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蕉岭县蕉岭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题 解析版

蕉岭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质检试题 高二历史(文科)‎ 命题人:郭志鹏 审题人:傅晓宇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66分)‎ ‎1.西汉刘邦至吕后时期,汉朝以郡国并行的方式实行过特殊的东方政策,即在要求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的同时,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治。据此可知,西汉初期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急剧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积极缓解文化冲突和对立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俗而治意味着给与部分王国以较大的自主权,所以不会激化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排除A;材料提到的是地方行政管理,与中央行政体制没有关系,排除B;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而对分封的王国则默许从俗而治,这说明采用两种不同的制度,从而缓解文化冲突和对立,故选C;材料只是提到地方治理方式不同,没有涉及王国控制区域的变化,排除D。‎ ‎2.韩非子警告君主:权贵可以为平民提供庇护,而平民却是生产者与士兵的来源,这是很危险的。为了杜绝此现象带来的危险,后世君主采取的措施是 A. 重农抑商 B. 盐铁专营 C. 抑制兼并 D. 废分封行郡县 ‎【答案】D ‎【解析】‎ ‎【详解】韩非子这段话是警告君主要注意减少形成另一种介于君主与个体臣民之间的权势集团,尤其是在宗族组织内形成这种集团的潜在可能性,实现国家对生产者的直接控制。而杜绝这种现象,秦政府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不再分封诸侯王,实现了韩非子的思想,故D项正确。重农抑商、盐铁专营和抑制兼并均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不符合材料主旨,A、B和C项排除。‎ ‎3.战国秦汉铁器制造渐成大业,是获利丰厚的行业之一,同样获利丰厚的还有一些经营畜牧业的大商家。能够说明这一变化的是 A.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流 B. 手工业发展推动商业繁荣 C. 重农抑商政策尚未执行 D. 耕作方法出现革命性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争霸战争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各地的经济交流,A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关系,B项错误;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开始实行,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战国到秦汉时期,铁器制造成大业,获利丰厚,同样获利丰厚的还有一些经营畜牧业的大商家,这主要是从战国以后铁犁牛耕的使用带来的耕作方法的革命性变化的结果,D项正确。故选D。‎ ‎4.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民间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民营手工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长期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官营手工业由于由政府直接经营,技术先进,原料上等,生产不计成本,所以产品精美,政府机构、外贸等均被其所垄断。这给其他手工业造成严重影响,不利于其他手工业,尤其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民间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故A和D项错误。家庭手工业主要是服务小农经济的家庭,故C项错误。‎ ‎5. 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 A. 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B. 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 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D.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商业。材料“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被日益普遍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最终获得政府认可”说明明清政府对商业所采用的传统抑制举措并未能在凑效,即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故C符合题意。分析选项,A材料并没有体现;B说法错误,与史实相反;C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直至鸦片战争爆发前期政府一直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6.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推测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数据反映了1551年到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大幅增加,但这并不能说明商人地位上升,故①排除;市镇数量大幅增加反映了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故②正确;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也促进了这一地区市镇数量大幅增加,故③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且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故④排除。故②③正确,故选A,B、C和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清初颜元等人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山有虎豹,藜藿不采”。材料反映出当时 A. 主张分封制的观念复苏 B. 出现反专制的进步思想 C. 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 D. 土地私有影响地方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颜元等人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君主专制,主张恢复分封制。这是明清时期反专制思想的反映,故B项正确;主张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材料和土地私有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颜元等人否定君主专制,主张恢复分封制的时代背景,由此定位答案。‎ ‎8.两汉时孝廉只须甄别而不经考试,东汉自顺帝起,凡诸生举孝廉须试章句,文吏举孝廉须试笺奏;郡国孝廉须年四十以上才得应选,其中若有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这一变化 A. 说明对官员才能的重视 B. 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 C. 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 D. 