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 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 1.5 分,共 66 分)‎ ‎1.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其所 直接臣属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 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这表明周代 A.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 B.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 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2、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 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 民,而且由外迁入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 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 B.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 C.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D.使夏周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3.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强调:“以吏为师,三代之旧法也。秦人之 悖于古者。禁《诗》《书》而仅以法律为师尔。”这说明 A.三代时期儒法并重 B.夏商周采用“刑主德辅”的法律思想 ‎ C.秦朝抛弃了以吏为师的做法 D.法律是夏商周秦相沿的统治工具 ‎4.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辅佐皇帝的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 光,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 ‎ A.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B.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 ‎ C.与明朝丞相制度的废除有关 D.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 ‎5.尚书始置于泰,“泰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法书(学通章奏),故谓之尚书”,汉武 帝废除了原来的禁(帝王所居官苑)外尚书,在禁中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中尚书,这 表明,秦汉时期 A.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C.宦官集团严重威胁专制皇权 D.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 ‎6.公元前 106 年,西汉武帝将全国 103 个郡划分为 13 州部,每州置刺史 1 人,刺史“奉 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 ‎ 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 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7.“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 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有 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 ‎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 C.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 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 ‎8.唐玄宗天宝年间,由于高门士族长期以来对官学的垄断,加之通过“权贵请托”等制度 外因素得到科举及第,高门士族子弟在科举录取上形成垄断性态势。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没能打击士族门阀的权力垄断 B.保障了封建官僚队伍素质较高 ‎ C.影响了选官程序的公平与公正 D.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设保障执行 ‎9.美国历史学家包弼德在《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中认为,宋代标志 着中国历史现代性的开端,但同时也出现了逆现代性的因素。以下属于宋代“逆现代 性”的是 A.社会流动更趋频繁 B.皇室权威更趋强化 C.世俗文化蓬勃发展 D.货币经济地位提高 ‎10、有宋人感叹:唐代书法“虽非知名之人,亦往往有可观”,而本朝“非性好之者不习, 故工者益少”。出现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宋代 A.“重文轻武”,出现“文官政治” B.理学主张“格物致知”,“理在气先”‎ C.大量书院的兴起,普及了教育 D.科举取消“明书科”,采取“誊录”制 ‎11.元(朝)二品以上官员“选自特旨”,即由皇帝亲白选任;正三品至正七品则由中书 省“自除”这反映出元代 A.宰相权力的削弱 B.行省的实际权力受到限制 C.科举制度被废止 D.排斥前代汉族政权的制度 ‎12.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 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冒籍”现象几 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B.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 C.户籍制度不合理 D.移民制度的僵化 ‎13.“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 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 A.传达皇帝旨意 B.参与行政决策 C.总领全国政务 D.负责监察百官 ‎14.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字;有“祭鬯 至百卣(音同有,酒器)”记载。这说明当时 A.土地私有制的确 B.家庭手工业的形成 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15.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 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 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16.图 5 是中国古代官阶制变迁五大阶段示意图。对秦汉和明清时期官阶制度解读正确 的是 A.秦汉官阶反映了当时贵族政治的形态 B.秦汉品位分等高峰适应了氏族的统治 ‎ C.明清官僚特权萎缩而待遇向积位靠拢 D.明清官阶超越士族统治向官僚政治回 ‎17.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 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 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这些规定 A.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B.