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第6讲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政治文明(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6讲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政治文明(学案)

主线一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经历了起源(智者运动)——形成(文艺复兴)——发展(宗教改革)——高峰(启蒙运动)的历程。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具体各不相同。‎ 主线二 英、美、法、德因国情不同,形成了两种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但英、德两国的君主立宪制又不尽相同,美、法两国的共和制也各具特色,体现了世界各国政治文明的多元性、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相同的代议制基本特征,即选举、议会立法、权力制约与平衡等。‎ 主线三 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2)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但昙花一现。‎ ‎(3)十月革命一举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最终变为现实。‎ 一、文艺复兴 ‎1.背景 ‎(1)政治上:封建的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 ‎(2)经济上: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和城市兴起,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 ‎(3)文化上: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2.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4.代表作: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彼特拉克的《歌集》。‎ ‎5.影响: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促进了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二、宗教改革 ‎1.背景:人文精神的推动;长期受天主教会压榨的德意志因为教皇兜售“赎罪券”而矛盾激化。‎ ‎2.实质:披着宗教外衣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运动。‎ ‎3.内容: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里提出信仰得救、《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的主张。‎ ‎4.意义:削弱了天主教会的控制;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启蒙运动 ‎1.背景 ‎(1)经济: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4)政治: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形成。‎ ‎(5)文化:近代科学的兴起,科学与知识的进步。‎ ‎2.内容:理性、民主、自由、平等、科学。‎ ‎3.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4.人物及观点:伏尔泰——提倡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卢梭——《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康德——人权、自由、平等。‎ ‎5.意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解放了思想,发展了人文主义;主张变革社会制度,建立法制社会,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蓝图。‎ ‎1.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对人文精神的诠释 ‎(1)文艺复兴: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追求现世幸福,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伦理观;对教会与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 ‎(2)宗教改革:强调信仰即可得救,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启蒙运动:由思想领域深入到政治领域,要求从根本上变革国家体制,实行民主政治制度;倡导经济自由、人身自由、政治平等、议会制民主、三权分立等。‎ ‎[真题例证1] 雨果小说中的启蒙思想 ‎(2017·课标全国卷Ⅲ,33)雨果在小说《九三年》中描述1793年法国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公会,“既是正式选举会议又是十字街头,既是权威机关又是平民大众,既是法庭又是被告”。这里的国民公会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三权分立 B.君主立宪 C.人民主权 D.法律至上 答案 C 解析 “十字街头”“平民大众”“被告”等反映了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国民公会是民意的代表,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政治理念,故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唯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无法体现“三权分立”;1793年法国已经废除了君主制;“既是法庭又是被告”与“法律至上”理念不符,故A、B、D三项错误。‎ ‎[考向预测1] 佛罗伦萨城楼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 佛罗伦萨人认为时间和生命像黄金一样宝贵。为了珍惜它们,1329年,佛罗伦萨的城楼上安装了最早的机械钟。这一现象说明(  )‎ A.佛罗伦萨的钟表制造世界领先 B.佛罗伦萨人对黄金财富的追求 C.人文主义思潮对当地产生影响 D.佛罗伦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 C 解析 最早的机械钟出现不能代表佛罗伦萨的钟表制造世界领先,故A项错误;“佛罗伦萨人认为时间和生命像黄金一样宝贵”不是追求黄金,故B项错误;佛罗伦萨重视时间和生命,是人文主义思潮的体现,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故D项错误。‎ ‎2.启蒙思想、《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之间的关系 ‎(1)联系: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都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独立宣言》提倡“天赋人权”、1787年宪法核心是“三权分立,权力制衡”,而这些都是启蒙思想。‎ ‎(2)区别:启蒙思想和《独立宣言》都是“原则民主”,把民主当作自由和平等这两大人类核心价值的体现加以赞美;1787年宪法是“程序民主”,把民主当作治理人类社会的最好手段予以认同。具体如下:‎ ‎①启蒙思想:强调理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追求自由、平等。“社会契约”“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等,为资产阶级建立“理性王国”提供了理论基础。‎ ‎②《独立宣言》:被马克思誉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其中一部分阐述政治体制思想,即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也阐述了独立的合法性和正义性等。‎ ‎③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制民主共和制,突出了“分权与制衡”;确立了联邦制,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但没有彻底解决人权问题,违背了启蒙思想和《独立宣言》关于“人生而平等”的理念。