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31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学案
考点31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年) 1949—1952年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3—1957年(“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背景: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的长期掠夺,长期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目的: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结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总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1953年,进行“一五”计划。 背景:建国之初,我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1952年国民经济已恢复和发展。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内容:农业、手工业参加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与失误 项目 背景或原因 内容 结果 中共八大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由于“左”的错误,八大的路线并未坚持下去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确定了经济建设的方针 八字方针 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纠正“左”的错误 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起,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1965年经济调整基本完成 全面整顿 “文革”期间,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挫折,出现国民经济的劫难 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出现“文革”中经济发展最好的局面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党对形势判断错误,希望高速度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大跃进”运动 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片面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破坏了环境 人民公社化运动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提倡“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浪费了资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积极性受伤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文化大革命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工农业生产总值损失惨重,出现国民经济的大劫难 3.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要解决好先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建设要敢于面对错误,纠正错误,迎难而上,及时纠正“左”的倾向,调整生产关系。 (3)经济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4)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5)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6)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发扬民主,要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反对个人崇拜,加强党的自身建设。0 考向一 建国初期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及这一时期存在的经济成分 1.过程 (1)实施并完成“一五”计划,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2)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2.经济成分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社会主义经济主要指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的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个体经济即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人经济,是国民经济有益的补充。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发展,就要不断壮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典例引领】有学者要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材料中的“退出通道” A.建立了国营经济体系 B.实现了生产资料变革 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答案】B 考向二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及带来的经验教训 1.特点 (1)“大跃进”的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虽然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左”倾错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人民公社化运动犯了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错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探索中的一次重大失误。 2.经验教训 (1)“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在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对冒进思想在建设中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必须处理好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否则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在于: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不能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典例引领】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1976年,孙少安因给社员分自留地受到批判)一声长叹以后,又迈开两条壮实的长腿走向前去……痛苦,烦恼,迷茫,他的内心像洪水一般泛滥。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简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压。”材料中“社员”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农村人民公社 D.农业互助合作社 【答案】C 【解析】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与农业互助合作社都出现在三大改造时期,故排除A、B、D三项;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后,农村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人民公社本身成为基层行政管理单位,直到1983年撤销,故C项正确。 1.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这一规定所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无法适应后来工业化开展 C.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度 D.为三大改造奠定物质基础 2.《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回顾》一书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疏导社会游资,平稳市场物价,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但是到了1952年7月和8月,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关闭。造成证券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证券交易不利于经济发展 B.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政府强化计划经济的结果 D.“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3.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年),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我国的工业终于摆脱了落后的面貌 B.全面且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C.国家对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4.下面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情况统计表。椐此可知,新中国的工业化 重工业类 数量(个) 轻工业类 数量(个) 黑色冶金(钢铁)工业 15 纺织工业 53 有色金属工业 31 食品工业 34 电力工业 113 医药工业 4 煤矿工业 194 造纸工业 10 石油工业 13 其他轻工业 7 其他 重工业 建筑材料工业 21 机械工业 157 木材工业 6 化学工业 36 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 C.以资源型工矿建设项目为主 D.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5.下图是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A.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就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功 D.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6.1958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中说:“‘二五’时期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群众路线来进行建设,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这样,国家可以少出资金。比如,农民在‘二五’时期义务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开荒、改造耕地、造林等等,用工资计算,劳动折价约在500亿元左右,这是一笔很大的投资。”这一论断 A.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好转 B.是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肯定 C.指出了农村集体化的优越性 D.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依据 7.如图是建国后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A.片面追求生产关系变革的高程度 B.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 C.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 D.是探索建设道路取得的初步成果 8.下面是反映我国某一时期宣传画及相关日记,对该图文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社会氛围和谐 B.国民的建设热情受到压抑 C.社会资源得到较好利用 D.农民服饰表情深受“文革”影响 9.阅读下面1952—1977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图,该图数据表明当时中国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B.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基本完成 C.贯彻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 D.三大产业间的比例差距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一幅政治宣传画——《人民公社好》(芮光庭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信息并加以解读。 1.(2017年海南卷)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2.(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考点冲关 1.【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土地改革。据材料中拥有土地的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体现了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A项排除;“规定拥有土地的农民‘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和出租’”导致无法适应后来工业化的开展,故B项正确;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度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为三大改造奠定物质基础的是“一五”计划的完成,并不是土地改革,故D项排除。 2.【答案】C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的完成并不能说明我国工业摆脱了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我国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于1956年,故B项错误;C项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故D项正确,故选D。 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材料中重工业和轻工业都有所发展,不能说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发展军事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范围较广,并非以资源型工矿建设项目为主,故C项错误。材料数据反映的是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故D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准确解读图片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1949—1957年”和柱形图信息可知,重工业和轻工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都很高,可以得出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就的结论,A项表述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是在1958年,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6.【答案】C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分析漫画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漫画反映了1958年我国的“大跃进”运动,体现了浮夸风、高产风,可见当时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选B。A项所述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相关,故排除;“大跃进”运动是“左”倾错误思想的反映,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挫折,故C、D两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据所学可知,人民公社化不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规律和水平,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不能说明当时氛围和谐,故排除A;人民公社化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资源没有得到较好利用,故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文革”还没有开始,故排除D;人民公社化挫伤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故选B。 9.【答案】C 【解析】图中数据显示,1952—1977年,第一、三产业所占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有较大的发展,C项正确。 【点睛】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方针。三大改造完成后,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此后,新中国一直坚持工业化建设道路。20世纪60年代初的“八字”方针调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工业化调整阶段和迅速发展阶段。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建设时期。 10.【答案】示例 信息一:土法炼钢,出现很多小高炉。 解读: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全民炼钢的景象。土法炼钢严重脱离实际,造成结构失衡,人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导致严重的经济困难,并影响生态环境。 信息二:粮食满囤,庄稼种植很密集。 解读: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也是急于求成的“左”的情绪的反映。宣传画本身也反映出当时党组织发动群众进行经济建设的特点。 信息三:画中出现公共食堂、图书馆、医院、幸福院(敬老院)、幼儿园、百货商店等机构。 解读:一方面,客观上说明人民公社重视社员的生活质量提升;但另一方面,宣传画带有政治色彩,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状况。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直通高考 1.【答案】C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1950年拖拉机成为农村的农业生产工具。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故A错误;农业机械化在农村普及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故B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是在1953年以后,故D错误;拖拉机成为农业生产工具,这预示着机器将取代人力成为农业的生产方式,故C正确。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信息“‘一五’计划”“住宅建设……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到抑制”等可推断出,当时我国的工作重心在重工业建设上,A项符合题意。B、C、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