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 C.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 D.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 记载 出处 ‎“夫山西饶材、竹、谷、族、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 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矶、齿革;龙门、碣 石北多马、牛、羊、旅裘、筋角;铜、铁则下里往往山出棋置……”‎ ‎《史记·货殖列 传》‎ ‎“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燕、齐之鱼 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紵……”‎ ‎《盐铁论·本 议》‎ ‎18.下面是不同史籍对汉代经济状况的记载。由此可知,西汉时期 ‎21.下表为乾隆元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占有土地及比例 ‎1 亩以下 ‎69‎ ‎27.43 亩,2.4%‎ ‎1-10 亩 ‎122‎ ‎494.62 亩,43.6%‎ ‎10-20 亩 ‎36‎ ‎469.36 亩,41.4%‎ ‎20 亩以上 ‎6‎ ‎142.86 亩,12.6%‎ 合计 ‎233‎ ‎1134.27 亩,100%‎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自耕农经济盛行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22.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 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 A.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 B.血缘观念的淡化 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建立 ‎2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 这些规定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C.实现了文字统一 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 ‎24.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尤 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这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 B.家国同构 C.神化王权 D.忠孝同义 ‎25.‎ 历史材料 出处 其(刘贺)天资喜由乱亡(无),终不见仁义……荒淫迷惑,失皇帝 礼仪,乱汉制度。‎ ‎《汉书·武五子传》‎ 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刘贺),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 反复诵之也。‎ ‎《汉书·儒林传》‎ 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约 5000 枚竹简,包括《悼亡赋》《易经》‎ ‎《礼记》《孝经》《医书》《论语》等。‎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 A.具备经济区域分工的基础 B.实行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 C.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繁荣 D.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19.《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 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20.清代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 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 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 当时的广东地区 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 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 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表 1 是与汉代海昏侯刘贺有关的历史材料。据此可知 A.刘贺昏庸无道不重礼制 B.当时皇室重视儒学教育 C.汉代“四书”地位超过“五经” D.刘贺以皇帝的身份下葬 ‎26.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 年聪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 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传中也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唐代 ‎ 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 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 ‎ 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 D.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 ‎27.小报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南宋《海陵集》记载:“小报者,出于进奏 院,盖邸吏辈为之也。比年事有疑似,中外不知,邸吏必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 谓之小报。”对“小报”理解正确的是 A.大臣给皇帝奏章的一种形式 B.朝廷给军队传递命令的文书 C.由政府主持编写发行的简报 D.一些官吏私下传递信息的文书 ‎28.古书多以绵长的卷轴形式呈现,到宋朝则多为单页,并“作蝴蝶装,直立架中如西 书式,糊浆极坚牢”。藏书者也随之显著增多,家藏万卷甚至十万。卷者大有人在。 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革新 B.造纸术的改进 C.装订技术的提高 D.科举制的盛行 ‎2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 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与“客观之诗人”在学风上更接近的是 ‎ A.儒家的天人感应 B.道家的无为无用 C.理学的格物致知 D.心学的本心灵明 ‎30.有人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 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 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观点与材料信息 相符的是 A.开创代议制民主的“制度化蓝图” B.民本思想脱离“儒家思想理路” ‎ C.对黄氏的评价体现了现代化史观 D.君臣平等的思想具有“新见”‎ ‎31.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狼戾,武 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管弦,南人亦遂尚此,上 下风靡,浅俗可嗤。”这表明 A.中原百姓排斥北方民歌 B.政权并存引发艺术转型 C.宋词高雅易于谱曲传唱 D.民族融合推动文化发展 ‎32.随着五口通商,清朝出现了一批大商人,如广州的吴健章、杨坊等人,尽管他们依 附于外国人,但他们的出现促进了当时中国商业的发展,据此可知,中国商业发展 是因为这批商人 A.