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七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七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作业

专题十七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高考命题规律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是“反对战争,维护和平”,所有的高考试题都直接或间接围绕这个主题考查。且本部分试题难度相对较小,高考时选择这一模块,比较容易得分。‎ 与其他选考部分命题风格相似,选修3考查的内容也是主题单一且集中,直接且简洁,因此回答时,先确定好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组织答案,便不会出现离题的情况。‎ 从材料内容上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材料出处以国外著作为主;从设问方式上看,以比较类、作用类为主,除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结合所学知识特别是时代背景分析战争的原因、影响;从考查内容上看,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秩序是考查重点。具体考查见下表:‎ ‎2020年高考必备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Ⅰ卷 Ⅱ卷 Ⅰ卷 Ⅱ卷 Ⅲ卷 Ⅰ卷 Ⅱ卷 Ⅲ卷 Ⅰ卷 Ⅱ卷 Ⅲ卷 Ⅰ卷 Ⅱ卷 Ⅲ卷 命题角度1‎ 两次世界大战 ‎47‎ ‎47‎ ‎47‎ ‎46‎ ‎46‎ ‎45‎ ‎46‎ ‎46‎ ‎46‎ ‎46‎ ‎46‎ ‎45‎ 命题角度2‎ 冷战与世界和平 ‎47‎ ‎47‎ 命题角度1两次世界大战 ‎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9全国Ⅰ·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6分)‎ 参考答案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转折性战役——阿拉曼战役。第(1)问,根据材料“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 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等,可知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和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根据材料“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等,可知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根据所学知识,还可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等角度来分析背景。第(2)问,应从北非战场的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一、英军战略意图的实现等角度来分析意义。‎ ‎2.(2019全国Ⅱ·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德、意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地区,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对德、意、日共同采取行动的《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9分)‎ 参考答案 (1)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中国抗战地位得到国际承认。‎ ‎(2)加强中国与反法西斯国家的联系;增强抗战信心,增强中国对日作战能力;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卓越贡献。‎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区的设立。题干材料包括两层信息,第一层信息为中国战区设立的背景和经过,第二层信息为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题干设问围绕中国战区设立的背景和意义,所以逐项提取材料信息,并联系时代特征回答即可。‎ ‎3.(2019全国Ⅲ·45)[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7分)‎ 参考答案 (1)初期军事力量不足;集中力量保护英国的安全;抢占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优先;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 ‎(2)显示了盟国与法西斯作战团结一致;对德国形成两面夹攻;加速了德国的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二战场的开辟。第(1)问,根据材料“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可得出英国军事力量不足的结论,进而深入分析得出集中力量保护英国安全的结论;根据材料“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可得出抢占英国传统势力范围优先的结论,进而深入分析得出将本国利益置于盟国整体利益之上的结论。第(2)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应从协同反法西斯统一作战、苏德战场与第二战场东西夹攻德国、加速德国溃败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角度来分析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 ‎4.(2018全国Ⅰ·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 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 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 材料二 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摘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 ‎(1941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11分)‎ 参考答案 (1)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2)帝国主义战争: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答题的关键是关注题目两则材料的时间概念,分别为1939年9月,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和1941年12月,即战争规模扩大,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由此可以分析两则材料,提取中国共产党对战争性质的不同认识,分析产生不同认识的国际背景。‎ ‎5.(2018全国Ⅱ·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分)‎ 参考答案 (1)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做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创建。‎ 解析 本题从考查知识上看,主要考查了中国参与创建联合国的活动;从考查能力上看,主要考查了概述历史活动的能力和说明历史原因的能力。