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起源、确立与发展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版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起源、确立与发展学案

第9讲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考点1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先驱——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不流血的政变——“光荣革命”‎ ‎1.开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2.发展:革命期间经历两次内战、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克伦威尔独裁统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等重大事件。‎ ‎3.结束:标志是“光荣革命”。1688年,议会发动政变,赶走国王詹姆士二世,迎立威廉三世为新国王。‎ ‎4.意义: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限制王权的法案 ‎1.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2.内容 ‎(1)《权利法案》: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等。‎ ‎(2)《王位继承法》: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 ‎3.结果: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4.影响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使英国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2)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通过协商和妥协,使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进行,避免了暴力冲突,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君主立宪政体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4)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模式,后来有不少国家采用了这一模式。‎ 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小密室的演变 ‎1.形成: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2.结果 ‎(1)议会取得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2)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 四、1832年议会改革——议会选举规则的制定 ‎1.背景:工业资产阶级谋求获得更多的参政权;中世纪选举制度的不合理;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 ‎2.结果 ‎(1)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完善了英国代议制。‎ ‎(2)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 五、内阁权力的膨胀——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 ‎1.表现 ‎(1)内阁几乎垄断全部的立法提案权并取得部分立法权。(2)内阁掌控了议会的财政权。‎ ‎(3)首相和内阁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 ‎2.评价:体现了“内阁专横”的政治格局和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与发展 史料一 英国政治权力结构图。‎ 史料二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作“旧制度”。……‎ 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的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1)史料一信息“形式上任命、汇报工作”“理论上可否决议案”反映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英国“下院”成为国家权力的核心。‎ ‎(2)史料二信息“旧制度”指根据《权利法案》初步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完善。‎ ‎(1)根据史料一英国政治权力结构图,分析英国责任内阁制有哪些显著特点?‎ 试解:                           ‎ ‎                              ‎ ‎【提示】 反映了英国政治权力结构中权力制衡、君主“统而不治”、以议会为权力中心、内阁集体负责制等特点。‎ ‎(2)根据史料二,推动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次变革中的最大受益者是谁?‎ 试解:                           ‎ ‎                              ‎ ‎【提示】 主要因素:工业革命。最大受益者:工业资产阶级。‎ ‎[素养3—历史解释]‎ 一、英国代议制演变过程的特点及趋势 ‎1.特点 ‎(1)连续性:近代英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几乎都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内阁到责任制内阁,都体现了连续性特点。‎ ‎(2)渐进性: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 ‎(3)创新性:如内阁本是国王的咨询机构,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制内阁。‎ ‎2.趋势 从专制到民主 ‎“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为限制王权、建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有利于英国政局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人治到法治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成为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使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法律的制约,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英国国王失去行政权,逐渐成为国家的象征 选举权不断发展完善 ‎1830年,英国只有少数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选举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选举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的影响 ‎1.政治:维护了政局的稳定。《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长期以来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趋于缓和,政局渐趋稳定,为英国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2.经济: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17、18世纪英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知识产权,拓展海外市场,保护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3.对外:加紧了殖民扩张。