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衔接班)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3月月考(衔接班)试题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 世界贸易中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B.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 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计日受值” 【答案】D 【解析】“近代”的含义,这里指的是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明朝中后期,我国就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这一时期的西方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计日受值”体现的正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故D项正确。“世界贸易中的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不符合“近代前夜”的特点,A错误;租佃制经营方式属于传统的封建经济模式,不是近代化的经济模式,B错误;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不符合材料中经济近代化的含义,C错误。 2.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B. 自耕农经济盛行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20—130亩占有比例最大,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B正确;而131—300亩和300亩以上的占有比例不足百分之十,说明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A错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C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效率,D错误。 3.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 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 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 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 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实质上是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其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明清时期,朝廷实行海禁政策,故A项不符合史实;“妈祖”、“临水夫人”等崇拜受到朝廷的认可,并不能说明整个社会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朝廷只是认可民间崇拜,不能说明统治思想和民众观念的一致,故D项说法错误。 4.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答案】B 【解析】 A项,“工商食官”是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手工业者和商人皆为官府奴仆,按照官府的需求进行生产,而不按照市场情况进行生产。这是一种供给方式,不能解释为何社会上的需求消失。且该制度仅适用于周代,并不适用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故A项错误。B项,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百姓日常需求可以通过自己生产而达到满足,从而不会产生过多社会需求。故B项正确。C项,广大农民的贫困并不是造成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的原因。故C项错误。D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发展,并未完全禁止商业发展,不是有效需求几乎消失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5.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时空观念。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答案为A项。争霸战争并非只是在这一区域进行,且争霸战争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经济的破坏,排除B项;这一区域的交通条件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这一区域城市规模如何扩大材料没有反映,难以得出推动商业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 6.《全球通史》指出:“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而进行的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ー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认为导致中西方远航强烈反差的根源在于 A. 自然地理因素的差异 B. 双方统治者治国思想的不同 C. 君主专制化程度差异 D. 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差异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主要是为了寻找黄金;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造成二者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形态的不同,D选项符合题意;自然地理因素的差异并非是主要原因,A选项排除;西方国家是商业立国,中国是农业立国,最终还是体现在社会经济形态上,双方统治者治国思想的不同还是经济形态在政治上的反映,B选项排除;君主专制化程度的差异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7.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A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 8.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北宋允许商人中“奇才异行者”应试。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 统治者的偏好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题目的材料中显示了唐朝的抑商政策,不授官职,低人一等,到宋朝后有所改变,允许小部分人应试作官,这一变化说明了商人地位的提高,但不是提高的原因,故A项错误;统治者是从维护统治出发的,不是个偏好,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宋朝没有改变,故C项错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商人地位才略有提高,故D项正确。 9.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 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外国商品的输入,中国的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才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此时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开始解体,但土布质量并不是粗糙故A项不符合史实;英国棉布确实物美价廉,但英国商人不可能因此把它当做“无用的”东西用于包装,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现象是英国商人包装布的变化,而不是中国生丝是否畅销,故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10.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是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中日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涌入中国,造成中国纺织分离,织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列强还在通商口岸私自开设船舶修理厂等,A正确;B项与“开始解体”不符,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C项错误;D与“开始解体”不符,排除。 11.如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 ①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英国对华资本输出 B. ②的变化根本原因是只学西方科学技术,不学西方政治制度 C. ③的趋势表明我国没有完成所有制的转变 D. ④的产生促进了抗战时期民族企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①代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不限于英国一个国家,而且对华资本输出是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的主要经济侵略手段,故A错误;②代表洋务派经济,洋务运动失败根本原因是只学西方科学技术,不学西方政治制度,故B正确;③代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56年三大改造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为公有制经济,这表明我国完成了所有制的转变,故C错误;④代表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抗战时期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了民族企业的发展,故D错误。