第(1)问要求概述中国的活动,从材料中提炼出我国参与的主要活动即可。第(2)问要求说明原因,回答时要注意从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及“创建联合国中的贡献”等方面进行回答。‎ ‎6.(2018全国Ⅲ·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 ‎——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 ‎(2)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军力量。‎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措施。第(1)问,根据材料“成立经济作战部”“经济协调委员会”可得出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根据材料“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德国……商船”等信息,可得出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根据材料“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可得出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军事两个角度分析即可。‎ ‎7.(2017全国Ⅰ·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方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主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 然后宣布与九龙合成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8分)‎ 参考答案 (1)内容: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意义:中国对这些地区的领土主权得到国际公认;为战后中国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2)支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中美合作;处置日本;防范日本军国主义再起;建立美国主导的战后东亚秩序。‎ 解析 本题考查开罗会议。题目材料主要反映了中美双方在中国国际地位、领土问题、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等方面达成的一致要求。第(1)问围绕领土问题设问,求答项为“内容”和“意义”,回答“内容”时可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注意区分东北、台湾、香港等与琉球群岛的不同;回答“意义”时注意从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分析。第(2)问求答项为美国战后东亚秩序的“构想”,这反映在中美双方关心的话题上,可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逐层分析材料的话题。‎ ‎8.(2017全国Ⅱ·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 (1)背景: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原因:设想脱离现实;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解析 本题考查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第(1)问,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应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思考,从战争的破坏、有识之士的倡导、战后欧洲维护和平的措施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不利于欧洲联合的因素中寻找答案。‎ 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题组一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20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大陆头号经济强国。此时的德国傲视一切,但作为一个姗姗来迟的角色,举目四望却发现在瓜分欧洲和世界的盛宴上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德国外交大臣比洛声称:“让这个邻邦或那个邻邦瓜分大陆和海洋,而我们自己则满足于欣赏蔚蓝色天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作为德国冤家对头的法国,其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极其强烈,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法国认为实现对德复仇的时机已经为期不远了,复仇的利剑随时等待着出鞘,重夺欧洲霸权的野心再度膨胀。当时欧洲东部存在的以俄罗斯为首的泛斯拉夫主义,则大力宣扬斯拉夫民族优越论,宣称其他欧洲文明已经枯竭,未来属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斯拉夫人。泛德意志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俄德关系迅速恶化。难怪时任德军总参谋长的小毛奇在1913年指出:“欧洲大战迟早会爆发,焦点将是日耳曼民族与斯拉夫民族之间的斗争。”与泛斯拉夫主义紧密相连的是大塞尔维亚主义、大保加利亚主义、大罗马尼亚主义等。交织纠缠在一起的各种极端民族主义,在舆论界的疯狂鼓吹和政府的操纵利用下,在民众的喧嚣声中,导致欧洲日趋癫狂,局势逐渐失控。‎ ‎——摘编自金立昕、李新伟 ‎《极端民族主义推动一战爆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初欧洲极端民族主义愈演愈烈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族主义。(9分)‎ 参考答案 (1)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列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需要;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6分)‎ ‎(2)评价:民族主义在冲破中世纪神权控制,催生民族国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强;极端民族主义已蜕变为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借口;极端民族主义往往加速战争爆发。(9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德国成为欧洲大陆头号经济强国……却发现在瓜分欧洲和世界的盛宴上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与泛斯拉夫主义紧密相连的是大塞尔维亚主义、大保加利亚主义、大罗马尼亚主义等”和“未来属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斯拉夫人”,从而归纳20世纪初欧洲极端民族主义愈演愈烈的原因。第(2)问,由材料来看,要一分为二认识民族主义,一方面,它在冲破中世纪神权控制,催生民族国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强。但是另一方面,极端民族主义容易蜕变为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借口,往往加速战争爆发,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2019四川绵阳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20年1月,国际联盟宣告正式成立。