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份四校联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份四校联考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一11月份四校联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A. 元谋人使用石器或者木棒劳动 B. 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烧烤食物 C. 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 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于旧石器时代,他们使用的石器是打制石器,故C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云南元谋人已经使用石器或者木棒劳动了,故A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北京人已经开始用火御寒、照明、烧烤食物了,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山顶洞人已经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了,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2.美国史学家认为: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统一的文字。这种统一文字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作者所评价的历史事件出现于 A. 商朝 B. 西周 C. 秦朝 D. 西汉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统一的文字”指的是秦朝统一文字,故C项正确;商朝、西周、西汉均不符合史实,故ABD错误。‎ ‎3.“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诗句歌颂的是 A. 西汉的建立 B. 文景之治 C. 刘邦的统治 D. 汉武帝大一统 ‎【答案】B ‎【解析】‎ 据“诏令劝农薄赋徭,躬行节俭尚廉潮。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可知,诗句歌颂的是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百姓富裕,社会比较安定,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故选B;题干内容是西汉建立后的情况,与西汉的建立不符,A错误;刘邦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但是他在位时间较短,与“生民养息人丁旺,强国富民兴汉朝”不符,排除C;汉初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到汉武帝时扩军备战,与材料不符,D错误。‎ ‎4.阅读如图“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判断其反映的社会问题 A. 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着中央王朝 B. 王国数量大大增加 C. 推恩令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西汉王朝四分五裂 ‎【答案】A ‎【解析】‎ 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可以看出,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对中央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A正确;材料是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没有不同时期王国数量的对比,无法得出王国数量“大大增加”,排除B;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不符合“西汉初期”,排除C;材料反映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无法体现西汉王朝四分五裂,排除D。‎ ‎5.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 “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C. 张骞通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 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使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解除匈奴的威胁,C项推论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促使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推动了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不符合题意,排除。‎ ‎6.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A. 按军功选官 B. 按门第选官 C. 按品德选官 D. 科举考试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隋朝开始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正确;按军功选官,按门第选官,按品德选官,不符合“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排除ABC。‎ ‎7. 下列各项中,反映中国古代君权加强、相权削弱的是 A. 郡县制的设立 B. 分封制的创设 C. 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D. 行省制度的创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表明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不是体现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项时期没有皇帝也没有丞相制度。D项与A项一样都是地方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不是体现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三省六部制采用多相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答案选择C项。‎ ‎8. 《红楼梦》中对贾氏宗祠 祭祖、宗族事务管理、贾府爵位继承等的描述,真实地折射出封建社会 A. 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B. 封建家族的日益衰落 C. 宗法制下的社会生活 D.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贾氏宗祠祭祖、宗族事务管理”、“爵位继承”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题干的主题是宗法制的影响。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的表述与题干材料无关,属于无关项;而C项表述符合题意和史实,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9.某历史学家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 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B. 三公九卿制 C. 分封制和宗法制 D. 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封建时代”指的是“封邦建国”“封藩建卫”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主要制度有分封制和宗法制。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为“郡县时代”的主要制度,排除AB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关键是明确材料中的“封建时代”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封建社会”不一样。在明确“封建时代”所指的历史时期,本题也就很好回答。‎ ‎10.下列制度其有打击世家大族、促进社会公平重要作用的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才能、学识选官,打破了保世家大族垄断选官的局面,促进社会公平,D项正确。分封制、宗法制有维持“世卿世禄”的特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除AB。察举制是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会产生“累世公卿”的局面,排除C。‎ ‎1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了诸候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孤王的故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王位世袭制 D. 郡县制 ‎【答案】A ‎【解析】西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分封的诸王享有治理诸侯国的权力,但是也应该有出兵勤王的义务,周幽王昏庸,为博得褒姒一笑,居然乱用此制度,最终导致亡国,故A正确;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相连的西周时期实行的另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强调血缘关系与材料不符,B排除;王位世袭制在夏朝已经实现,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郡县制是秦朝以后在国家范围内实行的制度,D排除。