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康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大考历史试题 Word版
南康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二次大考 历 史 试 卷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管仲制定了“兵器赎罪”的条款,价码是:重罪,一副犀牛皮盔甲,一柄戟;轻罪,一副普通牛皮盔甲,一柄戟;小罪,罚款;打官司,诉讼费为一束箭。管仲制定此条款的主要目的是 A.博得仁慈和王道美誉 B.减少杀人和动用刑法 C.充实兵备,节省军费 D.加强法制,强化专制 2.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 3.有学者指出:“由于人的种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与支配,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的外在体现,有时是比较准确的,有时则大打折扣,有时甚至基本没有体现,从而从一个重要角度反映了封建王朝的盛衰兴亡”。材料说明封建统治机器运行机制 A.常常受到人为因素干扰 B.实际效果背离设计初衷 C.具有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D.是王朝盛衰的根本原因 4.表1 太宗时 中书省(中书令) 门下省(侍中) 尚书省(左右仆射) 高宗时 西台(右相) 东台(左相) 中台(左右匡政) 玄宗开元初年 紫微省(紫微令) 黄门省(黄门监) 尚书省(左右丞相) 表1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A.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 B.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D.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 5.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威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士以报国家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A.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B.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C.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 6.图6和图7是龚启圣和马驰骋对山东107县在144-1911年间的孔庙数量和农民起义次数的统计。据此可知儒家文化 A.兼有墨家行侠仗义和锄强扶弱之风 B.对山东的影响比全国其他地区要深 C.在清代民间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下降 D.有利于减少暴力冲突促进社会稳定 7.魏源的《海国图志》在1843年正式出版后少有人问津,甚至有守旧官吏主张将其付之一炬。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产生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海国图志》只学习西方器物 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 C.《天演论》主张学习西方制度 D.清政府放松舆论管制 8.近代某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所以失败之故,由于群议之掣肘者半,由于鸿章之自取者亦半。其自取也,由于用人失当者半,由于见识不明者亦半。”下列史实中不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户部长期拖欠、挪用北洋海军军费 B.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企业腐败严重 C.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D.洋务派对于列强扩张野心认识不足 9.《苏维埃乡村追求》一文中说:“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体现在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10.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11.薛福成在一份代李鸿章所拟的奏疏中说:以前“中国与英法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被其迫胁,兼受蒙蔽,所定条款,吃亏过巨,往往有出全球公法之外者”。以后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据此可知,洋务派 A.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思想 B.认为国势弱导致民族危机 C.着力抗击列强外交胁迫 D.推行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 12.《剑桥中华民国史》指出,辛亥革命爆发后,“当革命势力表明他们掌握了国家的时候,他承认了民国的必然性。在共和制的最初几年.他为避免同革命领导人完全决裂而讨好他们,面临对抗就作策略上的退却”。这一叙述表明 A.孙中山有效节制了革命激进潮流 B.袁世凯为追求政治目标不择手段 C.孙中山是政治妥协的成功运作者 D.袁世凯是典型的政治实用主义者 13.下表为不同时期国民党官方史学对武昌起义的历史叙述。据材料信息并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对下表解读准确的是 记 述 出 处 时 间 对坚持在湖北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者,许多著作笼统称呼“党人”、“革命的”。 《中国国民党史略》等 1927—1949 “同盟会之经营湖北也最久”,湖北新军征兵,同盟会乃利用此机,派党员参加日至社(会),即同盟会鄂支部之一外围组织也。从旁主之者如居正、刘公等,参加内部主持者如孙武、蒋翊武、张振武、蔡济民等。 《武昌起义的因由》 1941 “在武昌有文学社,蒋翊武为领袖,社员大都是同盟会的人。”“文学社是同盟会的分支。” 《反清运动史》 1942 A. 突出同盟会的作用以彰显国民党的“正统”地位 B. 国民党官方史著客观地反映了武昌起义的历史 C. 关于武昌起义的历史真相在国民党内仍有争议 D. 同盟会直接组织领导了武昌起义 14.表2 单位:个 行业 机器 冶炼 电器 化学 纺织 其他 合计 地区 重庆区 159 17 23 120 62 48 429 川中区 16 23 3 100 31 14 187 桂林区 17 4 8 8 23 7 67 昆明区 11 6 7 25 18 13 80 贵阳区 6 1 0 7 1 3 18 表2为20世纪30年代未40年代初中国各行业内迁工厂数及其分布表。这说明西南地区 A.社会经济结构有所改变 B.出现部门协调发展的格局 C.