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10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2小题,本部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它填涂在答题卡上。)‎ ‎1.《论语》中,“仁”字出现六十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孔子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可算作仁或者接近于仁;出于环境的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 ‘杀身以成仁’。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仁的学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仁的学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 C.体现了儒家思想广泛的群众基础                       D.孔子主张优先解决人生实际问题 ‎2.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该思想家属于(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3.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 C.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4.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                     B.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 C.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                     D.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 ‎5.有学者认为,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是先秦儒学的特质。下列思想中能体现这一特质的是(  )‎ A.“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C.“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D.“祸,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6.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后裔张鲁以“大道”名义所发布的《大道家令戒》强调谨守伦常,要求道民“当户户自相化以忠孝,父慈子孝”。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儒学对佛道思想产生较大影响                                B.儒学在道教冲击下趋势更新 C.道教官方化宣扬儒家伦理观念                                D.道教自我调适吸收儒家纲常 ‎7.东汉献帝时,就重臣伏完与其女(系汉献帝的皇后)相见的礼仪展开争论,最后采纳郑玄意见:伏完公事时从臣礼,皇后在私下场合从子礼。郑玄之议为后世所沿用,并在1123年高丽(今朝鲜)类似争议中被引为案例,成功逼迫仁宗外祖、权臣李资请谦让步遵从。这表明(  )‎ A.礼乐制度发扬光大       B.中朝关系源远流长      ‎ C.君臣矛盾得以化解       D.儒家伦理影响深远 ‎8.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 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9.《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开蟠挑大会,请的宾客是“西天佛老、菩萨、圣僧、罗汉、南方南极观音、东方崇恩圣帝、十洲三岛仙翁、北方北极玄灵、中央黄极黄角大仙……各宫各段大小尊神,俱一齐赴蟠桃嘉会”,材料反映了当时(  )‎ A.魔幻小说创作已经兴起                                            B.佛道两家屈从于儒家 C.三教合流得到官方认可                                            D.三教呈现交融的状态 ‎10.朱之瑜(1600~1682)称:“宋儒辨析毫厘,终不曾做得一事。”颜元(1635~1704)认为:“程朱派头始终与尧舜孔孟无干,分毫无益于社稷生民,分毫无功于疆场天地。”两人的本质意图是(  )‎ A.抨击程朱理学的空疏学风                                        B.倡导经世致用的社会风气 C.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扬弃                                            D.宣扬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 ‎11.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  )‎ A.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B.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 C.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                                        D.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 ‎12.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此举(  )‎ A.体现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B.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                                    D.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13.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城出现了一批“异儒”‎ ‎(出自《旧唐书》)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代(  )‎ A.儒学主流地位严重动摇                                            B.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C.儒学的发展趋向平民化                                            D.儒学信仰有待于重构 ‎14.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 A.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15.《朱子语类》载:“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熹强调的“理”是(  )‎ A.超越时空的精神实体   B.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 C.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   D.追求幸福的物质欲望 ‎16.宋代佛教强调 “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这主要反映出(  )‎ A.佛道的思想冲击           B.佛教的中国化               ‎ C.儒佛的思想融合           D.儒学的政治化 ‎17.“太极,理也;动静,气也。”“太极犹人动静犹马,马所以载人,人所以乘马。马之一出一入,人亦与之一出一入。盖一动一静,而太极之妙未尝不在焉。”