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12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学案
浙江学考+选考考纲展示 考点 必考内容 考试要求 加试内容 考试要求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b ②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c 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斯大林模式” c 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戈尔巴乔夫改革 c 4.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关贸总协定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 b 5.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 ①欧元的诞生 b ④欧盟成立的原因和影响 c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标志和影响 b ③ b 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6.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①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b 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 ③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c 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考点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1)内容 领域 内容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工业 企业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流通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分配 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2)影响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它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 ②在实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1)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和自然灾害使苏俄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2)内容 领域 内容 农业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工业 国有企业实行经济核算,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流通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 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意义 ①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1.【加试题】(2015·浙江学考)1921年,有一个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其中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商业方面,实行自由贸易。这个国家是( ) A.日本 B.苏俄 C.德国 D.英国 B [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国内不满情绪非常严重,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面对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做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允许商品买卖等。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中的国家都没有类似的改革政策。] 2.【加试题】(2015·浙江学考)在苏俄实行某一政策后,农民可以公开售卖他们的产品,零售店和雇工少于20人的小工厂又可以在私营企业主的经营下营业,重工业、银行和矿山仍然保留在政府手中。由此可见当时苏俄实行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方针 D.自由放任政策 B [新经济政策规定,农民可自 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故出现了题干中的“私营企业主”。]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实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资本家经营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不同点 分配 实行实物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配 特点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效果 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相同点 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改革;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2016·湖州满分卷检测)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从经济规律的角度讲,主要“新”在( ) A.加强国家政权对经济的管理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C [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错误;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错误;C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正确;苏俄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故D项错误。] 1.【加试题】(2016·杭州学情调研)1920年6月,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给俄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 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 ) A.余粮收集制引发严重危机 B.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处境 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质疑 D.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弊端显现 A [1919年初,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的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农民实际上是将粮食无偿地借给国家,与“1920年……俄共中央……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内战才能结束”相符,故A项正确;其它三个备选项均发生于1920年之后。] 2.【加试题】(2016·宁波满分卷检测)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分别有着“市场失灵”和“政策失灵”的缺陷。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体现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失败,体现了“市场失灵”,十月革命后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导致了“政策失灵”,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针对“市场失灵”而采取的措施,新经济政策是针对“政策失灵”而采取的措施,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体现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市场失灵”的缺陷,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不能体现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市场失灵”的缺陷,故D项错误。] 3.【加试题】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C [1920年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商品贸易,实行工业国有化,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B项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的做法,错误;D项是斯大林时期出现的,错误。] 4.【加试题】1918年4月,列宁曾说:“有人在这里说, 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社会主义。”对此观点的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 B.列宁主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 C.列宁提出该观点是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 D.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D [据材料“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和“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社会主义”可知,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列宁主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故A、B两项不符合题意;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是在1918—1920年,苏维埃俄国同国内反革命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者进行的战争,与材料时间相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3月开始实施,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符合题意。] 5.【加试题】(2016·东阳模拟)“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材料所反映的经济变革有( ) A.全面恢复私有制 B.实行商品贸易 C.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D.禁止私人贸易 B [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全面恢复私有制,也不符合史实,故A项排除;依据材料信息“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可知,当时的苏维埃政权实行了商品贸易,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部分恢复了私有制,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可知,当时的苏维埃政权恢复了私人贸易,而不是禁止,故D项错误。] 考点2| 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1.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表现 ①经济:排斥市场调节,由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并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将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摆在首位。 ②政治: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 (3)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一股社会风潮;思想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干预手段管理。 (4)影响 ①经济方面,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也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 ②政治方面,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但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破坏。 ③思想文化方面,使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2.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机局面。 (2)内容和结果 领域 内容 结果 经济 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 困难重重,各项改革措施难以奏效 政治 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和“ 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经济滑坡, 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民族分离运动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经验 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 ①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压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叶书宗在《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中说:“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里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 ①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改变 ②所有制结构的改变 ③经济管理体制的改变 ④分配制度的改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上,由列宁的间接过渡变为直接过渡,①正确;在所有制结构上,由列宁实行的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变为单一的公有制,②正确;“斯大林模式”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改变,③正确;在分配方式上,由按劳取酬变为计划分配,④正确;故选D项。] 1.【加试题】(2016·衢州高三联考)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D [材料中的“工业化……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体现了“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没有改善民生,据此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在前期推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使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B、C两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偏离了材料的主旨。故选D项。] 2.【加试题】(2016·湖州期末)下列选项中,有关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最全面的是( ) ①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 ②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③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D [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故①③正确;但从长远来看,长期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故②正确;样样管、统统包的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3.【加试题】(2015·浙江嘉兴期末)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 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据此可知,该学者的观点是( ) A.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 B.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 C.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 D.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 C [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认识到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出现很多问题,但使苏联不受经济大危机影响,具有可取之处,并没有肯定其完美无缺,也没有否认苏联经济的问题,故A、B两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信息,故D项错误。] 4.【加试题】(2016·湖州调研考试)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从本质上揭示了( ) A.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B.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D.戈尔巴乔夫改革力图突破斯大林模式 C [材料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共的影响,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B项不符合题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故D项错误。] 5.【加试题】(2016·宁波模拟)苏联是20世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国家。下列关于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十月革命后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社会主义代议制度的形式 B.列宁是苏联的建立者,戈尔巴乔夫是它历史上唯一的总统 C.莫斯科战役的胜利使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了第一次重大失败 D.1936年确立的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的经济发展迅速衰退 D [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代议制的形式,故A项不符合题意;1922年,苏联成立,当时的领导人是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期间,取消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他自己从“总书记”变成了“总统”,故 B项不符合题意;莫斯科战役重创了德军,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的破产,故C项不符合题意;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迅速发展为工业强国,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