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 ‎“茂才异行者,则不拘年齿”等字眼强调的是对才能的重视,所以材料中的变化也就说明了对官员才能的重视,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变化起不到打破贵族世代为官陈规的作用,选项B不合史实,‎ 不符合题意,排除;体现公开公平选官原则的是科举制度而材料反映的是察举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才能而非行政效率,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9.在中国封建社会,小农善于经营,可以“累其赢余,益市田数亩”,上升为自耕农或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也能上升为大地主。……不善经营,大地主也会下降为小地主,小地主破产为自耕农,乃至佃农,及身无立锥之地。这说明 A. 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 B. 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的顽疾 C. 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 D. 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小农善于经营,可以上升为小地主,小地主经营得法,可以上升为大地主,大地主不善经营,也会降为小地主,甚至佃农,也就是说每个人经济地位的沉浮,主要取决于 是否善于经营,这就会使所有人在经营上下功夫,努力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这体现了封建经济内的竞争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经济地位处于变化中,发展不稳定,而不是封建经济发展缺乏稳定性,排除A项;B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自耕农是封建经济的主体地位的信息,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本题审题的关键是理清佃农、小农、小地主、大地主之间的地位变化,从地位变化中得出“封建经济内隐存竞争因素”的正确结论。‎ ‎10.“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 B.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 C. 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 D. 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B ‎【解析】‎ ‎【详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从广州开始,一直打到京津地区,材料中“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说明外国列强侵入京津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天津条约》开放南京等通商口岸,说明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故B项正确。A是《南京条约》内容。C是《马关条约》影响。D是《辛丑条约》的影响。‎ ‎11.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这表明 A. 西方列强的干扰使清政府延误了战机 B. 舆论在国际冲突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C. 战前动员的不足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 D. 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列强的干扰,只是提到清政府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舆论对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双方的评论,B错误;清政府战败的主因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的衰弱,C错误;据材料“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如果中国不先与日本开仗,日本应该也不会动手,‘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可以得出政府对近代外交的认识和运用不足,故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此万国公例’,谁先开战,就是谁理亏,因此没有进行军事准备与战前部署,而是向英、俄、德、法、美等国进行控诉”,结合所学甲午战争的背景分析解答。‎ ‎12.民国初年,《采菲录》记载:“天足萌秀之际,因放足而致夫妻反目者、翁姑虑待者,时有耳所闻。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这说明 A. 近代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异常缓慢 B. 妇女缠足习俗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C. 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 D.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引发社会大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民国以来,政府大力移风易俗,近代中国社会民众的习俗变迁显著,排除A;材料中“旧有缠足之妻,多成弃妇;纤小之足,每致离婚”说明存在对缠足习俗面临挑战,说明妇女缠足习俗的社会基础正在动摇,排除B ‎;由材料中对放足存在不同的态度,说明社会思想观念呈现新旧冲突的局面,故选C;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而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大变革,排除D。‎ ‎13.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 A. 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 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 C. 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 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可以排除;C项与“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不符合,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化,可以排除。故答案为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背景 ‎【名师点睛】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②物质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 ‎④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⑤导火线:保路运动,亦称“铁路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风潮”。‎ ‎14.据学者研究,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凡此种种造成了长期以来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这说明 A. 立场决定历史解释 B. 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 C. 历史事实无法恢复 D. 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战华工参战,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说明协约国和北洋政府由于立场不同,对华工参战历史的“集体失忆”的解释也不同,故A正确;文字记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不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排除B;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应的不是历史记忆的修复问题,材料强度的是立场不同历史解释也不同,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战后协约国出于宣传需要,不愿公开他们招募14万华工和寻求中国援战这一事实。