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天津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天津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天津一中 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三月考历史 学科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22题共44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下面是古代罗马发展演变的线索示意图,其中③处应填写的是 A. 罗马共和国 B. 罗马帝国 ‎ C. 西罗马帝国 D. 拜占庭帝国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③处即公元前27到395年是罗马帝国时期,B项正确;罗马共和国存在于公元前509年到前27年,A项错误;西罗马帝国存在于395到476年,C项错误;拜占庭帝国395年建立,1453年灭亡,D项错误。‎ ‎2.“罗马人通过法律创造了个人权利,而让其他个体或集体都尊重这些权利。中世纪以后的所有政治体式在设想和构建的时候都会考虑以人的存在为准绳。”学者的这一历史解释强调罗马法 A. 已经包含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 B. 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概括与升华 C. 是对雅典政治实践的继承和超越 D. 构划了近代西方政治体制的蓝图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让其他个体或集体都尊重这些权利”“都会考虑以人的存在为准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强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具有永恒的价值,有利于维护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也是对雅典政治实践的继承和超越,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注重人权,而不是主权在民,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人权,体现了对雅典政治实践的继承和超越,没有强调对罗马法律实践的概括与升华,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构划近代西方政治体制 ‎ 蓝图是通过启蒙运动,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近代西方政治体制的蓝图,故D选项错误。‎ ‎3.特奥多尔•蒙森认为:“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社会契约论推动了罗马法的产生 B. 罗马法保证了皇帝的绝对权威 C. 罗马法维护了所有罗马人的利益 D. 罗马法的产生包含着隐性契约关系 ‎【答案】D ‎【解析】‎ 所缔结的“契约”等字眼意在强调材料的主旨是罗马法的产生包含隐形契约关系,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罗马法产生时还没有社会契约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不是维护所有罗马人的利益,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 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B. 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C. 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 D. 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自由主义思潮在英国兴起,极力主张自由贸易、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B项正确。‎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确立自己统治地位前所采取的发展经济的措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罗斯福新政时开创的,排除A、D。17世纪的荷兰获得海上马车夫之称,创立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需要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经济思想和政策,解题的关键是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的识记。‎ ‎5.卢梭曾经说过:“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良心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这说明卢梭 A. 倡导个体主义的取向 B. 批判理性的思维方式 C. 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D. 丰富了人文主义内涵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良心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它是人类真正的向导”、“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可知卢梭带有浪漫主义的倾向,这丰富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卢梭带有浪漫主义的倾向,不是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利益,自我支配的个人主义倾向;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卢梭质疑和反思理性,不是完全批判理性;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卢梭摆脱理性束缚的要求,不是摆脱宗教的束缚。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在英国,1650年一个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粮食大概可以供养1.5个非农业人口,1800年为2.5人,到1860年为6人。17世纪之前英国每个世纪平均遭受饥荒12次,17世纪4次,18世纪5次,19世纪1次。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 农业生态环境出现根本好转 B. 圈地运动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C. 工业革命对农业技术的促进 D. 新作物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材料主要反映了17—19世纪英国农业劳动者生产粮食可供养非农业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且遭受饥荒的次数不断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单位粮食产量,故C项正确。工业革命期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故A项错误;圈地运动主要促进毛纺织业的发展,且不符合设问要求“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7.下图是创作于1854年的版画《英格兰的“白人奴隶”》,反映了纺织厂里发生的现象。据此可以判断 A. 奴隶贸易对欧洲影响较深远 B. 工业革命促进工人的政治觉醒 C. 英国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 D.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尖锐矛盾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工人形容为“白人奴隶”, 并且图中可以看到一个穿着较好的人正扬起鞭子,欲对旁边一个身材较矮小的工人挥去,可见,当时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尖锐,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白人奴隶”指的是工人,与奴隶贸易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工人被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现象,没有体现工人的政治觉醒,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无产阶级被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现象,没有体现英国工人阶级的工作环境问题,故C选项错误。