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第08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学案
第08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真题速递 1.(2019.4·浙江高考·9)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 ) ①邱逢甲 ②徐骧 ③刘永福 ④丁日昌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丘逢甲,1895年任义勇军统领,与日军展开抗战,故①正确;徐骧,清末台湾抗日义军将领,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新竹保卫战中壮烈殉国,故②正确;刘永福,在台湾割让后,继续领导台湾民众抗日,故③正确;丁日昌,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甲午战争前去世,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8·天津高考·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以及内容,推知清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故A项正确;禁烟被英国政府作为鸦片战争的借端,且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得到美、法的支持,所以禁烟不可能得到各国政府公认,故B项错误;鸦片贸易在1858年的英法《通商善后条约》才被强迫合法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治外法权也叫领事裁判权,是1843年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中取得的,而题干的时间为鸦片战争前的禁烟期间,故D项错误。 3.(2018.4·浙江高考·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答案】A 【解析】材料“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符合领事裁判权内容,故A项正确;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开放通商口岸无关,故B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贸易特权无关,故C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居住及租地权无关,故D项错误。 4.(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运用舆论宣传,丑化中国形象;运用公关手段,获取欧美支持。这些都属于近代外交策略,而清政府却无所作为,故C正确。A、B、D材料中都无法体现。 5.(2018·北京高考·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兔子的感叹及“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 等信息可知是警惕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对列强侵略的一种疑问,不是颂扬,故B项错误;列强对弱国持侵略态度,不可能担当保护弱国的责任,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是中国与列强的关系,不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 6.(2017江苏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答案】D 【解析】贫富不均与材料的内容“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不符,故A项错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表明民众生活的水深火热而不是莠民作乱,故B项错误;“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说明官员腐败,把战争失败归咎为民性懦弱,是对战争失败的推卸责任,并不是鸦片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耆英认为不能御敌的原因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导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也就是吏治腐败是不能御敌的理由,故D项正确。 考纲解读 考点 内容 说明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是高考必考点之一,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知识梳理 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 一 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英国借端发动侵略战争。 2.过程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 (2)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将领海龄等抗英殉国。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 (1)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 (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4.影响 (1)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 (2)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英法等国提出修订条约、扩大侵略权益的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2)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时间 1858年 1860年 内容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影响 (1)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考点二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 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2)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 2.过程 (1)丰岛海战:日本舰队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2)平壤战役:清军失败,退回国内。 (3)黄海战役:中方损失略大,但主力尚存,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本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日本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影响 (1)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 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 (2)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 (1)1900年6月,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由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津、北京。 3.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 主要危害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 加重了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清朝腹地广大地区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4.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考点精讲 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 1.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社会性质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社会政治 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社会经济 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阶级关系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社会思想 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社会生活 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典例1.(2018·湖南湘潭模拟)1860年,外国公使驻京。恭亲王奕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只同意设“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但奕认为如此洋人“饶舌必多”,奏请去掉“通商”二字。这表明( ) A.公使进京有碍清廷内政 B.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 C.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 D.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看出,晚清政府在此时依旧将与西方的交往限定在“通商”这一狭隘的领域,最高统治者尚不具备综合的国际交往的理念,故D项正确。 [概念解读]“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在经济上是指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思想文化上则表现为西方的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半封建”是指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典例2.(2019·北京海淀区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成了只有外国商人才能享受的“子口税”特权。无论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而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子口税制度( ) A.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 B.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C.便利了外国商品倾销 D.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无论进口洋货或出口土货交纳子口税后,一律免征内地税;子口税的税率远低于内地税”可知外商缴纳子口税便利了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故C项正确。 [概念解读]片面“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口岸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权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但它们并不把最惠国待遇给予中国,因此是“片面”的,单方面的。 2.多元史观下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 (1)从革命史范式看,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从现代化范式角度看,它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3)从整体史观角度看,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但是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从文明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地方。 (5)从社会史范式角度看,它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典例1.