而北洋政府为维护中立形象,封锁华工讯息,不愿德国获悉中国‘以工代兵’策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5.1928年6月,中共六大《政治决议案》指出:“第一次革命浪潮因为历次失败而过去了,而新的浪潮还没有到来,反革命的势力超过了工农”,“党要用一切力量去加紧团 结收集统一无产阶级的群众”。这表明 ‎2‎ A. 城市暴动仍是中共革命的主要模式 B. 中共迫切需要壮大自身的力量 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得到大会的认可 D. “左”倾冒险主义左右会议进程 ‎【答案】B ‎【解析】‎ 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损失。从材料中的“党要用一切力量去加紧团结收集统一无产阶级的群众”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尽快壮大革命力量。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斗争方式,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表明的壮大革命力量的论断是正确的,不能反映是“左”倾冒险主义的表现,排除D项。‎ ‎16.1944年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各中央局、中央分局,要求各部队“对于国民党军队,我军谨守防地,不得发生由我启衅之任何事件。仅在彼方进攻时,我应执行自卫原则。”这一精神的贯彻 A. 有助于“双十协定”的实施 B. 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C. 符合民族战争的需要 D. 阻止了内战的爆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44年1月之时抗日战争尚未结束,中日民族矛盾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在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进犯时,中共要求“不得发生由我启衅之任何事件,仅在彼方进攻时,我应执行自卫原则”,这是符合当时抗日民族战争的需要的,故C正确;“双十协定”形成于1945年10月10日,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1944年1月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是一个抗日民主政权,不是工农苏维埃政权,因此这一精神的贯彻不能巩固苏维埃政权,B错误;国共内战爆发于1946年夏,这一精神的贯彻未能阻止内战的爆发,排除D。‎ ‎17.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这反映出 A. 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 B. 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 C. 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 D. 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关于星期制的争论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而不是西学东渐带来的思想自由多元,故排除A项;根据题意可知,星期制已经获得普遍推行,题意反映了社会舆论,但未体现社会舆论对社会治理的制约,故排除B项;实行星期制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斥,故排除C项;根据“盲目西化”、“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古已有之”可知反映了当时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故选D项。‎ ‎18.建国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 A. 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 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 C. 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 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建国之初,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建政立制、巩固政权,所以当时的法制建设和司法机关的工作就是为上述任务服务;1952年底,我国的政权建设和巩固任务基本完成,其主要任务就变为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所以法制建设的任务也发了变化,以适应上述需要,故选D;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应该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排除A;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年才开始,而我国的法治完善当时还不可能实现,故B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依法治国是在中共十五大才提出来的,故C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 ‎【点睛】在选择题里有一类题,是考查考生准确表达的能力的,就是选项中会有若干个说法比较绝对的选项,这种选项一般情况下是违背史实的,只要是看到类似“开始”“全”“都”“最”“完全”“彻底”“一切”等类的词汇时,考生需要特别关注,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很轻易的判断其对错,如果将错误的直接排除掉,就可以大大减小试题的难度,甚至于排除之后直接就出现了正确答案。这一题就可以据此排除掉ABC,直接出现正确答案了。‎ ‎19.在“大跃进”时期,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其办法是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定产到户,超额归己”。责任田效果明显,促使更多的农民起而仿效。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田。这说明 A. 农民热烈响应国家的跃进计划 B. 农村政策调整提高生产积极性 C. 兼顾公私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 D.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大跃进”、“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田”等可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兼顾公私利益有利于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明显不是农民热烈响应国家的跃进计划,A错误;此时的农村政策仍未进行调整,故B项错误 ‎ ‎;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已经开始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故D项错误。‎ ‎20.1984年,伴随着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内地掀起了第一轮“金庸热”。金庸小说一夜之间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仅仅一年时间,全国约有14家出版社,出版了将近20种金庸小说单行本。这最能说明 A. 文学发展受制于电视艺术的普及 B. 电视艺术影响文学的走向 C. 文学和电视艺术都是现实的反映 D. 