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作业27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作业】
课时作业27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衡水高三大联考)1977年11月,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明确提出:“农村中心问题就是要把农业生产搞好,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着眼于发展农业生产”“我们是一个方针——以生产为中心”。1978年4月,中共中央文件特别提到:“企业是生产单位,必须以生产为中心。”这些主张( ) A.利于全面贯彻“八字方针”以恢复国民经济 B.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形成 C.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转变 D.标志着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解析:材料中提出以生产为中心,实际上是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些主张和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张相似,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现代化建设的转变,故C项正确;A项是1961年实行的;B项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的;D项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施的。 答案:C 2.(2018·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高三联考)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这反映出( ) A.中共中央存在较严重的“左”倾路线 B.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肯定“包产到户” C.人民公社制符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正逐渐酝酿中 解析:仍然以“队”为基础说明不是以户为基础,也就证明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肯定“包产到户”,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纠正“左”倾路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人民公社制不符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市场经济思想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答案:B 3.(2018·邯郸高三联考)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这一规定出台的背景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全方位开放格局的进一步深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人民公社才被逐步的取消,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也被逐步取代,选项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取代人民公社属于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1982年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尚未普遍实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1982年全方位开放格局尚未进一步深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答案:A 4.(2018·潍坊高三质检) 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同时也指出“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这一通知( ) A.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 B.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 D.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 解析:由“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同时也指出‘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可以看出此时中共中央实际上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做法,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中的“确立”与题干不符;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体现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C项对应的是中共十四大。 答案:D 5.(2018·承德高三质检)1984年起,我国开始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主要目标是( ) A.经营权所有权适当分离 B.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实行多种形式的责任制 D.建立适应市场的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教材基本识记点,选项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B、C均属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具体内容而非目标,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 6.(2018·洛阳高三段考) 1980年春节前夕,商业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最好是“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国务院又下达文件,允许“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这表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已经被打破 解析:据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是1984年,与“1980年春节前夕”不符,故A项排除;据“就地收购、就地屠宰、就地销售”“鸡蛋可以季节性差价”可以得出国家尝试以市场手段调节社会经济,故B项正确;据材料中“要求各大城市”可知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C项排除;题干史料中并未提到所有制改革,故D项排除。 答案:B 7.(2018·石家庄高三摸底)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 时间段 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1982年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前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合伙企业法、价格法…… 1997年至今 证券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特权法、社会保险法…… 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 ) A.完善法律程序 B.突出社会立法 C.维护国家统一 D.注重经济立法 解析:根据表格“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可知这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注重经济立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排除B,D项正确。表格体现完善法制建设,而不是完善法律程序,排除A。《反分裂国家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是是对表格的片面解读,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 答案:D 8.(2018·贵阳高三统测)邓小平曾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下列直接得益于该讲话精神的举措是( ) A.闽、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 B.国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C.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根据材料“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所学可知,在城市建立经济特区,吸收和利用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A项正确。国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并非对外开放,排除B。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新区为代表,排除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并非对外开放,排除D。所以选A。 答案:A 9.(2018·南阳高三质监) 199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新区。给予的优惠政策包括:允许外商在区内投资兴建机场、港口等交通项目;允许外商在区内试办商品零售业;允许外商在上海,包括在浦东新区增设外资银行等。这突出表明我国的对外开放( ) A.地域范围从点到面 B.投资领域全面放开 C.开放领域日益扩大 D.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解析:A项不选,题干只提到对上海浦东开放,还只是一个地点的开放不能推断出地域范围从点到面;B项不选,对浦东的优惠政策不能推出投资领域全面放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自1980年开放经济特区外,不断对外开放,1990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也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日益扩大,故本题答案选C项;D项对应的应该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10.(2018·南京高三月考)1985年上海大众汽车厂成立。德国《明镜》周刊一位记者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它)既可能是成功的史篇,也可能是失败的研究报告。”此观点主要基于当时的中国( ) A.国企改革缺乏政策保障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城市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D.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 解析:依据题文中记者的感慨“大众汽车厂好像是在一个孤岛上生产”可以直接推导出当时的中国工业发展与世界相脱节,故正确答案为D项。A、B、C三项在题文中都没有体现。 答案:D 11.(2018·成都高三检测)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加入世贸,融入全球 B.开发浦东,打造上海 C.政企分开,权责明确 D.