‎ ‎[真题例证2] 1787年宪法对《独立宣言》中启蒙思想原则的背离 ‎(2014·课标全国卷Ⅰ,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平等、自治的内涵。天赋人权也译为自然权利,指人生来具有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的众议员名额由各州的自由人总数加上非自由人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就违背了《独立宣言》中关于天赋人权的规定。‎ ‎[考向预测2] 联邦宪法修正案中启蒙精神的体现 ‎1791年生效的美国联邦宪法第1~10条修正案也称《权利法案》,其中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公民的言论、出版、和平集会和请愿等自由的法律;非依法律的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公民的自由、生命或财产。”这体现了该法案(  )‎ A.受到《独立宣言》精神的影响 B.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 C.反对森严的封建特权等级制 D.确立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的基本原则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思想,这与《独立宣言》精神相吻合,故A项正确。‎ ‎3.启蒙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 ‎(1)对近代世界的影响:“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学说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启蒙思想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 ‎(2)对各国政体的影响 ‎①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分权思想和人民主权思想。‎ ‎②对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 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 ‎③对法国: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启蒙思想。‎ ‎[真题例证3] 启蒙运动引领社会进步 ‎(2013·江苏单科,15)某学者评价启蒙运动说:“‘进步’实际上已经成为哲学家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坚信自然科学将会让人类更有力地支配整个世界,而人类理性则引领每个人走向自由,并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引文所想表达的深层含义是(  )‎ A.理性思考引领社会进步 B.哲学意识支配世界繁荣 C.近代科学追求王权公平 D.启蒙运动倡导阶级平等 答案 A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这位学者的言论不是为了说明哲学和近代科学的作用,而是充分肯定了理性主义的价值,认为理性能够“建立起一个繁荣、公正、平等的社会”。因此,A项符合题意。‎ ‎[考向预测3] 启蒙思想推动观念解放 弗兰克·萨克雷在他的《世界大历史》一书中说道:“启蒙思想,要求我们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据此可以判断,启蒙思想(  )‎ A.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解放 B.与科学革命互相促进 C.摈弃了天主教的教义 D.开启了理性主义之旅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启蒙思想,要求我们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故A项正确。‎ 短板14 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欠缺 例题 (2014·海南单科,10)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查短 不能正确论证历史问题,史实和历史结论没有必然逻辑关系。例如本题中,有的考生误选A项或B项,就是上述原因所致。中世纪只有教士才有阅读《圣经》的权利,教皇以此来加强思想控制,路德宗教改革显然意在打击教皇的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路德宗教改革只是改革信仰的方式,故B项错误;D项无法推断,故排除。‎ 补短 史论结合,由史实得结论,逻辑性要强,结论要正确。例如本题中,“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是对教皇统治宗教信仰方式的严厉打击,故C项正确。‎ 答案 C ‎[针对练1]‎ ‎(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方言文学产生,英国的乔叟运用伦敦方言创作出《坎特伯雷故事集》,拉伯雷的《巨人传》是法国方言文学的代表。这表明(  )‎ A.拉丁文难学被知识界所抛弃 B.教会神权让位于世俗王权 C.思想解放促进文学形式变革 D.意大利文艺中心地位丧失 答案 C 解析 欧洲的方言文学产生,但拉丁文并没有因难学被知识界所抛弃,故A项错误;题干叙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方言文学产生,不涉及王权、神权,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期间欧洲各国产生方言文学说明思想解放促进文学形式变革,故C项正确;题干不涉及文艺中心,故D项错误。‎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 ‎1.前提: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2.标志: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3.发展:18世纪中期,责任制内阁形成。‎ ‎4.特点 ‎(1)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2)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5.意义:结束了英国封建专制,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对其他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二、美国联邦共和制 ‎1.标志:1787年宪法的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政体。‎ ‎2.内容 ‎(1)联邦制: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让各州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权,但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民主共和制:立法权归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行政权归总统,规定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司法权归最高法院。‎ ‎(3)分权制衡: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分参众两院)、总统和最高法院行使,又互相制约。‎ ‎3.作用:有利于国家的巩固,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为美国长期的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意义:保障了美国的稳定,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开民主共和制的先河。‎ 三、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1.前提:1789年法国大革命,最终推翻了君主制,但是共和制与保守派长期反复斗争。‎ ‎2.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3.内容: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行政权由总统掌握,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可连选连任。‎ ‎4.影响: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1.前提:1871年初,德意志统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国。‎ ‎2.