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林州一中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林州一中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河南省林州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1.5*40,共60分)‎ ‎1.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受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 A.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 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 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可 ‎2.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 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3.据《宋史》记载,北宋有7位武将曾担任过地方知州:‎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宋代( )‎ A.武将担任地方知州较为普遍 B.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C.统治者改变重文轻武的政策 D.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 ‎4.有学者这样评价雅典民主,“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 并淹没在尘土之中。”这主要说明雅典民主( )‎ A.带有强烈的不宽容性 B.受到道德和规则的约束 C.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D.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的专政工具 ‎5.公元前242年,罗马增设了外事裁判官,专门负责受理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以及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但是他们所依据的法律只能是过去的公民法。由于公民法中公法的内容较多,而外事裁判多与公法内容无涉,公民法就朝着更加独立完善的方向发展。据此可知( )‎ A.社会形势的变动推动了罗马法的调整 B.外事裁判官不负责公民的民事裁决 C.公民法的发展使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D.公民法没有涉及到私法的相关内容 ‎6.17世纪以后英国议会的立法套语仍保留着“(该法)由无上圣明之国王陛下依本届议会僧俗两界贵族与平民之建议,并经其同意而制定颁行,其权威、效力亦源于上述三者”的说法。对此合理的解释是,英国( )‎ A.议会居于权力中心 B.国王丧失全部权力 C.宪政传统影响深远 D.政治体制保守僵化 ‎7.从1876年起,法国共和派开始在议会选举中取得胜利。他们调动了年轻人、小学教师、医生、小企业家等人的热情,争取到越来越多的农村选民的选票。这反映出近代法国( )‎ A.权力制约机制得到强化 B.政治派系复杂且多变 C.民主共和政体得到巩固 D.专制独裁开始被打破 ‎8.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行政人员、法官不得在国会占有议席,国会议员也不能受任政府的文官职位,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也不能同时担任法官。此规定旨在( )‎ A.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韵矛盾 B.规定各种权力的制衡 C.创建人民主权原则的新政府 D.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 ‎9.1860年,咸丰帝在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后的中英谈判中说“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复任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他甚至想用免除关税来换取外国取消公使驻京的要求。这表明清政府( )‎ A.强烈谴责列强侵华暴行 B.竭力维护传统纲常礼教 C.严重缺失近代外交意识 D.朝贡外交体制日趋瓦解 ‎10.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 A.“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B.共产党没有掌握革命领导权 C.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共产党没有创建革命军队 ‎11.“……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对这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大战”指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 B.“建国”打算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此电报的本质意图是为内战争取有利时机 D.这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的电报 ‎12.有学者认为:“《四月提纲》既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也不是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而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从俄国实际出发而提出的从民主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该观点( )‎ A.批判了无产阶级和平夺权的方式 B.夸大了《四月提纲》的历史作用 C.反映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偶然性 D.说明《四月提纲》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 ‎13.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1.5亿多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采纳吸收其中的100多条。这一过程( )‎ A.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B.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愿望 C.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 D.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14.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 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 )‎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使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 D.中国以世界大国的身份步入了国际外交舞台 ‎15.1969年,联邦德国开始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革命”采取务实、强硬、灵活的外交政策,通过美国来影响世界,与西欧既联合又斗争。2009年,美国推出外交“新规”,否定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上述现象体现出( )‎ A.冷战的阴影卷土重来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失败 ‎16.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无资充個而佣力自活”,“计岁而受直者曰长工,计时而受直者曰短工,计日而受直者曰忙工”。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只单纯出卖劳动力。这一现象表明( )‎ A.