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湖北省名师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精编仿真金卷历史试题 解析版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精编仿真金卷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社会上出现特殊群体——游侠、游士,他们是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士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形成尚武重义轻死的侠义之风。促成这群体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度被破坏 B.争霸战争导致尚武精神的兴盛 C.儒家的重义传统观念得到弘扬 D.兼爱思想促进侠义品格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D.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3.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4.“这一派别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这些谋略家只专注于对无序的状态提出政治解决的办法,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以下观点中与该派别的思想主张一致的是 A.奖励耕战与民休息 B.厉行赏罚崇尚法治 C.仁者爱人尊君爱民 D.崇尚贤能厉行节俭 5.《易中天中华史》在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历史观评述中说:①家向往太古,②家向往禹世,③家向往西周,④家肯定今世和将来。这里①、②、③、④分别应该是指 A.儒、道、法、墨 B.道、儒、墨、法 C.道、儒、法、墨 D.道、墨、儒、法 6.公元前4-2世纪左右,中西文化史上,有两件事令学者们扼腕叹息:一为中国秦王朝的焚书坑儒事件,大批文化典籍与儒生学者被坑杀埋葬;二为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被古希腊雅典判处死刑,其思想体系与睿智学说在如日中天时而殇。这说明 A.专制主义的缺陷 B.当权者的需要 C.其思想违背了社会潮流 D.其思想都体现民众的利益 7.学者李泽厚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求同”。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贯通、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清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B.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C.二程倡导“格物致知 D.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 8.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 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 A.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 B.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 C.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 D.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 9.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朱之瑜认为应该做有益于社会的学问。他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牌,捕风捉影。”他的这种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接近 A.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 B.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C.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10.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 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 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11.黄宗羲认为,君主“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历史意义是 A.尖锐揭露封建制度是天下之大害 B.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C.号召人民使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 D.否定了“家天下”行为的合法性 12.宋明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其出发点都是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探究宇宙万物本原 C.吸收佛道思想精髓 D.实现儒学的哲学化 13.下面是我国宋代至清代不同性质书院比例状况表。此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书院逐渐被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 B.书院比例变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必然结果 C.明清时期官办教育体系日渐完善 D.封建政府对思想控制呈现出加强的趋势 14.柏拉图认为,这种“民主政体”是一种很坏的政体,最大缺点是“极端民主”、“过度自由”。只要人民推举,不管什么人都可当执政者,而富有治国才能的贤人却反而被抛弃。材料中的“最大缺点” A.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全面繁荣 B.客观评价了雅典的民主政体 C.调动了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 D.为后世民主集中制提供借鉴 15.苏格拉底认为有关世界的“事实判断”不等于有关世界的“价值判断”,世界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而是因为存在着一种使世界万物都追求完满性的力量。由此可以推知,苏格拉底已意识到 A.人类应与世界万物和谐相处 B.认知世界应根植于理性 C.人类依靠自身可以认知世界 D.自然运行有其自身规律 16.古希腊哲学中有一著名命题:“有甲乙两人,甲很干净,乙很脏。如果请他们洗澡,他们中间谁会洗?”该命题有四种可能:一是甲洗,因为他有爱干净的习惯;二是乙洗,因为他需要洗;三是两人都洗,一个是因为习惯,另一个是因为需要;四是两人都没洗,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干净人不需要洗。你认为,最有可能提出此命题的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 B.泰斯勒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17.西方哲学家罗素说:“通常谓之‘近代’的这段历史时期,人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的思想见解有许多不同。其中有两点最重要,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下列事件能够为其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殖民扩张 D.德意志的统一 18.15世纪时,在意大利的抄书职业者中间,懂希腊文的人地位最高,他们被冠以“写本人员”的光荣称号,报酬也很高;而懂其他文字的人仅仅被称为“抄书者”。这反映了当时的意大利 A.抄书是学习文化的重要方法 B.等级观念充斥社会各个角落 C.人文思想受到教会势力压制 D.新兴文化借助复古形式传播 19.但丁说:“诗和《圣经》一样,也是一种寓言,一样具有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薄伽丘说:“我说神学和诗可以说差不多就是一回事,如果他们用的题材是一样的;我甚至说,神学不是别的,正是上帝的诗。”材料中但丁和薄伽丘的言论旨在 A.为文艺的合法性辩护 B.贬低《圣经》的地位 C.排斥基督教神学 D.摆脱宗教的思想束缚 20.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指出:“人类必须在他自身内寻求那种属于神性的世间生存,主观性因此取得了绝对的认可,而在自己本身获得了对于神明的关系的决定它把绝对的真理关系被(教会)歪曲的地方,发掘的纤毫毕露,并设法把这种歪曲彻底摧毁.”