 A.冷战的阴影卷土重来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失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 ‎5.20世纪60年代,欧洲民族主义情绪上升。戴高乐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随后,意识形态的前哨国家西德也违反美国意愿,缓解了与东德的关系,实施“新东方政策”。这表明当时 A.法德外交政策已脱离冷战轨道 B.法德两国已足以与美国相抗衡 C.西欧离心倾向冲击了两极格局 D.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 ‎6.下面是有关当今国际形势的一幅漫画。漫画反映的是 A.美法争夺世界霸权地位 B.多极化趋势大大加强 C.军事政治集团不断涌现 D.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漫画信息“国际形势”“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可知,当今世界多个力量中心崛起,多极化趋势大大加强,故选B项;当今,法国没有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地位,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漫画描述的是当今的国际形势,没有体现文化的交流融合,排除D项。‎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际形势”“中国”“美国”“英国”“法国”,联系所学当今国际形势----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表现分析解答。‎ ‎7.下图所示反映的是二战后的一次大国较量。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美苏通过谈判结束核危机 B.美洲成为美苏冷战的重点 C.苏联在冷战对抗中占据优势 D.美国全境受到短程导弹威胁 ‎【答案】A ‎【解析】‎ ‎【详解】‎ ‎【点睛】‎ 古巴导弹危机:它是由于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引起的, 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而在古巴部署导弹。这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13天,美苏双方在核按钮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最后以前苏联的妥协而告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 ‎8.下表反映了1961~1993年间参加不结盟运动会议参会国家的统计情况,从表中内容可推知 年代 会议 参会国总数 ‎1961年 第一次会议 ‎25国 ‎1970年 第三次会议 ‎54国 ‎1979年 第六次会议 ‎95国 ‎1989年 第九次会议 ‎101国 ‎1992年 第十次会议 ‎108国 A.世界格局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秩序 B.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于世界舞台 C.更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了显著成就 ‎【答案】A ‎【解析】‎ ‎【详解】‎ ‎【点睛】‎ 表格类选择题 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 美苏“冷战”使西欧国家深感联合的必要,法德走向和解,以此为基础,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总之,美苏间的“冷战”在客观上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兴,也使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 ‎(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了二战以来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体系的发展之间从来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比如美苏之间的“冷战”客观上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复兴和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其中美国为了掌控西欧对抗苏联,通过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推动了西欧的经济发展;而西欧为了摆脱美苏的束缚和影响,逐渐走向联合,法德走向和解,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