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四) 信息文明的探索——现代前期的世界(1917~1945年)(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四) 信息文明的探索——现代前期的世界(1917~1945年)(学案)

高考研究课(四) 信息文明的探索 ‎——现代前期的世界(1917~1945年)‎ ‎                    ‎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创新与调整是该时期典型的特征。政治上,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经济上,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而苏俄(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误。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 ‎ ‎ ‎[理清发展线索]        历史时空、特征要记牢 ‎ ‎(一)经济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确立 ‎1.1920年,苏俄1卢布的价值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 300。这从侧面反映出(  )‎ A.物资奇缺,阶级矛盾尖锐 B.苏俄应对通货膨胀的经验不足 C.以物易物,市场贸易取消 D.西方国家对苏俄经济进行封锁 解析:选B 材料反映了货币贬值问题,但不能体现阶级矛盾尖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相当于1918年1卢布的1/188,相当于1913年的1/1 300”,体现了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属于通货膨胀的一种表现,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苏俄1卢布的价值”,反映了卢布尚存在一定价值,故C项错误;西方国家的封锁属于外因,货币贬值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经济问题,故D项错误。‎ ‎2.列宁说:“有决定意义的事情,就是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上建立最严格的全民计算和监督”;后来又说:“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地地道道的大傻瓜。”这种认识上的变化反映了列宁(  )‎ A.坚持严格的生产和分配制度 B.努力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决定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主张用市场手段发展大型国营企业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以判断,列宁这段谈话讲述的是新经济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实行效率优先,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出台即意味着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从俄国实际出发去探索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B项正确;苏俄政府从未放弃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主张用市场手段发展大型国营企业”,材料未体现,故D项错误。‎ ‎3.(2017·郴州模拟)戈尔巴乔夫曾指出:“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  )‎ A.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 C.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 D.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解析:选B 材料“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表明工业的发展是靠牺牲农业,故B项正确。‎ ‎4.“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解析:选B 由材料可知,苏联的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大,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显著特点。‎ ‎1.掌握三大举措:苏联(俄)在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 十月革命后,苏联(俄)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这三大措施在农业方面产生了不同影响。‎ ‎(1)余粮收集制是为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2)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减轻了农民负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只是一个短暂性的措施。‎ ‎(3)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过度牺牲农民利益,后来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使得农业总产值下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集体化也没有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2.简析一个原因:苏联取得工业化建设成就的原因 ‎(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 ‎(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粮食、原料、资金等便利条件。‎ ‎(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3.明确一个体现:斯大林模式优越性的国际体现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在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计划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体制。与当时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进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斯大林模式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表现出鲜明的开创性与巨大的优越性。‎ ‎(二)经济上——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改革 ‎1.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农产品价格曾经暴跌,直接导致很多地区的农村,无人愿意种地,也无人愿意买地做地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蓬勃发展   B.