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推荐】专题02 北魏孝文帝改革-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
一、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改革奠定了基础。 2.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3.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 4.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二、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三、过程 以迁都洛阳为界,前期(471—490)冯太后主持重在制度创新;后期(490—499)孝文帝主持重在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四、主要内容及影响 (一)推行均田制(均田制是北魏政权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 1.背景 (1)土地兼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目的: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增加国家收入。 (3)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 2.主要内容: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农民向政府缴纳赋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 3.影响 (1)积极:①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②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为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 (2)局限:并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 (二)设立三长制 1.原因 (1)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有很多弊端。 (2)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2.主要内容: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3.影响 (1)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2)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三)推行租调制 1.目的: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2.影响: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四)整顿吏治 1.原因:吏治混乱,官吏贪污严重,影响了北魏的财政收入,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2.主要内容:制定俸禄制度;地方官的任期,按政绩好坏决定。 3.影响 (1)北魏吏治得到改善,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2)减轻了农民负担,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五)迁都洛阳 1.原因 (1)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 (2)经济上:气候恶劣,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 (3)军事上:时受柔然骚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地处偏僻不利于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 (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自古就是汉族的政治经济中心,乃历史故都;有利于取得汉族地主的支持;既可摆脱都城沦陷的尴尬,又能举兵南下实现南北统一。 2.目的: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 3.策略: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实。 4.影响 (1)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 (2)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 (3)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六)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1.主要内容: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说汉话、改行汉制、崇儒学、改籍贯。 2.推行汉化的实质: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3.影响 (1)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巩固了统治,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争取了部分汉族地主的支持。 (2)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3)促进了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性质 自上而下的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六、特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落后少数民族推行的全面改革,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具有创新性、开创性。 七、总体评价:政权封建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生活方式汉化 1.经济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统治。 3.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最重要)。 八、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内容全面,措施得当。 4.孝文帝的胆略和远见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的决心。 5.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九、孝文帝改革启示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民的愿望。 3.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 4.要从实际出发,勇于革新。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矛盾及对应解决措施 1.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设立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2.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3.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语、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统一局面的出现。 (2016—2017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孝文帝改革以前,北魏在中原地区实行宗主督护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实际上控制地方基层社会组织的是 A.保甲制度 B.邻里党三长 C.豪强地主 D.地方军阀 【答案】C 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 1.原因: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2.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3.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 4.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进步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局限性,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分配不均依然存在;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 (2016—2017学年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所实行的均田制的性质是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C.小农个体土地所有制 D.集体土地所有制 【答案】B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1.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2.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就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 3.孝文帝改革中实行了一系列汉化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将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2016—2017学年吉林长春市十一高中、白城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北魏孝文帝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是 A.打击守旧贵族 B.无偿分配农民土地 C.迁都,实行汉化政策 D.没收寺院财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打击守旧贵族是改革的目的,不是措施,故A项错误;无偿分 配农民土地指的是实行均田制,不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故B项错误;迁都和实行汉化政策,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故C项正确;没收寺院财产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都处在分裂、社会动荡的时代。 (3)都面临着增强国力,击败外敌的任务。 (4)都有国君或皇帝的大力支持。 (5)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6)都是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性质的改革。 (7)结果都取得了成功。都使国家经济文化生产力发展,政权得以巩固。 2.不同点 (1)侧重点不同: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孝文帝改革侧重于制度的更新和移风易俗。 (2)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以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孝文帝改革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 (3)影响不同:孝文帝改革还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2016—2017学年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与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不同问题是 A.国力落后 B.实现统一 C.地方割据 D.民族关系 【答案】D 1.据《魏书·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冯太后聪颖惠达 ②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 ③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A.减轻农民的负担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巩固北魏的统治 3.北魏前期,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 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 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 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 4.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由此可知,孝文帝迁都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A.寻求与汉族地主合作,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B.减少保守势力对改革的阻挠 C.推进改革进入新阶段 D.摆脱柔然的骚扰,保障政治中心的安全 5.见下表,孝文帝推行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鲜卑姓 拓拔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长孙 穆 陆 贺 刘 A.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B.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往往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曾“入仕尧世”。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北方民族实现封建化 B.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C.北魏全面学习中原文化 D.宣扬君权神授观念 1.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重要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资治通鉴·齐纪二》 材料二 (太和)九年,(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诸土广民稀之处,随力所及,官借民种莳(即种植)……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唯不听避劳就逸。其地足之处,不得无故而移。……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相付。 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着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改革前北魏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改革时解决土地问题的相关规定,并指出其积极作用。 (3)从文明史的视角,指出孝文帝上述改革的历史价值。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秋……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的认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六虱:曰礼、乐,曰《诗》、《书》,曰修善,曰孝弟,曰诚信,曰贞廉,曰仁、义,曰非兵,曰羞战。国有十二者,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 ——摘编自《商君书·靳令》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摘编自《魏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将儒家学说看作“六虱”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的灭“六虱”政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在文化方面的主张与商鞅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1.(2017年江苏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 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1.【答案】A 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 的租税、徭役和兵役,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均田制的实施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A、B、C、D四个选项都是均田制的影响,但最大的影响是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封建化过程,故答案选B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为解决各级官吏贪污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A项与题干无关;B、C项并不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故排除。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主要目的在于“移风易俗”,改变鲜卑族旧的习俗,吸收先进汉族文化,加强统治,故选A项。B、C、D三项是迁都的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 5.【答案】B 实,故排除。 6.【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据材料“少数民族统治者往往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可知,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是认同的,故B项正确;“全面学习中原文化”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君权神授”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答案】(1)问题:豪强兼并土地;百姓贫饥流亡;政府赋税没有保障。 (2)规定:受田数量男女有别;鼓励垦荒;按级别给官僚分配公田;允许人民有条件迁移。 作用: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3)价值:促进了北魏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第(1)问,材料“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反映了农民依附官僚地主,不仅所受盘剥加重了,而且使国家控制人口减少,使国家的赋税没有保障;材料“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 右所占夺”反映出百姓因贫饥而流亡,豪强兼并土地。 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可知,受田数量男女有别;由材料“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逐空荒,不限异州他郡”可知,地少的地方鼓励垦荒与迁移;由材料“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可知,官吏按级别分田。第二小问,由材料“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可知其积极作用为国家增加了收入,社会秩序稳定了。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场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变社会面貌的改革运动。因此就文明史价值而言,有利于北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 2.【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荣;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 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造隔阂角度去回答。 3.【答案】(1)原因:儒家学说不利于其推行奖励耕战政策。影响:加强了对思想的控制,有利于法令的推行和富国强兵;忽视了思想教化,不利于社会和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摧残。 (2)不同:重视儒家经典,融合百家学说,善谈老庄思想,喜欢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影响:使孝文帝深刻认识到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他迁都洛阳、借鉴汉族的典章制度、推行汉化政策等具有重要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上无使农战,必贫至削”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1.【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互学习。 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融合、经济、政治等角度作答。 2.【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庙号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儒家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等,从部落首领、孝文帝、异姓王等方面归纳改革的内容。 第(2)问,从削弱旧贵族的特权、减少改革阻力、促进民族融合等角度分析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