标志:1871年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3.内容:皇帝掌握国家大权,内阁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实行联邦制。‎ ‎4.特点:立宪为虚,君主专制是实,具有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特色。‎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中的“三个转移”‎ ‎(1)表现 ‎①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以《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颁布前,议会主要是限制国王征税权,颁布后议会有了立法权。‎ ‎②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以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为标志。“光荣革命”后,‎ 掌控行政大权的内阁会议逐渐由国王主持转向由财政大臣主持。18世纪中叶,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开创了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组建内阁的惯例。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但国王还保留一些形式上的权力。‎ ‎③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并下移到全体公民:以议会改革为标志。1832年工业资产阶级与新兴工业城市代表进入议会并最终实现了普选权。‎ ‎(2)影响: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最大程度稳定了社会秩序,避免了社会的分裂;与启蒙运动互相促进,推进了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设。‎ ‎[真题例证4] 18世纪中叶的英王权力 ‎(2015·课标全国卷Ⅰ,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答案 D 解析 据题干时间:“18世纪中叶”,题干信息“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下,真正的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国王只是名义上仍保留权力,故选D项。A、B两项说法不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的史实,排除;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并未控制内阁,故C项错误。‎ ‎[考向预测4] 英国责任制内阁的运行方式 按照英国法律规定,首相须在大选前25个工作日提请君主解散议会,随后各党派正式开始竞选活动,以争夺下届议会下院的650个席位。这最能说明(  )‎ A.英国责任制内阁运行方式 B.英国内阁不再对议会负责 C.英国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D.政党斗争决定议会是否解散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按照英国法律规定”首相在大选前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体现出了内阁的运行方式,故A项正确。‎ ‎2.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特点及历史作用 ‎(1)共同特点 ‎①议会是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 ‎②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权力之间相互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和官僚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③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即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或政府。‎ ‎(2)历史作用 ‎①代议制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具有民主精神,对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统治的复辟,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真题例证5] 从皮克林被免职看美国总统的权力 ‎(2017·课标全国卷Ⅱ,34)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 C 解析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有权任免内阁成员。要求内阁成员辞职是总统的权力,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加强总统的权力,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内阁中意见分歧,并没有体现党派之争,D项错误。‎ ‎[考向预测5] 美国政体中的分权制衡特色 据统计,约翰逊总统的提案有69%经国会批准变成了法律,而他的继任者尼克松总统任内则只有20%。这反映了美国(  )‎ A.经济实力的逐渐衰退 B.总统影响力明显下降 C.分权制衡的政治架构 D.国会已成为权力中心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约翰逊总统的提案有69%经国会批准变成了法律”“尼克松总统任内则只有20%”,表明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体现了美国政体中分权制衡的特色,故C项正确。‎ ‎3.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统一性、多样性 ‎(1)统一性 ‎①一个核心:间接代议民主,实现途径是逐步完善普选制。‎ ‎②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英、德)、民主共和制(美、法),两种政体均以防止专制统治为目的。‎ ‎③三种原则: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 ‎④四个特点:公民选举;议会立法;权力制衡;政党政治。‎ ‎(2)多样性 ‎①法、美共和制差别: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制,议会是权力中心;美国是总统制共和制,权力中心在总统。‎ ‎②英、德君主立宪制差异: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是权力中心;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皇帝与宰相是权力中心。‎ ‎[真题例证6] 19世纪中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2012·海南单科,11)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内阁集体责任制基本成形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答案 C 解析 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几个重要信息:内阁成员可以表达不同意见、对外内阁要说同样的话、墨尔本内阁辞职而非一个人辞职。符合这些信息总体特征的只有C项。‎ ‎[考向预测6] 美国与德国政体差异的原因 美国1787年宪法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所规定的国家政治制度具有明显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不同 B.两国的历史传统不同 C.领导人的社会地位不同 D.国际环境的影响不同 答案 A 解析 美国的1787年宪法是其民族独立战争的直接产物,而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则是封建军事色彩极为浓厚的普鲁士王朝战争的产物,两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故A项正确。‎ 短板15 时间节点意识与史论结合意识不足 例题 (2016·新课标全国甲卷,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查短 不能根据时间节点排除干扰选项,也不能史论结合,正确解读题干材料,从而误选错误选项。例如本题中有的考生误选A项或D项,是没有弄清《权利法案》的内容和作用。