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在资产阶级的推动下,英国加紧了对世界殖民霸权的争夺,18世纪下半叶取得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4.文化:推动了文化的繁荣。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推动文化的繁荣,出现了雪莱、拜伦等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提出进化论。‎ ‎5.范例: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政治模式,后来有不少国家采用了这一模式。‎ ‎1.(2019·湖北黄冈模拟)英国革命作为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成果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英国的这一制度创新(  )‎ A.否定了其传统的政治结构 B.完全剥夺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C.使全体国民都享有选举权 D.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 D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仍保留了国王,故A项错误;在君主立宪制下,仍由贵族把持政权,且“完全剥夺”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因此不是全体国民,故C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议会主权至上的原则,导致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D项正确。]‎ ‎2.(2019·河南示范高中模拟)1701年英国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对中世纪以来的政治原则“国王不能犯错误”有了新的解释: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B.奉行司法权独立于主权的原则 C.限制王权获得了重大进展 D.国王享有不被法律追责的权力 C [《王位继承法》之前的1689年的《权利法案》,是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故A项错误;“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不属于司法的范畴,故B项错误;“政治原则‘国王不能犯错误’有了新的解释: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意味着国王的行政权进一步受到法律的制约,故C项正确;“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不是指国王的特殊权力,而是指其权力被内阁或大臣所取代,故D项错误。]‎ ‎3.(2019·湖南省六校联考)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议会成了许多人升官发财的捷径,所以议员席位的价格也不断增长。在一个地方,1689年8镑6先令8便士可买得一个议员席位,但到1727年,一个伯爵为买这个席位却花了900镑。这反映出当时的英国(  )‎ A.君主立宪有名无实   B.议会为贵族所控制 C.封建地主地位下降 D.议会权力得到增强 D [英国议会是限制君权体现民主的权力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购买议员席位的价格上涨,不能反映出贵族控制议会,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有钱即可购买议员席位,不能反映出封建地主地位下降,故C项错误;议员席位价格上涨,人们愿意出高价购买反映出议会权力增强,故D项正确。]‎ ‎4.(2019·云南师大附中模拟)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这项法规(  )‎ A.扩大了国王的权力 B.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 C.破坏了“光荣革命”果实 D.利于责任内阁制建立 D [材料中的做法实际上扩大了内阁权力,削弱了国王的权力,故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开始建立君主立宪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削弱国王权力维护了“光荣革命”的成果,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行政权逐渐从国王转移到内阁,有利于责任内阁制的建立,故D项正确。]‎ 考点2 “分权制衡”体制的典范——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美国共和制度的确立 ‎1.民主共和制的概念 ‎(1)民主共和是组合概念。民主即主权在民,一般由公民选出的代表掌握国家政权,即代议制民主。共和即最高权力由多人共同行使,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2)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政体形式。共和范围形式上包括全体公民在内(与贵族共和制的区别),最高国家权力由多人执掌和行驶,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任期限定。按照议会、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的关系,可以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2.确立背景 ‎(1)1781年,美国打败英国殖民军队。两年后,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2)美国实行邦联体制,各州权力很大,导致商品流通不畅,社会动荡加剧。‎ ‎3.确立标志——1787年宪法 ‎(1)联邦制度:‎ ‎①职权: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共和制度:‎ ‎①权力职责:‎ 权力 行使者 权力职责 立法 国会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行政 总统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大权;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 司法 最高法院 掌握司法权,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②主要特点: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特点。‎ ‎(3)体现的原则:‎ 联邦制原则 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中央集权原则 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原则,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但是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从而加强了中央权力 分权制衡原则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民主原则 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并对选民负责 ‎(4)评价:‎ ‎①从政治制度的发展看:‎ 宪法使美国率先确立了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和民主共和制。联邦制赋予了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巩固了国家统一;三权分立体制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民主共和制从制度上根本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这些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起了示范作用。