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19讲改革开放前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活动作业
第19讲 改革开放前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活动 一、选择题 1.(2019湖北武汉模拟)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 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答案 A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从材料信息看,对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管理,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监管和约束,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选A项。对社会团体“分级登记”管理,可以区别不同性质的社会团体,对不同团体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B、C、D三项属于直接目的,排除。 2.(2019山东临沂模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这主要是基于( ) A.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 B.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目标 C.鼓舞全国人民继续争取独立民主 D.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仍然艰巨 答案 A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过渡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主要是基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 3.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 B 阅读材料可知,其中的“上述原则”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国家,如能遵照“上述原则”办事,则有利于缓和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由此判断,“上述原则”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B项符合题意。万隆会议主要是解决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日内瓦会议是为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苏之间签订的互助条约。 4.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 A 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并积极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故选A项。万隆会议、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均与题干情境不符,排除。 5.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答案 C 《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论联合政府》和《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作的报告,都不符合题干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的限定,故A、B、D错误。选C。 6.(2019河南洛阳模拟)新中国成立初期,从第一次建交高潮结束后一直到1954年10月,在外交上再无建树。出现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A.两极格局对峙的结果 B.新中国实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 D.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答案 B 两极格局是1955年形成的,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从而“在外交上再无建树”,故B项正确;社会制度的差异不是影响该外交现象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在1947年,与材料中“1954年”不符,故D项错误。 7.(2018湖北八市3月考试)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的讨论方式:精英讨论和大众讨论;文字改革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知识分子进行了平等充分的协商,甚至改变自己拼音文字的价值偏好,采取汉语拼音方案。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 ) A.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 B.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 C.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端 D.使新中国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这些立体式协商民主模式,可以使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本质,故选B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起点,也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开篇,故A、C两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权组织原则问题,故D项错误。 8.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答案 B 在冷战背景下,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封锁新中国,但中英两国出于自身现实利益的需要,仍不断改善两国关系,故B 项符合题意。中英关系取决于两国的利益需要,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不起决定作用,A项错误;至1972年,英国并未加入欧共体,中英关系的改善与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无关,C项错误;中英两国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仍存在意识形态的对抗,D项错误。 9.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答案 D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说明国际社会上多数国家希望中国发挥应有作用,故D项正确。A项本身表述有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项错误。赞成中国重返联合国并不等于反对美国,故C项错误。 10.(2018江西名校检测)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级党政机关受理的群众来信来访情况。下列对此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 年份 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 1951年 有关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的问题最多 1952年 以控告各机关干部贪污和资本家申诉不服处分以及群众要求就业的问题居多 1953年 以检举控告各级机关干部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的问题为主 1954年 在普选和粮食统购统销工作中出现的信访量呈现上升趋势 A.我国已建立起群众来信来访的专门处理机构 B.来信来访是党政机关与群众沟通的唯一渠道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D.信访内容多与党的政策及各项中心工作相关 答案 D 根据“各级党政机关受理的群众来信来访情况”,可知尚无专门的信访机构,故A项错误;B项中“唯一”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信访情况,且材料所述时期尚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51—1954年信访情况,可以看出,这都与当年国家重点抓的工作有关,故D项正确。 11.(2017甘肃武威三诊)美国《读者文摘》的一篇回忆录中写道,“(我父亲)决定实现这一愿望,所以在宣誓就职的第十二天,他把基辛格叫到办公室说:‘我要去中国!’那就是开端”。当时“去中国”的外交访问( ) A.使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 B.改善了中国面临的严峻的国际环境 C.受中日邦交正常的影响 D.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铺平了道路 答案 D 材料反映的是尼克松总统准备去中国访问,表明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答案为D项。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元旦,不是在尼克松总统访华的1972年,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尼克松访华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排除B项;中日建交是在尼克松访华后,排除C项。 12.(2018河北沧州质监)初入政坛,尼克松曾因激烈的反共行为而出名。20世纪60年代后期,尼克松突然改变长期以来坚持的“反共”政策,开始主张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并在其担任总统之后实现了访华的目标。尼克松“突然改变”的原因在于( ) A.中美两国构筑战略同盟 B.美国改变了遏制中国的战略 C.两极格局下的“苏攻美守”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 C 中美战略同盟与两国国家利益和史实均不符,故A项错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就一直奉行遏制中国的战略,只是在某些时期出现松动而已,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后期,尼克松突然改变长期以来坚持的‘反共’政策”,结合所学,这一时期,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国力受损,在对苏竞争 中处于劣势,需要改善对华关系以平衡美苏关系,故C项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美苏两国逐步由二战时期的同盟关系走向对立对峙的关系,直至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1949年,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在阐述新中国的对外政策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材料二 1969年1月,尼克松总统入主白宫后,把改善中美关系作为亟待解决的重要外交课题,并采取切实措施缓和对中国的敌意,如允许美国学者、记者、国会议员到中国访问,允许美国人购买中国货,停止在台湾海峡的海军军舰巡航等。中国政府也做出了一些积极回应,如1971年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摘编自俞正梁等编著《战后国际关系史纲》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的背景。从中美关系由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抗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缓和的历程,你得到什么启示?(15分) 答案 (1)原因: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的形成;苏联愿意支持中国在亚洲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苏联率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支持国民党的反共政策;美国领导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与苏联社会意识形态相同,中国革命得到了苏联的支持;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急需得到苏联的支持和援助。 (2)背景: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苏联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美国经济衰退并陷入越战泥潭;美国与苏联争霸处于劣势,希望联合中国对付苏联;中国出于自身安全及经济建设的现实需求急需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大力发展友好关系,国际地位有所提升;中国作为人口和资源大国对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启示: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民族的核心利益;外交政策应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维护国际和平与正义是大国应尽的责任。 14.(2018山东烟台3月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 时间 条约或事件 后果或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香港岛被强占,近代中国以空前屈辱的方式开放了自己的大门。“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宝岛台湾蒙羞,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危局 1919年 巴黎和会 虽然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打破此前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但作为战胜国归还中国山东的正当要求被列强无理拒绝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高潮。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依据两则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 答案 示例一: 论题: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 阐述: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制度落后、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虽据理力争也因国力弱小而导致外交失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结论:国家贫弱、制度落后,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示例二: 论题: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 阐述: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在此背景下,《马关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的召开,使中国外交备受屈辱。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赢得民族独立,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使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20世纪70年代更是迎来了建交的高潮。新时期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展多边外交,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结论:丧失民族独立,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赢得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逐步发展壮大。 (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均可同等赋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