1689年的《权利法案》使英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但国王仍有行政权,故A、D两项错误。内阁制基本确立的时间是18世纪中叶,故排除C项。‎ 补短 排除干扰选项,联系相关史实正确解读题干材料。例如本题中,题干材料的时间信息是1702年,英国女王更换行政官员职务,说明英王仍有行政权,君主立宪制仍需发展完善。A、C、D三项可根据时间节点联系基础知识排除。‎ 答案 B ‎[针对练2]‎ ‎(2017·湖北黄冈高三质检)1839年5月,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年20岁)接见俄国沙皇的长子亚历山大二世,并迅速相爱,但引起了议会的不满,要求女王立刻划清与亚历山大二世的界线……这场爱情最终以失败告终。议会成功干预国王的婚恋生活,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十九世纪议会内阁的专横 B.议会的权威高于国王权威 C.国王作为国家象征而存在 D.需要确保王室血统的纯洁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国王在英国政治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王是英国的国家元首,是国家的象征,故C项正确。‎ 一、《共产党宣言》‎ ‎1.条件:经济:工业革命;阶级: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思想:三大理论来源;主观: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2.内容:提出了暴力革命;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及社会发展规律。‎ ‎3.意义 ‎(1)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推动了历史进程。‎ 二、巴黎公社 ‎1.历史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内忧外患。临时政府倒行逆施,导致了巴黎两大阶级矛盾的激化。‎ ‎2.革命措施 ‎(1)政权建设: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保障人民的权利。‎ ‎(2)社会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工人合作社管理。‎ ‎3.历史意义: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三、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 ‎(1)俄国社会的发展和矛盾。‎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过程 ‎(1)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2)“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指明了革命道路。‎ ‎(3)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党决定进行武装起义。‎ ‎(4)彼得格勒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3.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 十月革命的四大特点 ‎(1)革命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革命道路: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革命历程: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连、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 ‎(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武装暴力夺权。‎ ‎[真题例证7] 二月革命后的政治局面 ‎(2014·海南单科,19)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理解。依据题干时间“1917年3月”以及材料中“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的信息说明苏维埃在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故A项正确;题干时间是二月革命后,当时临时政府还存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不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故B项错误;“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是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后,故C项错误;彼得格勒苏维埃只能掌握自己的军队,不可能掌握全部军队,故D项错误。‎ ‎[考向预测7] 中国漫画家眼中的十月革命 一战期间,漫画家沈泊尘在《申报》上发表了一系列讥讽联军的漫画,结果几乎闹成国际大交涉,以致被上海租界法庭判为污辱协约国而罚《申报》赔款。下图《虽不中亦不远矣》为沈泊尘于一战期间创作的一幅漫画,据此判断,作者的主要意图是(  )‎ 虽不中亦不远矣 A.讽刺帝国主义战争自掘坟墓 B.肯定俄国二月革命的进步性 C.抨击俄国与德国的封建专制 D.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深远 答案 D 解析 漫画中一把民主的剑刺穿俄皇逼向德皇,命名为《虽不中亦不远矣》,意在说明一战期间的俄国十月革命威胁到德皇的统治,可知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影响深远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短板16 对历史阶段特征把握不准 例题 (2017·江西名校三联,21)在《共产党宣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难抑兴奋激动的心情说:“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战斗力量,他们动员起来,组成一支大军,在一个旗帜下,为了一个最近的目的……”恩格斯意在说明(  )‎ A.欧洲各国正在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各国工厂组织已建立稳固统一的联盟 C.无产阶级开始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诉求 D.马克思主义成为工人运动的指导理论 查短 本题易错选为A、B、C的可能性都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对1890年这一时间节点上欧美工人运动发展的特征把握不牢,往往会把此前此后的发展状况误以为1890年的工人运动现实。‎ 补短 备考复习中要客观把握历史阶段特征,尤其是重大史实的前因后果弄清楚;还应注意审读题干材料时关注时间点和主旨,准确筛选。‎ 答案 D ‎[针对练3]‎ ‎1852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和打碎旧国家机器,但是对“打碎”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释。1871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打碎”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这说明(  )‎ A.工人运动有助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B.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工人运动 C.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D.资本主义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1852年时,马克思并未指出“打碎”的具体含义,但到1871年时,马克思明确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这得益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A项;材料信息旨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故C项排除;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故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