‎ ‎②从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看:‎ 宪法调整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使美国在政治上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发展;一系列治国原则的确立建立了相对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从历史局限性看:‎ 它承认黑人奴隶制,留下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烙印;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和妇女的选举权被剥夺(经后来修正,得以恢复)。‎ 二、美国共和制度的巩固 美国政体确立后,南北方原有的矛盾并未化解,且日益上升为对政治制度的最终形式和对国体的认可的矛盾。伴随着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的告终和两党制的形成和完善,资产阶级政权得以巩固,民主政治有所发展。对两党制的认识如下表所示:‎ 历程 ‎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1860年以后,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的局面持续至今 特点 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实质 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影响 两党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美国政府由“邦联制”到“联邦制”‎ 史料一 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 图1   图2      图3‎ 史料二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利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 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控制自己。‎ ‎——汉密尔顿等《联邦党人文集》‎ ‎(1)史料一中的图1有效信息邦联政府要求州“交点钱啦”,州的回答“我们钱都不够用”,图2邦联政府要求州“你们得给点运营费啊”,州的回答:“叫苦连天的,给他们几分钱吧!”反映邦联制下政府与州的关系。图3则表明邦联议会的主张。‎ ‎(2)史料二分两个层次指出了邦联政府和州政府的关系,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 ‎(1)史料一中的图1和图2反映了美国“邦联制”的弊端,为了解决这种弊端,图3提出了什么主张?‎ 试解:                           ‎ ‎                              ‎ ‎【提示】 针对美国“邦联制”的弊端,邦联议会主张“得有一部给邦联议会撑腰的法律”,要求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 ‎(2)史料二体现了汉密尔顿的邦联制和分权制衡思想,结合上述史料谈谈你对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理解。‎ 试解:                           ‎ ‎                              ‎ ‎【提示】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做到适度集权与分权相结合。适度集权有利于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避免分裂;适度分权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 ‎►探究2 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 史料一 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之议员组成……众议院人数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参议院由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 ‎——《1787年美国宪法》‎ 史料二 总统有权缔订条约,但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并须出席的参议员中三分之二的人赞成。‎ ‎(1)史料一信息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一次”且按“人口数目比例”表明了议员均由各州选民按一定规则选举产生,也有利于平衡各州关系。‎ ‎(2)史料二信息“须争取参议院的意见和同意”说明总统的权力受到参议院的限制。体现了美国政治制度在设计之初遵循的基本精神是权力制约与平衡。‎ 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 试解:                           ‎ ‎                              ‎ ‎【提示】 人民主权、民主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 ‎[素养3—历史解释]‎ 一、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 ‎1.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2.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原则,联邦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但是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从而加强了中央权力。‎ ‎3.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4.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并对选民负责。‎ ‎5.宪法至上原则:美国宪法以及国会通过的法律的效力高于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规定。‎ ‎6.有限政府原则:政府自身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上受到法律和社会的严格限制和有效制约。‎ 二、美国民主政体下分权与制衡的表现 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满了矛盾,如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制宪会议上各方最终妥协,通过实行联邦制、议员分配比例等方法调和了各方矛盾。‎ ‎1.解决联邦政府内部的权力结构:立法权归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司法机关——联邦法院。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运行机制和主要原则是三权分立,即“分权与制衡”原则。‎ ‎2.解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除宪法规定的归属联邦政府的权力外,其他权力归州政府。两套平行的政府分别由选举产生,联邦和州之间构成了一种制衡。‎ ‎3.解决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国会实行两院制,调和各州议员分配比例。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4.解决南方与北方的矛盾:承认黑人奴隶制,奴隶人口按比例计算(即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5.两党制的分权制衡:按照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美国国会和总统的竞选分别进行,两者的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执政党不一定同时是国会的多数党。多数党主导国会事务,少数党发挥制衡作用。两党相互制衡,互有竞争,监督力度加强。‎ 三、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是政治势力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美国1787年宪法则是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以及蓄奴州与非蓄奴州之间妥协的产物。‎ ‎(2)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3)都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具有民主性与进步性。