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博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运城市博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博海中学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 ‎1.先秦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信仰神灵,而统治者为巩固王权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是上天安排的,以得到民心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A. 统治较为稳定 B.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 政权更迭频繁 D. 各项制度尚不健全 ‎【答案】B ‎【解析】‎ ‎“人们信仰神灵,而统治者为巩固王权往往把自己的行为归结为是上天安排的”表明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上天的意志,故选B。A、C两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无关。‎ ‎2.《史记·周本纪》中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史料表明 A. 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 B. 受封诸侯有义务拱卫王室 C. 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 D. 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周的时候,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要听从周王的调遣,派兵随周王出征等,材料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B正确。诸侯有定期朝觐天子的义务,但是不需要随时朝觐天子,故A错误。诸侯是看到烽火赶来救援周幽王,而不是联合反叛或攻伐,CD错误。‎ ‎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B. 嫡长子拥有继承权 C. 严格的等级关系 D. 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特点,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学生应该可以正确理解这反映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同时注意与其它概念区别,如神权、嫡长子、血缘纽带,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4. 我国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分封制 B. 科举制 C. 郡县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珍惜亲情、渴望相聚逗表明对亲情和血缘的珍视,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肯定地是亲情,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5. 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 “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这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 A. 宗法血缘关系 B. 家国同构观念 C. 尊卑等级意识 D. 以民为本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 ‎ 夫“君”者,民众“父母”其实都是非常典型的家国同构、家国同等的思想观念,其它的三个选项均和材料的主旨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在本题的材料中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家国同构观念,所以本题答案就是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家国同构的思想观念 ‎6.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 A. 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B. 体现了皇权上天赐予的神秘性 C. 意在突出皇帝与众不同的地位 D. 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不仅包括皇帝的称号,也包括皇帝的车马以及家人均有专门的称号,故选C;A是郡县制的特点,排除A;B中神秘色彩没有体现,排除;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不能改变社会发展趋势,排除D。‎ ‎7.“郡县制的发明……使得过去由于分封制度而结构不稳的国家变得更具有向心力,中央政令更容易贯彻,统一大国的建立成为可能。“由此可见郡县制( )‎ A.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B. 保证了地方自主行政 C. 提高了中央决策的效率 D. 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 ‎【答案】D ‎【解析】‎ 请“国家变得更具有向心力”“统一大国的建立”说明郡县制从凝聚力以及统一国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故D正确;A属于经济,材料没有体现;B中自主性不符合郡县制特点;材料说明是地方制度,不是中央决策方式,故C错误。‎ ‎8.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 A. 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B. 统领百官,处理政事 C. 监察官员,审理大案 D. 草拟诏书,审议执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可知在胡三省看来,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官员,审理大案,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供相关执掌奏章的信息,A项错误;统领百官的是丞相,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在御史大夫有草拟诏书的职责,D项错误。‎ ‎9.有学者指出: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则成为一种职业。这体现了官僚政治 A. 取代世卿世禄制是历史的进步 B. 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 C. 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 极大提高官吏的个人政治素养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秦以后的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当官实际上则成为一种职业”,可见官僚政治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C;材料没有提到世卿世禄制,排除A;材料中官员听命于皇帝,无法体现防止皇帝个人专断,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与官吏个人素养的关系,排除D。‎ ‎10.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 礼仪与政治分离 B. 从人治到法治 C. 国家管理制度化 D. 为民主政治奠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宗周到秦朝,国家管理从“礼仪政治”发展到“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中,国家管理日趋制度化、规范化,C项正确;现代国家管理中礼仪有了新的标准,不是政治不再需要礼仪,A项错误;古代中国的法治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是典型的人治,B项错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为君主服务,秦汉时期国家管理的制度化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起点,不是民主政治的基础,D项不符合史实。‎ ‎11.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 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 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确立的需要 C.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 适应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的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认为郡县制有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诸侯割据现象的出现,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A选项排除。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C选项排除。商鞅变法时期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选项排除。‎ ‎12.“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三公九卿制 B. 中外朝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中书省制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指秦朝的中央官制,丞相为百官之首,与题干中“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不符。B项指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以削弱宰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但是与题干中“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不符。D项中书省制度是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丞相权力较大,与题干不符。C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最终集权于皇帝,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3.《通典·职官》中记载:“(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师奏事。”这表明,刺史的职责是 A. 考察荐举优秀人才 B. 维护地方治安 C. 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D. 