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练习:第3课 宋明理学 随堂
第一单元 第三课 一、选择题 1.(2019·郑州高二测试)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三教理念 的交流也空前频繁。这一状况( B ) A.表明统治者提倡三教并行 B.推动了“三教合一”形成 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已丧失 D.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解析] “至隋唐两宋,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达到了一个高潮”不能说明是由于统治 者的推动而形成的,故 A 项错误;“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频繁”推动了“三教合一”的形 成,故 B 项正确;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正统地位始终没有丧失,故 C 项错误; 隋唐两宋,思想界没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故 D 项错误。 2.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为( D ) A.致良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三纲五常 D.格物致知 [解析] 读示意图,“反省内心”为陆王心学探求理的方法,所以空白处应为格物致知。 故选 D 项。 3.(2019·宿迁高二期末)“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强调 “致良知”的途径是( C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 [解析] “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 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指的就是“致良知”,这正 是王守仁的心学主张,故 C 项正确。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与这一言论的观点最相符的是( C ) A.天人感应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解析] 材料中诗句出自陶渊明,其表明的是作者内心超然,不受外界尘俗事物的干扰, 强调心境的重要性,故 C 项正确。 5.(2019·大庆高二期末)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 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 A )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 C.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 [解析] 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并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强调内心的作用,A 项正确; 宋明理学主张“理”在社会的体现是“三纲五常”、等级秩序,并不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 缚,B 项错误;陆九渊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 而是要反省内心,C 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 典地位,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6.(2019·江苏海门高二期末)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中后期,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作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理学 体系已变得不能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理学已经衰变为“游谈无根”“竭而无余 华”的空洞说教,完全以抄袭“宋人语录”及“策论”为治学圭臬。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 的信仰危机。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 (王阳明)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 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 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明代中后期统治危机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认为出 现危机的主要因素。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理学体系已变得不能 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从封建制度的弊端、理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信仰危机的出现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 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人心破坏的角度指出王阳明认为出现危机的主要因素。 [答案] 表现:封建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理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信仰危 机的出现。 因素:人心破坏所致。 (2)据材料二,指出王阳明认为探究天理的途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主张如何“致 良知”。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反 省内心的角度指出王阳明认为探究天理的途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道德修养、 知行合一等方面说明王阳明主张如何“致良知”。 [答案] 途径:自求诸心(反省内心)。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倡导知行合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