国际联盟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国联盟约规定通过集体安全、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措施,以保障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规定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凡是在大战中对同盟国宣战的国家和新成立的国家都是国际联盟的创始成员国。行政院是国际联盟最重要的机关,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4国为其常任理事国,美国未加入。但是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国际联盟实际变成了维护战胜国利益的“战后新秩序”,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际联盟也名存实亡。1946年4月19日,国际联盟正式宣布解散。‎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联盟成立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联盟的作用。(7分)‎ 参考答案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和平的愿望;维护凡尔赛体系的需要;抵制共产主义。(8分)‎ ‎(2)作用:反映了人类对世界和平的向往;用协商和仲裁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国际社会有序化;为现代国际组织的运作提供借鉴;未能有效维护和平,客观上助长了侵略。(7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39年,大多数德国人失去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激昂情绪。那些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们对于这一轮战争的态度却成两极:一部分人在经历了战争有可能带给人类的创伤后成了和平主义者,发起了和平主义运动,呼吁停止战争;而另一部分人则大声呼喊道:“新一轮的战争,我们要打的更猛,更迅速,更不留情!”这一部分人中,也包括希特勒。‎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英海军在北海上的海战导致了德国海上物资运输的瘫痪。德国短缺的物资中的三分之二被统一分配至前线,只有三分之一分配给国内的平民。“伴随着德国严冬一起降临的,是饥荒和传染,这场战争是我的大学……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最伟大的时期”。希特勒后来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样说。‎ ‎——摘编自《凡尔赛和约下的德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老兵对于新一轮战争的态度及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上述态度。(7分)‎ 参考答案 (1)态度及其成因:主张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尤其给德国带来重创;参战老兵目睹了战争的残酷。鼓吹新的战争,转移人民斗争视线,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8分,言之成理即可)‎ ‎(2)简评:以避免战争来处理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和平主义值得肯定;但资产阶级和平主义渗透到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中,诱使工农群众放弃革命,不利于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7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成了和平主义者,发起了和平主义运动”得出主张和平,据材料“新一轮的战争,我们要打的更猛”得出鼓吹新的战争;第二小问“成因”,据材料“在经历了战争有可能带给人类的创伤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英海军在北海上的海战导致了德国海上物资运输的瘫痪”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尤其给德国带来重创,参战老兵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据材料“这场战争是我的大学……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最伟大的时期,希特勒后来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样说”结合所学得出,转移人民斗争视线,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第(2)问,结合所学得出,以避免战争来处理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和平主义值得肯定;但资产阶级和平主义渗透到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中,诱使工农群众放弃革命,不利于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据材料“这场战争是我的大学……希特勒后来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样说”得出加速了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题组二 ‎1.(2019福建泉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德军先以英国机场、雷达站为目标,继而以英国首都伦敦和其他大城市为对象实施猛烈轰炸。这场不列颠之战实为空战史上所罕见。但是,英国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军民并没有被法西斯的嚣张气焰所吓倒,他们万众一心,坚持抗战,直到1941年5月,英国彻底粉碎了德国征服不列颠的企图,‎ 并打乱了希特勒称霸世界的原定战略计划,使英国成为西欧抵抗运动的领导中心和盟军战略反攻的基地。而德国在进攻英国失败后,不得不陷入两线作战困境,在战略上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五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取得不列颠之战胜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不列颠之战产生的影响。(9分)‎ 参考答案 (1)原因:丘吉尔政府抛弃绥靖政策(不妥协态度),做好抗战准备;英国军民团结一心,坚持抗战;欧洲各国反法西斯人民的共同抵抗。(6分)‎ ‎(2)影响: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德国的首次挫败,极大地打击了德国的侵略气焰;粉碎德国征服不列颠的企图,打乱了希特勒称霸世界的战略计划,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使德国法西斯陷入两线作战的局面,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保存了英国实力,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9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38年7月11日,美国国务院向飞机制造商和出口商发出劝告信,表示“美国政府强烈反对向从事那种轰炸的国家出售飞机或航空设备。