‎ ‎8.下图中,英国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B. 工人生产热情的提高 C.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D. 市场扩大和技术革新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英国棉花加工量由1764年的380万吨到1789年达到3240‎ 万吨,生铁产量由1740年的1.7到1800年的25万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恰恰是蒸汽动力问世并逐渐投入使用,而且这一时期棉纺织业蓬勃发展是市场的需求量大,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英国棉花加工量和生铁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量和技术革新,而不是单纯工具革新的刺激,故A选项错误;这时期工人生产热情的提高不是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是材料内容的结果,而不使原因,故C选项错误;‎ ‎9.1830年英国格雷政府上台,开始对议会进行改革。其改革原则是尽可能保持现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这种做法 A. 缩小了社会的贫富差距 B 孤立了工人阶级 C. 破坏了代议制度的原则 D. 壮大了旧贵族势力 ‎【答案】B ‎【解析】‎ 材料“1830年”“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反映了,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并逐渐掌握政权,工人阶级无法实现参与政权的目的,同时也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故B项正确,D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故A项错误;C项不符合“改革原则是尽可能保持现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材料“1830年”“坚持选举权依据财产标准而不是天赋人权”。‎ ‎10.有学者认为“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他们如果得不到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就无法执政。”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B. 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C. 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度 D. 民主政治并非形同虚设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如果得不到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就无法执政”等信息可知,议会对政府有很强的制约作用,体现出德国近代政体民主并非形同虚设,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是君主立宪制体制,政府不需要对帝国议会负责,只需向皇帝负责,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权力中心不在议会,而是在皇帝,故B 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德国的议会对政府的制约作用,没有强调德国君主立宪制半专制的特点,故C选项错误。‎ ‎11.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十小时工作日法》,适用于纺织工厂,规定女工和青少年男工每天工做不超过10小时。三年后,议会再次通过工厂法,规定周一至周五工作10个半小时,周六工作半天。议会立法的变化有助于 A. 彻底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 B. 消除社会阶级矛盾 C. 提高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 D. 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对工人工作时间的规定,有利于减少工人的工时,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有利于缓和劳资矛盾,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D符合题意;A“彻底”、B“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C比较片面,材料不仅涉及女工问题。‎ ‎12.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 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强烈关注 B. 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 C. 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激烈斗争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的做法显然是培养技术人员,说明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于技术人员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故C项正确;材料中要求的技术工人,不是人文主义,故A错误;国民素质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B错误;工业革命时期阶级斗争,不是材料现象的原因,故D错误。‎ ‎13.多少世纪以来,把某些休闲活动保留给地位高的人,已成为西方社会结构中的一个要素,例如18世纪的农民不跳小步舞,不玩惠斯特牌游戏。19世纪末期以后,休闲越来越成为人们沟通的桥梁、交往的纽带。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工业革命的推动 B. 自由主义的传播 C. 民主革命的影响 D. 社会主义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世纪之前,在西方社会一些休闲活动是地位高的人参与的,说明当时社会阶级有明显的分化,而19世纪末期以后,休闲活动不再有阶级局限,反而成为了人们沟通的桥梁和人们交往的纽带,而这一变化反映了西方社会阶级之间的隔阂降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关系和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工业革命促进平等观念的传播,与自由主义没有直接关系,故B选项错误;西方国家的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反对本国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革命,与材料中的平等观念的传播无关,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工业革命促进平等观念的传播,社会主义的兴起不是其原因,故D选项错误。‎ ‎14.“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巴黎所希望的政治统一,是所有地方主动的自愿联合”,“完全有权自己管理自己,但它不能管理整个法国”。公社成员的这些主张 A. 说明法国当时是联邦制国家 B.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 C. 折射了公社失败的必然 D. 认可了一票共和的宪政 ‎【答案】C ‎【解析】‎ A项与法国的史实不符合,法国没有建立过联邦体制。材料中巴黎公社成员的主张不正确,所以不可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排除B项。D项是1875年的事件,排除。