故选B。 12.有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1844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这反映了当时 A. 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 B. 圈地运动导致英国成本增加 C. 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D. 中国传统纺织技术领先英国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小农经济下中国古代土布,工业革命下的洋布相比较,质量较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故选C;材料中看不出中国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只能看出中国土布质地优于英国,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圈地运动,B错误;材料体现手工生产和机器生产之间,而不是说纺织技术的水平高低,D错误。 13.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这种关系同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奕诉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意在强调条约的签订 A. 导致外国势力发展到北京 B. 开启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C. 激起了清政府的自强运动 D. 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的洋务运动,以“自强”为旗号,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外国势力发展到北京,故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洋务运动,而不是外交的近代化,故B排除;材料主旨突出的是清政府的自强运动,而不是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故D排除。 14. 洋务运动时期,针对刘铭传请修铁路一事,朝野议论纷纷,认为“铁路而至”则“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这种议论 A. 表明中国仍在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 B. 合乎当时中国大众的普遍心理 C. 客观地反映出列强侵华的重大影响 D. 体现出中国对西方侵略的抵制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出现修建铁路,说明中国这时学习西方,故仍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中“洋务运动时期,认为“铁路而至”则“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仍然比较保守,排斥西方的新事物,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没有体现出列强侵华带来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国落后保守的思想,不是对西方侵略的抵制,故D项错误。 15.1844年,一个英国人搜集了中国生产的各式各样的土布布样送回英国,看能不能按照中国土布的价格在英国生产出来,但是得到的回答却是:“他们在曼切斯特不能按照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这主要说明 A. 传统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B. 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C. 英国机器大生产在中国优势不明显 D. 中国棉纺织技术优于英国 【答案】C 【解析】近代中国的劳动力低廉,能够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但是在英国不具备这种价格优势,说明传统土布在价格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英国机器大生产在中国优势不明显。故答案为C项。材料说明传统土布在价格上具有较大优势,不是反映自然经济的落后,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土布的价格优势,不是生产技术,排除D项。 16.下图为1881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票,股票下面记载:“直隶爵阁督部堂李,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札饬筹办等因,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千股,每股津平宝纹壹百两,一股至千股,皆可附搭。”由此可知 A. 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官督商办 B.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C. 洋务企业受西方经营方式影响 D. 煤矿业获得了稳健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矿……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仟股”及图片信息可知,开平煤矿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发行股票招募股银,因此洋务企业受西方经营方式影响。故答案为C项。A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平煤矿是民用企业,排除;B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D项,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仅是开平煤矿发行了股票,并不能体现煤矿业获得了稳健快速发展,排除。 17.1948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规定以金圈券1元比法币300万元、以金圆券1元比东北流通券30万元的比价兑换,金圆券发行总额以20亿元为限。同时收兑民间黄金、白银、银币和外国币券,禁止任何人持有;限期登记管理民间存放在国外的外汇资产。国民政府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挽救其财政经济危机 B. 加强国统区的经济统制 C. 扰乱解放区金触秩序 D. 推动货币的现代化转型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国民政府通过发行金圆券来收集民众的贵重金属及外币,以此来增加黄金及外汇储备,挽救其财政经济危机, 故A项正确;收集民众的贵重金属及外币并不是为了强化统制经济,故B项错误;解放区有自己的金融货币,并不受国民政府的金融政策的影响,因此C项不是其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此时的国民政府面临着政治与经济上的危机,无暇开展货币的现代化建设,故D项错误。 18.19世纪60年代,广东的蔗糖,原来主销内地,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香港,再运回广东。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洋货质地好更受欢迎 B. 为洋务企业筹措资金 C. 国货较洋货税负更重 D.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从材料“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香港,再运回广东”中可以看出当时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国内税收影响较大。所以答案选C。A中受欢迎错误;B中不是洋务企业;D中不是实质体现。 19.当你看到有关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企业的资料时,你会联想到的历史学习内容是 A. 列强开始在中国投资办厂 B.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C. 晚清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清政府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 【答案】C 【解析】材料的企业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诞生的代表,故选C;材料中企业是中国人开办的,A错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19世纪末,B错误;D是清政府创办的洋务企业,排除。 20.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 A. 扩大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B. 出现了新的经济成分和阶级 C. 培养了一批新式知识分子 D. 有效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洋务运动客观上诱导了民族工业的兴起,同时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因此说它“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故B正确;清政府的统治面临危机,其基础并没有扩大,排除A;培养了一批新式知识分子是洋务运动中发展近代教育的内容,不属于“无心”,故C项排除;D项“有效”的表述错误。 21.下表为晚清两个不同年份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年代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对此表信息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 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B. “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 C. 