电视和文学相伴而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热播促进了金庸小说的大量出版,这说明电视艺术影响文学的走向,故B正确;“文学发展受制于电视艺术的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文学和电视艺术都是现实的反映,而是说明电视艺术影响文学,故C错误;文学产生时间远远早于电视,故D错误。‎ ‎21.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外交,成就显著且经历曲折,两个阶段有明显的联系、又有显著的阶段性特点。下列某份报告概括的新中国外交的特点,其中符合后三十年的是 A. 求同存异、有所作为、维护国家利益 B. 巩固独立、维护主权、反对大国威胁 C. 维护和平、奉行结盟、创造经济环境 D. 睦邻友好、主营亚非、结伴而不结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的60余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历史阶段:前30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外交政策以巩固政权、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为立足点;后30年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外交政策则着眼于维护世界和平,为改革和发展创造稳定的国际环境。A项,新时期我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求同存异、有所作为、维护国家利益外交”相符,故A项正确。B项,“巩固独立,维护国家主权”主要体现的是前三十年外交的特点,故B项错误。C项,“结盟”与改革开放后我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不一致,故C项错误。D项,主营亚非主要体现的是新中国前三十年外交的特点,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变化是实行“无敌国外交”,外交重点不仅仅是发展亚非拉等地区的外交关系,故D项错误。‎ ‎22.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 A. 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B. 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续活力 C. 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D. 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C ‎【解析】‎ 材料讲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民意将土地承包权进行了修改,这就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发展,展现了农村的活力,但是不能说明农村生产关系出现了根本性变革,所以答案选B,排除A。中国依然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依然是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农民拥有承包权和经营权,排除C、D。‎ 点睛:本题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本题可以运用排除法联系现实就可以解决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该项制度在一定阶段内激发了农村的活力,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需要适时进一步变革生产关系,从而代表更高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3.1978年10月,中美洽谈合作的谈判中,美方提出来一个英语词汇“joint venture”将其解释为“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就是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中方认为既新鲜有趣又不可思议,尽管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反映了 A. 发展经济必须解放思想 B. 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C. 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 D. 美方资本在中国市场的扩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美建立外交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1月1‎ 日,故排除B项;1978年10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开始,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可知当时美方是在中国进行正常投资,不是资本扩张,故排除D项。根据“中方认为既新鲜有趣又不可思议,尽管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可知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人在思想上还是有束缚,所以说发展经济必须解放思想,故选A。‎ ‎24.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戴上“红帽子”经营,即企业在注册的时候找一个国有或集体单位来当“婆婆”,挂靠在它的下面。“戴帽”后企业办起事来比较容易,可以享受到种种优惠。这种现象 A. 是政府促进私营企业发展的举措 B. 反映了社会对非公有经济的抵制 C. 说明私营企业发展环境尚未完善 D. 适应了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挂靠在一个国有或集体单位的下面,这样企业办起事来比较容易,可以享受到种种优惠,说明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发展环境尚未完善,故C正确;材料反映私营企业挂靠在一个国有或集体单位的下面,这样企业办起事来比较容易,这不利于私营企业的发展,排除A;改革开放后,允许私营企业发展,并非抵制非公有经济,排除B;改革开放初期,私营企业挂靠在一个国有或集体单位的下面,办起事来比较容易,这不利于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企业在注册的时候找一个国有或集体单位来当‘婆婆’,挂靠在它的下面”,联系所学我国改革开放的知识分析解答。‎ ‎25.美国学者威尔。杜兰指出:“希腊留下的民主与哲学,成为个人自由的依据;而罗马留下了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该学者旨在强调 A. 追求个人自由是希腊民主与哲学的核心 B. 希腊和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泉 C. 重视法治和社会秩序是罗马文明的特征 D. 希腊和罗马文明具有各自的特色和意义 ‎【答案】D ‎【解析】‎ 由“希腊留下的民主与哲学,成为个人自由的依据”可以分析出希腊主要文明史民主与哲学;“而罗马留下了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可以分析出罗马留下的文明主要是法律,希腊罗马各有特色,故本题选D项;A项片面,忽视了罗马文明;B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源泉”;C项片面,忽视了希腊文明。‎ ‎26.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颁布了“禁奢条例”,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宴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筵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戴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这反映了当时 A. 人们纷纷追求奢侈与享乐 B. 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C. 