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共40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争鸣,指的是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之间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 ②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③儒家和法家是这个时代的两座文化高峰 ④这些学派的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百家争鸣时期并没有哪个思想占据主导,都属于争鸣的思想,故③错误,其他三项均符合百家争鸣时期思想表现和影响,故本题选择D项正确。 2. 孔子55岁才参与鲁政,但不到三月便离职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所到之处,常得到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这表明当时 A. 鲁国文明开发落后 B. 仁政理念广受推崇 C. 鲁国漠视礼仪教化 D. 周礼制度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生平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鲁国建立时将西周典章制度照搬,文明开发并不落后,排除AC;结合所学,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学不合时宜,排除B;由材料“常得到诸侯国当权者的热情接待和客气咨询。”,这说明周礼制度影响深远,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 3. 《春秋繁露》曰:“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这一学说 A. 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B. 重视探求自然规律 C. 旨在维护封建君主统治 D. 蕴涵朴素的唯物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天地的符契,阴阳二气的符合,经常在人的身体上有体现,身体好像上天一样,数目上与天相匹配,所以命运和上天相连接。上天用满一年的数目,成就人的身体,所以小的关节有三百六十六个,与一年的天数相符合;大的关节有十二个,符合一年中的月份数;身体内有五藏,符合上天有五行的数目;躯体以外有四肢,符合四季的数目。人忽然睁开眼睛看,忽然闭上眼睛,符合白昼和黑夜;忽然刚强忽然柔和,符合冬季、夏季。由此说来治国之道也应该和同类相呼应,如同它的外形和数目相吻合。故选C。A是朱熹思想;B是唯物论;D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董仲舒发展儒学的目的。 【名师点睛】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 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线索4儒家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4. 南宋的哲学家叶适,曾是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相抗的永嘉学派代表。他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以下哪些主张与叶适的思想相似 A. “淡泊名利,克己制欲” B.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 C.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D. “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叶适曾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相抗,说明叶适的主张与朱、陆两人不同,再加上他讲究“功利之学”,可以断定应该是D符合上述条件,因为AC不符合“讲究功利之学”,B则是朱、陆两人的主张,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发展工商业的思想。 5. 李贽指出:“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材料反映李贽 A. 主张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B. 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C. 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D.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各遂其千万人之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个性自由、并行共存的思想,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故B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李贽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孔子的是非标准问题,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不要随意扩大信息范围,抓住“各遂其千万人之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 春秋时,晋国史官蔡墨提出了“物生有两”的命题。他用鲁国季氏与鲁君的关系说明二者在斗争中互相转化的道理:一个是“世修其勤”,得到民众的拥护;另一个是“世从其失”,被民众抛弃。蔡墨还引用“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诗句,得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已然”的重要政治结论。这一思想 A. 歌颂了奴隶主阶级的亲民勤民 B. 意在劝慰国君要有“民本君末”的意识 C. 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提供了哲学依据 D. 说明只要得到民众拥护就能成为国君 【答案】C 【解析】春秋时期,奴隶制分封制逐渐瓦解,“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思想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提供了哲学依据,故C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歌颂奴隶主阶级,故A错误;材料的意图是为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提供依据,不是劝慰国君,故B错误;民众拥护并不是成为国君的唯一条件,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春秋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认识关键信息“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时代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逐一分析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7. 江苏卫视《一站到底》曾出过这样一道题:他,明末清初的一位思想家,江苏昆山县亭林镇人,反对君主专制,学风朴实,主张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此人是 A. 王阳明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反对君主专制,学风朴实,主张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反对君主专制、经世致用的思想,符合顾炎武的思想特点,故C正确;王阳明并不反对君主专制,故A错误;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工商皆本,与经世致用的思想无关,故B错误;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也不符合材料,故D错误。故选C。 8. 董仲舒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观点 A. 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B.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 对君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D. 确立了儒学思想的独尊地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材料“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表明此观点对统治者的执政行为有劝诫作用,体现了对君主行为一定程度的约束,故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9. 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 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B. 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先秦时期诸子思想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变革,不是历史的倒退,故A项错误;材料中“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充分说明当时社会进步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故B项正确;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先秦诸子思想复古性,不是复杂性,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思想 【名师点睛】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10. 唐诗自由奔放,诗人随意抒发个人主观感受,而宋代这种执着于自我的、感情热烈的诗歌极其罕见。导致这一变化主要在于 A. 唐代文化政策开放包容 B. 宋代城市繁荣,涌现市民阶层 C.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 宋代理学兴起,主张存理灭欲 【答案】D 【解析】宋代理学占据主导思想地位,理学提出压抑人的个性,导致“执着于自我的、感情热烈的诗歌极其罕见”的出现,故D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是正确原因,排除。 