农村中雇佣关系普遍存在 B.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C.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 ‎17.统计,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三年(1832),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这反映了( )‎ 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 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社会动荡 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有一定发展 ‎18.斯温·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中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品贸易,把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串成一张复杂的商业网。过去四千年的棉花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这样跨全球的体系。过去也从来没有过,拿印度织布工的产品当做支付工具,到非洲购买奴隶,让这些奴隶到美洲农场耕作,生产农业产品供应欧洲消费者使用。可见,作者认为欧洲人的棉纺织贸易( )‎ A.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进程 B.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落后 D.促进了欧洲生产方式巨大变革 ‎19.下表是1750—1850年间英国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其大型工业企业时所属社会阶层分布表。从表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工业革命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B.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C.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D.19世纪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 ‎20.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又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旨在( )‎ A.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 B.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 C.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 D.推动企业自觉科技创新 ‎21.1897年《知新报》记载,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言之有理即可己扩充,制造火药弹炮、钢铁诸器……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湖北机器织布局在(1896年)“极力整顿”后,“竟盈余十八万金,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厂中的9名外国技师被裁去8名。”这反映了甲午战后( )‎ A.洋务企业有了显著发展 B.民族工业取得了技术独立 C.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化 D.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新动向 ‎22.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此计划( )‎ 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 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国民经济 D.旨在加强官僚资本的扩张 ‎23.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生产明显落后,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所需的高额资本投入严重不足的 情况下,逐步推行计划经济,启动工业化建设。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实行计划经济是基于现实需要 B.工业化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 D.国家战略左右社会经济的发展 ‎24.改革开放使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内容明确体现出打破“所有制崇拜”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 ‎25.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不断推动阳历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甚至将阳历定为“国历”。1930年,政府编印《什么叫做国历》的宣传大纲,列出15条“实行国历宣传标语”。这反映了( )‎ A.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B.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C.政府主导大众传媒演变 D.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大势 ‎26.在经济大危机期间,有企业家说:“在美国如果你能找到的东西,你可以随便吃,如果你找不到,那么就请你挨饿。挨饿总比领救济要强些。接受救济也许能在肉体上免于死亡,可精神上却已宣判了死刑,”为解决该问题,美国政府( )‎ A.实行“以工代赈” B.开始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C.注意调节劳资关系 D.改变企业无序竞争局面 ‎27.据官方《国民收入与支出》统计:1951—1982年英国社会福利增长2.7倍,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近1倍,同期社会福利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4.4%跃升为29.4%。材料反映英国的社会福利( )‎ A.促进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 B.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C.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D.扩大了社会消费 ‎28.列宁曾经指出:“正是现在,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各种设施等等。农民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恢复生产上,即使有的农民家庭还挣扎在饥饿的 边缘,也保留了用于来年春播的种子粮,为将来扩大土地播种面积而积极准备农具。”这反映了( )‎ A.余粮收集制适应了战时的特殊环境 B.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C.市场的恢复给苏俄经济带来新气象 D.农业集体化配合了工业化的进行 ‎29.政治漫画以夸张的笔触再现时事,吸引大众的眼球,引导他们去思考夸张图像背后隐含的微言大义。导致下面两幅漫画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一直是同舟共济的合作伙伴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C.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D.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30.“经过董仲舒神学化了的儒学,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微观上,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讲,都威武,不能挫折他的志气。