材料中的“它”最有可能是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21.“(它)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由材料可知 A.文艺复兴提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B.文艺复兴推动了社会制度和习俗的进步 C.宗教改革抨击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 D.启蒙运动反对封建势力的精神与世俗压迫 22.“启蒙运动是致力于批判的分析,借助于观察和想象,完全以经验资料为依据,不懈地对传统确定的事实提出质疑。这种做法被称作批判方法,它源自于牛顿对科学解释方法的概括……牛顿被视为启蒙运动最重要的代言人。”这段话旨在说明启蒙运动 A.致力于批判专制制度 B.借鉴了近代科学的研究方法 C.挑战传统,质疑权威 D.促成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3.孟德斯鸠认为“荣誉”构成了君主政体的原则,这种荣誉原则一方面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委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制和法律权限,另一方面也成为遏制君主权力过分膨张的有效手段。对“荣誉”理解最恰当的是 A.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 B.遵纪守法的责任意识 C.自由平等的公共人格 D.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24.恩格斯在论述法国启蒙运动时指出:“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真理、正义、平等和人权所取代。……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这表明 A.社会主义思想与启蒙思想相同 B.法国启蒙运动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理想意识趋同 第II卷 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每个题目的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 2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三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制度,极为推崇。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并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他们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6分) (2)材料二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8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分析200年前中国文化热对欧洲的影响。(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是中西方关于“人民”含义的诠释。将表中“人民”含义的诠释进行纵向或横向比较,提取其中有关“人民”含义诠释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说明。 2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的变化。(6分)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 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根据所学说明启蒙运动的实质是什么。(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思想两方面说明启蒙运动的影响。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6分) 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精编仿真金卷 历 史答 案 第Ⅰ卷 1.【解析】士阶层本为统治阶级,春秋战国时期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说明周王室衰微,依靠血缘关系维护社会地位的宗法制度被破坏。故答案为A项。这一群体的形成不是受争霸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形成儒家和墨家的“诸子百家”现象是这一群体代表的社会状况变化的结果,不是促成这一群体出现的原因,排除C、D项。 【答案】A 2.【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材料中诸家的思想主张。故答案为C项。A项,富民思想不等同于民本思想,且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其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提出富民思想的是思想家,非统治者,排除;D项,“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的表述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交融的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争霸、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排除。 【答案】C 3.【解析】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反映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故B正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并不是价值观念日益趋同,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不是说明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故D错误。 【答案】B 4.【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派主张国家大一统,解决无序的状态,“推荐积累权力的技巧” 主张集权政治,并且“对宇宙论、认识论或者个人伦理道德不感兴趣”,结合诸子百家特征分析可知,该派别为法家,法家厉行赏罚崇尚法治,故B正确;“与民休息” 为道家思想,道家重视对宇宙论、认识论的探讨,不符题意,排除A;C项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重视个人伦理道德, 不符题意,排除;D选项为墨家思想,不符题意,排除。 【答案】B 5.【解析】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①是道家;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赴火蹈刃”、“以自苦为极”的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②是墨家;儒家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理想的蓝图是回到西周“小康社会”,③是儒家;法家中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韩非子认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都持历史进化观,④是法家;故D正确。 【答案】D 6.【解析】秦朝焚书坑儒和雅典判处苏格拉底死刑,都是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故B正确;雅典实行民主政治,A错误;统治者的措施目的是维护统治,其思想无法体现违背了社会潮流,排除C;材料得不出其思想是民众利益体现的结论,排除D。 【答案】B 7.【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把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柔和到了儒家思想之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结合材料“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模關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同化’”可知强调的是思想的融合与同化,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的民贵君轻是继承的孔子的仁政思想,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A选项排除。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探究世间万物达到对理的认识,属于二程自创的主张,C选项排除。经世致用是顾炎武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提出的救世良方,D选项排除。 