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人教新目标版 新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人教新目标版 新版

‎2019届高一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 一、单选题:(30×2=60分)‎ ‎1. 商王通过占卜决策一切政治事务,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特点是 A. 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 B. 以禅让的方式传承王位 C. 王权开始在一姓中世袭 D. 国家已成为帝王的私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商王通过占卜决策一切政治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占卜决策体现了神权,这反映了商朝政治的特点是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以禅让的方式传承王位,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王权开始在一姓中世袭,故C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国家已成为帝王的私产,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神权和王权 ‎【名师点睛】夏商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代替了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商代政治的另一大特点是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 ‎2. 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 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 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分封制作为西周重要政治制度,其主要意义在于巩固统治。B.C两个选项与分封制的内容明显不相符合,周初分封的对象不仅有同姓王族,还有异姓功臣和先代贵族,这些受封的诸侯控制着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A选项是周初实行分封制后,诸侯与周王关系的一个直接结果,是诸侯国的义务,是“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具体化,它不是分封制的目的,这是一个干扰项。‎ - 16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3.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 封号和耕牛 B. 土地和耕牛 C. 土地和人口 D. 人口和铁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土地和人口,故C正确。耕牛,在西周不是主要农业生产方式,且不属于分封制的内容,故A排除。同理,B排除。铁犁,在西周没有出现,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适当扩展相关知识。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内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内为分封制。‎ ‎4. 《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 财产 B. 地域 C. 信仰 D. 血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宗,尊祖庙也”。材料的意思为,宗,就是祖庙,宗庙就是供奉祖先的地方。结合所学知识,宗法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利用父系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因此选择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5.‎ - 16 -‎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推行郡县制 C. 修筑长城 D. 统一度量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反映了秦始皇认识到分封制造成了割据争霸的局面,为解决上述问题,秦始皇实行“废分封,立郡县”,推行郡县制,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6. 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 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B. 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C. 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 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故B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故C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7. 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 尚书——中书——门下 B. 中书——门下——尚书 C. 尚书——门下——中书 D. 门下——中书——尚书 ‎【答案】B - 16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结构。三省六部制结构规定: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具体执行,这样达到了相权的相互制约。从三省的具体职责可以看出选项A、C、D颠倒了运行机制。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8.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C. 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也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同时“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所以A、B、D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但与题意要求不符,C项与行省制度的实行无关,故答案应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的影响 ‎9. 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 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 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 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事物的能力。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 ‎10. 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 便于发布命令 B. 增强皇帝的神圣感 C. 便于控制兵权 D. 否定周王的权威 ‎【答案】B - 16 -‎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增强皇帝的神圣感,体现皇权至高无上,故B正确。便于发布命令,不是本质,故A排除。便于控制兵权,也不属于本质,故C排除。否定周王的权威,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 ‎11. 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出现“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①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 ‎②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 ‎④分封制有利于加强主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名师点睛】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12.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 汉长安 B. 唐长安 - 16 -‎ C. 宋汴梁 D. 元大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唐朝,故本题答案为B项。汉代我国还没有节度使和中书省,排除A项;宋代的节度使已经成为虚衔,不可能出现题干中的现象,排除C项;节度使在元代被废除,排除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政治制度 ‎13. 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官职,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 A. 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B. 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 C. 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D.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明朝的宰相被废除,中书省也被取消,这是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明太祖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之一。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侧重方面错误,应该是君主专制;B选项是宋代的特点;D选项说法错误,顶峰在清朝。‎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 ‎14.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监察制 D. 三省六部制、监察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等制度,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朝建立三省六部制,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B正确。九品中正制,在魏晋时期,故A排除。监察制,过于笼统,故C排除。秦朝没有三省六部制,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 16 -‎ ‎15. 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 ‎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 ‎②丞相制度的废除 ‎③清朝设置议政王大臣会议 ‎④清朝的军机处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正确,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正确,丞相制度的废除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③错误,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仙之岭皇权;④正确,清朝的军机处将军国大事的决策权集中于皇帝,因此B符合题意。‎ ‎16.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墇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墇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朱元墇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 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 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 万钢的回答提示了快乐的源泉 D. 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明太祖朱元璋”、“畏法度者快活”、“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等可知,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故得到朱元璋的赞赏并委以重任,B正确;AD两项的表述,关键点不是大臣的回答是否矛盾和背离主题,而是没有回答到皇帝的心中,没有认识到材料的本质,排除;C项说法明显错误;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7. 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16 -‎ A. 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B. 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 C. 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 D. 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考查清朝军机处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不是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故A错误,符合题意。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故B正确,排除。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没有决策权,故C正确,排除。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故D正确,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名师点睛】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 ‎18.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君权至上的后果,故B正确。