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二上学期阶段测试(一)历史试题
云天化中学2017—2018学年度阶段测试(一)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2.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D. 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3.2016年2月8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4.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 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 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 实行节度使制度 B. 创立三省六部制 C. 任命文官做知州 D. 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6.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科举出身者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这说明 A. 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的特点 B. 隋唐选举不再看重门第 C. 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 D. 隋唐时期教育得到普及 7.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 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 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8.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 皇权渐趋衰落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9.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模式的是 A.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明朝设置内阁制 C.明朝设置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 D.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10.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这份奏折反映出琦善 A. 认识到了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 B. 以中国传统观念解读英国政情 C. 对英国大臣的操守有正确认识 D. 认为英国权臣操纵着国家政权 11.《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的灾难”指的是 A. 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B. 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C. 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D. 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 12.鸦片战争后十多年间,以“夷”指外国人,每每可见可闻于朝堂内外,《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国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一变化反映清政府 A. 外交观念发生改变 B. 已沦落为洋人的朝廷 C. 逐步实施平等外交 D. 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 13.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没有专管外事的机构,重大涉外事件由钦差大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咸丰十年,清政府设总理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 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 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 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14.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入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 B. 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 C. 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 D. 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 15.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文化运动 16.甲午成为中国民主观念演进的分水岭,人们对儒学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更加严重的动摇,进化论在中国知识界备受推崇并逐渐成为晚清思想界的主流观念,时人称之为“天演公理”。主要是因为当时 A. 民族危机促进民族意识觉醒 B. 广大知识分子在变法中的偏激倾向 C. 儒学不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D. 进化论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否定 17.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等各个领域。”由此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 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 清政府从此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8.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一变化说明 A. 列强由经济侵略转为政治侵略 B. 中国领土已经被逐渐瓜分完毕 C. 清政府巳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 列强进人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 19.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如: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 ①②④③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④① D. ③④②① 20.徐兆玮《棣秋馆日记》记载:“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材料能说明辛亥革命 A. 推翻了专制制度 B. 建立了中华民国 C. 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使书刊立场变化无常 21.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 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A.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B. 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C. 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D.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22.“一直把中国当成未开化的落后民族、而不以为战争对手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怕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散漫且分裂的中国人······在应对现代侵略战争的这种组织力日渐形成的过程中······一步步开始迈入现代国家的行列。”这表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A. 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 B. 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C. 使中国走向现代民族国家 D.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3. 1931年,蒋介石曾说:“我国人民此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的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上述言论说明 A.中国希望借助国际力量 B.日本侵华趋势尚不明显 C.国民党更关注中共动向 D.日本制造假象迷惑国民党 24.抗战期间,八路军宣传部门给日军战俘送去樱花照片,上面写道:“远在那边的故乡,樱花正盛开,家中亲人盼你生还,而不是挂着勋章的骨灰盒。” A. 表明武士道精神以及衰落 B. 有利于瓦解日军斗志 C. 极大改变中日力量对比 D. 表明日军的思乡情结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18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4分。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材料二近代中国大事年表 西方的冲击: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1860年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双方守旧与维新区别明显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弱点彻底暴露 中国的反应: 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1861-1894年的洋务运动 1898年百日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创制新法律,编制预算,改革教育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1911年辛亥革命,否定了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 (1)你同意材料一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特点。(8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构建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三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十二条 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6分) (2)依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 (8分) (3)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6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 各类学堂 培养目标 初等小学堂 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 普通小学堂 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柢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 高等学堂 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供任用为成效;通儒院以中国学术日有进步、能发明新理以著成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成效 实业学堂 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其学专求实际,不尚空谈 (1)根据材料,概括清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04年清政府教育改革的背景。(8分) 云天化中学2017—2018学年度阶段测试(一) 高二年级历史答案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D B D C C A B B D B C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选项 D A C A A C D C D C A B 非选择题: 25、(1)同意。(2分) 影响:经济: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不利于经济近代化; 政治:加剧暴政腐败低效,剥夺人民的政治权利,集权趋势不利于向现代国家政治转型; 思想文化上: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总: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8分,2x4) (2)由于长期的专制主义传统,使中国近代政治转型起动较迟;深受西方列强侵略影响,具有后发性;中国政治转型与救亡图强联在一起;一波三折,困难重重;从体制内改革转变到体制外革命;由于中国经济社会落后,思想启蒙不够,政治转型效果不彰。(8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得满分,不拘泥现成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准确解读史料,材料中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且家国同一,这些认识符合中国的专制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说明的能力,题干所给史料主要说明的是鸦片战争等西方的冲击和中国的反应,据此可以得出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特点是深受西方列强侵略影响;面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各阶层进行了不同的救亡图存;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可以说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由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困难重重;最后可以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困难的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 26、(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2分)原因:血缘纽带日渐疏远。(2分)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2分) (2)(7分)宰相相互牵制、监督;(1分)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1分)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宋朝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分任答一点)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学生回答“中外朝制度”亦可)。(2分)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2分任答一点) (3)(6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或“三权分立”)(2分) 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2分) 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2分) 27、(1)形成较为全面的教育体系(学制系统完整);注重伦理爱国教育;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6分,2x3) (2)背景: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末新政”的推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与内容的传入;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科举制弊端的日益暴露。(8分,2x4)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根据各类学堂的设置这一栏可得出学制系统完整;根据初等小学堂培养目标“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 可得出注重伦理爱国教育;根据高等学堂培养目标“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供任用为成效”和实业学堂培养目标“其学专求实际”可得出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根据高等大学堂培养目标可得出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 (2)应结合20世纪初的社会背景迁移所学知识即可。政治上民族危机的严重和“清末新政”的实行,科举制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教育上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与内容的传入;思想上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