具有较强的近代经营意识 B.创办近代最早的民营企业 C.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支持 D.抓住贸易中心转移的契机 ‎33.1875 年 3 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 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 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列强已取得在华的驻军权 B.李鸿章运用近代外交理念维护主权 C.清政府仍然坚持闭关锁国 D.李鸿章不承认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 ‎34.1877 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 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 其流弊,难謦形容”;1883 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 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A.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 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35.“官有三畏:畏洋人、畏革命党、畏姨太太;民有三畏:畏民贼、畏蠹国虫、畏卖国 奴;顽固党有三畏:畏拆城、畏剪发、畏易服;学生有三畏:畏作文、畏考试、畏读 国文。”——1911 年宁调元作。这段材料说明 ‎ A.中国进行政治革命与文学革命的必要 B.北洋政府官员统治腐败,教育落后 ‎ C.民国剪辫易服法令遭到顽固派的抵制 D.清朝政府统治腐败,科举考试扼杀人才 ‎36.‎1913 年 2 月 13 日,某县议会议长在私人日记中写道:“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八日: 阖邑之人仍推予充本县议会之议长„„若峻辞不往,势必失邑人之望,一应其请, 久必招众之怨。”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共和体制逐步被民众所认同 B.基层政权组织思想成分复杂 C.清朝帝王年号仍被允许使用 D.底层民众不满民主共和体制 ‎37.甲午中日战争前 30 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 680 万元,而甲午战争后 3 年间,民 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A.列强资本输出迅速增长 B.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 C.民族资本社会地位提高 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38.下图示描绘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下列与之相关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2”阶段的发展为维新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B.“3”阶段发展最为迅速的是制造业和采矿业 C.“4”阶段的萧条主要是欧洲列强又卷土重来 D.“5”阶段的发展得益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9.“由民国元年至十年„„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就政 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 材料中“黄金时代”的到来主要是由于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辛亥革命的促进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D.国民政府的推动 ‎40.“到 1900 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 6.8%,先辈们用短短 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 目的成就”。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 A.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B.《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 D.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 ‎41.下图所示《奏定学堂章程》颁布表明,当时中国 A.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 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 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42.咸丰十年(1860 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 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 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 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43.在《新青年》与《东方杂志》对垒的文化论争中,陈独秀认为中西文化不同,宣扬 “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杜亚泉则提出:不要把科学视为“信条”,主张以传统 的儒家学说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他们论争中的共同点是 ‎ A.认为西方文化出现认同危机 B.对西方文明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 C.重新定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主张调和中西文化面临的冲突 ‎44.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舍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而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 ‎ 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这说明 ‎ A.教会力求适应中国文化 B.中西方的建筑理念共通 ‎ C.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打击 D.政局稳定利于教育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 34 分)‎ ‎45.(22 分)历史上的任官制度和官僚机构的变化反映并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 材料一 世卿世禄制是氏族贵族特权的残余,亦是对君主任免官吏权力的限制。由国 君掌握任免权力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春秋中后期。一大批没落中小贵族离开其原来的宗 族,凭借其个人才能,以单纯士人的身份投身于有势力的卿大夫之家,与其投靠的卿大 夫家族没有血缘宗法关系,仅仅是凭着对新家主的忠心而受新主人的豢养。战国时期, 这种官僚制度由于士阶层的壮大而获得发展。其时教育制度亦正发生着根本变化,私学 培养着官僚的后备人才。这个时期各国的变法,更是从立法与法制上对官僚体制作了制 度上的规定,并最终宣告世卿世禄制退出舞台。‎ ‎——摘编自沈长云等著《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材料二 唐朝三省制度若给予充分的运作,尤其门下省封驳权的发挥,对皇权的确可 产生相当程度的制衡作用。