土地改革取得卓越成效 C.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D.民族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解析:选C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没有发生土地改革,且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应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与题意不符,故A、B两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席卷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为缓解经济危机限制进口,因而使中国农产品出口量大幅减少,导致价格暴跌,故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会加大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因而不会出现题干中农产品价格暴跌的情况,故D项错误。‎ ‎2.1933年3月,罗斯福政府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在让25万名失业青年获得工作的同时规定每人每月工资30美元,但必须扣除25美元寄回家中。此做法(  )‎ A.旨在提高青年人节俭意识 B.有利于扩大社会的救济面 C.极大压缩了社会消费能力 D.培养了青年人的爱家精神 解析:选B 经济大危机下此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社会消费能力,而不是提倡节俭,故A、C两项错误;青年人获得工作和工资,得到救济的同时,工资大部分寄回家里,让家庭成员也得到社会救济,间接扩大社会的救济面,故B项正确;材料与培养青年人的爱家精神无关,故D项错误。 ‎ ‎3.(2018届高三·太原摸底)如图是1932年4月美国某报刊刊登的一幅漫画。作者意在(  ) ‎ A.肯定罗斯福扶助农民恢复发展生产 B.肯定罗斯福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C.讽刺罗斯福补贴农民调控农业生产 D.批评罗斯福借鉴苏联农业发展经验 解析:选C 此漫画作者意在讽刺罗斯福补贴农民调控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C项正确;漫画内容没有涉及社会保障和罗斯福借鉴苏联农业发展经验,故B、D两项错误。‎ ‎4.“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无法穷尽的一个话题。……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罗斯福新政获得历史的青睐主要在于(  )‎ A.捍卫了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 B.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C.顺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要求 D.扩大了政府行政干预权力 解析:选C 罗斯福新政之所以取得成功与当时时代发展密切相关,他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缓和了矛盾,所以获得了历史的青睐。‎ ‎1.简析一个原因: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1)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2)民主传统为新政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3)借鉴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 ‎(4)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特别是凯恩斯主义,为实行新政提供了理论基础。‎ ‎(5)采取的措施全面且行之有效。‎ ‎(6)罗斯福的个人能力。‎ ‎2.警惕两个易错 ‎(1)从计划和市场的角度认识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 ‎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②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③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2)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的比较 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它们的核心内容分别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预经济。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理论被称为反凯恩斯主义,他们并不是主张放弃国家干预经济,而是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 ‎[深化历史理解]        挖掘背景、联系见解高 ‎ 考查点(一) 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2016·全国甲卷)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B项。A项错误,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C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故排除。D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排除。‎ ‎[答案] B ‎ ‎2.(2014·全国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解析] 材料信息“德国公司负责”体现的是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和新经济政策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故选D项。A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也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因为此时的苏联正在迈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错在“依赖”,实际上苏联对外资的利用有限。‎ ‎[答案] D 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现代化的突破性进展首先表现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其伟大意义在于它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创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为国家的现代化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政策 特点 根本目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与“共产主义”相结合,共产主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全面运用 战胜国内外敌人,同时实现从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 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政策 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 考查点(二) 罗斯福新政 ‎3.