‎ ‎(4)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2.不同点 ‎(1)《权利法案》的重点在于限制王权,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2)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更为全面,如确立联邦体制,划分了联邦政府和各州的权力,以三权分立原则为指导对国家权力进行分配等,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1.(2019·山东滨州模拟)“无论美国人对自由报以多么深的敬意,在制宪者看来,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这些事包括保有能让自由得以繁荣的条件),并不明智。”由此美国(  )‎ A.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B.践行三权分立原则,实现权力制约平衡 C.开创两党制,避免一党专制独裁 D.推行人民主权原则,确保公民自由权利 A [据材料“无论美国人对自由报以多么深的敬意,在制宪者看来,让中央政府为自由而受到束缚,以致不能去做那些需要它做的事(这些事包括保有能让自由得以繁荣的条件),并不明智”得出美国实行联邦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故A项正确。]‎ ‎2.(2019·广西桂林统考)制宪会议的代表认为政府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或按照亚当斯(《独立宣言》起草者之一)的说法,最好的政府就是“为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程度的安逸、舒适、安全,或一言以蔽之,幸福”。这表明该制宪代表(  )‎ A.主张宪政公平   B.追求理想的政治体制 C.反对精英政治 D.以民生作为政治追求 D [材料表明,政府的目的是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而宪政体现的是人权和法治,A项错误;反对精英政治从材料中无法得出,C项错误;抓住“政府”“为最大多数人”“幸福”等信息可知,B项错误,D项正确。]‎ ‎3.(2019·“江淮十校”联考)1865‎ 年美国非洲裔第一次参加林肯总统第二任期就职典礼的游行;1917年妇女第一次参加威尔逊总统就职典礼的游行;1963年第一次由一名女法官主持约翰逊总统宣誓仪式;1981年里根总统就职典礼电视转播第一次为有听力障碍者提供字幕。这些“第一次”折射出美国(  )‎ A.民主制度在发展中逐渐完善 B.总统就职宣誓仪式能与时俱进 C.妇女的政治地位在不断提高 D.总统就职典礼缺少统一的仪式 A [材料中体现的是美国非洲裔、妇女、有听力障碍者第一次参与政治生活的内容,故反映出美国民主范围不断扩大,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第一次”的意义,不是反映总统就职仪式的发展变化,故B项错误;妇女地位提高是材料中的部分体现,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注重总统就职典礼的仪式,故D项错误。]‎ ‎4.(2018·安徽宿州一模)1902年,时任美国纽约州州长的查尔顿·修斯在一次演讲中感叹,“我们生活在宪法之下,但这个宪法是什么意思,却是法官们说了算”。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三权分立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 B.最高法院居于宪政体制核心地位 C.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的权力冲突 D.司法解释权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 D [按照美国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材料只说了司法权,没有涉及行政权和立法权,故A项错误;居于宪政体制核心地位的应该是总统,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的权力冲突的信息,故C项错误;据材料“我们生活在宪法之下,但这个宪法是什么意思,却是法官们说了算”得出司法解释权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 考点3 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德国代议制的确立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背景:艰难的共和之路 ‎(1)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后,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2)1870年普法战争后,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3)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宪法,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2.宪法内容 项目 产生方式 权力职责 ‎(1)议会 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掌握立法权,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 ‎(2)总统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掌握行政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高级官员 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历史影响 ‎(1)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斗争,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职位。‎ ‎(2)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当前法国政体 ‎(1)法国进入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时期(1946—1958年),法国议会的权力达到巅峰,拥有选举总统、决定政府组成、任免总理和批准政府施政纲领等权力,此时的法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共和制国家。‎ ‎(2)第五共和国成立后,权力中心逐渐由议会转移到总统,这表明法国已逐渐成为一个半总统半议会制的共和制国家。需要强调的是不管近现代法国政体如何变化,其实质不变,还是资产阶级专政,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只是对资产阶级内部各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权力关系进行了重新调整,从而采取了资产阶级代议制(间接民主制)的不同形式而已。‎ 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德意志的统一 ‎(1)背景:19世纪中期四分五裂,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2)结果: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 ‎2.帝国宪法 ‎(1)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项目 产生方式 权力职责 皇帝 世袭 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及决定对外政策 宰相 由皇帝任命 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 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 ‎(2)联邦政体: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 ‎3.影响 ‎(1)积极影响:推动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跻身强国之列。‎ ‎(2)消极影响: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 ‎4.