政府调整工商业政策 D. 列强在华投资办厂增多 【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农业税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工商杂税收入持续上升,说明民族资本主义逐步发展,体现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故A项正确。表格反映的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不能说明列强在华投资办厂增多,“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故BD两项错误。清政府在1895年《马关条约》后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故C项错误。 2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 A. 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B.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C. 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 D. 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建设,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结合五十年代我国的国际环境,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中国周边战争不断,将民用企业和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东北地区是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符合题意的是B项,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刚开始,不可能工业体系完善,排除ACD项。 23. 1949 年后以专业知识自重、以市场需求自立的自由职业者多被纳入国家事业或者公营单位之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C.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 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材料中“以专业知识自重、以市场需求自立的自由职业者多被纳入国家事业或者公营单位之下”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条件下进行各项整改措施,故B项正确。 24.1952年高校院系进行调整,大批学者被迫转行或者到图书馆做资料员。调整后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从1949年的31.1%降为1965年的6.8%。这⼀调整 A. 促使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B. 确保了人才结构的合理 C. 适应了工业建设的需要 D. 符合教育⾃身发展规律 【答案】C 【解析】材料中1952年高校进行的院系调整,文科生比例的减少意味着工科生比例的增加,结合所学可知适应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的需要,故选C;材料中反映的仅是对高校院系进行调整,不涉及教育体系的发展情况,A错误;调整院系后文科生大量減少,形成了重理轻文局面,没有确保人才结构的合理性,故B错误;高等学校人为地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其本身不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故D错误。 25.1962~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基础上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说明 A. 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B.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C.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自然灾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灾难,因此中共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提出了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至1965年底中国经济发展基本恢复正常水平,故B选项正确;材料中中国1962-1965年期间经济基本恢复发展是得益于八字方针的提出,不属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故A选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以后,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经济恢复发展是由于八字方针的提出,而不是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故D选项错误。 26.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A. 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 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 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答案】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共“八大”时还没有公社化运动,一五计划也尚未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更尚未提出,中共八大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不想再走苏联所走过的弯路,所以也针对苏联经济模式进行了有效的反思,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27.据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某学生的日记记载:1934年春,她经人介绍前往一平民学校教课,为其办理手续者系一男子,这使她“心中鹿鹿不已”,因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见陌生男子”。但她又想到,前来授课是“为国家幸福计,己身前途计,不得不尔。余侪处事光明磊落,何分性别,何惧他人窃议哉?”这则日记反映出当时 A. 女子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 B. 女性仍然深受传统的束缚 C. 知识女性普遍追求自由平等 D. 成都地区涌现了一代新女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1934年”“因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见陌生男子”的信息可知当时的女性仍然深受传统的束缚,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题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了一个个例,无法得出女性普遍追求自由平等和涌现了一代新女性,故CD项错误。 28.马可尼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1897年5月2日《时务报》刊文介绍。1899年初,中国购买了几部马可尼旧火花式无线电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马口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各舰艇上。这说明 A. 清政府开始汲取甲午战败的教训 B. 当时中国无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 C. 科技在国际间传播速度加快 D. “师夷长技”始终是救亡图存的首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材料没有涉及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故A项错误;从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后仅四年中国就已引进使用,可知发明传播速度快,故C项正确;B项符合史实,但与“马可尼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无关,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B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主旨,而且“始终”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故选C。 29.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世纪后期,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由此可见,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 A. 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 C. 垄断贸易引发激烈的商业竞争 D. 奥斯曼帝国隔断东西方主要商路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关键问题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香料贸易引起了其他欧洲人极大的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可知,地理大发现的现实原因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贸易引发的商业竞争,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西欧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信息;B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欧洲对东方商品的渴求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中所说的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贸易,而不是奥斯曼帝国。