躲过了日军的武装侵扰 D.找到了工业近代化的捷径 15.梁漱溟说强国日本准备数十年侵略中国,而中国长时间内战,教育经济国防都落后,理论上日本征服中国应当很容易,可抗战四年中国依然存在,即使敌人再强大,无奈我们退守到西半部,土地依然广,人口依然多,资源依然富,我们还是可以支撑。这反映出 A.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开始破产 B.中国实行持久战的战略是合理的 C.日本的侵略战争拖垮日本经济 D.中国国力强大是抗战胜利的前提 16.某学者提出:“美国国务院上下提及中共时大抵加上‘所谓’的前缀或者引号,他们推测这个所谓的共产党仅是在组织形式上模仿苏共,但在政治要求上却更为缓和”,美国驻华外交人员相信延安超过相信重庆,也相信“国共不和完全是‘重庆的过错’。”材料表明美国政府 A.会对中国共产党予以帮助 B.认为国民党政权较腐败 C.将加大对国民政府的援助 D.准备在亚洲与苏联妥协 17. 1936年12月15日,苏联《真理报》针对中国的西安事变发表社论:“毫无疑问,张学良部队举行兵变的原因,应当从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帮助日本帝国主义推行奴役中国的事业的那些亲日分子的阴谋活动中去寻找。”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苏联急于掩盖自己是事变主谋的事实 B.事变的发生助长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C.苏联的态度受到当时国际局势的影响 D.推动事变和平解决是苏联的根本目的 18.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19. “十二铜表法”明文公示、按律量刑,并且在第九表第二条:“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 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Comitia Cenuriata)的权力。”由此判断,制定这一法律条文的目的是 A. 强调公正至上 B. 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C. 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 限制权力滥用 20.在奥古斯都时代(公元前31~公元前14年),罗马统治者投予若干法学家公开解答法律的特权,他们的意见一致时,便发生法律效力;纵使互有分歧,皇帝也责令裁判官尊重他们的意见参酌判案。这表明 A.法学家的意见能影响司法判决 B.法学家是为统治者效劳的工具 C.法学家的法律地位高于统治者 D.法治是罗马统治者的治国传统 21.“民主”源于希腊文,原意为“人民的权力”;“共和国”一词中的“公共”源自拉丁文“人民”,在古罗马,共和国被视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进入帝国时代,“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材料反映了 A.社会契约论根植于久远的传统文化 B.君权神授理念取代了人民主权思想 C.古希腊罗马的政体在不断发展创新 D.罗马帝国的立法重视体现君主意志 22.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时期,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规定任何人出任国王的大臣,都必须经过一次竞选进入下院成为议员。英国议会出台这一决议是为了 A.置内阁于议会控制下 B.结束国王专制权力 C.确保《权利法案》实施 D.防止首相滥用职权 23.1876年时,虽然法、美同为共和国,但两国总统在任期和权力范围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法国总统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感,在这一点上法国与其邻国——德意志帝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这反映出当时法国政治体制 A.善于兼采他国的优秀成果 B.具有多种政体试验的痕迹 C.带有明显政治妥协的特征 D.缺乏对总统权力的监督 24.孟德斯鸠曾指出,英国革命把封建贵族打垮以后处于最危险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实际上是专制产生最可怕的一个契机。材料反映出孟德斯鸠 A.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 C.违背了三权分立的精神 D.同情英国的封建贵族 25.在欧洲,19 世纪后半叶至 20 世纪初,有着成千上万雇佣工人的现代工厂迅速取代家庭或小型的作坊,产业工人阶级作为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进入现代社会。这种变化 A. 推动代议制民主继续完善 B. 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C. 促使城市化运动迅速起步 D. 引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发展 26.美国学者埃里克·方纳认为,1787年制宪会议代表们的意图是使“全国政府不为大众狂热所挟持,保证名正言顺之人能够担任政府公职”。以下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各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B.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 C.政府部门间的权力制衡 D.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27.1883年4月,北美的铁路大亨们决定,将北美铁路时间标准的数量从约50个减少到4个。11月,铁路标准时间在北美正式施行。没过几天,大约有70%的学校、法庭和地方政府采用铁路时间为自己的标准时间。波士顿、华盛顿、纽约、芝加哥等城市开始分享同一时间。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美国 A.联邦集权向纵深发展 B.垄断渗透到社会生活 C.科学技术的进步 D.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迁 28.下表是英国出口值(单位:百万镑) 年 份 纺织品 有机铁、废铁(包括机器) 煤 1865—1870 54.2 26.3 5.4 1886—1888 59.5 35.3 10.4 1895—1897 55.9 37.9 15.8 1907—1909 87.6 76.5 40.3 从表中能得出的信息是 A.英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保持优势 B.自由贸易促使英国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C.欧洲国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日益扩大 D.英国逐渐丧失了世界贸易的领先地位 29.20世纪20年代,法、英、日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魏玛共和国(德国)与苏联建立了秘密联系,得以在苏联训练飞行员和坦克手。