德意志帝国政体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君主制被保留,帝国的军政要职被容克地主包揽。‎ ‎①帝国皇帝世袭,权力巨大,可以任命帝国宰相,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②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③两院制议会中,联邦议会权力巨大,负责法律审批;帝国议会虽有立法权,但必须经过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方能生效。‎ ‎(2)成因:‎ ‎①德国是容克地主(封建地主)阶级通过王朝战争方式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后保留了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专制残余。‎ ‎②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依赖性强,工人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因此德国的民主制度徒有其表。‎ ‎5.德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1)依然实行专制主义统治。‎ ‎(2)注重社会立法,使德国迅速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①俾斯麦以保守专制主义者的身份,镇压了19世纪80年代的社会民主运动;但他通过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养老金、健康和医疗保险制度及社会保险,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劳工立法的国家。‎ ‎②俾斯麦很注意劳工的福利,从1883年开始,连续数年举办劳工疾病、意外伤害、残废、年老等保险,即工人每月付出少数保费,向政府主办的保险机构投保,便可得到免费医疗的照顾,领取残废、年老的生活津贴等,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劳工保险制度。‎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一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第十一条 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宣战和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 委派并接收使节。‎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 第二十三条 帝国的全部军事力量组成为统一的军队,在平时和战时受皇帝指挥。‎ 史料二 漫画解读德国的发展。‎ 漫画1      漫画2‎ 漫画1:组成木桶的木条代表德意志各邦,箍木桶的铁条代表德意志帝国颁布的各项法令。‎ 漫画2:年老的俾斯麦仍然身手不错,喻指德国的经济迅速腾飞。‎ ‎(1)史料一引自法律条文,其中信息反映出德国皇帝具有空前广泛的专制权力,议会、内阁对皇权没有制约权力。但这也揭示出德国虽确立了代议制,但其民主政治的道路仍比较漫长。‎ ‎(2)史料二为图片史料,其中“各项法令”“箍木桶”“铁条”“迅速腾飞”等文字信息说明君主立宪制适应并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1)恩格斯曾说:“帝国宪法具有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议会应当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结合史料一,分析恩格斯评价的是什么政体。简要概括该国政体的基本特征。‎ 试解:                           ‎ ‎【提示】 政体: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特征:帝国宰相拥有对内阁的控制权,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2)1875年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而同时代的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据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应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差异性?‎ 试解:                           ‎ ‎【提示】 要从国情的差异角度来认识政体的差异,政体的优劣应以是否有利于 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 ‎►探究2 多角度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 史料一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民主的唯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史料二 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以宪法规定的方式获取政治资源。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这种要求起初可能是温和的、建设性的、改良性的,以后却可能变得激进。再者,胜者或暂时胜者一方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 ‎——摘编自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1)史料一中“直接民主”“间接民主”反映了古代和近代民主概念的不同。‎ ‎(2)史料二关键信息是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长期的、动荡的而反复的过程。隐性信息在这个建立过程中国情不同,出现了不同的历史现象和不同历史过程,同时建立了不同的政体形式。‎ ‎(1)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 试解:                           ‎ ‎                              ‎ ‎【提示】 代议制民主具有优越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如选民范围日益扩大;代议制扩展到更多国家。‎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史料二,指出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动荡的而又反复的过程”。‎ 试解:                           ‎ ‎                              ‎ ‎【提示】 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是个动荡和反复的过程,如法国在1789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到1875年最终以立法的形式建立起共和制度。建立的过程中经历了共和制、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的反复。‎ ‎[素养3—历史解释]‎ 一、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法国共和制确立艰难的原因 政治原因 法国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的观念根深蒂固 经济原因 法国小农经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阶级原因 法国国内阶级关系错综复杂,派别众多;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强大 外部原因 欧洲封建国家武装干涉法国革命,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增强和不懈斗争,法国民主政治最终在历史潮流中确立 ‎2.法国共和政体的特点及认识 ‎(1)特点:‎ ‎①曲折性:经历了君主专制的复辟、君主立宪制、帝制,直至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②铲除专制主义,实现政治民主化,以法治取代人治,以民主取代专制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基本特征。