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0.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 B 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 唐代官营⼿工业者受到严格的限制 C “苏湖熟,天下足” 宋朝南方商品经济发达 D 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 【答案】B 【解析】 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表明唐代官营手工业下的手工业者受到严格的限制,故选B;出现牛骨并不能说明出现铁犁牛耕,A错误;“苏湖熟,天下足”是说南方农业发达,粮食充足,不是商品经济,C错误;指南针发明在北宋,应该在12世纪前,而地理大发现是在15-16世纪,D错误。 31.16世纪以前,西欧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稳定的,只是由于战争或歉收等原因才发生暂时的波动。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却一直上升,到16世纪末,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倍多,法国、英国和德国则平均上涨2倍到2倍半。这一变化 A. 引起国力变化,巩固西葡霸主地位 B. 造成社会动荡,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C. 促使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势力衰落 D. 推高金银价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封建势力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正确;西班牙、葡萄牙的价格革命并没有巩固西葡霸主地位,故A错误;价格革命与阻碍国际贸易交流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B错误;价格革命的原因是金银大量输入欧洲,金银价值下降,物价上涨,故D错误。故选C。 32.下面是1784~1836年英国进出口相关贸易数据统计表(单位:%)据此得出的结论是,这一时期英国 年份 原料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重 制造品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 1784~1786年 43.6 82.2 1814~1816年 51.6 83.6 1834~1836年 67.8 91.1 A. 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 B.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C. 重商主义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D. 经济发展日益依赖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从表格中可知,原料进口和工业品出口占比均提高。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大量进口原材料,在本国生产成工业品再出口到其他国家。故答案为D 项。缺乏其他国家进出口信息,无法通过比较得出A项说法,排除;缺乏英国对外贸易各个时期各类商品具体信息,无法通过对比得出B项说法,排除;随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英国的推动下,自由贸易取代重商主义,推动对外贸易发展,C项排除。 33.英国乡村拾穗惯例由来已久,济贫委员会在1843年的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上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A. 圈地运动深入发展 B. 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C.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 福利救助体系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一个家庭捡拾三四蒲式耳(计量单位)的谷物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约占家庭总收入的“3%一13%。捡拾谷物对穷人的重要性依旧不言而喻。但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乡村女性依然固守在农村,捡拾谷物维持生活,而到19世纪末乡村女性逐渐放弃了拾穗活动,一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拾穗收入也相应减少;二是乡村贫民境遇的改善,尤其是产业工人工资水平的大幅提升以及许多职业对农村女性群体的开放,使她们更倾向于进入工厂劳动,C正确;据材料1843年可知,圈地运动(14—16世纪)已经完成,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女性的经济活动,没有涉及女性地位的变化,B错误;福利救助体系形成于二战后,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D错误。 34.“合并牺牲了市场竞争而获得进展,大商业和大企业牺牲了较小的商业和企业而获得进展,而这种集中显示出由一小撮支配性实业或企业控制市场的倾向。”这一现象开始于 A.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答案】C 【解析】 材料“合并牺牲了市场竞争而获得进展,大商业和大企业牺牲了较小的商业和企业而获得进展,而这种集中显示出由一小撮支配性实业或企业控制市场的倾向。”材料体现的是垄断的产生,据所学知识可知,垄断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产生的,故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形成的是工厂制,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垄断组织已经产生,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垄断组织已经产生,排除D项。 35.下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清朝中叶 A. 海外市场货币需求不断扩大 B. 茶叶贸易带动外贸出现顺差 C 闭关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 D. 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 【答案】D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中国金银比价在18世纪中期急剧上升,当时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故金银比价上升,故D正确;当时海外市场对中国商品需求不断扩大,故A错误;材料数据无法体现茶叶贸易,故B错误;当时中外贸易造成金银比价差距缩小,故C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它以洋务派为代表。他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还是民用工业,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许纪霖、陈迭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发展特点。并简要分析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影响。 【答案】(1)特点: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成因:沿海地区自然经济瓦解较早;便于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2)特点:封建政府主导;侧重发展重工业;机器生产和手工生产并存。影响: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地图从分布于沿海和长江流域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沿海地区自然经济瓦解较早以及便于接受西方先进技术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二“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步伐以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角度回答。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答案】(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解析】 (1)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表明荷兰侵略台湾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由此可知17世纪上半期荷兰是当时主要的殖民国家,但同时其他的国家也在不断的进行殖民扩张。当时中国处于明朝末年,统治阶级腐败无能,社会动荡。结合上述内容分析历史北京。“目的”依据材料“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来分析。 (2)由材料“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可归纳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由材料“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等可归纳出有利于思想文化上的认同感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