据此可知,朱熹认为(  ) ‎ ‎①理是气的驾驭者   ②气的变化推动理的形成  ‎ ‎③太极是“动静”的根源   ④理发生变化气才能变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但在唐以前,儒学以五经为经典,《论语》和《孟子》尚未正式列为经书,《大学》和《中庸》也只是《礼记》中的两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并重始于北宋,而四书之正式结集则成于朱熹。导致四书地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宋时期理学家辈出                                                B.理论化思辨化的儒学形成 C.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                                                D.市民阶层的数量不断增加 ‎19.关于《三字经》成书年代和作者,大多数学者倾向的意见应是宋儒王伯厚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于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启发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它的出现和流行说明 A.儒学的政治地位已日益巩固                                   ‎ ‎ 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 C.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 D.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 ‎20.朱熹曰:“古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由此可知朱熹的治学思想(  )‎ A.强调追求“科名爵禄”                                            B.倡导为专制统治服务 C.主张实践“知行合一”                                            D.追求实现道德至高境界 ‎21.清初有人指出:夏商周以后,逐渐变成了一个功利世界,所有的礼乐刑政、制度、理财用人之道,都是用私心造就的,因此程、朱向君王提出责难,要他们首先正心诚意,并不是不切合实际。在此人看来,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  )‎ A.有利于约束统治者的行为                                        B.压制了人正常的物质需求 C.否定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D.强调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22.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予以改革,强调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广大百姓的快乐与否。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儒学统治地位已动摇   B.儒学出现了趋时更新  ‎ C.正在酝酿着社会转型   D.君主专制逐渐被削弱 ‎23.下表是中国古代某学者阅读《论语》所做的评语,与其观点最接近的是(  ) ‎ 论语卷一 ‎ 经 文 评 语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年谱,后人心诀。[按:此为略言,意思是说,这不过如后世作年谱一样,并无深意,乃后人奉以为传心之诀,很无谓。] ‎ 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 B.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C.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            ‎ D.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吃人不成功 ‎24.自秦汉至明清,各家思想皆视“道”为现象背后的本真,将“得道”当作终极的追求目标。宋儒主张“道”乃天地间最高的力量,是人们必须遵从的真理。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不满宋儒脱离人生的“道”论,强调“道”寓于人的生活之中:“百姓日用即道”‎ ‎。这表明明清时期的少数思想家(  )‎ A.反对盲目相信孔子       B.强调人的个性自由       ‎ C.肯定人的正当私欲       D.倡导经世致用学问 ‎25.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  )‎ 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 ‎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 ‎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26.日本学者沟口雄三认为:“自古以来的‘民本’之说并非‘民为本’,而仅仅是指君主‘以民为本’;然而明末涌现出来的民本主义言论却是主张尊重‘公论’,即主张是非存于民间即地方的公论之中,皇帝和官僚必须遵从民众之是非。”下列言论最能支撑该学者结论的是(  )‎ A.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董仲舒:“《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C.黄宗羲:“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D.顾炎武:“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 ‎27.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强大的中央官僚机构,下面是庞大的社会底层农民,但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客观上有利于(  )‎ A.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B.儒学维系统治秩序 C.促进小农经济稳定发展                                            D.防止社会两极分化 ‎28.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29.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 )‎ A. 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 B. 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 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 D. 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30.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 A. “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 B. 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 “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31.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由此可知,“义”旨在确立( ) ‎ A.礼仪规范 B.价值准绳 C.处世之道 D.施政之术 ‎32.下表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下表 时期类别 西汉初年(高帝—景帝)‎ 西汉中期(武帝—宣帝)‎ 西汉后期(元帝—平帝)‎ 东汉(光武—献帝)‎ 合计 博士 ‎1‎ ‎4‎ ‎8‎ ‎12‎ ‎25‎ 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 ‎-‎ ‎3‎ ‎8‎ ‎18‎ ‎29‎ 未任博士的名儒 ‎-‎ ‎1‎ ‎5‎ ‎37‎ ‎43‎ 合计 ‎1‎ ‎8‎ ‎21‎ ‎67‎ ‎97‎ ‎2.7‎ ‎15.7‎ ‎32.3‎ ‎30.3‎ ‎25.9‎ 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 这反映了两汉时期( )‎ A. 