(2015·全国卷Ⅰ)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由材料“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说明对工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有明确的规定,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故选B项;A、D两项是对工业生产的调节,C项是对农业生产的调节,故排除。‎ ‎[答案] B ‎4.(2014·全国卷Ⅱ)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解析] 如果美国重现经济繁荣,那么人们会因忙于工作而减少去电影院的次数,A项错误;经济危机中人们大批失业,精神不振,B项错误;“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说明人们在电影院寻找精神上的慰藉,C项正确;D项材料没有体现。‎ ‎[答案] C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其评价 罗斯福新政以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进行了全面性、适应性的改革调整,力图把无政府状态的生产纳入可控制的 轨道,抑制垄断资本的过度利润,并进行再分配以扩大消费,调节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以保证社会稳定。‎ ‎1.新政内容 经济 以《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为核心的经济措施是“新政”的主体。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经济的模式,使其从自由放任型的市场经济模式转变为国家干预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保障 开展紧急社会救济,以直接救济为主,实施“以工代赈”,制定社会保障法。其实质是国家干预社会生活,让联邦政府为个人和社会福利承担重要的责任 环保 建立环境保护机构和组织,环境保护立法,实施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促进了美国资源保护体系的初步形成 政体 积极地扩充总统的权力;构建“大政府”,设立新的总统办公室;扮演“议长”角色,频频使用否决权;使最高法院成为“罗斯福法院”;使以国会为中心的近代总统制向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过渡得以实现 外交 从拒绝承认苏联到美苏建交;从“恶邻外交”到“睦邻外交”;从孤立主义到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并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评价 罗斯福新政虽然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但是这些调整顺应了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类型现代化国家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因此影响深远。罗斯福新政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规模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开端。‎ ‎[突破思维定式]        依据“材料说话”别忘了 ‎ 关注点(一) 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 ‎[新材料]‎ 当时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着浓厚的“战时共产主义”思想基础,而以斯大林为首的党的领导主流又不是以新经济政策的改革思想去引领、克服并化解上述矛盾和冲突,而是以违背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传统意识形态,即“左”的思想去处理、解构新经济政策,所以,造成这一政策最终遭到了被取消的命运。‎ ‎——马龙闪《取消新经济政策原因新论》‎ ‎[新视角]‎ 现行教材谈及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仅表述为“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材料中作者认为新经济政策遇到的最大障碍主要还是主观上的。‎ ‎[新思维]‎ 新经济政策遇到的最大障碍主要还是主观上的。这里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矛盾和冲突:‎ ‎ (1)新经济政策与布尔什维克传统意识形态的矛盾 布尔什维克传统的、一以贯之的、在其整个历史中凸显出来的、与新经济政策相违迕的最重要的特征,恰是在“战时共产主义”‎ 时期形成的思想意识,这可以说是布尔什维克传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表征。这种传统的文化意识形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强烈的反商品、反资本主义意识。‎ ‎②“直接过渡”的思想,其中含有不惜任何代价建设共产主义的价值至上论思想。‎ ‎③把暴力绝对化的普遍暴力论思想。‎ ‎④坚持“阶级战争”。即把阶级斗争绝对化的思想。‎ ‎⑤革命浪漫主义思想,其突出特点是充满强烈的世界革命意识,甚至被一些革命诗人称作“星际革命”。‎ ‎(2)新经济政策产生的混合经济与布尔什维克政治体制的矛盾 转向新经济政策之前,苏俄的政治体制是在国内战争中形成的高度集权的靠行政命令的体制。转入新经济政策以后,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做出了一些改变,但总体上说,行政命令体制并未改变。实行新经济政策,需要遵循价值规律、市场规则,需要灵活对待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但一味集权,一味按行政命令办事,一味偏袒国营企业,就必然与新经济政策发生矛盾与冲突。‎ ‎(3)新经济政策所开辟的现代化方向,同俄国传统村社、传统文化观念的矛盾 村社的存在,在价值观念和制度层面同布尔什维克政权发生尖锐矛盾这是一个整合新旧价值观的巨大的复杂问题。但素质低下的苏联党政军干部队伍缺乏处理复杂问题的策略,难以通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如此,放弃新经济政策,采取急攻近取的直线进攻,取消村社,推行集体农庄,就势不可免。‎ ‎(4)工业化方针引发危机,直接导致新经济政策被抛弃 ‎1925~1926年以来,苏联工业化建设明显提速,对粮食、原料需求激增,超过了苏联农业生产的承受能力,直接导致经济危机,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强调,必须对农业进行全面组织和改造,以达到工业建设要求。斯大林认为富农和其他敌对势力的破坏导致粮食收购危机,把继续推行新经济政策看作是推行资本主义,只有建立集体农庄,才是走向社会主义。1929年,大规模集体化运动开始。‎ ‎1.1927年苏共十五大指出:如果说,在新经济政策初期,国营企业几乎起不到作用,而私人资本却相对地起着重大的作用,那么,在此时,社会主义工业等就已经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决定性和主导的作用了。