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学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考向预测 本专题考试大纲: 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4.俄国农奴制改革;5.明治维新;6.戊戌变法。 本选修专题命题不拘泥于教材,主要考查教材上未讲到的改革,主要是以中国古代的改革为主。多从当前社会热点隐性切入,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的问题情景。设问方式一般为两问,第一问多是据材料“概括”、“指出”改革的“内容”“措施”;第二问基本是在第一问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改革的“意义”“作用”或“影响”,注重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的考核,特别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 知识与技巧的梳理 一、商鞅变法 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 (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 (1)推行均田制;(2)设立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 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 (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2.措施 (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3.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 (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2.内容 (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 3.评价 (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五、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 (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 (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 2.措施 (1)政治: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 (2)经济: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文化: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习俗推进西化。 (4)军事:建立现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3.评价 (1)进步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六、戊戌变法 1.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 2.内容 (1)政治: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3)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 (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3.结果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4.评价 (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考点一 从历史原因、启示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 【例题】(2017·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等信息归纳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来分析说明;第二小问,根据这场改革的结果以及联系材料二对于改革的认识来说明。 【答案】(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解题技巧】改革的原因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5)民族危机严重。 考点二 从改革的内容、意义角度考查中外历史改革 【例题】(2016·课标全国Ⅲ,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 ,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意义。第(1)问,依据材料,从改革庙号、祭祀祖庙、突出太祖子孙、不违儒家礼制、降爵位等级等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从接受汉族文化、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等角度回答。 【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解题技巧】关于古今历史改革作用的规律性认识 古今中外改革事件,其产生的历史作用各不相同,主要有如下五种表现: 第一,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 第二,改革是思想解放的主要形式; 第三,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第四,改革是社会转变的有力杠杆; 第五,改革是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例如: (1)富国强兵手段:商鞅变法(或王安石变法等),使秦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 (2)思想解放形式:戊戌变法,(或欧洲宗教改革)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3)生产关系调整:王安石变法,为解决“三冗”“两积”而调整封建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 (4)社会转变杠杆:俄国1861年改革(或日本明治维新等),通过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5)自强御侮选择: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等,面对民族危机和内外交困而进行,以求达到振兴国家,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 考点三 从改革的特点、意义角度考查中外重大历史改革 【例题】(2017·课标全国Ⅰ,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978年提出意见,到1985年进行改革”、改革内容中企业工资的规定、中央对工资的管理、以及“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老师给予适当照顾”、“改变脑力工作者报酬偏低的状况”等信息总结。 第(2)问,从旧有体制的革新、对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答案】 (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题技巧】 1.对历史特点的理解 历史特点的含义是某一个历史事物区别于另一个历史事物的特殊点,是历史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个性,它包括历史事物内在性质和外在表现,它具有特殊性(个性)、具体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它源于历史事物自身,但又高于历史事物本身,是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结果,要求语言必须简洁、精练。它能较全面地体现考生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记忆、理解、分析、归纳、综合表述的能力)。 2.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改革的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都涉及了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孝文帝改革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 (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领域。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推动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达到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的本质是为了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体现汉化政策;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考点四 对中外历史改革成败的评价与认识 【例题】(2016·课标全国Ⅱ,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1901年,清政府……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得出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并且使用新式兵器;根据材料信息“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得出当时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根据材料信息“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服役期3年”得出有固定的服役期限。第(2)问,根据材料可知创办了近代化的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的近代化;根据材料“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可得出新军后来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要力量。 【答案】(1)特点: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影响: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 【解题技巧】 1.