监督皇帝言行 ‎【答案】C ‎【解析】‎ ‎“巡视所部”等字眼意在强调刺史行使的是监察的权力,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刺史是监察官员而非考察荐举优秀人才,也没有维护地方治安的职责,所以选项A、B均是不符合题意,排除;刺史监察的是官员但不能监察皇帝,所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所以刺史的职责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14.北宋初期,行使检察职能的御史大夫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C.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 D.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御史的监察权增强,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A项正确。材料体现是御史和丞相“交战于廷”,没有涉及相位之争,排除B。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的说法错误,排除C。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于汉武帝时期,排除D。所以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到“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可知御史的监察权增强,服务于君主专制。‎ ‎15.《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A. 该设计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 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 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 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题干中的“军中仓促,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可以看出是在强调九品中正制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而不是出身,故A项正确,B项错误;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 ‎16.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 A. 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 B. 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C. 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 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意思是科举制度使得更多的人对科举抱有希望,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法的事情,因此这指的是科举制度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因此B项正确;材料中知识涉及到科举使得人们不做违法的事情,使得社会各阶层都热衷科举中“社会各阶层”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科举的积极意义的方面,未涉及扰乱社会秩序的问题,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在材料中涉及的是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活跃思想无关联,并且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故D项排除。‎ ‎17.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材料反映的本质是 A.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 B. 内阁大臣等同于宰相 C. 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 D. 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也在强调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现象而非本质,不符合题意,排除;内阁大臣不等同于宰相,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只是在法理上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8.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是这样写的:军机处一日日程噎噎接折(阅读奏折)要要见面(请皇帝旨)要要述旨(拟皇帝旨意)要要过朱(皇帝过目确定)要要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 纵论军务,谋划战策 B. 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 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 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军机处一日日程”如接折、述旨、过朱和交发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D项正确;军机处虽然涉及军事事务,但没有谋划、决策权,AB两项错误;军机处不是皇帝的书房,职责不是陪读写,C项错误。‎ ‎19.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 A. 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 B.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 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D. 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阐述了清朝实行的密折制,其主要内容是“官员的言行”、“ 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等,这是加强君主专制(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手段,没有涉及中央官员,故排除B、C项,目的不是在于巩固国家统一,而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故A正确。D项属于A项内容。‎ ‎20.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 ‎【点睛】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生只要理解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1.按照法律规定,雅典的公职如执政官将军、议员、陪审员等均由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一年。选举法还规定,已任过公职者,在其它公民尚未任过一次之前,不得连续担任公职。这体现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特点?‎ A. 法律至上 B. 分权制约 C. 主权在民 D. 轮番而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雅典的公职如执政官将军、议员、陪审员等均由选举产生,任期均为一年”可知体现的是轮番而治,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2.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 A. 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结果 B. 商品经济对政治观念的影响 C. 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 D. 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而且……现实基础”等关键信息可知,商品经济对政治观念的影响。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平等、自由的观念 ‎23.克里斯提尼改革后,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一次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这是因为改革(  )‎ A. 使雅典公民权得到扩大 B. 缓解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C. 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 D.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血缘政治到地域政治的转变,瓦解了贵族政治的基础,故C项正确;“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一次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体现的是血缘政治到地域政治的改变,没有涉及到公民权的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血缘政治到地域政治的转变,没有涉及到缓和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故B项错误;奠定民主政治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故D项错误。‎ ‎24.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由此可见罗马法 A.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规范了秩序 B. 推动了工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 C. 为资本主义的立法提供了借鉴 D. 保障了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提到,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影响深远,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故C选项正确;罗马法没有为资本主义发展规范社会秩序,故A排除。罗马法与工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无关,故B排除;罗马法与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无关,故D选项错误。‎ ‎25.从《十二铜表法》开始,罗马就制定了十分严格和严厉的债务法,此后不断加以系统和完善。如《民法大全》规定:“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代为清偿,不论债务人知情与否,无关宏旨,因为第三人既代为清偿,不论债务人知情与否,甚或违背其意愿,债务人仍免除其债务。”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 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 B. 保护私有财产属罗马法的本质特征 C. 