‎ ‎12.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统一铸币 C. 收回盐铁经营权 D. 推恩令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方面,汉武帝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逐步削弱诸侯国的权力,答案为D;在文化方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与题目无关,A错误;BC属于汉武帝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目无关,排除。‎ ‎13.人们常把做事不分轻重主次称为“本末倒置”,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中的“本”是指 A. 农业 B. 手工业 C. 商业 D. 文教娱乐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统治者的经济思想中的“本”是指的农业。统治者把重视农业轻视商业的政策称为重农抑商的政策。在生活中把不分轻重的行为称为本末倒置。故选A。根据以上分析,BCD均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14.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塑造了一批人民检察官的形象。秦朝时,在中央设立了负责监察百官的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答案】B ‎【解析】‎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答案为B;丞相在行政上辅佐皇帝,太尉管理军事,郡守为地方行政官员,均不是负责监察,排除ACD。‎ ‎15.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世家大族的籍贯族源地),而唐代官绅墓葬中,80%的墓志署名只写官衔,仅有8%的以郡望署名。出现这种变化表明 A. 民族融合淡化了族群间的差异 B. 唐代旧的门阀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C. 宗法制是维持家族郡望的关键 D. 唐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 ‎【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绅的墓志多数署郡望,而唐代官绅墓葬中较少以郡望署名。这说明唐代的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故B项正确;材料和民族融合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宗法制和家族郡望的关系,故C项错误;宋代由门第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故D项错误。‎ ‎16.下表为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注:门荫,指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入仕方式 唐德宗公元779~804年 唐宪宗公元805~820年 唐文宗公元826~840年 唐宣宗公元846~859年 门荫入仕者 ‎10人 ‎4人 ‎3人 ‎1人 进士入仕者 ‎13人 ‎17人 ‎19人 ‎20人 A. 科举制度的影响 B.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 分散相权的需要 D. 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答案】A ‎【解析】唐代宰相出身变化表中的门荫入仕者指的是门阀士族阶层凭借门第获得官职,而进士入仕者则是指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上述表格中的数据中进士入仕者越来越多,而门荫入仕者越来越越少,说明科举制度的影响越来越大,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宰相出身受科举制影响越来越大,B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分散相权,故排除C;科举入仕者增多只能说官吏的选拔方法和构成发生了变化,并不能反映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排除D。‎ ‎17.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A. 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 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 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答案】C ‎【解析】‎ 北魏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所以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唐统治者实行开放的经济文化政策,所以唐代壁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因此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18.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看,讨论的是节度使制度。唐初以防丁、行人为主,军城镇戍为辅的防御体系,逐渐形成了节度使制度。随着边疆战争剧烈化,出现了行政权、监察权与军权合一的状况。各道节度使拥有了自调兵食、总管内征发,任免管内官吏等权利。出现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局面。这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问题,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属于君主专制范畴;C、D选项与材料无关。‎ ‎19.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表明察举制 A. 促进了汉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B. 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 C. 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 D. 有助于贵族政治的迅速瓦解 ‎【答案】B ‎【解析】‎ 材料不能反映察举制与教育制度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一是……二是……四个方面”,这种做法有利于扩大官员选拔范围,扩大统治基础,故B正确。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故C项错误;秦朝时,贵族政治已经瓦解,西汉实行的是官僚政治,故D项错误;‎ ‎20.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 A. 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 儒道思想的融合 C. 儒本道末的指导思想 D. 道教危机的出现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道教典籍”、“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表明这一时期道教典籍中吸收了儒家思想,这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道教的发展情况,得不出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故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道家学说发展中吸收了儒家思想,不能得出儒本道末的结论,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道教危机的内容,故D不正确。‎ ‎21.文物是研究历史的 重要资料。下图银币出土于西安何家村,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年),其形制、重量与开元通宝完全相同。据此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  ) ‎ A. 汉朝 B. 北魏 C. 唐朝 D. 宋朝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钱币在唐代称“通宝”,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据此可推测这枚银币的铸造时间应当是我国历史上的唐朝,故C项正确;汉朝和北魏都盛行的是五铢钱,故A、B不正确;宋朝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D不正确。‎ ‎22.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政令己出,与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材料主要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A. 取代皇权政治 B. 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C. 确保政权稳固 D. 特殊条件下对皇权的分散 ‎【答案】D ‎【解析】“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这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皇权,故D正确;“王与马,共天下”说明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但并非取代皇权,A错误;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削弱了皇权,并非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B错误;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与皇室力量势均力敌,对皇权造成威胁,C错误。