【答案】B 8.【解析】据材料“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汉之经术安出?只是以章句训话为事’”等信息可知,宋代儒学批判汉唐经学使儒家学说纷乱,而且材料批评汉代的经学浅显,只是对人们的教导、训诫,不能让人们建立人文信仰,因此C正确;据材料“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使我六经之旨益乱”可知,没有涉及与先秦儒家经典的关系,A错误;材料只是批判汉唐经学,没有涉及儒学复兴;且据材料“北宋”并结合所学可知,理学处于形成时期,B错误;据材料宋代儒学批判汉唐经学使儒家学说纷乱,而且材料批评汉代的经学浅显,没有涉及其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D错误。 【答案】C 9.【解析】根据材料中“认为应该做有益于社会的学问”“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可知,明清之际思想家朱之瑜认为做学问应该务实,即与“经世致用”思想相通。“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是王夫之的唯物主义道器观,系统地驳斥了割裂、颠倒道器关系的唯心主义思想;“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反映的是南宋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反映了顾炎武大力提倡求实学风;“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映的是李贽的思想,他认为人伦物理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社会生活就是人伦物理的表现。综上分析可知,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答案为C项,ABD项排除。 【答案】C 10.【解析】“六经责我开生面”是说自己致力于儒家的学术研究,“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意思是明朝亡了,七尺男儿岂能屈服,整体两句表明了他凛然大义的崇高气节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感,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呼唤“政治变革”,排除B;材料表现了王夫之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与“人性本善”无关,排除C;材料表现了王夫之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并非批判社会现实,排除D。 【答案】A 11.【解析】根据材料“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中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天下之大害,从而否定了“家天下”的合法性,故D正确;A符合黄宗羲的思想,但不属于历史意义,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黄宗羲是封建士大夫,不可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的权利”,B错误;材料反映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法体现号召人民使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C错误。 【答案】D 12.【解析】理学以三纲五常维持封建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宋明理学是政府的官方哲学,结合“存理去欲”“存心去欲”“格物”“格心”可知,其出发点和核心是强化儒家伦理道德,故选A;探究宇宙万物本原是理学的本体论,是论证儒家伦理道德是天理的哲学基础,排除B;吸收佛道思想精髓是宋明理学的学术渊源,排除C;实现儒学的哲学化是从理学具有哲学思辨性而言的,排除D。 【答案】A 13.【解析】根据图表数据看出,官办书院比例不断上升,民办书院比例却不断下降,从实质上反映了政府对文化的控制加强,也是专制主义不断加强的体现,故D项正确; AB 项在材料数据无法体现,排除;官办和民办书院的比例不能证明教育的发展状况,排除C。 【答案】D 14.【解析】雅典直接民主形式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存在许多弊端,因此需要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来解决这一弊端,故D项正确;柏拉图否定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不是它的优点,排除A项;柏拉图的评价忽视了雅典民主政治对城邦的贡献,不够客观和公正,排除B项;不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最大缺点”调动了雅典公民参政积极性,排除C项。 【答案】D 15.【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世界真正存在的原因是一种使世界万物都追求完满性的力量的存在,这是透过“事实判断”表面得出的关于世界的“价值判断”理性思考,因此苏格拉底已经意识到世界应根植于理性,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世界万物和谐相处的问题;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认知世界的方式;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苏格拉底透过“事实判断”对世界“价值判断”的思考,并未体现自然运行的自身规律。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答案】B 16.【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对于“他们中间谁会洗澡?”这个命题并没有提供唯一的答案,结合所学可知,智者学派否认绝对权威,强调自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出不同的判断,不应该强求一律,因此最有可能提出此命题的哲学家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泰勒斯提出“万物始于水”,将理解世界的角度从宗教和神话转向自然,并未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世界;C选项错误,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尊崇理性,并未提出这样的逻辑学命题;D选项错误,亚里士多德提出“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的论断,崇尚理性,也并未提出此命题。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答案】A 17.【解析】文艺复兴运动冲击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为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同时也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故答案为A项。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财富的积累,排除B项;早期殖民扩张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原始资本的积累,排除C项;德意志统一的时间是1871年,在这之前,世界近代史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特征早已具备,排除D项。 【答案】A 18.【解析】材料体现出对董希腊文的人的重视,反映出当时对古代希腊文化的重视,结合时间信息可知,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D符合题意;ABC均与材料信息无关。 【答案】D 19.【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依据材料可知,但丁和薄伽丘将诗提升到与《圣经》同等的地位,他们的目的是宣扬文艺的合法性,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但丁和薄伽丘的目的是提升诗的地位,不是贬低《圣经》的地位;C选项错误,但丁和薄伽丘将诗提升到与《圣经》同等的地位,并未表明他们排斥基督教神学;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但丁和薄伽丘提升诗的地位,宣扬文艺的合法性,不是摆脱宗教思想的束缚。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答案】A 20.【解析】根据“它把绝对的真理关系被(教会)歪曲的地方,发掘的纤毫毕露,并设法把这种歪曲彻底摧毁”,结合所学,宗教改革反对教会的说教,提出上帝就在你的内心之中,彻底摧毁被教会歪曲的绝对的真理关系,C正确;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排除BD。 【答案】C 21.