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比其他学派的思想,更加具有方法的灵活性和政治的目的性。”材料主要说明了“董仲舒神学化儒学”( )‎ A.旨在罢黜其他学派思想 B.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C.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具有更明显的进步意义 ‎31.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 A.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 B.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 C.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D.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 ‎32.罗兰·培登说:“路德对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不在政治方面,而是宗教上。他就像是一个起点,一道曙光。直至今日,新教的任何经典描述都必定是这些核心真理的回声。”这些“核心真理”( )‎ A.创立了许多新的宗教派别 B.破除社会各阶层的宗教迷信 C.提出了许多新的宗教观点 D.沉重打击天主教的精神统治 ‎33.“虽然启蒙时期的哲人们并未发现支配整个人类的、永恒不变的法则,但他们的著作……说服欧洲的许多君主……改变了其统治目的,政府权力开始为人民牟利,这些统治者被称为仁慈的专制君主。”(《全球通史》)这从侧面说明( )‎ A.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 B.启蒙运动没有创新思想 C.理性是启蒙核心思想 D.专制封建统治受到冲击 ‎34.有人表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提出丝绸、青铜、造纸印刷、瓷器应为“新四大发明”。对中国的四大发明无论如何界定,它们都能反映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对中国文化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材料说明( )‎ A.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社会制度的更替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 D.思想运动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 ‎35.“在中世纪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是地球的主人,万物都是为了人类生活这个目的而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上帝被人们从宇宙中彻底驱除出去的事件是( )‎ A.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B.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C.1969年美国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 D.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 ‎36.互联网渗透率是指使用互联网的人口与总人口数之比,用于表达互联网渗透到普通民众生活的程度。下表为1995年和2014年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互联网人口的占比 综上,关于这二十年互联网的发展,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 )‎ A.欧美地区起步早,发展慢 B.亚洲地区互联网渗透率最高 C.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D.互联网人口越多,经济越发达 ‎37.1920年陈独秀、李汉俊创办《劳动界》,该刊的宗旨是“改良劳动阶级的境遇”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向中国的工人阶级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号召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为改变受压迫地位而斗争。这说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 A.开始关注工人生活 B.致力于学术理论体系的建设 C.积极宣传十月革命 D.注重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38.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材料中,毛泽东重点论述了( )‎ A.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B.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 C.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 D.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 ‎39.郭沫若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期”,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面对这两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毛泽东在当时没有做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他认为解决历史问题应该是( )‎ A.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B.“百家争鸣”‎ C.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D.“百花齐放”‎ ‎40.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强调,“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主张诗歌创作要“以想象力的色泽使得平常的东西能以不平常的方式出现于心灵之前。”下列作品与他的观点一致的是( )‎ A.《唐璜》 B.《人间喜剧》 C.《老人与海》 D.《等待戈多》‎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 朱元璋惩元末法制松弛之弊,对立法十分重视。《大明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刑律、工律七部分。在对待谋反、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十恶”的行刑上,以及秘密宗教活动的处治,比以前严厉而且残酷。《大明律》增设“奸党”一条:“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明律专列“钞法”,保障货币秩序,并且还增订了《市廛》、《田宅》、《钱债》、《邮驿》、《营造》等编。‎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清末新政中的修律变法改革,主要包括删改旧律、制定新法两部分内容。删改旧律,基本完成了传统中国律法的轻刑化、人道化、平等化的改造工作;制定新法,大体完成了刑法、民法、商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法院编制法等传统中国律法所没有的法律起草工作。经此改革,传统中国诸法合体的法律编纂体系基本被打破,初步建立较为完备的现代法律体系。‎ ‎——摘编自李在全《清末修律制法述略》‎ 材料三 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摘编自张金才《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明律》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同《大明律》相比,清末修法制法的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 古希腊人文主义,其名词为paideia,其本意之一是教育。