‎ ‎(2)认识:法国共和制政体确立过程具有反复性、曲折性,但总体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帝制,并不是封建力量与资本主义力量的斗争,它们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实行何种政体的争斗。‎ 二、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法国是典型的议会制共和制,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共和制。两种政体的差别是在政府的产生方式上: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不对国会负责,而政府是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对总统负责;法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对议会负责。‎ 三、美国总统制与法国总统制的不同点 项目 美国总统制 法国总统制 国家元首 总统 总统 元首产生方式及任期 选民间接选举(任期四年,可连任两届)‎ 议会选举(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政府首脑 总统 总统 政府首脑与议(国)会的关系 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总统与国会互相制约 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可解散众议院 权力中心 总统 参众两院 特点 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议会共和,相互制衡 ‎1.(2019·贵州贵阳模拟)“这既是第二帝国倾覆后各派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更是对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的产物。在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多次立宪尝试的失败后,终于在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中找到一条走出悖论、达致目标的正确通道。”材料评价的法律文献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美国1787年宪法 C [从材料中“第二帝国”“大革命以来立宪经验教训系统总结”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故C项正确。]‎ ‎2.(2019·河北邯郸模拟)英国在1867年扩大选举权后,仍旧只有不到一半的成年男性居民获得这种权利。而在德意志帝国成立的1871年就有一半的民众参加了议会选举。这显示出德国(  )‎ A.政治民主化水平远远高于英国 B.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 C.政治民主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 D.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C [德意志帝国专制主义突出,而材料中“选举权”不能说明整个政治民主化水平,故A项错误;材料中“选举权”不等于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故B项错误;材料中“帝国成立的1871年就有一半的民众参加了议会选举”超过英国“只有不到一半的成年男性居民”,表明在选举权方面德国成果明显,故C项正确;德意志帝国的国家权力中心是皇帝而非议会,故D项错误。]‎ ‎3.(2019·山东滨州模拟)下面是一幅关于俾斯麦的讽刺漫画,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内容中符合该漫画主旨的是(  )‎ A.德意志各邦能保留一些民主自治权 B.首相拥有行政权主持帝国政府 C.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有权提出法案 D.首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D [根据漫画可知,俾斯麦穿着华丽的舞装,而脚下轻盈地绕过“选举”“法治”“宪法”等,说明其不受这些因素制约,漫画讽刺的是俾斯麦拥有很大权力,可以凌驾于议会之上,故D项正确。]‎ ‎4.(2018·黑龙江哈尔滨模拟)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 A.总统有控制议会的权力 B.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C.行政权与立法权相互制约 D.行政权力高于立法权力 C [根据材料“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可知,总统并没有控制议会的权力,故A项错误;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体系之内,处于国家权力中心的是议会而非总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立法权和行政权具有相互制约的特点,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可知,行政权并没有凌驾于立法权之上,故D项错误。]‎ ‎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本讲内容虽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事件和历史线索较多,但命题主要集中在英美两国的政体上。试题通过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来灵活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制等主干知识。对于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考查了其长期发展的曲折过程,王权和议会仍存在矛盾和斗争,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等。对美国共和制,主要考查对1787年宪法内容的理解,重在认识美国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的分配方式和遵循原则以及缺陷等。近代法国和德国的政体近几年考查较少,主要涉及的仍是对政体特点的理解。试题强化知识迁移运用、历史价值观的引领、学术和时政热点的渗透等,如2017年“总统职权的行使”题,既呼应了美国大选,也呼应了美国宪法230周年纪念。‎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命题点:美国总统的职权 ‎1.(2017·全国卷Ⅱ)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C [美国内阁对总统负责,其成员由总统任免,故C 项正确;行政权力的加强是相对于立法权和司法权而言的,而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行政权范围内政府首脑的阁臣任免权,故A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明确规定总统掌握行政权,内阁对总统负责,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总统与内阁成员政见不同,而非党派之争,故D项错误。]‎ 命题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演变 ‎2.(2016·全国卷Ⅰ)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B [题干反映的是安妮女王对议会的干预,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B项正确;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重要法律性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故排除A、D两项;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任首相,故排除C项。]‎ 命题点: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特点 ‎3.(2016·全国卷Ⅲ)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A [1875年以后,法国的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内阁更迭频繁。