评价改革的标准 (1)对于历史上的改革和变法的评价要坚持如下标准:①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②坚持历史的标准;③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④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⑤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应该同时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3.改革成与败的历史经验教训 (1)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从适应的程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策的局部调整,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整体不适应,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改革是革命性的改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明治维新等。 (2)凡是改革,都必然要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必然遇到阻力。 (3)改革有成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如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们在北宋政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权势,坚决反对变法。 (45分钟) 限时训练 经典常规题 1.(2017·课标全国Ⅲ,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 (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 【解题思路】 本题以隋朝法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论证、概括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进行回答,由“以轻代重”“删繁就简”可知隋代法律减轻刑罚,简要不繁琐;由以《北齐律》为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取其折衷”可知对前代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第(2)问,结合材料实行新法的背景从法律的演变,法律对国家经济、人民生活的影响和对整个法律进程的作用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高频易错题 2.(2017·山东临沂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文帝即位后推行乡里制度,其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春到开皇二年秋是过渡阶段,因隋朝新的行政管理制度正在修订之中,没有临时做出调整,主要沿用北周的基层管理制度。第二阶段从开皇二年秋颁布《开皇令》到开皇九年春,规定基层社会组织以家为单位,并按京畿之内和京畿之外划分为两类基层组织编制。在京畿之内实施族、闾、保三级制及在京畿之外实施党、里二级制双轨并行。第三阶段开皇九年隋朝实现大统一,隋文帝命令朝臣修改旧法颁布新制,推行不分京畿内外统一编制的乡、里二级制。对于乡里长官的任用,特别注重被选者具有德才兼备、有益风化、强毅正直的品格。据史书记载并州祁人张道源因孝行见称,受到县令的嘉奖。乡里长官主要的职责就是登记户口、征收赋税和维护治安。 ——摘编自宋文龙《隋朝乡里制度浅探》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朝乡里制度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乡里制度的作用。(8分) 【解题思路】 (1)据材料“因隋朝新的行政管理制度正在修订之中,没有临时做出调整,主要沿用北周的基层管理制度”得出借鉴了前朝的经验;据材料“第二阶段从开皇二年秋颁布《开皇令》到开皇九年春……第三阶段开皇九年隋朝实现大统一,隋文帝命令朝臣修改旧法颁布新制,推行不分京畿内外统一编制的乡、里二级制”得出依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据材料“对于乡里长官的任用,特别注重被选者具有德才兼备、有益风化、强毅正直的品格” 得出注重基层官员的选拔;据材料“据史书记载并州祁人张道源因孝行见称,受到县令的嘉奖”得出对官员实施鼓励措施。 (2)据材料“乡里长官主要的职责就是登记户口、征收赋税和维护治安”可以得出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控制;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维护了地方统治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除了上述作用之外,隋朝的乡里制度也对后世基层组织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答案】 (1)特点:借鉴了前朝的经验:依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注重基层官员的选拔;对官员实施鼓励措施。 (2)作用: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控制;有利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维护了地方统治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基层组织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精准预测题 3.(2018届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将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府以左右都督为长官,分管京师和全国都指挥使所辖军队遇有战争,兵部受命皇帝,发调兵令,都督府奉命遣总兵官,率军作战。事毕,军还卫所,总兵归还将印。军队的编制,“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百户所,以指挥使、千户、百户等军官分别统帅。军人世袭,另立户籍,是为军户,不得随意脫籍。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屯田自养,平时由卫所军官负责训练。明初军队,约计一百五十万左右,军队精锐多守卫在京畿,“京营劲旅不减七八十万”,其余分驻全国各地。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军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朱元璋军事制度改革。 【解题思路】 (1)从材料“将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兵部受命皇帝,发调兵令,都督府奉命遣总兵官,率军作战”“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军人世袭,另立户籍”“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屯田自养”“军队精锐多守卫在京畿”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材料“军队精锐多守卫在京畿” 表明朱元璋军事改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的力量空虚;材料“军户由国家分给土地,屯田自养,平时由卫所军官负责训练”可以减少财政支出,发展农业,但是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 【答案】 (1)特点:分化军权;统调分离;建立系统的卫所制;军籍世袭,管理严格;以农养战,农业生产与军事训练相结合;军队部署内重外轻。 (2)简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减少财政支出,发展农业;军队战斗力下降;边防空虚。 4.(2018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受军阀割据的影响,没有新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税收制度,中国的主要税收为帝国主义所控制,继海关以后,1913年又丧失了盐税管理权。地方军阀截流税源,并日益形成财政独立,使中央财政收入短绌,收支陷于混乱。为增加财政收入,保证税源,北洋政府努力进行税制改革,曾先后三次整理税制。1912年11月公布国有税和地方税税法草案,明定国家(中央)和地方两级税收的划分,并拟定将来准备新设的税种。1914年6月明令取消国家税和地方税的划分,租税仍归各省财政厅直接管理。1923年12月重新提出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并以关税、盐税、印花税及其他消费税等全国税率应统一的税种为国家税,田赋、契税及其他各税为地方税。另外,北洋政府还新开征了印花税、营业税(烟酒牌照税)和登录税(契税)。就税收制度而言,北洋政府时期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迹象,具体表现为:划分中央和地方税收分配体系;税收来源逐步由以农业税为主转变为以工商税为主;征收税种逐渐由间接税向直接税转化,从而为我国近代税制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摘选自王玉茹主编《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归纳北洋政府税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洋政府税制改革的影响。 【解题思路】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北洋政府税制改革的特点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公布国有税和地方税税“法”草案体现了法制化的特点,再例如,北洋政府时期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迹象体现了北洋政府税制改革的近代化色彩等。 (2 )北洋政府税制改革的影响按照第一问的回答进行相应的解释即可,例如,北洋政府税制改革的近代化有利于近代税制体系的建立、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负面影响主要突出北洋政府税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军阀们对人民的一次掠夺、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等。 【答案】 (1)特点:法制化;兼顾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具有反复性;带有近代化色彩; (2)积极:有利于厘清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秩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近代税制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