民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 法律成了一纸空文 ‎【答案】B ‎【解析】‎ 材料“奢侈消费在(15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 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文艺复兴的开展等角度得出15世纪的欧洲崇尚奢侈的消费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故选B;文艺复兴运动限于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层,故“纷纷”表述太绝对,排除A;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限于“上流社会”,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效果,排除D。‎ ‎27.“在欧洲各国中,葡萄牙是最不宜于从事帝国冒险事业的。幸运、地理位置、航海技能和天赋勇敢等结合在一起,使葡萄牙人在初期领先,但是不能长期保持。”导致葡萄牙 “不能长期保持”领先主要在于其 A. 从事冒险人员众多 B. 未形成促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C. 面临列强激烈竞争 D. 深受海外殖民地独立斗争打击 ‎【答案】B ‎【解析】‎ 葡萄牙的统治阶级并没有能够利用从海外掠夺来的财富发展本国经济,而是将其用于大兴土木和购买奢侈品,因此也就未能加速本国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致使葡萄牙国力日益衰落,在海外扩张方面的领先地位很快就被英国、荷兰等新兴资产阶级国家取而代之。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不是自身原因,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此时并未出现这种现象,排除。‎ ‎28.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万磅 ‎300——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万磅 ‎70——100万磅 A. 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 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 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17世纪“经好望角”航路的商品少于“经地中海”航路的商品,这说明以“经地中海”代表的传统航路在中西方贸易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但无法体现出与美洲的贸易,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材料“胡椒”“丁香、靛蓝、肉豆、药品”中可以看出当时贸易内容没有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 ‎29.西方近代某一时期的思想“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但它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这一时期的思想家 A. 提倡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 B. 主张因信称义、抨击天主教会 C.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法治 D. 提倡天赋人权、力主社会契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文艺复兴运动提倡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故A 正确;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抨击天主教会,故B错误;启蒙运动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法治,提倡天赋人权,力主社会契约,故CD错误。‎ ‎30.“17世纪和18世纪末的荷兰人没有选择现代化道路。他们没有迷恋于持续的增长,也没有注重定向问题——即成为‘西方理性主义专有的’标记的精神问题。他们却保持着——经纪人的理想。”材料认为荷兰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 A. 海上贸易垄断权的丧失 B. 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C. 过度扩张并卷入欧洲争斗 D. 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族国家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没有迷恋于持续的增长,也没有注重定向问题——即成为‘西方理性主义专有的’标记的精神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和18世纪末的荷兰没有实现从商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模式转变,故由盛转衰,故B项正确;海上贸易垄断权的丧失,属于由盛转衰的表现,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荷兰也没有过度扩张并卷入欧洲争斗,故C项错误;荷兰已经是真正的民族国家,故D项错误。故选B。‎ ‎31.有学者认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关于材料中“州”的地位的演变,正确的是 A. 从邦联制到联邦制推动了“州”的独立性加强 B. 从殖民地到独立的“邦”,又到从属于联邦的成员 C. 在地位的升降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性 D. 联邦政府完全实现了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最初是由英国十三块殖民地构成,独立战争后,组成邦联制国家,但是松散无力,后组成联邦制国家,B选项符合题意。从邦联制到联邦制应该是州的独立性缩小,A选项错误。美国的联邦制体现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原则,C选项错误。联邦政府完全实现了中央集权说法错误,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的区别,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准确把握。‎ ‎32.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概述了生物学的达尔文主义,介绍了社会中达尔文主义起一定作用的事实,最后则论证了他自己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伦理思想。严复在翻译此书时,则着重选择其中介绍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容。严复此举 A. 旨在唤醒国人的危机意识 B. 使进化论在中国迅速传播 C. 为推翻晚清政府寻找依据 D. 减少了维新变法的阻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有选择的介绍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关于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内容,摒弃其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伦理思想,旨在通过书中“介绍了社会中达尔文主义起一定作用的事实”唤醒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故A项正确。B项,题干未体现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故排除。C项,严复是维新变法中的一员,主张改良,不主张革命,故排除。D项,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借孔子名义实行变法有利于减少变法阻力,而不是严复的《天演论》,故排除。