包干到户,提高收入 解析: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更加全面地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符合题干材料中市场扩大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这一表述,A项正确。浦东的开发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旨在将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同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因此浦东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国家正确的经济策略带来的,而市场的扩大则体现不明显,故B项错误。政企分开,权责明确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包干到户,提高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12.(2018·衡水高三段考)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已经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同30多个国家开展机制化产能合作,同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发出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合作倡议。这表明中国( ) A.找到了应对美国挑战的道路 B.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 C.致力于建立新的区域化集团 D.开始主导经济全球化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涉及到多个国家,能起到推动全球化的发展的作用,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一带一路”并不是应对美国挑战的道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一带一路” 推动全球化而非区域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主导经济全球化的是发达国家而非中国,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 13.(2018·柳州高三诊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农业集体化运动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后,加之城乡差别逐渐显现和自然灾害的出现,农村一些人员开始向城市流动。1957年前后,农民入城风气达到高潮。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阻止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全国上下非常重要的工作。1957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严厉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制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1958年,国家就出台了《户口登记条例》,严格限制农村户口人员迁往城市。 材料二:由于经济“大跃进”的需要,从农村大量招工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粮食高产的泡沫吹破之后,严重的经济衰退,导致国家被迫精简城市人口,大量城镇居民被强制向农村迁移。“文革”前期,户籍迁移的主要流向是城市户口向农村的迁移,主要表现是两个人群的户籍迁移:其一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其二是城市“反动分子”。“文革”爆发后,大批被打倒的干部和以前曾被确定为“反动分子”的人被发送到农村。农村到城市的户籍迁移制度逐渐固化。据统计,1949年我国仅有136座城市,至“文革”结束时近30年时间才增加至191个,平均每年增加不足2个。 “文革”刚刚结束后的几年,国家户口迁移政策依然没有明显变化。不过,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农转非” 政策。各地相继放松了对下乡知识青年因病、残和困难回城的限制,这个时期从农村转回城镇的知识青年有650多万人。国家还出台了老职工子女“顶替接班”政策,进一步开大了“农转非”的口子。据统计,从1978~1983年,5年内全国办理子女顶替约有900万人。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和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国家城市化进程建设,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城市第二、三产业相当兴盛。此时,国家粮食生产丰足,粮食供应已与户口脱钩,农村人口进城经营工商业活动的人员数量很多,要求在城市落户的呼声非常强烈。 “到1992年上半年,全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出现了交钱办理城镇户口现象。据公安部对全国17个省区950个市(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办理收费‘农转非’户口248万人,每个户口收费从2千元到4万元不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现代中国户口迁移 制度变迁的经济因素》 材料四:据有关学者测算,改革开放3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了20%。而越是流动人口聚集的地区,他们的贡献率就越高。目前,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将对拉动投资、消费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不仅如此,将更多的农村人口纳入城镇,还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稳定的维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放开户籍限制释放经济活力》 (1)结合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58年国家出台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原因。(10分) (2)结合上述材料,评析户口迁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4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当时正值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关键时期”,材料二中“粮食高产的泡沫吹破之后,严重的经济衰退”“从农村大量招工导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归纳。第(2)问,材料一、二的计划经济年代,户口迁移制度为国家工业化提供劳动力,但受农业发展落后的制约,之后农村人口被牢牢地限制在农村;材料三中随着“城乡经济十分活跃”,“农转非”更加普遍,材料四中“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诸多产业如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主力军”,国家逐步放开了户籍限制,扩大城市化进程。由此得出观点:经济模式是户口迁移制度的基础。 答案:(1)原因:农村劳动力流失,阻碍农业集体化进程;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农业提供原始积累;新兴的工业城市容纳力有限。 (2)评析:经济模式是户口迁移制度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前,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一些建设上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经济发展缓慢,长期被粮食问题困扰着,因此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户口迁移政策长期没有变化,农村人口被牢牢地限制在农村。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计划经济逐渐退出,城乡经济繁荣,国家逐步放开了户籍限制,扩大城市化进程,释放经济活力。 14.(2018·攀枝花高三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往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袄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 。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材料二:在毛泽东的治国理念中,对外开放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且开放只是偏向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一边倒”的开放,一旦国家间关系出现变化时,就马上进行封闭和收缩。中苏关系破裂时,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局面就消失了。在“文革”期间,毛泽东甚至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名,把一切对外开放的交流活动都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划上等号,一度完全停止对外技术引进和资金交流。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开放。 ——摘编自卢昌军《邓小平与毛泽东 对外开放思想比较研究》 材料三: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并分析该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当今对外开放的特点。(9分) 解析:第(1)问,从开放领域、开放范围以及对外贸易管理等方面概括其表现;唐朝对外开放条件可以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交通和对外开放的意识和心态等角度回答。第(2)问,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方面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从国际、国内背景上分析原因。第(3)问,从国家政策、对外开放特点、开放格局、开放领域等方面概括特点所在。 答案:(1)表现: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范围广,涉及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代;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条件: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疆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 (2)特点:先后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国家利益的支配,政治倾向性强,波动性大。 成因:由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决定;受到国际关系两极格局的影响;受到美国、苏联对华政策的影响;与国内的政治气候有关。(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特点:①对外开放成为既定国策;②对外开放的原则是立足国情,平等互利,进行经济技术交流;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点线面相结合的格局;④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⑤发展迅速,成果显著。(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