近代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为蓝本,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该局具有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共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这表明,近代中国的“租界”( ) A.已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B.凸显了浓厚的半封建色彩 C.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中国 D.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由此得出答案为D。A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缺乏材料依据。“租界”并不是把西方民主照搬到中国,而是西方列强利用“租界”进行侵华,排除C项。 [知识拓展]租界 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给他们“居留和经商”的地区。在该地区,该资本主义国家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因此,租界也被称为“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了半殖民地国家的司法主权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典例2.清同治七年(1868年),清政府与英、美驻上海领事议订《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界设会审公廨(也称会审公堂),会审公廨设正会审官1人,总管公廨事务,副会审官6人,办理刑民案件,另设秘书处、华洋刑事科、华务民事科、洋务科,管卷室。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这反映出列强在华享有( ) A.最惠国待遇 B.司法豁免权 C.领事裁判权 D.关税自主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陪审官则由外国领事担任”可知是领事裁判权,这一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C项正确。 [知识拓展]领事裁判权 帝国(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攫取的一种特权,即它的侨民在当地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它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这种特权亦称“治外法权”,严重侵犯了所在国的司法主权。 考点精练 1.(2019·湖南长郡中学调研)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200文。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 600文。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 A.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 B.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 C.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 D.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答案】D 【解析】为了扭转长期以来的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转而通过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改变自己贸易的不利地位,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并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故D项正确。 2.(2018·安徽芜湖模拟)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有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说:“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 A.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C.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乡绅“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 ,可知中国乡绅具有了一定的民族国家观念,故C项正确。 3.(2019·河北邯郸模拟)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这表明清政府( ) 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 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 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 D.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得出清政府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故D项正确。 4.(2018·湖北武汉联合调研)裴士锋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入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上述变化说明( ) A.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 C.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 D.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欲入侵中国”,反映出西方人的入侵还未完全变成现实,民族矛盾还未成为主要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国人对“夷”的看法出现变化,但仍然坚持华夏的中心地位,天朝上国观念并未改变,故B项错误;中国人认为“夷”用来指西方人更为适切,“夷”对象的变化反映出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故C项正确;“师夷长技以制夷”体现出林则徐、魏源倡导经世致用思想,它并没有遭到时代淘汰,故D项错误。 5.(2018·河南郸城考前预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进而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B项正确。 考点二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角度 表现 列强侵华特征 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侵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会主要矛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经济结构变动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阶级关系变动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的运动高涨 向西方学习 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典例1.(2019·湖北襄阳四中模拟)某条约签订后,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答案】B 【解析】“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可以判断该条约是《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工厂,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故B项正确。 [概念解读]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典例2.(2018·河北衡水中学模拟)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 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答案】B 【解析】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致使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广大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故B项正确。 [概念解读]民族主义 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出现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梁启超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国家而已”。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孙中山先生也在三民主义中提出了“民族主义”。 考点精练 1.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 A.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理念 B.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C.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D.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有所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日本对清采取军事行动是不理智的行为,不能调动民众,故B项错误;材料认为清朝国力远胜于日本,未提及是洋务运动之功,故C项错误;《申报》轻视日本国力,体现了社会舆论盲目自信的心态,故D项正确。 2.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的时长、意志和结果出现巨大反差,其根本因素是( ) 中国两次反日侵略战争对照表 时间 国力 装备 中国军队损失 日占区 中国政治和社会状况 结果 甲午战争 9个月 中国稍优 相当 海军几乎全军覆没;陆军10~20万人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国家统一;某些地区民间出现反清活动 战败投降 14年抗战 14年 悬殊 悬殊 原有空军几乎拼光;海军全军覆没;陆军牺牲、失踪约400万人 大半中国 由分裂到统一;同仇敌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完全胜利 A.经济实力 B.民族意识 C.政府领导 D.国际援助 【答案】B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淡薄,而抗日战争时出现全民族抗战,故主要是民族意识的不同,故B项正确。 3. (2019·江西师大附中模拟)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直接加速武昌起义爆发的“外力冲击”是( ) A.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B.开始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C.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答案】C 【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亥革命正是在这种冲击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故C项正确。 4.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 ) 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 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答案】A 【解析】漫画体现的是长柄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茶壶中去,说明清政府只不过是个程序,是个摆设,所以这主要说明了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故A项正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