因此,国务院将不乐于签发许可证,授权向正使用军队攻击平民的国家出口任何飞机、航空武器、飞机引擎、飞机部件、航空设备附件或炸弹”。国务院还要求那些已与外商签约的厂商,向国务院通报其合同的内容,无论是否已有或正准备申请许可证。这就是所谓的“道义禁运”。“道义禁运”是美国政府针对日本轰炸广州采取的直接应对措施,但其意义则不止于此。应该指出的是,美国依然保持着大量对日出口,而且,避免卷入战争也仍然是美国外交的首要目标。‎ ‎——摘编自陶文钊主编《战时美国对华政策》‎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道义禁运”措施的内涵,并简析该措施出现的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美国“道义禁运”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内涵:它不是运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而是利用政府在民间的影响力,号召本国企业自发减少对日本的相关出口,不具有强制性。背景:日本侵华,占领广州;美国政府从置身欧亚战火之外发展到采用经济手段一定程度地限制日本扩张;美日在远东矛盾的激化;孤立主义思潮对美国政府的影响;中国政府呼吁美国等国际力量援华制日。(9分)‎ ‎(2)推动了美国社会放弃孤立主义思潮;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目的;客观上推动中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成为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之一。(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内涵”,据材料“国务院将不乐于签发许可证,授权向正使用军队攻击平民的国家出口任何飞机、航空武器、飞机引擎、飞机部件、航空设备附件或炸弹……应该指出的是,美国依然保持着大量对日出口,而且,避免卷入战争也仍然是美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它不是运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而是利用政府在民间的影响力,号召本国企业自发减少对日本的相关出口,它不具有强制性。第二小问“背景”,紧扣时间——1938年7月11日,据材料“‘道义禁运’是美国政府针对日本轰炸广州采取的直接应对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日本、中国、美国等方面来思考。第(2)问结合“道义禁运”的含义,可以从美国、日本、中日、美日等方面来思考。‎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日本全面侵华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帮助下,日本一些有识之士领导建立了许多以日本士兵为主体的反战组织,他们通过多种多样的反战宣传,驳斥了日本政府关于战争是“正义的”“为东亚和平”的虚假宣传。有不少反战组织的成员在战场上与八路军、新四军并肩作战,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战胜利后,很多原反战成员继续揭露日军侵华战争的罪行,反对日本右翼政府歪曲历史,呼吁来之不易的世界和平。直至今天,部分反战成员如香川孝志、前田光繁等多次联袂访华,始终致力于促进中日友好、增进两国人民感情的伟大事业。‎ 部分日本在华反战组织机构简表 时 间 组织名称 成立地点 负责人 ‎1939.11.7‎ 觉醒联盟本部 山西麻田镇 杉本一夫 ‎1940.6.2‎ 觉醒联盟 山东支部 八路军 一一五师 本桥朝治 ‎1941.2.23‎ 反战同盟 冀中支部 八路军 冀中分区 田中实 ‎1942.3.15‎ 反战同盟 苏中支部 新四军 第一师 香河正男 ‎1943.5.18‎ 反战同盟 鲁南支部 八路军 鲁南军区 小岛金之助 续 表 时 间 组织名称 成立地点 负责人 ‎1944.3.15‎ 解放联盟 地区协议会 晋察冀 津田秀 ‎1945.1.25‎ 解放联盟 山东协议会 山东 本桥中 ‎——据徐则浩《从俘虏到战友 ‎——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军工作》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反战组织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本反战组织的影响。(9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受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帮助、影响;以日本士兵为主体;组织形式多样;斗争方式灵活;坚持时间长。(6分,任答3点即可)‎ ‎(2)影响:有利于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本质,争取和瓦解日本士兵,对抗战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战后日本民主力量的发展,推动中日人民间友好往来。(9分)‎ 解析 第(1)问,“特点”从日本反战组织的影响者、主体、组织形式、斗争方式、坚持时间等角度分析。第(2)问“影响”从对抗战胜利、战后中日人民间友好等角度分析。‎ 命题角度2冷战与世界和平 ‎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 (2016全国Ⅰ·4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 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7分)‎ 参考答案 (1)原因: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 ‎(2)原因: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 解析 本题考查越南战争。材料主要描述了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决策及影响其决策的诸多因素。第(1)问,切入点是中美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其原因可根据教材知识及材料信息来总结概括。由教材知识可知,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与克制”“朝鲜战争式”等整合归纳。第(2)问,可结合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从国内反战运动、改善中美关系、战争损失巨大、战争胜利无望等角度综合分析回答。‎ 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1.(2019福建莆田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45年,罗斯福病逝,杜鲁门继任总统后改变了对苏联的态度。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 000字的电报。电报提出: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我们自己社会的健康与活力。凡是解决我们自己社会内部问题,加强我们人民的自信、纪律、士气和集体精神的每一项措施,都是对莫斯科的一次外交胜利。美国可以,而且应当鼓励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同苏联闹独立,其方法包括改善同东欧国家的关系,并提供经济援助。西方还可以影响苏联内部的和平变革进程。同整个西方世界相比,苏联还是弱得多的力量。因此,它的成功与否实际将取决于西方世界所能达到的团结和强盛程度。这份长电报在华盛顿受到了异常热烈的欢迎。