但玄宗即位后,仍沿续武则天以来的政策,侧重中书省权责, 开元十一年(723 年),进而改政事堂(宰相议政之所)为“中书门下”,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 为一体,简化了中枢机构的决策程序,无形中使相权更加弱化,相对的有利于皇权的运 作。 ——摘编自高明士等著《隋唐五代史》等 ‎‎ 材料三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外交事务主要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理。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或两江总督兼任,专门管理 对外通商、交涉事宜。‎ ‎1862 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大臣由皇帝指派,其职权范围 主要是管理外交,并经管通商、海防、军务、关税等事务。其下属的南洋大臣、北洋大 臣由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任。‎ ‎1901 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制为外务部。‎ ‎1903—1905 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打破了自隋唐以来传统的六部建 置。‎ ‎1906—1911 年,进行官制调整,设吏、学、民政、度支、农工商、陆军、法部、礼 部等部,后增设海军部。以上各部成为以后北洋政府国务院政府机构的基本框架。部下 设司,司下设科,完成了近代体制的改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6 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对三省制的改变及其原因。明朝三省和 六部机构的存废沿革状况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6 分)‎ ‎(3)以“近代社会变迁与政治变革”为视角,解读晚清时期政府机构演变的趋势。(10‎ 分)‎ ‎46.(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为 19 世纪 40 年代至一战期间中外经济发展状况简表。‎ 时间 中国 外国 ‎19 世纪 40 年代至 19 世纪六七 十年代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 业创建。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经厂等民族工业 产生。据统计,甲午战前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 103 家。‎ 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在 欧美国家深入开展。城市化进程 加快,欧美国家进入“蒸汽时 代”。‎ ‎19 世纪末 至一战前 官办企业中张之洞的湖北纺纱官局发展势头较好;以张 赛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民间商办企业出现高潮。据统 计,1913 年外资企业增加到 300 余家。外国在华工业投资 总额约 1106 万美元。‎ 欧美国家几乎同时开展第二次 工业革命。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更 紧密。美德垄断组织程度高。欧 美国家进入“电气时代”。‎ 一战期间 民族纺织业和面粉业出现空前发展。以周学熙创办启新 洋灰公司、荣氏兄弟创办中新纺织无限公司为典型代表 的民族企业出口明显增加。欧洲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 出沟相对减少,关、日对华经济侵略加深。‎ 欧美国家钢铁工业和国防工业 发展迅速。做为一战主战场的欧 洲经济破坏严重。美、日经济发 展迅速。‎ ‎——摘编自齐兴荣主编《世界史》等 ‎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经济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 写明所拟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南阳一中2018年春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 历史答案 ‎1—5 ADDAD 6—10 DDDBD 11—15 BAADD 16—20 CBABA 21—25 BABBB ‎26—30 CDACD 31—35DABCA 36—40 BCBAA 41—44 DACA ‎45、(1)条件: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1分)各诸侯国相互战争(或争霸、兼并)(1分)统治者招揽人才(养士之风),士阶层崛起;(1分),各诸侯国变法,(1分)君主权力加强,废除世卿世禄制度;(1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私人讲学。(1分) ‎ ‎(2)改变:设置“中书门下”机构,(1分)削弱了门下省的审核职能。(1分) []‎ 原因:削弱三省体制对皇权的制约,加强皇权。(1分) ‎ 明朝存废沿革:裁撤中书省,(1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1分) ‎ 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1分) ‎ ‎(3)解读:鸦片战争后,西方势力扩张,“天朝上国”局面被打破(“朝贡体制”无法维持)。洋务运动期间,对外交往日益扩大。清朝中央机构中设立近代外交机构并不断完善。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有利于近代事物的引进。(4分) ‎ 清末,西方近代制度传入,民族危机加深,社会改革呼声增强。清朝中央机构设置由传统体制逐渐向近代政府部门转变。有利于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形成民国时期的政府体制的基本格局。(4分) ‎ 晚清时期政府机构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增强和社会变革的需要,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2分)‎ ‎46、示例一  论题: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外经济联系加强。‎ 阐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列强对外要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西方列强侵略和外商企业的刺激下,中国人先后创办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顺应世界资本主义潮流。[]‎ 示例二 论题:19世纪末至一战前中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列强对外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甲午战后,列强竞相对华资本输出,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西方列强侵略和外商企业的刺激下,中国人兴起办厂热潮,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示例三 论题:一战期间中外经济联系仍然密切。‎ 阐述:一战期间,虽然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但是,美国和日本加大对华经济侵略,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是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事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相对宽松,才出现了发展的最高峰。而民族工业出口的增加,又为欧洲人民提供了生活所需。‎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