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5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板块二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课件(52张)
第一部分 通史整合篇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高考总复习大二轮 历 史 第7讲 改革开放前的现代中国(1949—1978)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1949—1978 年 ) 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政治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外交上,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经济上 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做准备;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受 “ 左 ” 倾思想影响,脱离了国情,给经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科教文化上 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文艺发展起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补充;科技建设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需要。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1949—1956 年 ) 政治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 制度建设 ① 1949 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初步建立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②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③ 1949 年 “ 共同纲领 ” 规定在 “ 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 ; 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 法制建设: 1954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颁布 (4) 外交成就 ① 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方针:提出 “ 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一边倒 ” 的外交政策 ② 中苏建交:签订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 年,周恩来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 参加 日内瓦会议 :为推动 “ 印度支那 ” 问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重要贡献 ⑤ 参加万隆会议: 1955 年,周恩来提出 “ 求同存异 ” 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1949—1956 年 ) 经济 (1) 经济建设 ① 国民经济恢复:到 1952 年,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② 工业化建设: 1953 年开始实行 “ 一五 ”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 社会主义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 ③ 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私有制 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2) 社会风尚: 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文化 (1)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发表 《 论十大关系 》 和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 人民教育的奠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点开展 扫盲 教育,开办各种补习学校;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以服务于 国家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1956—1978 年 ) 政治 (1) 民主政治的挫折 —— “ 文化大革命 ” : 民主法制建设 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2) 外交领域的突破 ① 恢复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 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署 《 联合公报 》 ; 1978 年,中美双方同时发表 《 中美建交公报 》 ;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 ③ 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 年, 田中角荣 访华,签署 《 中日联合声明 》 ,中日邦交正常化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1956—1978 年 ) 经济 (1)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① 成功探索: 1956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当前的 主要矛盾 和主要任务。 1960 年提出 “ 调整、 巩固 、充实、 提高 ” 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② 探索失误: 1958 年,制定 “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 的总路线,并随后发动了 “ 大跃进 ” 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 ,导致 “ 左 ” 倾错误发展,造成国民经济困难。 1966 年, “ 文化大革命 ” 爆发,经济领域遭受冲击,国民经济损失严重 (2) 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3) 交通事业 ① 铁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成 宝成 、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 西南 地区的沟通 ② 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 黄河 、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1956—1978 年 ) 文化 (1) 科技: “ 两弹一星 ” 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 国防实力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 (2) 文艺: 1956 年,毛泽东提出 “ 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 的方针,促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却遭到破坏 (3) 教育 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② 动乱中的教育: 1966 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20 世纪 70 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 “ 工农兵学员 ” ,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 文化大革命 ” 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高考制度得到恢复 (4) 电视: 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借鉴 创新 社会经济制度建立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 将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 工业化建设 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 经济结构与体制 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注意克服苏联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谢谢观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