11. 国学大师熊十力先生曾用八个字高度评价明末清初一思想家:尊生,明有,主动,率性。“生”即活泼的文化历史生命,“有”即丰富多样的社会全体大用,“动”即变化运动创造生化的人类历史本相,“性”即刚健有力、日生日成、新新不已的人类生命才情。这一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D 【解析】“变化运动……日生日成、新新不已的人类生命才情”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夫之的思想具有以上特点,故D正确;李贽没有唯物辩证法思想,故A错误;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不符合材料,故B错误;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也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故选D。 12. 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现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由此可知 A. 宋代风俗画盛行于宫廷和民间 B. 宋代统治者治国水平和艺术才能都很高 C. 宋代科举考试增加了绘画科目 D. 宋代绘画反映出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影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关键信息是“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反应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理学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所以也表现在书法、绘画等艺术中,就是强调精神、气度等。AC史实错误,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名师点睛】 13. 《梦溪笔谈》记载:“方家(指方术之士)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则材料不能说明 A. 沈括已经注意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 B. 北宋时人们已经能够制造人工磁体 C. 指南针在古代时常被用于迷信活动 D. 指南针已经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中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即能够体现A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与题干“以磁石磨针锋”信息相符,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根据“方家(指方术之士)以磁石磨针锋”可知,指南针被用于迷信活动,C项符合题干信息,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指南针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D项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指南针 14. 鲁迅书评:“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此书应是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红楼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所示的文学作品,均体现不出题干核心信息,排除。而D项《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以贾府兴衰,见证了主人公爱情婚姻的悲惨结局,揭示出封建社会末世危机,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红楼梦》 15. 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A. 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 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 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 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出关羽激烈的个性,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是元曲借用关于单刀赴会表达对个人情感,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大江东去浪千叠…”体现出宋词的豪迈风格,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讽刺或者斥问现今社会的颠倒黑白,故C错误,符合题意。 16.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总论》中写道:“每当人民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 ,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横线处应填入的正确朝代是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著作《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著作,且印刷术、指南针等发明成果丰硕,故C正确;汉代并没有百科全书式科技著作,故A错误;唐代和元代也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故BD项都错误。故选C。 17. 对中国古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总结,以下理解不准确的是 A. “晋人尚韵”从本质上体现了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 B. “唐人尚法”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C. “宋人尚意”是城市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文人们惬意心境的反映 D. “元明尚态”为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晋人尚韵”是说在魏晋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讲究风度韵致,体现出东晋士人超然心态及对空灵境界的追寻,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人尚法”是说唐代书法总体倾向都是重视法度,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人尚意”是说宋代书法追求意趣而不拘法度,是“重文轻武”背景下文人们惬意心境的反映,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元明尚态”是说元明时期的书法时尚,偏重于摹仿,是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时代文人们缺乏创新的一种体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的汉字和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基本脉络:原始的刻画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演变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 两个阶段:古文字阶段;隶、楷阶段。 (2)书法:阶段特点:自发阶段——魏晋以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自觉阶段——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发展脉络:楷书——始于东汉,魏晋完善,唐代步入盛世;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行书——东汉至西晋完全成熟。 18. 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符合下图秦朝标准字体的是 A. 圆弧,富有奇趣” B. “状如龙蛇,钩连不断” C. “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D. “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A是草书的特点,B是小篆的特点,C是隶书的特点,D是行书的特点。由于小篆是秦朝的官方文字,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书法艺术 【名师点睛】汉字与书法 (1)文字的发展历程: 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商甲骨文(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金文(标准字体:籀文)——春秋战国:混乱——秦:书同文(小篆、隶书) (2)书法: 秦篆汉隶——魏晋: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原因:主观:士人表达情意;客观:文具的改进)(王羲之“书圣”《兰亭序》)——隋唐(风格多样):草书――张旭、怀素;楷书――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宋四家(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明代(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 19. 历史上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无路,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拂郁感慨之怀”,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成就是 A. 文人画 B. 元杂剧 C. 京剧 D. 小说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杂剧,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所学,元朝统治之初,科举制停止,一批知识分子仕途无路转而研究元杂剧,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 20. 