戴高乐时期,宪法赋予总统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国家政治中的权力中心从议会转至总统,使政府有相对独立性,增强了政府的稳定性,故选A项;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排除B项;该规定只是强化了总统权力而没有剥夺议会的主要权力,排除C项;法国是典型的多党制国家,排除D项。]‎ 命题点:18世纪中叶英王的“统而不治”‎ ‎4.(2015·全国卷Ⅰ)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D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世纪中叶”。材料信息“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体现了18世纪中叶时在宪法规定上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和与开战的权力,但实际上是国王作出决定要有议会的参与,这说明了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上的权力,故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18世纪中叶英国的国情,排除。]‎ 命题点: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 ‎5.(2014·全国卷Ⅰ)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各州自治原则 D.各州平等原则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平等、自治的内涵。天赋人权也译为自然权利,指人生来具有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的众议院名额由各州的自由人总数加上非自由人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就违背了《独立宣言》关于天赋人权的规定。]‎ ‎[考向扫描·权威预测]‎ 考向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1.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后裔手中。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D [议会掌握立法权,其通过制定法律来干涉王位的继承,这从本质上说明了英国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故答案为D项。]‎ 考向二 19世纪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2.1884年,英国首相格莱斯顿提出的改革法案获议会通过。其中规定:农村中,‎ 除地主及租地人外,年缴房租10英镑以上者也可获得选举权。该法案的实施(  )‎ A.标志着圈地运动的终结 B.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改变了议会政治的性质 D.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 B [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与圈地运动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年缴房租10英镑以上者也可获得选举权”得出英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议会改革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并未改变议会政治的性质,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农村中,除地主及租地人外,年缴房租10英镑以上者也可获得选举权”得出,依然有财产的限制,没有实现普选,故D项错误。]‎ 考向三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3.针对美国建国初期的状况,政治家汉密尔顿说:“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该言论的历史背景是(  )‎ A.美国当时仍受英国控制 B.宪法制定面临着重重阻力 C.独立后的美国邦联松散 D.人民主权原则被宪法肯定 C [独立战争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美国成为新兴的独立国家,故A项错误;宪法制定面临阻力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美国独立初期建立的邦联体制无法适应政治发展需要,更无法解决美国面临的实际困境,必须进行彻底的政治体制变革,故C项正确;材料无从体现人民主权原则已得到宪法肯定,故D项错误。]‎ 考向四 美国分权与制衡机制 ‎4.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人形象地把众议院比喻为一杯热咖啡,而参议院的作用就是使这杯热咖啡冷却下来。据此判断,美国联邦宪法的设计意图是(  )‎ A.协调大州和小州的利益冲突 B.赋予参议院更大的权力 C.发挥两院的制约与平衡作用 D.兼顾南北方的民意诉求 C [根据题目中众议院的“热”和参议院的“冷”‎ 可以得出参议院与众议院权力的相互制衡,故C项正确;协调大州与小州的利益冲突主要在国会代表的比例问题上,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参议院与众议院彼此制约平衡,故B项错误;南北方的争论焦点在于黑奴问题和关税问题,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考向五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5.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持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之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 A.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B.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 C.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亨利希望恢复封建君主统治,结果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说明当时法国君主派主张君主立宪,反对君主专制,希望维护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故A项正确,B项错误;由材料中君主派拥护三色旗,反对亨利恢复封建君主统治,可知君主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府,故C项错误;法国君主派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 考向六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局限 ‎6.1876年,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  )‎ A.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 B.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 C.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 D.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A [根据材料中尼采的论述可以看出是对德国的一种批判,结合德国统一后的政体体现出了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特点。故A项正确;普法战争对德国统一是有利的,故B项错误;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应该是在20世纪,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只是对德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批判,故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