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B. 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 C. 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 D. 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33题18分,34题22分,35题12分,共52分,根据题目要求作答,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 材料一 家训是指家庭或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传统家训有口头家训和书面家训等形式,有专著、散文、诗歌、家书、遗令等体裁。家训的内容主要涉及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之说,例如孝道、勤俭、谦恭、诚信、慎修、勉学、自省、向善、安分、积德、睦亲等诸方面的问题。我国传统家训始于先秦时期的周公训诫,发展于汉魏六朝,成熟于隋唐,鼎盛于宋元明清。最负盛名的有《颜氏家训》《弟子规》等。先秦时期大多数家训还夹杂于各种文献之中,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贵族官宦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来进行。宋元明清的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随着传统家族组织的日益完善,家谱中的家法、族规等具有极大约束性的家训普遍产生。家族制定家训以及训俗、乡约具有超个体家庭的、多点成面的社会普及型,也使传统家训转向了社会家训时代。 ‎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 材料二 由于时代的急剧裂变,传统家训在近代发生了转型。由于“家庭革命”风暴的影响,大家庭数世同堂、同灶共食的局面逐渐被“小家庭”时代所取代。家训已经没有传统的家训专著、家诫、家范等专门形式,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最为著名的是曾国藩,他一生写了几十篇家训性质的家书,最后结集成专著《曾文正公家书》。由于受到外敌入侵,风雨飘摇中人们提倡经世之学,追求革新思想。近代家训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封建残余思想,还有无产阶级等思想并存。当今社会,家庭人际关系日趋平等,生活空气日趋民主。伴随着科学技术发达,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一般没有闲情逸致写什么家训了,这些都使传统家训在现代家庭中的地位下降。 ‎ ‎——摘编自周斌《实现传统家训创造性转化的原则与策略》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家训的特点,并说明宋代以后传统家训鼎盛的社会背景。(10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传统家训的新变化,并浅谈对传统家训传承的认识。(8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四 “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的法、儒家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时代价值。(5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8分) ‎ ‎ ‎ ‎35.自西汉刘向开创《列女传》这一妇女传记著作体例之后,历朝历代正史中大都设立《列女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中国古代主要朝代《列女传》人数统计简表(单位:人)‎ ‎  内容 朝代  ‎ 贤明 忠勇 仁义 孝道 才慧 贞节 节烈 东汉 ‎2‎ ‎1‎ ‎3‎ ‎4‎ ‎5‎ ‎2‎ ‎5‎ 唐 ‎3‎ ‎10‎ ‎7‎ ‎16‎ ‎1‎ ‎7‎ ‎13‎ 宋 ‎1‎ ‎3‎ ‎4‎ ‎6‎ ‎3‎ ‎33‎ 元 ‎7[来源:Z&xx&k.Com]‎ ‎22‎ ‎34‎ ‎140‎ 明 ‎1‎ ‎15‎ ‎22‎ ‎48‎ ‎300‎ 清 ‎12‎ ‎49‎ ‎48‎ ‎83‎ ‎23‎ ‎100‎ ‎400‎ ‎(贤明:指品行端正,明察有识者。忠勇:指忠君报国,英勇赴难者。仁义:指仁爱睦亲,舍己为人者。孝道:指孝敬尊长者。才慧:指有才学技艺者。贞节、节烈:对女性独有的要求,节烈特指以死维护贞节者) ‎ ‎——根据高世瑜《历代〈列女传〉演变透视》整理 根据材料,提取两项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女性地位和价值观念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上期10月月考历史答案 一、 选择题:‎ ‎1. B 2. C 3.C 4. D 5.C 6. D 7.D 8. D 9. D 10.B 11.C 12.A 13.D 14.C 15. B 16.C 17.A 18.B 19.B 20.D 21.A 22.B 23.B 24.C 25.D 26. C 27.B 28.D 29 .B 30.D 31.B 32.B 二、 非选择题:‎ ‎33.‎ ‎(1)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起源早,阶段性明显;逐步发展为独立的专著;包含了一定的经济思想;家训社会化并具有一定约束性。(任答3点得5分)背景:农耕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儒家思想(理学)的影响;宗法观念和传统家族制度的发展。(任答3点得5分) ‎ ‎(2)新变化:家训形式以家书为主;家训内容主张救亡图存,提倡经世致用,追求革新;家训思想多元化,新旧并存。(6分)认识:传承和发扬传统家训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实现传统家训的创造性转化,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2分)‎ ‎34.‎ ‎(1)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3分)‎ ‎(2)观点:“理”是万物的本原;“理”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本体存在;人世间的伦理纲常是“理”的具体化。(2分)‎ 影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理学建立的理想人格的理论与观念,对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3)观点:人是世界的主体,人所生活的世界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1分)‎ 价值:修补了理学僵化所造成的问题,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成为晚明人文思潮的哲学基础。(4分)‎ ‎(4)相同: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制度。(4分)‎ 不同:理学强调“理”‎ 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4分)‎ ‎35.‎ 信息一:贞节观念日益强化,明清时期达到极致。(2分)说明:南宋以后理学的统治地位确立、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等因素使明清时期对女性的束缚达到极致。(4分)‎ 信息二:女性的社会角色日益淡化,从社会与家庭双重角色向单纯的家庭角色转变。(2分)说明: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忠勇、才慧类所占比例减少,妇女承担的社会责任减少;孝道、仁义类所占比例渐增,体现了对家庭伦理和家庭责任的重视;儒家思想的影响。(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