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苏联这种外交政策显示了苏联 A.试图和平演变资本主义国家 B.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孤立 C.密谋发动了针对西方的战争 D.为社会主义建设谋求宽松环境 30.比利时外交部长斯帕克在1956年的一份报告中强调:“欧洲这一世界制造业的巨头,曾经从其海外市场获得大量重要资源,如今正面临着外在地位衰弱、影响力衰减的局面,它在分裂中失去了进步的能力。”斯帕克认为欧洲失去“进步的能力”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国家间矛盾尖锐竞争激烈 B.战后亚非国家纷纷独立,东西欧对峙 C.战争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经济 D.战后美国独占世界市场,并控制欧洲 31.下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方案。该方案反映了 A.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 B.国际间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均衡发展 D.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控制的丧失 32.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西德和东德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A.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D.全球化进程加快 二、非选择题。(第33题16分、第34、35、36题各12分,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明代,士大夫与皇帝发生冲突,其政治诉求不限于统治上层,而在于对民生、民风问题的深刻关切,展现出关怀民间社会的价值取向。与之相对,明代皇帝虽亦有许多敬天保民的言论,但是通观其政治实践,却时常展现出皇帝至尊、朕即朝廷的理路,展现出一种私天下的取向。“礼”被抗争之臣反复提及,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礼”与“理”二者相通,士大夫据“礼”成“理”,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明代士大夫虽因职官不同,具体政治诉求不一,但就朝廷公共权力分配这一角度看去,都指向反对皇权专制极端化,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臣的这种诉求,并不是要求“虚君”,也远没有走到近代革命党人要求确立分权体制的程度,而是一种臣在文化层面对自身政治权力的正当性确认与有效性的期待。 ——摘自李佳《论明代的君臣冲突》 材料二 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委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摘编自梁启超《自立:梁启超论人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君臣冲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是如何论证孟子关于君臣关系思想的。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君主权力的认识(8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7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以法律条约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平等关系秩序。然而这一新的国家秩序在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驱动下,又形成了向外扩张的“世界国家秩序”。西方将暴力强权贯注到条约形式之中,用有悖于国家主权原则的条约制度,不断将更多的国家纳入新的“世界国家秩序”之中。18世纪末英国商人和政府开始谋划与中国建立条约关系;1816年带着“将公司贸易建立于安全、稳固和平等的基础上” 的使命来到中国的英国代表阿美士德却连嘉庆的面都没有见到便被送回。此时英帝国开始放弃长期实行的和平协商方式,用武力与中国建立条约制度的舆论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已普遍形成。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英国人这样描述清政府早期对条约的态度:“中国代表们并不细加市查,一览即了。”因为条约在清政府看来,通商权利原本就符合施(夷狄) 之以思惠的羁縻之道。60年代后,英、美等国分头向清政府递交一项声明,对各省执行条约的状况表示不满,并向清政府提出警告。1864年,清政府刊印《万国公法》,对此李鸿章认为为民族挽回权益计,遵守与应用《万国公法》应成为时代之必需。1884年,总理衙门表示:“惟我中国办事,均系十分遵约,一本万国公法而行。”至20世纪初,驻俄公使明确提出效法日本,改革内政,以修改约章。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方“世界国际秩序”的主要特征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待近代条约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做出简要评价。(6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信出版社集国内权威学者历时10年领力打造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反映了最新学术进展和社会现状,以明晰、中立的角度重述5000年中国的历史,理清中国历史演变的关键脉络: 表2 作者 著述名称 王子今 《泰汉史:帝国的成立》 张鹤泉 《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王小甫 《隆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游彪 《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王天有、高寿仙 《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李喜所、李来容 《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摘编自中信出版社《新编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围绕“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 北宋汴京与各州县政府均设有“店宅务”,负责对政府公屋的出租与管理。宋真宗年,汴京左右厢店宅务共有公租房23 300间。汴京店宅务的公屋,每间月租金约400~500文钱。当时汴京一名中下层市民日均收入约200文钱。