公社社员的议论表明他们缺乏全局观念,没有能力管理整个国家,说明法国的工人阶级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足以铲除资产阶级统治的程度,这是由于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正处于上升时期所导致的,这正是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 ‎15.1873年,卡内基创办了卡内基-麦坎德里斯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为100多美元;1881年,卡内基与弟弟汤姆一起成立了卡内基兄弟公司,其钢铁产量占美国的1/37,每吨钢的成本为50美元;1892年,卡内基把卡内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组成了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在12美元以内。这主要说明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人才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C. 垄断组织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D. 联合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三家公司的合并使每吨钢的成本降至12美元,说明垄断组织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说法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C项。‎ ‎16. “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心理层面的时尚、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形式层面的哲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作为整个精神文化核心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民族精神层面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的影响和变革。”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 宗教改革主张“教随国定” B. 马克思主义学说诞生 C. 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之光 D. 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555年,德意志的新、旧教诸侯签订和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领地中的臣民信仰,这一结局明显是新、旧教贵族相互妥协的结果,使路德教派取得了合法的地位。故A与题干材料不符,所以应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认识 ‎17.下图是1850年、1870年英、法、德三国蒸汽动力的增长对比,这说明数量(万马力)‎ A. 英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最为迅速 B. 法国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起步最晚 C. 德国国家统一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D. 英法德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 ‎【答案】D ‎【解析】‎ 德国作为后起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到1870年德国的蒸汽动力远超法国,同时也与最发达的英国缩短了距离,说明此时德英法经济发展已出现不平衡性,D项正确。图表信息能够说明英国工业化最发达,但发展速度已低于德国,A项错误;1850年法国蒸汽动力高于德国,说明法国工业化开始早于德国,B项错误;德国统一于1871年,C项错误。‎ ‎18.在1870年到1913年间,英国海外投资年均回报率为5.72%,国内投资年均回报率为4.60%。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投资回报率要比英国国内高出50%,在加拿大和美国投资的回报率则要高出60%。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英国 A. 率先开始了大规模资本输出 B. 资本输出以欧美为主要场所 C. 工业制造业的步伐相对放缓 D. 丧失了世界市场的垄断地位 ‎【答案】C ‎【解析】‎ 英国投资回报率在海外的远高于国内,说明国内工业制造业的步伐相对放缓,已经不能带来较高的收益。故答案为C项。A、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信息表明在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的投资回报率较高,不能说明英国的资本输出以欧美为主要场所,排除B项。‎ ‎19.下图是英、美、德、法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图。这反映出 A.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发展缓慢 B. 多中心世界贸易格局形成的趋势 C. 英国依然保持全球贸易垄断地位 D. 自由主义国际经济交流原则确立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给出的时间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根据题干图示可以知道,1870年到1913年英国与法国的贸易比重在下降,美国与德国贸易比重在增长,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增长较快,说明多中心世界贸易格局形成的趋势,故B项正确;英国与法国的贸易比重在下降,而美国与德国贸易比重在增长,不能得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发展缓慢,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英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下降,没有形成垄断地位,并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自由主义国际经济交流准则确立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D项错误。‎ ‎20. 《南京条约》签署后,时任江苏布政使李星浣看到条约后评论:“闽江南钞寄合同,夸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蹉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由此可见 A. 清朝部分官员尚未正确认识战争失败的原因 B. 清朝部分官员已经形成现代国家主权意识 C. 清朝部分官员仍以传统观念看待中英关系 D. 清朝部分官员充分认识到中英签约的危害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南京条约》签署后……“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蹉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朝部分官员的夷夏观念,仍以传统观念看待中英关系,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故A排除。资料主旨不在于现代国家主权意识,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清朝部分官员充分认识到中英签约的危害,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 ‎21.据统计,1860 年前清朝洋纱占土布用纱量的比重不足 1%,1894年增至23.4%;1860年洋布占全国棉布比重为3.2%,1890年国内开始有少量机织布的生产,1894年洋布和国产机织布占全国棉布的14.2%。这一变化反映了 A. 自然经济在缓慢地瓦解 B. 列强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影响 C. 中国棉花种植面积下降 D. 