‎ ‎33.1917年11月,苏俄发布《和平法令》,就退出一战提出与交战国进行公正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在1918年3月签订的《布列斯特合约》中,苏俄割让给德国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这一变化说明 A. 苏维埃政权的革命性质逐渐发生异变 B. 新政权在敌强我弱形势下须对外妥协 C. 内忧外患的国家形势影响政府的决策 D. 苏俄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认识不清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8年3月签订的《布列斯特合约》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苏俄面临对外战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反扑,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被迫签订《布列斯特合约》。C选项符合题意。苏维埃政权属于无产阶级政权,未发生改变,不符合史实,A选项错误。新政权是在国内反革命势力颠覆和国外敌对势力威胁的情况下和德国签订的条约,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手段,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苏俄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本质认识不清,只不过是特殊条件下的特殊方法,D选项错误。‎ ‎34. 1882年,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把与他有关的四十家企业合并,由一家信托公司集中管理,成为有名的标准石油托拉斯。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反托拉斯法。二十年后,标准石油托拉斯被政府起诉而瓦解。这表明 A. 美国政府坚决反对资本家的垄断行为 B. 二十世纪初美国政府曾干预经济运行 C. 垄断排斥竞争因而受到美国法律打击 D. 信托管理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反托拉斯法。”中可以看出二十世纪初美国政府曾干预经济运行。所以答案选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35.16和17世纪,英国先后创建了非洲公司,东印度公司、土耳其公司等殖民垄断公司。这些公司在19世纪中后期先后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这两类垄断组织都 A. 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B.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C. 只给广大亚非拉国家带来了灾难 D. 是政府直接对经济干预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东印度公司推动了英国海外殖民地的建立,比如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托拉斯等垄断组织操纵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发动对外侵略战争,要求瓜分世界,二者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故B正确;托拉斯等垄断组织,适应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东印度公司在工业革命以后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殖民垄断公司、垄断组织对经济欠发达的欧洲国家也有不利影响,C选项表述太绝对,错误;东印度公司是政府干预的产物,这种垄断贸易公司有政治特权,后面托拉斯等垄断组织没有政治特权,排除D。‎ ‎36.有学者认为,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洲大国借此在国际舞台上重新起,中小国家从中得到了安全、稳定与繁荣,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则有望走上发展之路。该学者意在强调欧洲一体化 A. 增强了欧洲的凝聚力 B. 使欧洲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C. 利于维护欧洲的和平 D. 是欧洲各国共赢的一体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小国家从中得到了安全、稳定与繁荣”、“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则有望走上发展之路”等信息可知欧洲一体化对于欧洲各国都有积极的影响,是欧洲各国共赢的一体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欧洲一体化促进欧洲凝聚力增强,而是强调欧洲一体化是欧洲各国共赢的一体化,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欧洲一体化使欧洲摆脱了美国的控制,且当时欧洲受美国控制,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欧洲一体化利于维护欧洲的和平,而是强调欧洲一体化是欧洲各国共赢的一体化,排除C。‎ ‎37.20世纪60年代,苏联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分成“进步的”和“反动的”,蓄意分裂不结盟运动;70年代后期把自己打扮成不结盟运动的“朋友和战友”。这种变化的背景是 A. 不结盟运动国际影响的增强 B. 苏联在争霸中处于劣势地位 C. 美国与不结盟运动联系密切 D.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答案】A ‎【解析】‎ ‎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刚刚形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限;70年代不结盟运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苏联改变了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故答案为A项。苏联在70年代的美苏对抗中处于进攻势头,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与这种变化无关,排除。‎ ‎38.1979年之前,英国在工党的领导下,国家经济大面积国有化。1979年以后,英国政府对亏损的国有企业开刀:大幅度推行私有化,用比较低的价格使国有企业上市。无论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其本质都是政府的政策工具。这种现象主要表明 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加大 C. 国有化与私有化各有千秋 D. 西方各国的经济政策趋同 ‎【答案】A ‎【解析】‎ 由“无论国有化,还是私有化,其本质都是政府的政策工具”可知,20世纪 中期以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之间有着更灵活的 ‎ 选择,这表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 义思潮”“西方各国的经济政策’’,排除BD;“其本质都是政府的政策工具”表明材料 的中心并非国有化与私有化的优点,排除C。‎ ‎39.1930年3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000万户农民退出农庄,据此可知 A. 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 B. 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 C. 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决策 D.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可以看出,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进程出现急躁冒进的现象,因此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批评是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的进程,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农业公有化方向没有发生变化,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世界性危机对苏联的影响,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40.