著名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徐朔方说:“小说成书时,三教合一盛行到这样地步,以至在宋、元、明士大夫中间难得找到一个不受对方影响的儒者、道人或居士。当时只有三教合一以道为主的道者,或三教合一以佛为主的和尚或居士。”下列小说中,最能反映“三教合一”这一文化现象的是 A. 《西游记》 B. 《水浒传》 C. 《三国演义》 D. 《儒林外史》 【答案】A .......................................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 【名师点睛】四大名著: 21. 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 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④康德的“人非工具”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马克思的观点是指,统治阶级通常会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赋予自己的 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惟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尤其是新的统治阶级上台,要推行 自己的统治思想,来取代旧的统治思想。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忠诚信义等等概念,而在资产阶 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则是自由平等等等概念。①中秦始皇注重推行法国家思想,建立封建专制统治; ③是宗教改革;④是启蒙运动,都是反封建专制统治,推行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②则是对儒家思 想的继承和发展,不符合题意。故应选 C。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发展·意义 【名师点睛】组合型选择题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考查角度有两种,一是将同一历史时期或同一历史事件影响下的知识进行归类组合,此类题的跨度不大,但分析的深,角度多,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二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知识进行归类,此类题分析程度不深,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22. 马丁•路德的职业理论认为,“我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侍奉上帝,事关灵魂的救赎,必须全力做好。信仰与工作结合,形成一种工作崇拜”。这一理论 A. 加快德意志统一步伐 B. 有利于德国近代工业崛起 C. 奠定了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 D. 动摇了神学世界观的统治地位 【答案】B 23. 苏格拉底曾感慨地说:“如每个人都是自己智慧的尺度,我们相对的无知又在哪里?如普罗塔哥拉的《真理》确实是在宣布真理,而不是在每个人的观点都正确的时候对各自的观点进行详细考察,那么哲学对话的整个事业只不过是在冗长而又可怕地展示愚蠢。”这表明 A. 苏格拉底强调以人的感觉为判断事物的标准 B. 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发现自我的本质改善灵魂 C. 普罗塔哥拉和苏格拉底对神的存在深信不疑 D. 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理性是人的中心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强调以人的感觉为标准判断事物是什么应是智者学派,排除 A;据“在每个人的观 点都正确的时候……可怕地展示愚蠢”可知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的唯我主义,认为真理应有其客 观标准,人生的最高目标就应当追求正义和真理,故B项符合题意。无论智者学派还是苏格拉底对神的存在皆表示怀疑甚至否定,排除 C;材料主要体现了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的否定,排除D。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 24. 柏拉图认为:“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在实践中,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 A. 自然法的理念 B. 民主决策的随意性 C. 法律保护公民的利益 D. 公民享受不受惩罚的权利 【答案】C 【解析】雅典法律对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实行同罪不同罚,对公民处罚最轻,这说明法律保护公民的利益,故C正确;自然法的理念表现为自由、平等、公正,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民主决策的随意性,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公民也受惩罚,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如何认识材料信息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抓住“对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的不同处罚的表象,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5. 在历史上的某个国家,许多青年人离开自己的爱人和家庭,教士放弃了祈祷书,纷纷挤进语言学家和修辞学家的课堂,学习古代的语言和文化。当时流行的口号是:“我去!我去把死人唤醒!”这个国家最有可能是 A.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B. 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 C. 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 D.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国 【答案】A 【解析】“学习古代的语言和文化”说明当时古代文化的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以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为形式,符合题意,故A正确;宗教改革时期的德意志并未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故B错误;启蒙运动时期的法国也不具备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的特点,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时期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故D错误。故选A。 26. 马丁•路德说:“神的话,全部神的话,只有神的话,乃是一切的准则……教皇和一切的教法会议,都可能错误。”这种思想的社会意义是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 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首先理解题干马丁·路德这句话的意思,他强调了神或者说上帝的崇高地位,而否定了教会和教皇、教法教义的权威,故B正确;材料并没有批判和反对宗教,所以A和C错误。同时也没有涉及宗教领域的人人平等问题,其实际意义是不要迷信教会权威,强调的是人的独立性,故D错误。 27.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斥。”恩格斯这段话肯定的是 A. 文艺复兴运动 B. 启蒙运动 C. 科学社会主义 D. 宗教改革运动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内涵,故B正确;文艺复兴运动主张人文主义,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革命,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宗教改革运动反对天主教会权威,不符合材料,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科学社会主义、宗教改革运动等史实,再紧扣材料信息“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即可得出理性主义的结论,再结合所学知识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8. 学者查理•G•诺特在论述某事时说道:“各地发生的变化使人们对最近历史的遗产感到厌恶,有意识的接受理想化的希腊和罗马时代作为改革文学、教育的样板以及所有文化人的理想。”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最近历史的遗产”主要指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B. 此“意识”的实质是指理性精神 C. 此事件的本质是借鉴古希腊民主和古罗马法制 D. 此事件为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运动 【答案】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有意识的接受理想化的希腊和罗马时代作为改革文学、教育的样板以及所有文化人的理想。”可知是指文艺复兴运动,通过借助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来表达资产阶级的思想,强调人的现世生活,主张把人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排除B项;CD项错误。 29. 达尔文曾说:“尽管人类是一个更先进、更聪明的物种,但人类已经失去了他们特殊的位置,现在已经被视为有机世界的一部分。”这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 A. 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B. 强调了人与其他物种的本质不同 C. 不利于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 D. 提高了人在整个自然界中的地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但人类已经失去了他们特殊的位置,现在已经被视为有机世界的一部分”,说明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故答案为A项。