洋纱洋布排挤土纱土布的进程一致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纱占土布用纱量的比重在不断增加,洋布和国内机织布占全国棉布的比重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这说明“纺与织”、“耕与织”的分离程度加深,即自然经济在缓慢地瓦解,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出现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列强对华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棉花商品趋势加强,种植区域会相应扩大,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随着列强侵华的加深,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没有强调洋纱洋布排挤土纱土布的进程是否一致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22.雍正时期,清廷限制民间开矿,朝廷垄断了一批获利甚多的矿产。1872年,李鸿章以 ‎ 洋务企业需外洋煤铁极多为由,建议清廷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开发本国矿产资源。清政府 采纳其建议,决定在部分地区试办。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废除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B. 工业文明冲击农业文明 C. 适应创办民族工业需要 D. 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雍正时期,清廷限制民间开矿”“决定在部分地区试办”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年间的限制民间开矿体现了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而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清政府逐渐改变传统的限制民间开矿的政策,说明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清王朝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改变原有的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受冲击的体现,但不能表述为“废除”,故A选项错误;适应创办民族工业的需要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当时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但这时期商品经济还没有代替自然经济,故D选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6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23.国家观念是一定时期人们对国家的认知,不同时代国家观念的内涵不同。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摘自《孟子》‎ 柏拉图认为,正义是一个城邦(国家)秩序井然稳定发展的基础……国家的三个阶层,即统治者、武士和生产者,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统治者的职能是依靠智慧,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的职能是发挥激情,勇敢地保卫国家;生产者的职能是节 制欲望,安分守己,努力劳动。 ——摘自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柏拉图国家观念的相同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上述观念的共同原因。‎ 材料二、自秦以来,大一统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的根本价值诉求,是中国历史发展的 主轴。“大一统”既是历代封建王朝追求的目标,也是治理国家的工具。从政治框架的理想 构建、严格吏治、重视民本、德法相依等诸多措施,到血缘历史文化的认同,“大一统”深 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角度阐释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的内涵。‎ 材料三、中世纪的欧州,教权不断扩大。11 世纪末至 13 世纪末,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教权至上)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14、16 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统治者应以夺取和保持权力为目的。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主权是超乎公民和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国家则是由许多家庭及其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一种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主权具有绝对性、永恒性特征,不可分割、不可转让、不受限制。15、18 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逐渐发展起来。英国思想家洛克发展了国家观念,强调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主权至上。卢梭的“人民主权说”成为西方不可超越的主权理念……在国家权力结构中“人民意志”被赋予更高的地位,为国民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与效忠莫定了基础。‎ ‎——摘编自姚璐《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观念的擅变》‎ ‎(3)阅读材料三,对西方“国家观念”的发展历程进行解读。‎ ‎【答案】(1)同:都阐述了治理国家的方法途径:即统治者应受道德约束;不同的人在国家中居于不同位置,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原因:社会动荡,秩序混乱。结合时代背景,答出具体史实。‎ ‎(2)视角一: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论据:郡县制、行省制等。视角二:大一统的“大”不仅是国土广阔,更包含民本的思想关怀。论据:调整土地政策、赋税政策、均贫富、劝课农桑等。 视角三:思想上的大一统,奠定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论据:儒家的大同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3)中世纪,欧洲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天主教会垄断精神统治,教权至上的教会神权国家观是这一时期国家观念的显著特征。使西欧各国长期处于天主教的控制之下。15、16 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促使这一时国家主权观念产生。国家权力至高无上,不可分割。这一观念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促进以公民个 人权利为核心的现代国家观念形成。这一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美国家争取自 由、民主的斗争。总之,西方国家观念从以教会神权为中心,向注重公民个人权利的观念转变。其转变是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文精神不断觉醒,资产阶级与教会及专制王权不断斗争的结 果。西方国家观念的演变,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变革。‎ ‎【解析】‎ ‎(1‎ ‎)相同点,根据材料“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它们各自的德性应该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等信息可知,孟子和柏拉图都阐述了统治者应受道德约束的治理国家方法途径;根据材料“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统治者……理性地管理国家”“武士……勇敢地保卫国家”等信息可知,二人都主张不同的人在国家中居于不同位置,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而柏拉图是古希腊的思想家,二人所处的时代都是社会动荡,秩序混乱,因此二人主张用德来限制统治者。