它的“七门学科分别是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它以语言的掌握、思想的精确和辩论的熟悉为基础,并“致力于为人类解决所面临的普遍问题”,简称之为“以语言为本”的实践人文主义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发现“古希腊思想最大魅力在于以人,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被翻译成拉丁文humanitas之后,paideia形意皆变,内涵变成了“以人为本”。目的在于“人”平衡“上帝”以纠正宗教神学与经院哲学理论的偏执型,却不是“人”取代“上帝”,可称之为“以人为本”的历史人文主义。‎ 材料三 或许有人反对将宗教神学称之为人文主义,这种反对之声有些狭隘。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过程可谓是一部与宗教神学互动的历史。没有宗教神学的西方人文主义是不完整的,甚至丧失了存在基础与基本价值。用万能理性替代万能上帝过程中,宗教人文主义也被转化成了理想人文主义。‎ 材料四 “不管什么人都会在他的作品的某一章节里对中国大加赞颂。……中国那里的专制君王不偏不倚,每年都举行一次亲耕礼,用来奖赏那些有用的科技;所有的政府职位都要经过科举来考取;……这样的的国度是他们最为惊叹和羡慕的”。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的公平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发挥了启蒙效果。……因此可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西方人文主义的第三大思想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国利《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人文主义被称为“以语言为本”的实践人文主义的政治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和目的。(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贡献(2分)‎ ‎(4)依据材料四,归纳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人文主义的主要贡献,并结合上述材料,概括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历程。(6分)‎ ‎43.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各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 ‎——《复兴之路》‎ ‎(1)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工业化道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原因。(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各有哪些?(6分)‎ ‎2017级高二下学期3月调研考试 历史答案 ‎1.C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将王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故答案为C项。宗法制的目的是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材料所述为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西周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可,排除D项。‎ ‎2.B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依据材料可知,三省官员都是皇帝亲近和直接指挥的秘书、宦者和侍从等,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为了侵夺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而设立的“内朝”,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三省在隋唐时期成为定制,不是魏晋时期;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强化,并未体现三省提高了行政效率;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君权的强化,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B根据郭进、刘福等人的事迹可知,武将在吏治中发挥重要作用,B选项符合题意。宋朝武将做知州只是个例,大部分是文官出任知州,A选项排除。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贯穿整个朝代,C选项排除。地方百姓更加拥戴武将知州说法过于绝对,D选项排除。‎ ‎4.A材料中的文字说明古希腊民主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多数人的意见具有强制性,不给少数人以正当诉求利益的机会,缺乏包容性,结合史实可知其实行直接民主选举模式,故A正确;雅典民主受到道德和规则的约束,但与材料含义不符,故B排除;雅典民主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但与材料含义不符,故C排除;雅典民主的实质是奴隶主贵族的专政工具,但与材料含义不符,故D排除。‎ ‎5.A根据“由于公民法中公法的内容较多,而外事裁判多与公法内容无涉,公民法就朝着更加独立完善的方向发展”可知,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相关外事裁判公民法无法解决,于是公民法不断补充完善,说明社会形势的变动推动了罗马法的调整,故A正确;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民法大全》使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公民法不能解决相关外事裁判问题,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C材料“由无上圣明之国王陛下依本届议会僧俗两界贵族与平民之建议,并经其同意而制定颁行”反映了英国议会当中贵族与平民对王权的制约的传统,说明英国宪政传统影响深远,故C正确;材料主旨反映的是17世纪以后的英国仍然沿用传统的立法套语,强调宪政传统的影响,而不是说明议会居于权力中 心,故A错误;17世纪以后的英国国王并没有丧失全部权力,B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沿用传统的立法套语并不能说明政治体制保守僵化,故D错误。‎ ‎7.C由材料中“1876年共和派”“调动了年轻人、小学教师、医生、小企业家等人的热情,争取到越来越多的农村选民的选票”可知,法国共和政体得到社会多个阶层人士的支持,反映了近代法国共和政体得到巩固。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权力制约机制,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共和派,并未提及其他政治派系,更不能得出近代法国政治派系复杂且多变,排除;D项,联系所学可知,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就已经开始打破专制独裁,与材料中时间“1876年”不符,排除。‎ ‎8.B美国宪法强调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通过三权分立可以确保三大机构间的制衡,进而捍卫民主,故答案为B项;两党制和国会两院制可以起到协调各利益集团间的关系,不是三权分立,A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代议制、民选或少数服从多数等信息,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中央加强控制地方的信息,D项排除。‎ ‎9.C材料核心信息:咸丰帝注重等级礼仪,轻视国家主权。近代外交意识强调国家主权至上,加强国际交往和互派使节。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抨击反对列强侵华暴行的信息,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等方面的信息,B项排除;朝贡外交体制是指中华帝国作为天朝上国,周边国家作为藩属国,二者形成一种等级鲜明和实力有别的国际关系。与材料核心信息不符,D项排除。