材料不能反映强调人与其他物种的本质不同,排除B项;进化论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有利于人文精神的传播,排除C项;进化论认为人是有机世界的一部分,不能提高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排除D项。 30. 德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年)在《中国近况》一书中写道:“全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和最发达的文明仿佛今天汇集在我们大陆的两端,即汇集在欧洲和位于地球另一端的东方的欧洲——中国。”“……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此话反映出他 A. 盛赞中国在当时世界文明中的领先地位 B. 成为西欧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推手 C. 对德意志处于封建割据状态的不满 D. 维护“欧洲中心论”的观点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莱布尼茨(1646—1716年)所处的时代,可排除B项;由题干“但在时间哲学,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反映了作者对德国现状的不满,故C项符合题意; A项在材料中能体现,但不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意图,故排除A项;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31.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主要是因为 ①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②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本质属性 ③打破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局限性 ④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爱因斯坦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故①正确;相对论认为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故②正确;相对论也打破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局限性,故③正确;量子论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微观世界,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B。 32. 导致下列左图向下图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异端”思想对罗马教廷的有力挑战 C. 文艺复兴推动思想解放 D. 宗教神学被彻底驱除出科学研究领域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图片内容变化反映了宗教改革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宗教改革的经济原因,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教改革以 “异端”思想的形式对罗马教廷发起有力挑战,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文艺复兴推动思想解放,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宗教神学被彻底驱除出科学研究领域”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33. 17世纪,天主教士纷纷来华传播宗教。与这一现象有关的因素有 ①新航路开辟便利了东西方的联系 ②天主教会受宗教改革打击后向外发展 ③当时的天主教在欧洲没有立足之地 ④中国统治者积极引进宗教以麻痹百姓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便利了东西方的联系,故天主教士纷纷来华传播宗教,故①正确;17世纪天主教会受欧洲宗教改革打击后向外发展,中国是其扩展目标之一,故②正确;当时的天主教在欧洲仍然有立足之地,故③错误;当时中国统治者没有积极引进宗教,而是天朝上国的观念为主,故④错误。故①②组合正确,故选A。 34. 牟复礼在《中属思想之渊源》中论述战国某学派时指出嘲讽礼仪和正名,申谴俗例,它呼吁一种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这一学派应是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主张“克己复礼”,与题目中的信息“嘲讽礼仪”不符,故排除A项;先秦时期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法家学派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均与题目中的信息“呼吁一种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不符,故排除B.C两项;由题目中的信息“战国某学派......嘲讽礼仪和正名......呼吁......自我中心的个人主义”可知这应为先秦时期的道家学派,主张放弃差别观念,获取精神上的自由的思想。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35. 有学者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亦有落伍之处。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只是在一定的限度内是一致的,过此以往,便相冲突。法家不知此义,误以为两者始终是一致的。所以说法家的思想,也是落伍的。”这一认识的主旨是 A. 揭示了法家国家社会利益并重的实质 B. 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 C. 辩证分析了法家在统一国家中的作用 D. 否定了法家的进步意义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指出:法家思想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但误以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始终是一致的,故这一认识实际上批判了法家的专制思想,B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36.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己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 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 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 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程颢、程颐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但从材料中并不能体现此点,故A项错误;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是针对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而提出来的主张。材料中并不能体现此点,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提炼出“思想——原则——规则——常识”这样一个转化过程,“思想”最终转化为社会生活中的“常识”,这是一种世俗化、生活化的表现,故C项正确;理学强调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理学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材料中并不能体现此点,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 37. 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说:“对于美德,我们仅止于认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努力培养它,运用它,或是采取种种方法,以使我们成为良善之人。”又强调“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他这样说是因为 A. 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B. 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C. 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D. 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此题考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亚里士多德针对智者学派以培养能言善辩的学生在雅典民主中发挥作用,但是忽视道德建设,提出培养美德,但是又注重社会的法律、秩序。故D符合题意。选项A中“不受法律约束”,选项B中“没有任何法律观念”,选项C中“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均错误,排除 38. 明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 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B. 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C. 文化专制开始影响了市民生活 D. 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可知最高统治者推行的文化政策以服务专制统治为根本目的。所以答案选A;材料是讲文化政策,无关君主专制,排除B; 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D和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39. 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 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和知和行都产生于心均是王阳明的个人主张,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只是朱熹的个人主张,并不是王阳明和朱熹的共同主张,所以,他们的共识只能是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与朱熹的共识 40. 