英国《每日电讯报》 12月18日报道:“美国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这个未来的广大市场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下列有关这份报道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这份报道应发表于1979年 B. “令人意外的行动”指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商业上的原因”是美中建交的根本原因 D. “本身问题”主要是指美国的经济“滞胀”问题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时间是1979年,根据材料“决定在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可知这份报道发表于1978年,排除A选项;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B选项不符合题意;由“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可知,C选项不符合题意;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美国在亚洲呈现收缩态势,表现之一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故D选项正确。‎ ‎41.“经济全球化呼唤全球的共同参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多极化不应也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并以牺牲中小国家利益为特征的所谓‘均势’。”这反映了多极化的实质是 A. 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 B. 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 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 D. 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发展中国家集团完全有可能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必然组成部分……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的所谓‘均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演变有民主化的特点,故D正确;强国意志和模式的输出,不符合材料“不可能再重复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仅由几个大国主导”,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世界力量对比的均势化,而是强调民主化,故C错误。‎ ‎4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A. 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 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 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 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答案】D ‎【解析】‎ 表格显示1990—2003年,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都是服务业比重增加,农业、工业比重减少,变革趋势基本相同,故D项正确。高收入国家只是在农业上投入比例减少,不能说“忽视农业生产”,排除A项;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例明显高于工业和农业,故B项中“发展均衡”的说法错误;三类国家的产业结构变革明显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三产业的兴起 点睛:历史图表题解题技巧:‎ 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设问是试题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以最大限度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43.进入2018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不仅与曾经的“盟友”英法德意日等国撕破脸,中美贸易战也是硝烟四起。逆全球化思潮下,美国贸易保护极易引发其他经济体对美实施贸易报复行为,进而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了低潮状态 B. 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C. 全球化扩大了国家间的贸易差距 D. 互利共赢观念遭到国际社会的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材料“进入 2018 年以来,美国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逆全球化思潮下,美国贸易保护极易引发其他经济体对美实施贸易报复行为,进而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得出经济全球化暂时陷入了低潮状态,故 A 项正确;从长远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故 B 项错误;全球化有利于缩小国家间的贸易差距,故 C 项错误;互利共赢观念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原则,这一观念不会遭到国际社会的破坏,故 D 项错误。‎ ‎44.“他的小说形式别具一格、情节浪漫离奇、人物怪诞多样、思想深遼缈远,而小说中所表现的独到的审美理想、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理想以及一反传统的理想人物,……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依然魅力无穷,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该作家的代表作是 A. 《十日谈》‎ B. 《巴黎圣母院》‎ C. 《人间喜剧》‎ D. 《百年孤独》‎ ‎【答案】B ‎【解析】‎ 根据“情节浪漫离奇、人物怪诞多样、思想深邃缈远”“审美理想、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理想以及一反传统的理想人物”,结合所学,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采用对比、夸张塑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材料符合浪漫主义文学,《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故选B;《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文学,《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排除ACD。‎ 点睛:扎住关键信息“情节浪漫离奇、人物怪诞多样、思想深邃缈远”“审美理想、乌托邦式的社会主义理想以及一反传统的理想人物”,结合所学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分析解答。