‎ ‎10.C材料没有涉及南昌起义的决策问题,排除A;B是国民革命的教训,排除B;根据题干“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因为这些不足,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可以知道,南昌起义的失败是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不足,即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仍然走城市中心论的道路,故C正确;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排除D。‎ ‎11.C根据“大战方告终结”、“收抗战之果”可知“大战”指的是抗日战争,故排除A项;抗日战争后的建国是打算建立联合政府,而不是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此电报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谈判,从而为国民党发动内战争取有利时机,故选C项;此电报是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而不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故排除D项。‎ ‎12.D材料中“从俄国实际出发而提出的从民主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的《四月提纲》科学分析了二月革命以后的俄国革命实际情况,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 革命,这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表现,说明《四月提纲》具有灵活性和务实性。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强调的是俄国革命道路要“从民主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没有体现批判了无产阶级和平夺权的方式,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是《四月提纲》的内容,没有涉及其历史作用,更谈不上“夸大”,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爆发既具有必然性,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排除。‎ ‎13.B根据材料“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1.5亿多人”可知这一过程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选项符合题意。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于解放战争时期,A选项排除。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不属于材料的影响,C选项排除。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4.D依据材料“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可知是周恩来参加的是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D正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万隆会议,A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B错误;使美国公开承认了新中国的合法地位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C错误。‎ ‎15.C材料分三层,第一层是1969年联邦德国实行“缓和、谅解与合作”的“新东方政策”,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第二层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与西欧既联合又斗争;第三层是2009年美国否定“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绝对敌我的外交政策。由这三层材料可知联邦德国、英国、美国都在根据国家利益不断调整外交政策,不再唯意识形态。导致三国外交政策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选C项;由材料内容可知三国都在根据国家利益不断调整外交政策,不再唯意识形态,因而不能体现冷战阴影,排除A项;早在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阵营便已开始分化,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三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无关,排除D项。‎ ‎16.D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雇工与田主没有主仆卑幼名分,说明地主对农民的控制较为松弛,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故D正确;材料反映清朝在江苏、浙江、直隶、奉天等地的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无法体现“普遍存在”雇佣关系,排除A;农村中出现了自由雇工制,但经营方式仍然是铁犁牛耕的小农经济,B项“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北方农业的情况作对比,无法得出“南方农业比北方更具优势”,排除C。‎ ‎17.D根据材料中“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结合所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材料数据说明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故D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绝对禁止中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因此根据材料所述中外贸易情况不能得出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故A错误;根据题干“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可见材料中中国处于外贸出超状态,白银应该是大量流入中国,故B错误;材料表明中国处于外贸出超状态,说明中国在当时的中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不能得出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故C错误。‎ ‎18.A由材料内容可知欧洲人拿印度织布工的产品当做支付工具,到非洲购买奴隶,让这些奴隶到美洲农场耕作,生产农业产品供应欧洲消费者使用,使资产阶级依靠全球商业网获取更多财富,从而加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进程,故选A项;根据史实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而材料内容应属于早期殖民扩张,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欧洲人通过棉编织品贸易将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串成一张复杂的商业网,但没有强调此商业网造成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落后,排除C项;材料内容应属于早期殖民扩张时期,这一时期欧洲生产方式依然为手工劳动,排除D项。‎ ‎19.C材料没有体现产业结构、城市化的信息,A、B两项错误;据题干“1750—1850年间”和表格内容可知,表格中中产阶级的所占比例最大,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1932年议会改革使英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获得的更多的议会席位,这表明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结构变化,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19世纪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化,D项错误。故选C。