该论断(  )‎ A.为社会主义全面改造指明方向 B.错误的估计了苏联实际 C.标志着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放弃 D.表明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解析:选A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真正开始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据材料“1927年苏共十五大指出……社会主义工业等就已经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决定性和主导的作用了”得出为社会主义全面改造指明方向,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中体现不出错误的估计了苏联实际,故B项错误;1925年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后,新经济政策就被逐步取消了,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故D项错误。‎ ‎2.(2017·淮北质检)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说:“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A.人们对二月革命的强烈不满 B.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批判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 D.新经济政策遇到阻力和困难 解析:选D 由材料中买卖和投机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包括诗人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人都对新经济政策存在一种敌意,反映了新经济政策遇到阻力和困难,故D项正确。‎ 关注点(二) 美国总统胡佛的反危机政策 ‎[新材料]‎ 长期以来,胡佛处于这种阴影的笼罩下,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的指责和误解,历史教科书充斥着这位“无能总统”的惨淡形象。有学者认为,胡佛虽然在大萧条中思想准备不足,但还是有所为的,在主观上企图力挽狂澜,主张政府干预,而非完全地自由放任。他在自己的经济哲学和治国经验的指导下,从一开始就为控制经济衰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胡佛并非是一位无能、无为的总统,也不是自由放任主义的典型代表,并且他的反危机措施和罗斯福“新政”有多方面的联系。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以免使其重蹈覆辙。‎ ‎——王霞《论美国总统胡佛的反危机政策》‎ ‎[新视角]‎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于胡佛总统应对危机持否定态度。材料中作者不仅肯定了胡佛总统反危机的措施,也认为他的反危机措施和罗斯福“新政”有多方面的联系。‎ ‎[新思维]‎ 胡佛反危机政策措施的核心是“自愿联合政策”,该政策的形成除了受其本人“自由放任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之外,还与当时美国社会经济、历史背景及经济思潮相联系。同时,也为后来成功对付大危机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 罗斯福新政和胡佛“自愿联合政策”的比较:‎ ‎1.反危机措施的比较研究 ‎(1)共同点:都实行联邦政府的救济;都由联邦政府资助濒于破产的工业和农业;都由联邦政府管制对外贸易。‎ ‎(2)不同点 罗斯福新政 胡佛反危机政策 救济对象 ‎“被遗忘”的中下层民众 大资产者、大农场主 谁来救济 联邦政府主持救济 地方政府、州政府及企业自行救济 救济措施 以工代赈,举办并扩大公共工程规模;全面整顿工农业 缩小公共工程规模,单纯性救济;局部调整工农业 金融改革 平衡预算,废除金本位,全面整顿金融财政 赤字财政,保留金本位,局部调整金融财政 政府职能 改变管理体制,扩大政府干预职能 管理体制不变,减少政府干预 ‎2.反危机后果的比较研究 ‎(1)共同点:两位总统的反危机措施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危机;都对战后的美国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 ‎(2)不同点 ‎①在抑制危机的作用上两者有着明显不同。 胡佛的措施犹如杯水车薪, 无济于事, 从而错过了宝贵机遇, 但也为后人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教训。罗斯福新政对于治理危机的恶果起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罗斯福执政后的政策调整对于取得随之而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有利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②在美国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两者的地位不同。可以这样说, 罗斯福是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面干预经济的第一位总统, 而胡佛则是固守自由放任主义优先的末代总统。‎ ‎③他们对美国两党政治的影响也明显不同。胡佛的政策主张对战后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里根和布什共和党政府有着重要影响, 在战后的50年间, 共和党执政27年;罗斯福对战后历届民主党政府产生重大影响。‎ ‎1.到1933年3月,胡佛当政的最后一周,美国全国18 600家银行大多数已没有支付能力,相继关门;财政部已发不出联邦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从法律上讲,美国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破产”从本质上表明(  )‎ A.美国的财政金融已陷于崩溃局面 B.美国承受经济危机的能力较差 C.改变自由放任政策成为当务之急 D.美国的经济地位在迅速地下降 解析:选C 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金融领域,美国的财政金融已陷于崩溃局面不能反映美国“破产”的本质,故A项错误;经济危机的发生表明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能表明美国承受经济危机能力的强弱,故B项 错误;材料中“胡佛当政的最后一周……从法律上讲,美国已经破产了”表明自由放任政策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故C项正确;美国的经济地位在迅速地下降,不能体现美国“破产”的本质,故D项错误。‎ ‎2.在严重经济危机环境下,“胡佛水坝”于1931年3月开工,胡佛总统宣称“通过有利可图的建设工程来增加就业”,同时其财政部长梅隆称“在这个国家,无论政府还是企业,他们行动一致,坚定地阻止工资下调,并尽量保证更多的人就业,并以此增加消费……我们也不惜一切代价维持生活标准。”胡佛政府的这些言行(  )‎ A.表明政府已开始干预经济 B.缺乏立法司法方面的保障 C.纯属愚弄民众的政治欺骗 D.是谋求连任的临时性措施 解析:选A 材料中胡佛总统宣称的“增加就业”的目的,还有财政部长梅隆为解决经济危机而作出的一系列承诺,表明政府已开始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