‎ 二、非选择题(45题22分,46题12分,共34分)‎ ‎4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西周至明清环保法制与生态环境状况表 朝代 土地制度 生态环保职官设置 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形式 全盛时期全国人口数量(万人)‎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 职官 行政级别 西周 土地原始国有制 以“大司徒”为首的环境职官体系 高 法、令 ‎1000‎ 良好 唐 封建土地国有制 虞部(生态环保职能完备)‎ 较低 令、农书 ‎5200‎ 合理开发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明清 封建土地私有制(私田占主体地位)‎ 虞部(生态环保职能被取消)‎ 较低 农书 明6100清41000‎ 西部地区环境开始恶化 ‎——摘编自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通考——以土地制度变革为基本线索》‎ 材料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处于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加上严酷的战争环境,战争和大规模开荒,边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此边区政府先后组织科学技术人员对边区的土壤、农作物、森林、矿藏、水利等情况做了比较详尽的调查。通过修梯田、坝堰地等来保持水土,并进行了一些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1941年1月29日,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条例》、《陕甘宁边区砍伐树木暂行规则》,规定了有关森林保护、砍伐、惩罚和奖励的政策。1941年边区在建设厅下设林务局,筹设实验林场及苗圃,进行科学实验培育优良树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边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摘编自李芳《试析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生态保护工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明清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变化趋势,并说明明清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陕甘宁边区环境保护工作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变化趋势:环境保护逐渐弱化。‎ 原因: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国家生态环保责任的弱化;②环保法律制度的弱化;③明清人口膨胀,人地矛盾突出;④政府腐败,水利工程失修;⑤玉米、甘薯等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⑥政府鼓励垦荒。‎ ‎(2)特点:①注重调查研究;②注重水利建设;③立法保障;④设立机构加强管理;⑤奖惩结合;⑥注重利用科技力量。‎ 影响:①保护了根据地的自然资源;②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起了积极作用;③为后来新中国的环保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解析】‎ ‎【详解】(1)变化趋势:依据材料一表格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由良好到恶化可知环境保护逐渐弱化。原因:依据材料一表格中土地制度的变化可知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国家生态环保责任的弱化;依据材料一表格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形式的变化可知环保法律制度的弱化;依据材料一“全盛时期全国人口数量的变化”可知明清人口膨胀,人地矛盾突出;结合所学可知其他的原意是政府腐败,水利工程失修、玉米、甘薯等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以及政府鼓励垦荒等。‎ ‎(2‎ ‎)特点:依据材料二“先后组织科学技术人员对边区的土壤、农作物、森林、矿藏、水利等情况做了比较详尽的调查”的信息可知是注重调查研究;依据材料二“进行了一些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的信息可知是注重水利建设;依据材料二“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陕甘宁边区植树造林条例》、《陕甘宁边区砍伐树木暂行规则》”的信息可知是立法保障;依据材料二“1941年边区在建设厅下设林务局”可知是设立机构加强管理;依据材料二“有关森林保护、砍伐、惩罚和奖励的政策”的信息可知是奖惩结合;依据材料二“进行科学实验培育优良树种”可知是注重利用科技力量。影响:依据材料二“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边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的信息可知保护了根据地的自然资源;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以及后来新中国的环保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等方面思考回答。‎ ‎46.【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隋以前地方官制重叠,滥立名目……形成了“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出现了“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583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 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简要分析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答案】(1)背景:地方机构混乱、官制重叠、官员人浮于事(民少官多),导致财政困难;地方长官权力很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措施:撤并地方机构,裁汰冗官;将地方属官的任命权收归中央;规定官员异地任职;要求地方长官定期到中央报告工作;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察。‎ ‎(2)使地方机构得以精简,工作效能得到提高;限制了地方官员的权力,有效抑制了官场的腐败,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本题考查隋朝地方官制改革。这场改革的背景可以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得出,改革的历史作用除了根据所采取措施进行分析以外,还要联系所学,从我国古代针对地方采取的措施大多带有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来分析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以及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地方官制重叠,滥立名目”“出现了‘‎ 资费日多’‘租调岁减’的局面”“汉、魏时,州、县两级长官权力很大,可以自行选择僚佐”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主要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583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一些冗官”“隋朝确立制度,全国各地的‘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还规定地方长官及其重要属僚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报告工作),中央还常常派使臣出巡各地,考察州县官员政绩好坏”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2)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作用,应当根据上述归纳的改革措施,以及联系教材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来分析说明。‎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