【解析】根据“社会契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根据“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可知,启蒙运动反对封建教会的精神压迫与封建势力的世俗压迫,故D正确;启蒙运动提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A错误;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制度,文艺复兴没有推动社会制度进步,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C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D 22.【解析】根据材料“它源自于牛顿对科学解释方法的概括……牛顿被视为启蒙运动最重要的代言人。”可知,启蒙运动借鉴了近代科学研究的方法,B选项符合题意。批判封建制度不属于材料主旨,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启蒙运动挑战传统,质疑权威,C选项排除。文艺复兴时期近代自然科学就已产生,D选项排除。 【答案】B 23.【解析】“使整个社会的等级制度合法化,委求每个人和每个阶层都恪守各自的行为准制和法律权限”说明“荣誉”就是遵纪守法的责任和集体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及相互制衡的政府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中“荣誉”并不是自由平等的公共人格,故C 项错误;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显然不符合材料“荣誉”的含义,故D项错误。 【答案】B 24.【解析】“现代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理论,依据材料中“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C正确。社会主义思想与启蒙思想根本不相同,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法国启蒙运动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B错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理想完全不同,D错误。 【答案】C 第II卷 25.(22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主要思想”,回顾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讲究“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希腊的苏格拉底则重视道德,崇尚理性,提出美德即知识的主张,据此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相通的地方”,根据以上分析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二人的主张,可从注重人的作用(或人本);强调伦理道德等来回答。 (2)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中“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第二小问“原因”,主要结合黄宗羲所处的历史阶段明末清初进行分析作答,可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别进行阐述。 (3)第一小问“元素”,由材料中“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得出: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由材料中“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得出:“民贵君轻”思想;由材料中“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椎崇”得出:公平选官的科举制度。第二小问“意义”,依据上述材料信息的理解并结合当时欧洲的社会环境——反对封建主义,而且欧洲的封建主义主要来自两股势力即封建王权和教权,据此概括即可得出: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 【答案】 (1)孔子:仁、礼和中庸。苏格拉底:理性,美德即知识。 相通的地方: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2)思想: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家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 (3)元素: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官的科举制度。 意义:有益于欧洲反专制、反教权的思想启蒙。 26.(12分)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从纵向来看,中国古代是官民对立,等级森严;近代中国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百官是人民公仆。从纵向来看,古代雅典公民是城邦的主体,但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而近代西方公民范围扩展到全体国民,公民主体和权利也在不断扩展。根据材料信息,从横向来看,古代中国与雅典关于“人民”的看法和社会地位不同;近代中国受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以及社会巨变,关于“人民”的观念与西方逐步接近。本题的解答首先是根据材料信息确定论题,从以上分析来看,横向或纵向确定某一论题均可,然后联系有关史实来说明不同的社会现象,以及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答案】 示例一: 不同: 古代中国:官民相对,等级森严。 近代中国: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百官是人民公仆。 说明: 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发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近代中国: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巨变(社会转型)。 示例二: 不同: 古代中国:官民相对,等级森严。 古代雅典: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说明: 中国:大河文明,农耕经济发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 雅典:海洋文明,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民主政治的确立;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 示例三: 不同: 古代雅典:公民是城邦的主体,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 近代西方:公民主体和权利不断扩展。 说明: 古代雅典: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生产力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有限。 近现代西方:社会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推动了思想的解放;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 27.(18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信息从科学与知识进步角度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启蒙运动核心主张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象上面”来提取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结合启蒙运动影响政治从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思想从丰富人文主义内涵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和所学从论从史出原则回答。 【答案】 (1)起因:科学与知识进步促成启蒙运动。 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2)局限性:仅凭假设与推理来构想学说;看不到经济与社会的辩证联系。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3)推动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丰富资产阶级思想学说和人文主义内涵。 原则:论从史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