‎ ‎23.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河、兴建洛阳城、暴君。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 晋惠帝 B. 隋文帝 C. 隋炀帝 D. 唐玄宗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通大运河、兴建洛阳城”的皇帝是隋炀帝,而其暴政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C选项符合题意;晋惠帝、隋文帝和唐玄宗与开通京杭大运河无关,ABD选项排除。‎ ‎24.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一下关键词:“日本”、“佛教”、“6次”、“唐招提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 玄奘西行 B. 鉴真东渡 C. 唐蕃和亲 D. 唐蕃会盟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和尚鉴真在经历多次失败后,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在日本宣扬佛教和唐王朝的文化,并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故B项符合题意;玄奘西行与日本无关,排除A项;唐蕃和亲和唐蕃会盟反映的是唐朝和吐蕃之间的民族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CD项。‎ ‎25.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战争频繁 B. 诸侯争霸 C. 百家争鸣 D.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战国时期,因为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出现和发展,进而导致地主阶级掌权,为了保证自身利益,各诸侯国竞相掀起改革运动。因此,战国时期改革风潮的根本原因是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故D项正确;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是改革风潮的外部原因,故AB错误;百家争鸣适应了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要求,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班固《汉书·儒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分别代表“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思想流派。‎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1)民本思潮:儒家。专制主义:法家。‎ ‎(2)原因:①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适应大一统时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要求;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④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解析】(1)民本: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为实现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不同的派别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主要派别是儒、道、墨、法四家,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仁”“德治”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专制主义:法家主张法、术、势,主张加强君主专制、实行法治。‎ ‎(2)原因:西汉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被确立为正統思想,答题角度可以从董仲舒改造儒学、汉武帝尊儒的措施两大方面进行答题。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为了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城市商人户口进行专项登记,列入“市籍”,以区别一般编户齐民的“户籍”。秦朝统治者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正式把商人及商业活动贬为末等之民和末业。秦朝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目的在于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同时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秦朝统治地区咸阳、巴蜀一带,允许他们继续经营手工业,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这与摧毁六国经济势力并不矛盾。另外,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此目的也在于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 材料二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同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咸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就是利用其固有经验,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民争利的措施,但到昭帝时,文学言:“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秦、汉两朝抑商的手段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 ‎【答案】(1)手段:秦朝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加强监管、严刑重罚、人口迁徙、征发徭役等措施抑制商业,同时推行奖励农业的措施。汉朝则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主要表现为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任用商人为官等。‎ 目的:秦朝时为保证农业的发展,摧毁六国的经济基础,增强秦朝的经济实力,维护秦朝的统治;汉朝则是为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强政府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等。‎ ‎(2)结果:富商们在秦朝受到暂时的压制后,随着秦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汉朝政府虽垄断经营,但社会上仍然是务农者少而经商者多。‎ ‎【解析】(1)第一小问手段,材料一中秦朝的手段包括“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依据教材内容,政府还推行奖励耕作的措施;材料二中汉朝的手段包括“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主要表现在“实行盐铁酒专卖”“改币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等等。第二小问目的,材料一中秦朝的目的是“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材料二中汉朝的目的是“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 ‎(2)材料一中秦朝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是“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 材料二中汉朝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是“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虽垄断经营,但社会上仍然是务农者少而经商者多。‎ ‎28.唐朝社会繁荣开放,唐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答案】(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 ‎(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 原因:地理环境影响。‎ ‎【解析】(1)据材料一“(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可总结出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是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改变了用人制度;根据材料“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方面来分析。‎ ‎(2)特点:据材料二“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结合所学,从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等方面分析。原因:根据所学可知是地理环境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