梁启超评价黄宗羲说:“原来我们国家还有比卢梭早200年的这么先进的思想。”其“先进的思想”主要表现在 ①反对君主专制 ②设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③倡导言论自由 ④主张民主共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黄宗羲抨击和反对君主专制,故①正确;他也主张设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故②正确;黄宗羲也倡导言论自由,反对思想专制,故③正确;民主共和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内容,不符合黄宗羲思想,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41题16分,42题24分,共40分。) 41. 材料一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越来越遥不可及。这些稀奇古怪的宇宙论不能符合人的需求,并且与人的基本经验背道而驰。……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如果他们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就更能懂得如何行事。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数学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上帝、人性、善与恶。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玛瑞·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哲学发展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呈现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伏尔泰的思想为例,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 【答案】(1)观点:学会生活;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意义: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特点:继承、创新了古典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产生了新的哲学体系。 (3)主张:影响和说服大众;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解析】(1)本题依据材料一“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学会生活、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等方面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的角度指出其对哲学发展的意义。 (2)本题依据材料二“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数学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继承古典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产生了新的哲学体系等方面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呈现的特点。 (3)本题依据材料三“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影响和说服大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天赋人权等方面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 42. 教科书反映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现实,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弟子规》是中国古代启蒙教材,原名《训蒙文》,李毓秀(1647~1729年)作。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材料二《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初版),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其中对一些中国原有的名词做了如下解释: 电: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日电;雷: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议:“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中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 材料三下列是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 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这部宪法保障了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削的自由。” ——《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 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 ——《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材料一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联系作者所处时代分析编写此书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该书的特点,并分析其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3)据材料三分析两个不同时期我国历史教科书对美国宪法的评价侧重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不同的原因。 【答案】(1)主要思想:孝敬、谨慎、信用、仁爱、学习等。 目的:宣传宋明理学,教化人民,巩固专制统治。 (2)特点:图文并茂;内容涉及西方科技与民主政治;西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任意2点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代议制民主制度发展;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文明成果。 (3)侧重点:20世纪50年代,侧重于批判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虚伪性;21世纪初,从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高度肯定了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历史意义。 原因: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敌视政策;受当时中国外交策略的影响;中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 21世纪初: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等因素促进两国联系全面加强;思想解放,意识形态的影响日渐淡化,因此能更理性地看待美国。 历史分析方法和史观的影响。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涉及到两个小问,本问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思想”,根据关键信息“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归纳、概括即可。关于第二小问的“目的”,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围绕“教化民众,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维度展开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以及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的“特点”,重点要注意把握教材编排的“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关于第二小问的“时代特征”,具有较大难度,要注意把握材料关键时间“1901年”,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政治、经济以及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进程等方面把握。重点注意凸显“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学习西方的不断深入”等方面。 (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本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认知以及正确归因历史事物的能力,涉及到两个小问,本问在总体上具有较大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不同”,根据图表材料直接比较、分析即可得出。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关键在于结合两个时代的不同特征来归因,领悟到时代大背景以及国家政策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注意凸显“不同时代意识形态的变化”。围绕相关史实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及其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影响;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政策·“一边倒”;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政策·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