罗马法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 D. 保护私有财产是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制定了十分严格和严厉的债务法,此后不断加以系统和完善”“债务是由债务人清偿或由第三人代为清偿”中可以分析出,罗马法本质特征就是保护私有财产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罗马法对奴隶主的维护和与时俱进,故A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在“主要内容”。‎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材料二 雅典民主政治是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治,其产生、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无不充满法的精神,法律在雅典公民心中处于神圣的地位。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利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公民参政的最高机构是公民大会,……雅典国家机构权限相互交叉,公职人员的权限也部分交叉,因此,恩格斯说:“在雅典没有总揽执行权力的最高官员。”‎ ‎——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三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 材料四 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材料五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雅典民主政治是近代民主的渊源”这一观点?‎ ‎(2)简要说明“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五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罗马法历史作用及其影响。‎ ‎【答案】(1)原则:责任意识、义务和权利对等、法律至上、人民主权、直接民主、权力制约等。 理解:雅典民主政治中体现的“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民主权”的政治原则、国家机构“分权”的组织形式、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制和任期制,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经验。‎ ‎(2)原因:一是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二是随着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和非罗马公民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 ‎(3)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帝国的统治。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法的影响还涉及亚洲,l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都受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中蕴含的公民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和罗马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官员宣誓、陪审员宣誓、青年男子成人宣誓”“政府驱使公民去参加公民大会”等信息,得出雅典民主政治注重培养公民的责任意识、强调权利与义务对等;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崇尚法治、权力制约。理解“雅典民主政治是近代民主的渊源”,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雅典民主政治体现的原则、国家机构“分权”的组织形式和公职人员的选举制任期制等制度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经验来回答。‎ ‎(2)说明“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背景,即一是经济问题复杂多样、二是罗马公民和非罗马公民矛盾上升等方面来回答。‎ ‎(3)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可以联系所学从保护私有财产、稳定社会秩序和稳固帝国统治来回答。其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对近代欧美和亚洲国家的立法和司法的影响、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等方面来回答。‎ ‎【点睛】本大题基本上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解答时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如简要分析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准确回答,必须回到教材,根据所学有关内容,才能完整回答这一问题。‎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案】(1)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主要特征: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国事;各部门互相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3)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加强,相权削弱,最终被废。‎ ‎【解析】‎ ‎【详解】(1)“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丞相的作用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材料的意思是宰相要率领百官筹划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等。 ‎ ‎(2)“今我朝罢丞相”,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材料反映了秦朝设立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废丞相之后,权分六部。分别设立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管理国家的行政、司法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 就是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通过逐层分析,纵向对比,就能概括出明朝的政治特点。 ‎ ‎(3)“共承庙宇,统理海内”,秦汉时期,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唐宋时期,宰相的权力不断分割,削弱,君主专制得到加强,但是仍然不敢独断专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明清时期,废除丞相制度,失去相权的制约,皇帝专制权力越来越大,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绝对君主专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可以答出发展趋势。‎ ‎28.元代实行的行省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行省拥有大权,“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潜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不得彻承制署置属吏”,“十省之属自篼库(保管仓库的役吏)而上,皆命于朝”;“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军事上在批准调军程序、委任统军人等方面要受中央节制,布置调换戊兵、整点军队等事宜更是由朝廷直接掌握。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 ‎——摘编自宋镰《元史》等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亊、司法诸亊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并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行省长官行使权力的特点。‎ ‎(2)据材料三指出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及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演变:由中央派出机构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 特点:行省具有地方财政、军事、行政、司法等事权;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 ‎(2)内涵: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 ‎ 影响: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端。‎ ‎(3)认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要给予地方一定程度的自主权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根本着眼点是实现稳定与效率的兼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元代行省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元代行省性质的演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仍属中央派出机构”“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分析得出。行省长官行使权力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凡钱粮、兵甲、屯种、潜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御史台、行御史台,和各道廉访司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察”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元代地方行政制度创新的主要内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无论行政、财政、军亊、司法诸亊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分析得出。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开端等方面来回答。‎ ‎(3)对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要处理好中央集权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的关系、着眼点是实现稳定与效率的兼顾等方面来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