‎ ‎20.B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应对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缓解严重对立的阶级矛盾,19世纪后期德国政府开始采用立法的形式为工人设立社会保险,这是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德国实施的措施,不是目的;C选项错误,这是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完善,并未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D选项错误,保险法的实施与企业科技创新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 选项。‎ ‎21.A天津机器局“(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湖北机器织布局“竟盈余十八万金,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厂中的9名外国技师被裁去8名。”结合所学可知,天津机器局、湖北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企业,材料表明洋务企业在甲午战后有了较大发展,故A正确;“厂中的9名外国技师被裁去8名”并不意味着技术独立,仍然需要外国技术的支持,排除B;材料反映天津机器局、湖北机器织布局在甲午战后有了较大发展,无法体现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化”,排除C;天津机器局、湖北机器织布局属于洋务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D错误。‎ ‎22.C根据材料“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全国一致动员”可知,国民党政府倡导并实行行政干预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主张国家主导经济建设,未体现经济自由发展,排除。B项,此时全面抗战尚未开始,材料未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故排除。D项,20世纪30年代,受西方经济危机、连年内战及自然灾害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出现危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直接目的是为了“自救救国”,故排除。‎ ‎23.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化水平严重低下,同时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封锁,急需发展重工业以加强国防,巩固新生政权,提高工业化水平,故推行一五计划,启动工业化建设,这是新中国国情和现实的需要,故A正确;当时工业化建设是服务于国情的需要,不是服务于农业生产,故B错误;1958年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不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故C错误;“国家战略”说法过于抽象,没有突出计划经济和工业化建设的主旨,而且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故D排除。‎ ‎24.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这打破了“所有制崇拜”,故B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土地仍然是集体所有,不符合题意,故A排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与打破“所有制崇拜”无关,故C排除;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符合题意,故D排除。‎ ‎25.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阳历已通行世界,国民政府不断推动阳历在全国范围内的宣传和实施,这说明当时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大势,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革命思潮,故B错误;实施阳历不等于大众传媒演变,故C错误。‎ ‎26.A根据“接受救济也许能在肉体上免于死亡,可精神上却已宣判了死刑”可知,接受救济影响人的尊严,美国政府实行“以工代赈”代替直接救济,一方面维护了美国人的尊严,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失业问题,故A正确;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的一种方法,与接受救济是“精神上却已宣判了死刑”无关,排除B;调节劳资关系指调节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与接受救济是“精神上却已宣判了死刑”无关,排除C;改变企业无序竞争局面,与接受救济问题无关,排除D。‎ ‎27.B由材料“社会福利增长2.7倍,而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近1倍”“ 社会福利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4.4%跃升为29.4%”可知反映了英国社会福利开支增加,加重了英国的财政负担,故B正确;材料反应的是社会福利开支的增加,A项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故C错误;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D错误。‎ ‎28.B根据“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农民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恢复生产上”,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固定粮食税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与市场的恢复无关,排除C;斯大林时期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不符合列宁,排除D。‎ ‎29.C由材料图片可知,当美元缩水时中国购买的美元国债也缩水,美国遭遇经济危机对中国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国参与救市,体现了全球化之下,各国的经济被联系在一起,故C正确;A说法与史实不符,中美之间有合作也有对抗,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故D错误。‎ ‎30.B董仲舒通过“君权神授”神化了儒学思想,也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同时又通过“天人感应”的神化思想灵活地制约着君权的滥用,因而更具有灵活性和目的性,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罢黜其他学派的信息,只是说明了汉代儒学更具有政治目的性,排除A项;儒学的正统地位是由统治者在确立并强化的,并非董仲舒,排除C项;汉代儒学虽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但并不代表着比其他思想更具有进步性,有些方面甚至是走向了倒退,如“三纲五常”思想,排除D项。‎ ‎31.BA项表述与材料中“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不符,排除。材料指出理学为社会僵化提供了一个学术性理由,该项表述与材料相符,故B正确。材料中论述了理学对于中国文明的影响,并未涉及理学对儒学的影响,故C错误。料中提到理学压制了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并没有表达理学自身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故D错误。‎ ‎32.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中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即人民依靠虔诚的信仰就可以救赎自己的灵魂,不用购买赎罪券等方式赎罪,这打破了天主教的精神束缚,人民获得了灵魂自救和精神的自由,因此D选项正确;宗教改革后出现了很多新的宗教,如路德教、加尔文教等,但不是材料中的“核心真理”,故不选A选项;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对人民的精神束缚和控制,而不是破除人们的宗教迷信,故B选项说法错误;宗教改革提出了很多宗教观点,但不是材料内容所体现的“核心真理”,故不选C选项。