汴京左右厢店宅务各设“勾当店宅务”一名(负责人)、“勾押官”各三四名(副手)、“掠房钱亲事官”(业务人员)各四五十名,负责招租、收租。店宅务每日需要登记的账簿多达28种,包括旧管入库簿、月纳簿、退赁簿、赁簿、欠钱簿、纳钱历、减价簿、出入物料簿、欠官物簿等。官府对租赁店宅务公屋之人有严格的资格审查,规定店宅务的管理者、工作人员、在汴京拥有房产的市民均不得租赁;同时禁止租赁者转租房屋。对租户自行改建房屋、添修部分建筑物产权归宿,官府亦立法加以规范。规定:“赁官屋者如自备添修,店宅务无得旋添漱钱,如徙居者并听拆随”。 ——摘编自吴钧《宋朝的廉租房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廉租房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宋实施廉租房制度的意义。(4分) 南康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二次大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DCDA 6—10:DBCCD 11—15:ADAAB 16—20:BCBDA 21—25:AACBA 26—30:BDBDB 31—32:AC 二、问答题 33.(1)①君臣双方政治理念存在分歧;②士大夫具有较好的政治原则性,恪守“理在君上”的理念;③士大夫参政意识提高,主张君臣分职、共治天下;④丞相制度被废除,君臣缓冲机制的缺失;⑤君主强化权力,对臣下控制日趋严格。(5点任答4点得8分) (2)说明:①援引儒家经典中的言论来说明孟子的言论是符合儒家思想的;②从秦朝以后君臣关系的变化角度举实例说明君主专制下的君臣关系违背了孟子和儒家思想。(4分) 认识:①君主权力受到时代和本国政治体制的制约,在不同时代君主权力的大小会有较大差别;②随着时代进步,应对君主权力进行制约,防止出现独裁专制现象。(4分,言之有理即可) 34.(1)特征:以欧洲强国之间相对平等、尊重主权的国家关系为基础;在对欧洲以外地区不断殖民扩张过程中形成;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为秩序维系手段和基本象征;世界国际秩序伴随着强国力量对比与殖民扩张加剧处于不断调整变化中。(6分) (2)变化:从因对国际法的无知而漠视条约到有意识遵守、利用国际条约再到谋求修改不平等条约(2分) 评价:清政府对近代条约由漠视、遵守到合理利用,一方面是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反映,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的见证。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被动融入世界,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对外关系的近代化和中国社会的进步。(4分) 35.示例一 论题:隋唐时期是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开明开放时期。(3分) 论证: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先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当时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亚洲儒家文化圈。既反映出世界帝国的特点,也展现出先进性特色。隋唐时期,既有中国文化影响亚洲各国,影响世界,同时也接收了世界文化,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的文化等,展现出开明性和开放性特色。(8分) 所以,隋唐时期是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开明开放时期。(1分) 示例二 论题:宋朝是个繁荣与危机并存的时代。(3分) 论证:宋朝初期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掌管地方行政,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文官大兴,科举制完善,文官政治形成,促进宋朝文治大兴,文化高度繁荣,科技领先。但中央集权制度,也导致了冗兵、冗官、冗费,军事上更戍法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局面形成,重文轻武,武将和军队自主权丧失,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对比劣势突出,国内由于人民负担重,起义不断,宋朝危机重重。(8分) 所以宋朝是一个繁荣与危机并存的时代。(1分) 示例三 论题:近代中国是危机与变革共存的历史。(3分) 论证: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国门洞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与阶级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危机。在与西方国家斗争与交往中,有识之士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到洋务派进行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促进中国首次近代化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形成了“同光中兴”的局面。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西方国家全面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的救国探索; 维新派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促进了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义和团运动是下层民众的救国壮举,粉碎了西方国家瓜分中国的迷梦;清政府顺应形势,进行主动的改革,促进中国近代化加速。(若列举其他史实,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8分) 所以近代中国是危机与变革共存的历史。(1分) (以上示例仅供参考,如果考生选择其他时期并能从历史阶段特征的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36.(1)特点:设置专门机构,并立法规范管理;管理制度细致完备;规模大、租金低,具有廉租房性质;注重防止腐败,以保证低收入者租住。(8分) (要求:从“机构与立法管理”“制度完备”“廉租性质”“防止腐败”等方面概括,每点2分。) (2)意义:有利于政府增加收入;(1分)向城市中下层市民提供基本住房,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1分。答出“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即可。)细致完备的管理制度反映出宋朝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具有相当的现代性与先进性。(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