‎ ‎(2)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选择一个角度阐释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的内涵。材料内容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的趋势,可以选择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角度,应从郡县制、行省制等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也可以选择思想上的大一统,奠定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的角度,运用儒家的大同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等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3)根据材料“11 世纪末至 13 世纪末,基督教神权国家观(教权至上)成为国家观念最显著的特征”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欧洲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天主教会垄断精神统治,教权至上的教会神权国家观是这一时期国家观念的显著特征。根据材料“14、16 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主张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 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博丹第一次提出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根本属性”等信息可知,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思想方面14-17世纪产生的文艺复兴的影响,促使这一时国家主权观念产生。根据材料“15、18 世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逐渐发展起来” “强调代表人民意志的议会主权至上”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思想方面启蒙运动及政治领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运动,促进以公民个人权利为核心的现代国家观念形成。因此,西方国家观念由神权为中心逐渐关注人,以人文主义为主,逐渐转向注重公民个人权利的观念转变。西方国家观念的演变,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变革。‎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15年,英国土地贵族控制的议会颁行“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特(计量单位)80先令(货币单位)时,才准许进口谷物。而因为麦价很少高过80先令,一般都在50-60先令之间,所以“谷物法”一直是起作用的。‎ ‎——据夏炎德《欧美经济史》‎ 材料二 ‎ ‎ 英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保护性的重商主义政策,从17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实行的“航海条例”到1815年颁行的“谷物法”都体现了这一政策。但到19世纪前半期,强大的英国工北已经不再需要国家来保护了,相反地,这个政策只能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因而不利于英国工此的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后,上台掌权的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们便开始了争取废除一系列重商主义法律的斗争,到1864年终于迫使议会废除了“谷物法”,“航海条例”也在1849年被取消了。在1846-1849年间,议会又取消了200多种左右的商品进口税。 ——据吴于虚、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谷物法"废除后,外国农产品大量涌入英国市场,使英国农场主受到外国廉价粮食竞争的严重威胁,但英国农业仍然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大农场逐步建立起来,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各种农北机器陆续出现,并开始使用化学肥料,在推广优良畜种、增加种植品种、改进排水方法等方面也都有进展。1850—1870年间,英国农北产量增加一倍。 ——刘淑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近现代经济史》‎ 请回答: ‎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英国政府颁布“谷物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谷物法”的废除表明英国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谷物法”废除后英国农业发展的原因。‎ ‎【答案】(1)保护土地贵族的利益;保护国内市场 ‎(2)变化:从重商主义政策发展到自由贸易政策。‎ 原因:“谷物法”阻碍了商品流通,不利于工业的发展;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极大发展和提高;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3)积极应对国际竞争建立资本主义大农场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解析】‎ ‎(1)结合“英国土地贵族控制的议会颁行‘谷物法’”“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特(计量单位)80先令(货币单位)时,才准许进口谷物”,英国政府颁布“谷物法”的原因主要是保护土地贵族的利益;保护国内市场。‎ ‎(2)结合材料二,“谷物法”的废除表明英国经济政策发生了从重商主义政策到自由贸易政策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个政策只能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因而不利于英国工此的发展”“上台掌权的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们便开始了争取废除一系列重商主义法律的斗争”概括得出。‎ ‎(3)根据“使英国农场主受到外国廉价粮食竞争的严重威胁,但英国农业仍然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大农场逐步建立起来”“‎ 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各种农北机器陆续出现,并开始使用化学肥料,在推广优良畜种、增加种植品种、改进排水方法等方面也都有进展”进行概括总结。‎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 问题:图1和图2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你认为哪一个更具历史意义?为什么?‎ ‎【答案】答案1:处死国王影响更为深远。处死国王事件本身极具革命性,冲击了千年之久的封建传统,沉重打击了王权的权威,有力地促进了民众的启蒙,代表着革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答案2:审判国王影响更为深远。审判说明议会权力高于国王权力,沉重打击了王权,宣扬了社会契约论,树立了法治的权威。‎ ‎【解析】‎ 图1是议会审判查理一世的场面,在审判过程中议会代表强调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强调了社会契约论,打击了封建君主王权,树立了法治的权威,影响更为深远;图2是处死查理一世的场景,标志着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初步胜利的标志,冲击了千年之久的封建传统,沉重打击了王权的权威,有利于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处死国王影响更为深远。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角度,说明影响深远的理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