‎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1900—200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凯南电报出台的背景及主要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凯南电报产生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背景:美国总统更替及外交政策的转变;美苏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内容:保持西方社会内部的健康与活力;鼓励和利用苏联同其盟友之间的矛盾;促使苏联内部的和平变革。(9分)‎ ‎(2)促使对苏强硬的政策在美国获得优势;提出遏制理论,基本框定了与苏联对抗的外在形式;为美国发动冷战提供理论依据。(6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73年1月23日,美国和越南代表正式签署了结束越南战争的巴黎协议,历时12年的侵越战争宣告结束。尼克松总统在其对越南战争的总结中说:“很少有国家曾享有1959年美国对北越的那种军事优势。战争的一方是一个核超级大国,国民生产总值5 000亿美元,武装力量超过100万,人口1.8亿;而另一方是一个军事小国,国民生产总值不到20亿美元,武装力量25万人,人口不足1 600万,从纸面上看,这场战争对另一方来说是毫无希望的力量悬殊之战。”‎ ‎——摘自《正义战争论视域下的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越南战争发生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7分)‎ 参考答案 (1)背景:在越南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给予了支持和声援,美国把新中国视为它在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美国要称霸世界,配合在欧洲地区的冷战,遏制共产主义。(8分)‎ ‎(2)越南战争消耗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美国社会造成深远影响;越战后期美国内外交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推动中美关系的缓和)和苏攻美守态势的出现。(7分)‎ 解析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越南战争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在越南争取独立的斗争中,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给予了支持和声援,而美国把新中国视为它在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其二,美国要称霸世界,配合在欧洲地区的冷战,来遏制共产主义。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知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美国社会造成深远影响;再者,在越南战争后,美国内外交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在此情况下,美国主动改善了与中国的关系;对美苏争霸而言,越南战争后出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整个50年代,中国对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中立是一种幌子”。直到80年代,中国才关注不结盟的成功经验并采用尼赫鲁所倡导的不结盟这种比较务实的外交环境。‎ ‎——摘编自《关于我国不结盟外交战略问题研究》‎ 材料二 两极格局打破后,由于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的瓦解,西方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变本加厉,它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对第三世界施加压力,发达国家也不再需要利用过去的中间地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减少。有些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尽快加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或是为了赢得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和减免债务的优惠,甚至宣布退出不结盟运动。‎ ‎——摘编自《冷战后不结盟运动与 第三世界问题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冷战后不结盟运动的命运有何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7分)‎ 参考答案 (1)变化:由反对批评到认可关注。原因:中国外交从“一边倒”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扩大并取得显著成就;中国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8分)‎ ‎(2)变化:由蓬勃发展到发展停滞。‎ 原因:冷战结束,中间地带作用减弱;西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变本加厉;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得到发达国家的援助退出不结盟运动。(7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整个50年代,中国对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中立是一种幌子’。直到80年代,中国才关注不结盟的成功经验并采用尼赫鲁所倡导的不结盟这种比较务实的外交环境”可得出由反对批评到认可关注。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整个50年代”“直到80年代”可得出中国外交从“一边倒”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扩大并取得显著成就;结合所学可得中国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等。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甚至宣布退出不结盟运动”可得出由蓬勃发展到发展停滞。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两极格局打破后,由于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的瓦解,西方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变本加厉,它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对第三世界施加压力,发达国家也不再需要利用过去的中间地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减少”可得出冷战结束,中间地带作用减弱,西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变本加厉;根据材料二“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尽快加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或是为了赢得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和减免债务的优惠”可得出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得到发达国家的援助退出不结盟运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