‎ ‎33.D所谓的仁慈的开明君主专制还是专制政体下的君主,但是却做出了有利于民主发展的举措,这很显然是启蒙思想深远影响的侧面体现,即专制封建统治受到冲击,D正确;启蒙运动指导法国大革命,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启蒙运动没有创新思想,B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理性是启蒙核心思想,C错误。‎ ‎34.B材料中“对中国的四大发明无论如何界定,它们都能反映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对中国文化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说明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思想运动方面的问题,A选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社会制度更替方面的问题且这一问题不是从文化自身的传承角度而言的,C选项排除。经济发展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D选项错误。‎ ‎35.D材料中宣扬上帝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宇宙,上帝主宰着人类的一切,要把上帝从宇宙中排除出去,必须证明人类和宇宙并非由上帝创造的。而达尔文的进化论提出了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宇宙万物都是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则由低级向高级进化而来的,故选D。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有力地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排除A;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形成了一套与中世纪不同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标志近代科学的产生,排除B; 1969年美国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宣告人类在探索宇宙奥秘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排除C。‎ ‎36.C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在全球互联网人口的占比增长很快,全球互联网人口的比例也有大幅提高,说明互联网在世界各地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故答案为C项。欧美国家在2014年占比下降是由于其他地区迅速增长,而不是自身发展慢,排除A项;亚洲地区人口较多,在全球互联网人口的占比较高并不能表明互联网渗透率最高,排除B项;亚洲互联网人口多,并不表明亚洲最发达,排除D项。‎ ‎37.D陈独秀、李汉俊创办《劳动界》,向中国的工人阶级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号召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为改变受压迫地位而斗争,说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关注工人生活,排除A;材料表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把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并非强调致力于学术理论体系的建设,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十月革命的信息,排除C。‎ ‎38.B由材料“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说明毛泽东指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故选B项;材料内容是对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力量的分析,没有涉及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材料内容是对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力量的分析,没有涉及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排除C项;材料内容是对农民问题与农民革命力量的分析,没有涉及新民主主主义社会蓝图,排除D项。‎ ‎39.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事业,因此要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在“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是必要的。在这种背景下出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从材料中可知,面对中国社会的划分,不同的意见的存在,不同意见的保留,表明的是对于历史问题采取的态度是百家争鸣。故答案为B项。ACD项,三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 ‎40.A材料“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以想象力的色泽”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唐璜》是拜伦的浪漫主义作品,故A正确;《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故B错误;《老人与海》属于现代主义作品,故C错误;《等待戈多》属于现代主义作品,故D错误。‎ ‎41.(1)内容:条例繁杂,内容广泛;儒法结合;严刑酷法;重视经济立法。(4分)‎ ‎(2)特点:中西结合;律法人道化;法律体系完善。(3分)‎ 原因:内忧外患;西方法律思想的影响;清末新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三点给3分)‎ ‎(3)意义: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3分)‎ ‎42.(1)古希腊雅典民主制度发展,人(公民)在社会中地位日益提高,使更多的学者致力于“人”的研究;民主制度的发展要求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而参与政治需要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能言善辩能力。(4分)‎ ‎(2)内涵:主张以人为中心取代以神为中心 目的: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纠正宗教神学与经院哲学理论的偏执型。(4分)‎ ‎(3)贡献:开始打破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使人们获得灵魂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发展。(2分)‎ ‎(4)贡献:为西方人文主义提供了平等、公平思想 历程:从古希腊那里得到了“以语言文本”的实践人文主义,并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基础,形成了历史人文主义,经过宗教改革形成了宗教人文主义,在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在吸收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为启蒙运动,形成理性人文主义。(6分)‎ ‎43.(1)内容:限制生产(减耕减产),提供补贴;‎ 原因:经济危机(2分)‎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原因:战争威胁,增强国防力量;基础薄弱,增强经济实力。(3分)‎ ‎(3)表现:‎ ‎50年代早期:实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 ‎70年代后半期之后: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若答改革开放的具体措施也可得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