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故C排除。君主权力受到制约,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影响 ‎19.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 A. 唐朝 - 16 -‎ B. 北宋 C. 明朝 D. 清朝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秦以来的丞相制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B选项宰相制度还存在;D选项矛盾已经基本结束。‎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宰相的废除 ‎20. 在封建社会,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从汉至元,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限制相权的措施包括 ‎①两汉时期形成“中朝”“外朝”格局,使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不能参与决策 ‎②唐朝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 ‎③北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④元朝行省的最高长官是平章政事,统领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军国重事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答案】A ‎........................‎ ‎21. 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整的法典。他颁布前审批时需要通过在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 ③④‎ - 16 -‎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中的审批自然是门下省和皇帝,故③④正确;①②错误。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22.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 分散丞相权力,加强了皇权 B. 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决策失误 C. 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有利于选拔人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体现的是君权与相权的这一对矛盾,排除C、D。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但是最主要的分工明确,各部相互制约,互相监督,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所以排除A,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23. 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 16 -‎ ‎【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存在着两对矛盾,总的看来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的不断加强;另一个方面,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不断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完善发展,监督检查制度不断完善,对官员的控制也不断的加强,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 ‎24.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 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解答题目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语“本质”,明清时期内阁的设置,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原有制度不能正常稳固统治秩序而采取的这些措施,正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逐步衰落的表现,所以正确的是B项,CDA项不符合题干中“本质”的要求。‎ ‎25.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共治国事”‎ 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 “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 掌审议,负责 审核政令 ‎【答案】B ‎【解析】材料引文是对清朝军机处职能的形象评述,从材料中的“依样画葫芦”到小心翼翼把“葫芦仔细看”就可以判断军机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行事,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回顾已学史实可知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因此A、D选项不合题意,C选项也不可能全国所有的事都由军机大臣来办。故本题选择B选项。‎ ‎26.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 A. 汉武帝贪财暴虐 B. 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C. 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 16 -‎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汉代削藩的历史现象,其背景是汉武帝时期诸侯割据、巩固大一统,削藩的目的是打击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贪财暴虐”无法体现,A项排除;酎金有问题仅是一个事由,为材料的一个表面现象,B不符合题意;题干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是高考的重点。从考查的内容看,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为主线,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推广、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内容,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考查的重点。从命题看,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背景、特征、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并和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知识相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27.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制度不包括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早在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时候,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世袭制就已经产生了,它和西周时期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等共同组成了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的主体,郡县制是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的制度,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 ‎28.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天子有四个儿女:大儿子是二夫人所生,二儿子是大夫人所生,三女儿是大夫人所生,四儿子是大夫人所生。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 A. 大儿子 B. 二儿子 C. 三女儿 D. 四儿子 ‎【答案】B - 16 -‎ ‎【解析】宗法制下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继承王位,二儿子是大夫人所生,属于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故B正确;女儿没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其他不是嫡长子。‎ ‎29. 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开始,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由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C.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 丞相权力日益被分割 ‎【答案】B ‎【解析】宋代之前,丞相等大臣上朝可以和皇帝一起坐着;到了宋朝,大臣上朝要站着;到了明代,群臣只能跪着与皇帝说话。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从本质上说明了皇帝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排除;C项是明成祖时设立的,不符合题中的时间;明太祖时废除丞相,故D项错误。‎ ‎30. 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 明清的君主专制 C. 浅议焚书坑儒 D. 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关键信息“康雍乾三朝”“”军机处” “文字狱”,这都是发生在清朝,如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年间设立;A不对,时间跨度大,从战国到明清;C不对,是在秦朝;D也无从体现,因此选B.‎ 点评: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 ‎①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②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确立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 16 -‎ ‎③巩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实行刺史制度。‎ ‎④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⑤加强:在中央,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在地方,派文官作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⑥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⑦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 二、非选择题:共1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肯,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 16 -‎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降宗门内,选内阁中书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诏。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詹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 ‎【答案】(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此项工程兴建的报告,门下省审议此项报告,尚书省将其兴建计划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 ‎(2)具体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失败。‎ ‎(3)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4)职能: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反映: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唐朝的中央中枢机构三省六部制的行政过程的掌握情况。在这种制度下,中书省是草拟机构,草拟皇帝的命令,然后次交给封驳审议的门下省审议,审议通过过后交给负责执行的尚书省,尚书省再找相对应的六部某部执行。‎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归中央;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从材料“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小问的答案。‎ ‎(3)元朝的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中书省是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唐朝的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 16 -‎ ‎(4)材料中的“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叙述的是军机处的作用,由此可知其职能是跪秦笔录。有关于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的问题,需要从军机处的职能内容来分析归纳,军机处条件下国家所有的决策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军机处对皇帝没有约束力,所以得出结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 ‎ - 1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